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针对卫办医政发[2011]56号文件<2011年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活动方案>的出台调查目前临床上住院治疗的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现状、微生物标本送检现状以及分离出的主要致病菌情况.方法 对某医院2011年1~7月共计9 948例住院治疗的患者分别从同期住院患者人次、使用抗菌药物的人次、微生物标本送检人次、微生物标本总送检次数、微生物标本培养阳性标本数、抗菌药物使用率、微生物标本送检率及微生物标本培养阳性率分科室进行统计.结果 全院住院患者抗菌药物的平均使用率为74.18%,其中有5个科室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率达到100%左右;全院使用抗菌药物的住院患者微生物标本平均送检率只有14.08%,内科系统微生物标本送检率较高,外科系统送检率非常低;以及分离出的致病菌中,前10位的基本上是耐药菌和难治性真菌.结论 临床医生应通过提高微生物样本送检率,根据微生物药敏实验结果 合理选用抗菌药物,增加目标用药,以及通过降低用药起点,正确掌握给药时间和途径等来降低住院患者抗菌药物的使用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抗菌药物管理(antimicrobial stewardship, AMS)协作干预对治疗性使用抗菌药物前微生物标本送检的改进效果。方法:2017年1月至2017年6月为抗菌药物管理干预前,2017年7月至2017年12月为干预后,比较干预前后全院各临床科室住院患者治疗性使用抗菌药物前微生物标本总送检率、接受限制使用级以及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前微生物标本送检率,并比较干预前后送检标本的构成比。结果:微生物标本总送检率、接受限制使用级抗菌药物前微生物标本送检率和接受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前微生物标本分别由AMS干预前的49.46%、47.82%和69.91%提高至干预后的61.94%、62.11%和83.4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本院各重点科室干预后接受限制使用级抗菌药物前微生物标本送检率除了普外科和妇产科外,接受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前微生物标本送检率除了妇产科外,均达到了考核标准。干预后送检标本中的呼吸道标本占比由53.46%降至51.66%(P0.01),血培养标本由11.96%升至15.32%(P0.01),无菌体液标本由3.60%升至4.10%(P0.05)。结论:通过AMS协作干预有效提高了治疗性使用抗菌药物前的微生物标本送检率,改进送检标本质量,为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提供了实验室依据。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品管圈活动在痰培养标本质量改进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成立品管圈活动小组,确定以"改进住院患者痰培养标本质量"为活动主题,应用品管圈方法解决住院患者痰培养标本采集中的问题,比较品管圈活动前后痰培养标本的送检率与合格率。结果开展品管圈活动后,患者痰培养标本送检率与合格率分别由65.9%与45.1%提高到80.2%和81.2%,与活动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品管圈活动能有效改进住院患者痰培养标本留取质量,提高痰培养标本送检率与合格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呼吸内科住院患者痰标本未及时送检的原因,利用品管圈活动提高呼吸内科住院患者痰标本送检率。方法由10名护士组成"晨曦圈",确立"提高痰标本送检率"为主题,调查了354份医嘱留痰送检及294份实际送检痰标本的采集、送检过程,分析痰标本送检率低的原因,把握现状,设定目标,分析要因,制定实施对策,与未实行品管圈活动前的痰标本送检情况对比。结果实施品管圈活动后切实提高了痰标本的送检率,从改善前的83%提升到95%,完成了目标设定值,提高了痰标本送检率。结论品管圈活动提高了呼吸内科痰标本送检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品管圈活动在提高OGTT孕妇24h内标本送检率中的应用。方法成立品管圈,确立"提高OGTT24h内标本送检率"为活动主题,随机对100例住院孕妇进行现状调查,分析孕妇OGTT24h内留取率偏低的原因,采取有效措施进行持续质量改进。将研究对象分为对照组100例,对照组不作质量改进,观察组进行品管圈质量改进活动。比较2组OGTT 24h内标本送检率。结果开展品管圈活动后孕妇OGTT24h内标本送检率有了明显的提高,由活动前的81.3%提高到94.9%。结论运用品管圈能较好的提高孕妇OGTT24h内标本送检率,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基层医院住院患者病原学标本送检情况,以提高抗菌药物治疗的患者病原学标本送检率。方法通过回顾性调查方法,对永康市第五人民医院接受抗菌药物治疗的住院患者病原学标本送检情况进行了调查与分析。结果该医院接受抗菌药物治疗的住院患者在用药前病原学标本送检率由专项整治前的35.47%提高到63.78%;接受限制级抗菌药物治疗的住院患者用药前病原学标本送检率由专项整治前的48.08%提高到66.93%;接受特殊级抗菌药物治疗的患者用药前病原学标本送检率由专项整治前的49.63%提高到73.33%。结论实施抗菌药物专项整治后,该医院抗菌药物治疗患者的病原学标本送检率得到全面提高,仍需建立长效监督机制,进一步规范采集送检流程。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多学科品管圈活动对提高住院患者体液标本送检合格率的影响。方法:成立"梧桐圈"活动小组,运用品管圈活动的10大步骤,收集体液标本送检不合格的原因并设计检查表,把握现状,设定目标,制定并实施对策,规范操作流程并进行效果评价。结果:开展品管圈后住院患者体液标本送检不合格率低于开展前(P0.05),圈员6项能力自我评价显著提高。结论:应用品管圈活动能有效提高住院患者体液标本送检合格率,增强护士工作责任心及主动解决临床问题能力。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品管圈活动对提高住院患者痰培养标本采集质量的效果。方法成立品管圈活动小组,确定以提高住院患者痰培养标本采集质量为活动主题,对活动前后呼吸科住院患者的痰培养标本采集质量及影响因素进行统计分析,并制定和落实整改措施。结果品管圈活动后,患者痰标本送检率达到93.3%、痰培养标本送检合格率达到91.8%,较活动前均明显提高(P<0.05)。结论品管圈活动可以有效提高住院患者痰培养标本的采集质量。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品管圈在降低消化内科标本送检延迟率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未实施品管圈管理前2013年9月~12月住院患者需留取标本5119份,品管圈管理后2014年1月~4月住院患者需留取标本4994份。成立品管圈活动小组,选定降低消化内科标本送检延迟率作为活动主题,对病区标本现状进行分析,找出标本送检延迟的因素,制定相应的对策并组织实施。比较品管圈活动前后消化内科标本送检延迟率。结果实施品管圈管理后,标本送检延迟率由8.7%下降至2.6%,活动前后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品管圈活动降低了消化内科标本送检延迟率,提高了护理质量,并且培养了护理人员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加了团队凝聚力。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医院感染患者病原学标本送检与抗菌药物使用的相关性,探讨抗菌药物使用的合理性。方法通过回顾性调查方式,对某医院8 775例临床治疗性使用抗菌药物的患者病原学标本送检与检验结果情况进行分析。结果该医院住院患者抗菌药物平均使用率为51.09%,治疗性用药构成比占56.93%,病原学标本平均送检率为66.36%。2013年治疗性用药比例和病原学标本送检率均较2012年有所提高。治疗性使用抗菌药物患者标本病原菌检出居前3位为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和铜绿假单胞菌。治疗性使用抗菌药物频率由高至低依次为三代头孢菌素类、β-内酰胺酶抑制、氨基糖阿甘类、碳青霉烯类和氟喹诺酮类。结论该医院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处于较合理的状态,病原学标本送检符合相关规范要求。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了解医院病原菌种类分布及耐药谱,提高抗菌药物临床合理应用。方法前瞻性监测住院患者送检标本分离细菌及耐药谱,通过HIS系统实时查看病例,通过监测—控制—再监测督促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并提高标本送检率。结果病原菌以革兰阴性菌为主,占79.52%,主要病原菌对部分抗菌药物有一定耐药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趋于合理。结论开展细菌耐药性前瞻性监测,对抗菌药物应用及时干预,可以提高抗菌药物临床合理应用水平并延缓耐药菌的产生。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究计划-实施-检查-处置循环(PDCA循环)管理模式运用于神经内科抗菌药物治疗前病原学送检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择2020年7月至2022年6月某三级甲等综合医院神经内科10 921例住院患者为调查对象,其中2020年7月至2021年6月为干预前阶段,2021年7月至2022年6月为干预后阶段(开始运用PDCA管理模式对抗菌药物治疗前病原学送检进行管理)。比较干预前后1年的神经内科抗菌药物治疗前病原学送检率、指向特定病原体病原学送检率、无菌性微生物标本占比、呼吸道微生物标本占比、抗菌药物使用率、抗菌药物用药目的构成、联合使用重点抗菌药物前病原学送检率、医院感染诊断相关病原学送检率等的变化。结果 干预后神经内科抗菌药物治疗前指向特定病原体病原学送检率(64.83%)较干预前(55.03%)提高,无菌性微生物标本占比(60.98%)较干预前(53.94%)提升,呼吸道微生物标本占比(29.37%)较干预前(37.88%)下降,抗菌药物使用率(12.74%)较干预前(14.47%)下降,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占比(7.91%)较干预前(11.48%)下降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l...  相似文献   

13.
目的了解医院感染现患率与抗菌药物使用现状,提高医院感染管理能力。方法通过横断面调查方法,统计调查当日医院所有住院患者医院感染现患率及抗菌药物使用情况。结果调查当日该医院住院患者感染现患率为3.08%,其中医院感染部位居首位的是上呼吸道,占37.50%。抗菌药物使用率为47.7%,其中64.1%用于治疗性用药,一联使用率为78.2%。患者标本送检率为15.7%。结论该医院住院患者现患率和抗菌药物使用情况在规范控制范围内,但需要提高患者标本送检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品管圈活动对提高肺结核患者痰涂片标本采集质量的影响。方法:自2014年1~7月开展品管圈专项活动,以提高痰标本采集质量为活动主题,对活动前后患者的痰标本采集质量及影响因素进行统计分析,并制定和落实整改措施。结果:品管圈活动后,患者痰标本送检率达到90.05%,送检合格率达到81.98%,较活动前明显提高。结论:品管圈活动可以有效提高患者痰标本采集质量。  相似文献   

15.
目的评价南昌大学第三附属医院抗菌药物的应用情况,规范应用抗菌药物行为住院患者,提高临床应用抗菌药物水平。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对本院2008年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量进行统计分析;同时随机抽取120例出院病历,对其抗菌药物应用情况进行调查分析。结果本院抗菌药物使用频度排名前3位的分别为头孢他啶针、左氧氟沙星胶囊、头孢拉定胶囊。住院患者抗菌药物应用率为67.5%,其中预防用药达74.1%,联合应用抗菌药物占43.2%,病原学检测送检率仅为13.6%。不合理用药主要是用药时间过长,占不合理形式总数的28.8%。结论本院住院患者抗菌药物应用率偏高,预防应用抗菌药物较多,治疗性用药病原检查标本送检率低,临床药师应进一步加强抗菌药物应用指导,促进临床合理用药。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品管圈活动对降低住院患者化验标本采集送检缺陷率的影响。方法:成立品管圈对住院患者化验标本采集送检环节进行改善,比较两组活动前后效果。结果:活动后住院患者化验标本采集送检缺陷率低于活动前(P0.01)。结论:开展品管圈活动可充分调动护理人员积极性,规范护理工作行为,改善工作流程,降低住院患者化验标本采集送检缺陷率。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品管圈活动对降低尿培养标本采集不合格率的影响。方法通过开展品管圈活动,查找导致住院患者尿培养标本采集不合格的原因,拟定对策,并将改进前后效果进行分析。结果品管圈活动实施后,住院患者尿培养标本不合格率由10.37%降低至活动后的2.46%,目标达成率为111.72%,进步率为76.28%。结论品管圈活动规范了操作流程,有效降低了尿培养标本采集不合格率,提高了圈员运用品管圈手法解决临床实际问题的能力。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品管圈活动对降低护理人员采集检验标本中PDA漏扫码率的效果。方法于2016年7月成立品管圈活动小组,确定"降低护理人员采集临床检验标本中PDA漏扫码率"为主题,分析住院患者检验标本条形码扫描率低的原因,制定计划及对策并评价效果。结果住院患者临床检验标本条形码扫描率由实施品管圈活动前的20.18%(304/1506)降低到活动后的7.43%(121/162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达到预期效果。结论通过开展品管圈活动明显降低护理人员采集检验标本中PDA漏扫码率,并且有效提高了护士对标本条形码扫描的操作规范性,护士人际沟通、团队合作意识、创造性和积极性、工作主动意识等都有了很大的提升。  相似文献   

19.
摘要 目的了解住院患者医院感染与抗菌药物使用管理现状,为加强医院感染管理提供依据。方法 通过回顾性调查方法,对河南省洛阳市某医院住院患者医院感染发生率和抗菌药物应用管理情况进行调查。结果 2014年下半年和2015年度该医院住院患者医院感染率分别为2.53%和1.27%;抗菌药物使用率分别为40.42%和39.54%;治疗性用药患者病原学标本送检率分别为17.67%和22.82%。结论 该医院住院患者医院感染发生率和抗菌药物使用率均在规范规定的范围内,病原学标本送检率有待提高。  相似文献   

20.
目的了解妇幼保健院住院患者抗菌药物应用情况。方法采用横断面调查法,对2012年2月份患者的抗菌药物使用情况进行调查。结果抗菌药物横断面使用率为71.14%,其中单用率为79.27%,二联使用率为20.73%;住院患者使用频率排行前10位的抗菌药物中应用最多的是头孢硫脒;儿科抗菌药物使用率最高为93.27%;产科抗菌药物使用频率强度最高为77.37,妇科为67.19;所有患者临床微生物检验样本送检率仅为39.3%。结论抗菌药物使用率及抗菌药物使用强度不符合相关规定,需要加强其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的管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