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周勇  魏盼  周小康 《中医学报》2019,34(2):248-251
《伤寒论》所称"心下痞"即患者自觉心下痞满不舒,按之濡或硬,无疼痛症状。痞证之根本病机为中焦气机壅滞,脾胃升降失和。《伤寒论》中关于心下痞的"泻心汤"有五种,分别为半夏泻心汤、生姜泻心汤、甘草泻心汤、大黄黄连泻心汤及附子泻心汤。五方均主治痞证,然各方所治主证之病机有所差异:半夏泻心汤主治寒热错杂之痞;生姜泻心汤主治太阳少阳并病之胃虚不化水热痞;甘草泻心汤主治少阳阳明并病之胃虚痞;大黄黄连泻心汤主治寒郁化热,热邪壅聚之热痞;附子泻心汤主治热痞兼阳虚之证。五证虽均以痞为患,但病机不同,立法处方也应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灵活施治。  相似文献   

2.
《神农本草经》记载黄芩:“味苦平,主诸热黄疸,肠澼泄痢,逐水,下血闭,恶疮,疽蚀,火疡。”以《神农本草经》中黄芩主治作用为线索,分析经方中黄芩的应用。黄芩主治诸热黄疸时,多配伍柴胡、半夏等,以小柴胡汤类方为代表方;治疗肠澼泄痢时,常配伍黄连、芍药等,如葛根黄芩黄连汤、黄芩汤、泻心汤类方等;下血闭时,多配伍芍药、桃仁及虫类药等,如大黄■虫丸、鳖甲煎丸;治疗恶疮、疽蚀、火疡时,多与王不留行、花椒、芍药、桑白皮等配伍,代表方为王不留行散。张仲景临证又拓展了黄芩主治作用,将黄芩与不同药物配伍发挥不同作用,如黄芩配伍半夏、黄连、干姜等治疗心下痞;配伍阿胶、黄连等治疗心中烦;配伍白术、附子等治疗出血;配伍当归、白术等治疗内热扰胎。  相似文献   

3.
半夏泻心汤系张仲景《伤寒论》之方,功用:和胃降逆,开结除痞,主治胃气之和,心下痞满,干呕或呕吐,肠鸣下痢,舌苔薄黄而腻,脉弦数。本方原治小柴胡汤证误用下剂损伤中阳,外邪乘机而入,寒热互结,而成心下痞。本方用黄连、黄芩之苦寒降泻除其热,干姜、半夏之辛温开结散其寒,参、草、大枣之
  甘温益气补其虚。七味相配,寒热并用,苦降辛开,补气和中,自然邪去正复,气得升降,诸证悉平。本人在临床中,用半夏泻心汤治疗消化系统和其他专科疾病取得很好疗效。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4.
泻心汤在消化系疾病中的应用海东地区人民医院袁佑邦泻心汤乃《金匮要略》之方,由大黄、黄连、黄芩组成,其功效为泻火解毒、化湿泻热,主治心胃火炽,迫血妄行以致吐血、衄血、便血,或三焦积热、目赤口疮,外科痈肿以及胸中烦热、便秘、湿热黄疽等症。该方加附子为附子...  相似文献   

5.
张仲景治疗的下利证,包括痢疾和泄泻。《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以下简称《金匮》)中治疗下利证的方剂颇多,且疗效显著,至今仍广泛用于临床。笔者根据其不同的方剂,归纳以下证型。1湿热下利证《伤寒论》葛根芩连汤主治“利遂不止”,白头翁汤主治“热利下重”,黄芩汤主治“自下利”,《金匮》白头翁加甘草阿胶汤主治“产后下利虚极”等,均是治疗湿热下利证的方剂。其中,葛根芩连汤(葛根、黄芩、黄连、甘草)有清热燥湿,解表止利之功效,主要治疗湿热痢疾和湿热泄泻兼有表证。据现代研究,本方有抑制痢疾杆菌的作用,能抗菌消炎,解热止痛,治疗急性…  相似文献   

6.
《伤寒论》的五个泻心汤,都是针对“心下痞”而设。“心下痞”以“热”为主要病机,但由于发病原因、病理变化和人体正气盛衰等差异,而有兼寒兼虚兼实的不同,在治疗上多以清、和为主,根据兼证配以温、补、泻诸法。或苦辛相合,或寒温并用,或攻补兼施。五泻心汤方,药仅十味,由于其组方严密,标本兼顾,虚实兼施,配伍灵巧,随证施治,疗效显著。 1、大黄黄连泻心汤——火热痞 “心下痞,按之濡,其脉关上浮者,大黄黄连泻心汤主之”(154条)。本方主治邪热内陷心下所致的热痞。《伤寒论》对此证的描述比较简单,只提了一脉一证。一脉,就是“关上浮”。关脉候中焦;“浮”在此泛指阳脉,关上见阳脉,反映了中州有火热之邪。一证,指“心下痞,按之濡”。即心下虽然痞塞,按之却柔软不痛。此非实邪结聚,乃胃气壅滞之故。如把一证一脉联系起来分析,不难看出有  相似文献   

7.
大柴胡汤由小柴胡汤去人参、甘草,加大黄、枳实、芍药组成。此方载于《伤寒论》、《金匮要略》,主治邪热内结于少阳、阳明,症见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心下满闷或心下痞硬,呕不止,郁郁不乐,微觉烦闷,大便不解或胁热下利、舌苔黄、脉弦。方中柴胡和解少阳热邪,大黄荡涤阳明结热,同为主药;黄芩退热解渴助柴胡以和解少阳,枳实疏通理气配大黄以清热结,白芍安脾敛阴,与枳实、大黄同用能治腹中实痛,配枳实、柴胡以调和全身气血,配黄芩、大枣能治胁热下利;半夏和胃止呕,消痞散结;姜辛散而枣甘缓,调营卫而行津液。诸药合用,既能解…  相似文献   

8.
黄连解毒汤     
正黄连解毒汤来源于《肘后方》卷二。其异名在《脉因证治》上称火剂汤、《医学心悟》上称三黄解毒汤,东汉名医华佗曾创治汤火伤方黄连解毒膏,与本方功效不同。方药组成:黄连9克,黄柏6克,黄芩6克,栀子14枚。上四味,用水600毫升,煎取200毫升,分二次服。该方具有泄火解毒的功能,主治三焦火毒热盛证之大热烦渴,  相似文献   

9.
黄连又名王连、支连 ,始载于《本经》 ,列为上品。古人用其“主治心烦悸也。旁治心下痞、吐下、腹中痛。”经黄连阿胶汤、黄连汤、干姜黄连黄芩人参汤、葛根黄连黄芩汤、白头翁汤、大黄黄连泻心汤、泻心汤和附子泻心汤等验证 ,其对“心中烦、不得卧 ,腹中痛、欲呕吐 ,利遂不吐  相似文献   

10.
本方由葛根、黄芩、黄连、甘草 4味药组成 ,见于《伤寒论》34条 ,原文为“太阳病 ,桂枝证 ,医反下之 ,利遂不止 ,脉促者 ,表未解也 ;喘而汗出者 ,葛根黄芩黄连汤主之。”本方在《方剂学》中列入解表清里之剂。一般认为本方有解表清里之功 ,主治身热下利 ,胸脘烦热 ,口中作渴 ,喘而汗出的病证 ,并认为本方为太阳、阳明经药。如 :《医方集解》:“此足太阳、阳明药也 ,表证尚在 ,医反误下 ,邪入阳明之腑 ,其汗外越 ,气上奔则喘 ,下陷则利 ,故舍桂枝而用葛根 ,专治阳明之表 (葛根能升阳明清气 ,又为治泻圣药 ) ,加芩连以清里热 ,甘草以调胃气 ,…  相似文献   

11.
大黄黄连泻心汤在《金匮要略》中亦名泻心汤,是由大黄、黄连、黄芩三味药组成,故又名三黄泻心汤。方中以大黄之苦寒泻热通便,泻下焦之火;黄连之苦寒泻火坚阴,泻中焦之火;黄芩之苦寒,清热除烦,泻上焦之火,又可清解少阳腑中之热。三药配伍,最善清泻三焦之火热,以治疗各种火热证。本方在《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中因煎服方法不同,其作用不尽相同。在《伤寒论》中是以“麻沸汤”演之,  相似文献   

12.
大黄黄连泻心汤是《伤寒论》方,为泻火泄热之清剂,用苦寒之大黄为君,急泻上炎之火;黄芩黄连泻中焦邪火,清热消痞。三药皆不久煎,仅用沸汤渍泡,取汁饮服。取气薄力轻,重在清中焦之热邪而不在于泻下。小剂量大黄能促进消化而不泻下,合芩、连能清热解毒并使躯体上部之郁血下行,故本方三药不宜久煎。  相似文献   

13.
仲景妇人杂病篇泻心汤之辨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仲景妇人杂病篇泻心汤之辨析青海医学院中医系(810001)童丽《金匮要略》妇人杂病篇第7条云:“妇人吐涎沫,医反下之,心下即痞,当先治其吐涎沫,小青龙汤主之;涎沫止,乃治痞,泻心汤主之。”对其中之泻心汤,条文后载为惊悸篇中之泻心汤(由大黄、黄连、黄芩...  相似文献   

14.
泻心汤源于仲师《金匮要略》。由大黄、黄连、黄芩三味药组成。功能苦寒泻火,化湿泄热。仲师用以治疗心气有余吐血、衄血之证。运用本方灵活加减,可以治疗多种疾病。兹择个人临床点滴,简介于下:一、鼻衄吴××,男,22岁,本院77级学生。1980年8月5日诊。因感冒三天发生鼻衄,血色鲜红量多,  相似文献   

15.
黄连阿胶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连阿胶汤出自张仲景之《伤寒论》,是由黄连、黄芩、芍药、阿胶、鸡子黄等五药组成。其功在滋阴清热降火。方中黄连、黄芩清心火、除烦热、所谓泻南方;芍药、阿胶滋肾阴、填精血、所谓补北方;鸡子黄养血润燥,诸药共用实乃泻心火,滋肾水,交通心肾之剂,故又被称作泻南补北之法。  相似文献   

16.
消法,一般是指运用有消导或散结作用的方药以治疗气、血、痰、食、水、热、寒等所结成的病邪,使之渐消缓散的治疗方法。《伤寒论》中的消法,主要用于痞证、小结胸证、气滞腹胀等证。现归纳于下,以供临症参考。 一、清热消痞法 154条:“心下痞,按之濡,其脉关上浮者,大黄黄连泻心汤主之。” 本法适用于热痞证。症见心下痞满,按之柔软不痛,或兼烦渴,苔黄,脉数。痞证与小结胸证病变部位均在心下(胃脘部),鉴别要  相似文献   

17.
生姜泻心汤     
马迁 《开卷有益》2014,(12):66-66
<正>生姜泻心汤载于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源于半夏泻心汤,为调和肠胃剂。方药组成:生姜12克,半夏10克,干姜10克,大枣10克,黄连6克,黄芩10克,党参15克,白芍20克,炙甘草10克。水煎服,具有和胃消痞,散结除水的功能,主治水热互结,心下痞鞭,干噫食臭,腹中雷鸣和下利等证。  相似文献   

18.
大柴胡汤系张仲景《伤寒杂病论》中方剂之一。它是医圣张仲景在"太阳病,过经十余日,少阳之邪未解,又入阳明"的情况而设立的具有解表攻里之效的首选方剂。其药物组成有:柴胡半斤、枳实四枚、生姜五两、黄芩三两、芍药三两、半夏半升、大枣十二枚、大黄二两[1]。本方以和解少阳,泻下热结为主功,主治少阳邪热未解,阳明里热壅盛之证。其临床表现以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郁郁微烦,心下痞硬,下利而不畅,舌  相似文献   

19.
黄连阿胶汤出自《伤寒论》,是医圣张仲景制定的著名方剂,由黄连、黄芩、白芍、阿胶、鸡子黄5味药物组成。为治疗少阴温病,真阴欲竭,壮火复炽,心中烦,不得卧的心肾不交之证。该方有育阴清热、交通心肾之功用。宗先贤制方之意,通过辨证论治,根据其辨证要点,在此方基础上化裁治疗口腔扁平苔癣、复发性口疮、鼻咽癌放疗后口腔炎获得满意疗效。同时也体现了中医学“异病同治”的原则。  相似文献   

20.
葛根芩连汤实验研究及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葛根芩连汤见于《伤寒论》34条 :“太阳病 ,桂枝证 ,医反下之 ,利遂不止 ,脉促者 ,表未解也 ;喘而汗出者 ,葛根黄芩黄连汤主之。”本方由葛根、黄芩、黄连、甘草组成 ,具有轻清解肌、清热止利功效 ,用于治疗太阳表邪内陷所致肠热下利证。近年来国内外医学家通过实验研究证明葛根芩连汤具有解热、抗菌、抗病毒、解痉、抑制胃肠运动、抗缺氧、抗心律失常、增强机体免疫功能等药理作用 ,广泛应用于治疗内、外、妇、儿、五官科疾病 ,取得了明显疗效 ,现将葛根芩连汤实验研究及临床运用进展综述如下。1 实验研究1.1 解热作用 许氏 [1 ] 用徐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