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评价伊布利特与普罗帕酮转复持续时间少于90天的心房颤动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选择符合条件的房颤患者136例,随机分为伊布利特组和普罗帕酮组。心电血压监护下,分别静脉应用(l~2次),静脉推注10min/次。伊布利特(1mg和1mg)和普罗帕酮(70mg和70mg)。结果伊布利特组转复率71.4%,普罗帕酮组转复率42.4%,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伊布利特组平均转复时间(16.6±5.2)min,普罗帕酮组平均转复时间(46.8±17.5)min,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均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结论与普罗帕酮相比,伊布利特是一种转复房颤的快速、安全、有效的抗心律失常药物。  相似文献   

2.
静脉注射伊布利特转复心房颤动或心房扑动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伊布利特注射液转复持续时间〈90d的心房颤动(简称房颤)、心房扑动(简称房扑)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选择心电图确诊为房颤、房扑,心室率≥60次/min且发作在90d以内的患者共52例,随机分为普罗帕酮组和伊布利特组,每组均为26例。伊布利特组:体重≥60kg者,首次静脉推注伊布利特注射液1mg;停用药后10min仍为房颤或房扑,再次静脉推注1mg。体重〈60kg者,首次0.01mg/kg静脉推注;停用药后10min仍为房颤或房扑,再次静脉给予0.01mg/kg,中途转复则立即停用。普罗帕酮组首次70mg静脉推注普罗帕酮,如无效,10min后再给予35mg,中途转复则立即停用。结果2组均能有效降低房颤或房扑的心室率,伊布利特组房颤、房扑的转复率明显高于普罗帕酮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65%对比42%,P〈0.01)。2组平均转复时间相比,伊布利特组明显短于普罗帕酮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伊布利特组3例出现短阵室性心动过速,普罗帕酮组2例出现低血压。结论伊布利特是一种起效快,对房扑、房颤患者转复率高的新型抗心律失常药物,与普罗帕酮比较,伊布利特对房扑、房颤的转复有明显的优势。  相似文献   

3.
目的:比较静脉注射富马酸伊布利特与盐酸普罗帕酮治疗持续时间〈90d的房扑/房颤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本研究为前瞻性随机单盲对照研究。房扑房颤患者共40例,随机分为试验组(伊布利特组,22例,其中房扑9例,房颤13例)和对照组(普罗帕酮组,18例,其中房扑7例。房颤11例)。两组分别在持续心电、血压监护下于10min内静脉推注伊布利特1mg或普罗帕酮70mg,如给药结束10min后仍未转复为窦性心律,重复前述治疗1次。观察给药后4h内的房扑/房颤的转复率及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40例中19例在90min内转复,其中盐酸普罗帕酮组5例,转复率27.8%,富马酸伊布利特组14例,转复率63.6%,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富马酸伊布利特组22例中有1例(4.4%)发生短阵室速,2例(8.1%)发生频发室早,未行特殊处理自行消失。无严重不良反应。结论:与普罗帕酮比较。富马酸伊布利特对房扑/房颤的转复具有明显的优势。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伊布利特对老年心房颤动患者转复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总结围转复期的护理经验,以便更安全的应用伊布利特。方法将90例心房颤动老年患者随机分为2组,其中伊布利特组54例给予静脉注射伊布利特进行心律转复;普罗帕酮组36例给予静脉应用普罗帕酮进行心律转复,严密观察转复过程中的心电图、血压情况,比较2组药物对不同病程心房颤动患者转复成功率的影响,并观察转复过程中的不良反应。结果伊布利特组对不同病程组患者转复的成功率显著高于普罗帕酮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不良反应均较轻微。结论对于老年心房颤动患者,伊布利特是相对安全有效的转复药物之一,严格把握适应证和禁忌证并严密观察能够有效减少不良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岳和全 《黑龙江医药》2009,22(4):531-532
目的:观察普罗帕酮合用伊布利特转复阵发性、慢性房颤和房扑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最初无左室功能不全的房颤/房扑患者101例口服普罗帕酮治疗,治疗无效的患者52例静脉注射伊布利特,普罗帕酮给药方案:阵发性患者24例给予负荷剂量600mg,慢性患者28例给予150mg,每日3次。伊布利特给药方案:分别给予两次10min静脉输注重复给药1.0mg,间隔10min。结果:伊布利特整体转复率为66.3%,其中阵发性房颤/房扑转复率为70.8%,慢性房颤/房扑转复率为62.5%。伊布利特显著降低心率并进一步延长QT间期(P〈0.0001)。伊布利特给药后1例(1.9%)出现两次无症状自行终止的尖端扭转性室性心动过速,发生在房颤/房扑终止时,故此不良事件可以预测。41例转复成功后继续应用普罗帕酮的患者未见心律失常复发。证明阵发性和慢性房颤/房扑口服普罗帕酮治疗无效时,加用伊布利特不仅能安全有效地转复为窦性心律,而且能防止心律失常复发。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伊布利特治疗心房扑动(房扑)、心房颤动(房颤)的疗效。方法32例房扑、房颤患者予以静脉注射伊布利特(1 mg1~2次,每次10 min)治疗,观察转复为窦性心律的疗效。结果伊布利特治疗房扑、房颤转复为窦性心律的成功率分别是83.3%和50%。结论伊布利特转复房扑、房颤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伊布利特对老年心房颤动患者转复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总结围转复期的护理经验,以便更安全的应用伊布利特.方法 将90例心房颤动老年患者随机分为2组,其中伊布利特组54例给予静脉注射伊布利特进行心律转复;普罗帕酮组36例给予静脉应用普罗帕酮进行心律转复,严密观察转复过程中的心电图、血压情况,比较2组药物对不同病程心房颤动患者转复成功率的影响,并观察转复过程中的不良反应.结果 伊布利特组对不同病程组患者转复的成功率显著高于普罗帕酮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不良反应均较轻微.结论 对于老年心房颤动患者,伊布利特是相对安全有效的转复药物之一,严格把握适应证和禁忌证并严密观察能够有效减少不良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吕蒙 《实用药物与临床》2012,15(11):739-741
目的比较伊布利特与胺碘酮和普罗帕酮在转复阵发房颤中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择阵发性房颤患者90例,随机分成依布利特组(A组)、胺碘酮组(B组)、普罗帕酮组(C组),每组30例。于入院10min内,三组分别经静脉注射依布利特1 mg、胺碘酮150 mg、普罗帕酮70 mg。观察10 min后若仍未转复为窦性心律,重复首次剂量。观察开始给药后1、2、4、24 h内房颤的转复率、转复时间、心室率、QT和QRS间期变化及用药后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 A组在各时间点房颤的转复率(83.33%)均显著高于其他组。A组转复时间(24.3±10.7)min明显短于其他组。A组不反应发生率(3.33%)明显低于C组,但与B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各组用药后心率均显著降低,A组给药后QT间期较B组和C组显著延长,B组QT间期在用药各时段无明显变化。C组给药后的QRS间期较A组和B组明显延长,A组和B组的QRS间期用药后无明显变化。结论伊布利特对房颤转复的效果优于胺碘酮和普罗帕酮,伊布利特对心室率和QT间期的影响大于胺碘酮和普罗帕酮,但对QRS间期无明显影响。伊布利特是一种转复房颤快速、有效的药物。  相似文献   

9.
崔嵬 《中国医药指南》2011,9(33):135-136
目的比较新型抗心律失常药物伊布利特与普罗帕酮转复房扑/房颤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采用随机、单盲对照研究,选择符合条件的房扑/房颤患者共38例,按照药物编号顺序依次入组,给予富马酸伊布利特或普罗帕酮静脉泵静注,观察两组患者的房扑/房颤转复率和不良事件发生情况,同时观察血、尿指标。结果普罗帕酮组为(38±9)min的平均转复时间,转复窦性心律时为(134.5±5.8)mg的平均使用量,出现低血压2例,于动态心电图监测中另有1例患者发现窦性停搏,全天共发生4次>2.5s的窦性停搏,最长R-R间期2.8s。伊布利特组转复率78.9%(15/19),普罗帕酮组转复率31.6%(6/19)。伊布利特组转复窦性心律时有(1.6±0.5)mg的平均使用量,(28±12)min的平均转复时间,有2例患者动态心电图监测中发现短阵单型性室速。两组所有患者用药前后的化验检查无明显变化。结论伊布利特是一种快速转复房扑/房颤新型Ⅲ类的有效抗心律失常药物,具有安全、疗效迅速等优点,值值得在临床中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0.
周平  郭国宁 《中国基层医药》2012,19(15):2262-2264
目的 探讨抗心律失常药及持续时间对心房颤动、心房扑动转复效果的影响.方法 回顾分析180例房扑及180例房颤患者的临床资料,并按选择的药物伊布利特、普罗帕酮及胺碘酮治疗各分为三组,每组患者再分为持续时间≤3 d和>3d,每组各30例,比较各组患者治疗1.5h后的转复率,采用SPSS 16.0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伊布利特组≤3 d和>3d的房扑的转复率为90.00%和83.33%,普罗帕酮的≤3 d和>3d的房扑的转复率为76.67%和36.67%,胺碘酮的房扑的转复率为73.33%和33.33%,对于房扑持续时间≤3 d,伊布利特、普罗帕酮、胺碘酮的房扑的转复率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于房扑持续时间>3d,伊布利特的转复率明显高于普罗帕酮、胺碘酮的(P<0.05);三种药物房颤的转复效果比较:伊布利特的≤3 d和>3d的房颤的转复率为80%和73.33%,普罗帕酮的≤3 d和>3d的房颤的转复率为43.33%和26.67%,胺碘酮的房颤的转复率为50%和36.67%,对于房颤持续时间<3d,伊布利特的转复率明显高于普罗帕酮、胺碘酮(P<0.05);对于房颤持续时间>3d,伊布利特的转复率明显高于普罗帕酮、胺碘酮的(P<0.05);三组药物房扑、房颤总转复率分别为81.67%、45.83%、48.33%,伊布利特明显高于普罗帕酮、胺碘酮(P<0.05);伊布利特对房扑的转复率明显高于房颤的转复率(P<0.05).结论 对于持续时间≤3 d的患者,伊布利特、普罗帕酮及胺碘酮房扑转复成功率没有明显差异,但伊布利特房颤转复率明显增高;对于持续时间>3d的患者,伊布利特房扑、房颤转复的成功率均高于普罗帕酮及胺碘酮,应根据心律失常具体情况灵活选用伊布利特、普罗帕酮及胺碘酮进行治疗.  相似文献   

11.
陈园 《现代医药卫生》2007,23(15):2225-2226
目的:对比观察静脉应用胺碘酮与普罗帕酮治疗阵发性快速心房颤动的疗效。方法:选择32例患者,按就诊顺序随机分成胺碘酮和普罗帕酮两组,胺碘酮组16例:胺碘酮(可达龙)300mg微泵持续匀速1小时静脉输入,未转复窦性心律者以胺碘酮1mg/分持续静脉滴注5小时;普罗帕酮组16例:普罗帕酮70mg加生理盐水20ml,10分钟注射完毕,观察20分钟,未转复窦性心律者重复静脉注射普罗帕酮70mg,观察20分钟仍未转复者以普罗帕酮0.5mg/分持续静脉滴注,滴注时间不超过2小时。结果:转复率:胺碘酮组81.25%(13/16),普罗帕酮组75%(12/16),两组转复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80,P=0.777)。转复时间:胺碘酮组(209±133)分钟,普罗帕酮组(166±128)分钟,两组转复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524,P=0.019)。转复后心室率比较:胺碘酮组(69.8±12.2)次/分,普罗帕酮组(83.5±19.7)次/分,两组转复后心室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794,P=0.010)。结论:胺碘酮和普罗帕酮对阵发性快速心房颤动均有较高的转复率,转复时间普罗帕酮短于胺碘酮,转复后心室率胺碘酮较普罗帕酮慢。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预先静脉给予硫酸镁对伊布利特转复心房颤动/心房扑动的影响。方法选择符合条件的心房颤动/心房扑动患者64例,随机单盲法分为安慰剂+伊布利特组(对照组)和硫酸镁+伊布利特组(试验组),分别在1 h内静脉滴注氯化钠注射液100 mL或氯化钠注射液100 mL加25%硫酸镁20 mL,10 min后给予伊布利特静脉注射,观察两组患者的心房颤动/心房扑动转复率及不良事件发生情况。结果对照组与试验组对于心房颤动/心房扑动的转复率分别为50%及84%,两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两组间不良反应发生率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预先静脉给予硫酸镁可显著提高伊布利特转复心房颤动/心房扑动的成功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评价伊布利特转复阵发性和持续性心房颤动(房颤)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入选43例持续时间<90d的阵发性和持续性心房颤动患者,20例静脉注射伊布利特进行转律,23例应用普罗帕酮转律。比较两组药物转复心房颤动的成功率、转复时间和不良事件。结果伊布利特组转复房颤的总成功率显著高于普罗帕酮组(70%vs39.1%,P<0.01),阵发性和持续性房颤组的转复成功率亦分别高于普罗帕酮组(76.9%vs50%,57.1%vs27.3%,P<0.05)。伊布利特组的转复房颤时间明显缩短[(34.62±4.47)minvs(62.74±12.73)min,P<0.01],未发生有临床意义的药物致心律失常作用。结论伊布利特转复阵发性和持续性心房颤动优于普罗帕酮,并有良好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观察富马酸伊布利特(抗心律失常药)治疗心律失常所发生不良反应的类型及特点.方法 118例房扑、房颤患者,随机分为富马酸伊布利特组(A组)和普罗帕酮组(B组),每组59例.A、B组分别给予富马酸伊布利特1 mg、普罗帕酮70 mg,于10 min内静脉泵入.观察2组转复率、转复时间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转复率及转复时间,2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A、B 2组分别有7例(11.86%)、19例(32.20%)发生不良反应(P<0.05),A组有6例发生于用药后1 h以内,1例发生于用药后1~24 h.结论 富马酸伊布利特转复房扑、房颤的疗效优于普罗帕酮,且安全.  相似文献   

15.
1例77岁男性患者,给予伊布利特1mg溶于0.9%氯化钠注射液50mL中缓慢静脉推注以转复心房颤动。给药16min后转为窦性心律,但转复过程中患者出现十余次窦性停搏,最长R-R间歇4.872s。患者无头晕、头痛、胸痛、胸闷等症状。转复成功后,患者继续服用普罗帕酮、美托洛尔、华法林等药物,无任何不适。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评价发作持续48h余的房颤/房扑患者用低分子肝素急性抗凝后再用伊布利特与普罗帕酮复律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 共入选持续时间<90天的房扑/房颤患者212例(房颤151例,房扑61例),发作持续时间≥48h为试验组(51例), <48h为对照组(161例)。试验组经心脏超声除外血栓后,静推低分子肝素1. 7mg·kg-1行急性全身肝素化,对照组不抗凝治疗; 2组均于10min内静推伊布利特1mg或普罗帕酮70mg;给药结束10min后未复律者,重复给药1次。观察给药1. 5h内的转复率及4h内药物不良反应。结果 伊布利特对房扑的转复率明显高于房颤(78. 1% vs48. 3%,P<0. 01),对房颤的转复率、平均转复时间等, 2种药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 05)。试验组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无明显增加。结论 发作持续时间≥48h的房扑/房颤患者,用低分子肝素急性抗凝后再用伊布利特与普罗帕酮复律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7.
伊布利特与胺碘酮转复心房颤动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比较新型Ⅲ类抗心律失常药伊布利特和胺碘酮转复心房颤动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本文采用随机、单盲对照研究。共入选房颤患者25例,房颤持续时间2h~7d。随机进入伊布利特组(n=13),胺碘酮组(n=12)。在心电、血压监护下前组患者于30min内静脉泵入伊布利特1mg,后组患者于30min内静脉泵入胺碘酮150mg。如未转复,则可于10min后重复前述治疗1次。观察开始给药后1.5h内房颤的转复率及4h内的不良反应。结果伊布利特转复房颤的成功率高于胺碘酮组(57%vs53%),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伊布利特转复房颤所用的时间明显短于胺碘酮,给药后30min内伊布利特转复率达57%,胺碘酮的转复率为1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伊布利特组出现1例频发室早、短阵室速,并QT间期延长至520ms,未予特殊处理自行消失。胺碘酮组有4例出现低血压。结论伊布利特转复房颤快速、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胺碘酮与普罗帕酮对阵发性心房颤动转复的临床疗效。方法:将本组患者随机分为胺碘酮组32例和普罗帕酮组28例。密切观察给药前后心律、血压等变化;记录从给药到房颤转复的时间,比较两组转复时间和4~8h的房颤转复率。结果:胺碘酮组房颤转复时间在1.8~7.5h,平均(4.1±1.4)h,普罗帕酮组转复时间0.5~5.0h,平均(1.8±0.8)h,平均转复时间胺碘酮组大于普罗帕酮组,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胺碘酮出现的不良反应少于普罗帕酮组,两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两组4h内、4-8h、8hN的转复疗效差异无显著性。结论:静脉使用胺碘酮转复阵发性房颤有较高的有效率和安全性,尤其适用于器质性心脏病和心功能不全者。  相似文献   

19.
目的本随机对照研究观察普罗帕酮口服与静脉应用胺碘酮对于转复新近发生心房颤动的安全性及效果。方法选择新近发生心房颤动在48h内之患者87例,随机分为普罗帕酮组与胺碘酮组进行药物复律。普罗帕酮组43例;起始口服普罗帕酮450~600mg,12h后未转复窦性心率追加300mg。胺碘酮组44例,起始300mg胺碘酮静脉给药1h,后按20mg/kg持续24h。以24h后恢复窦性心率为治疗有效。结果普罗帕酮组有效率83.7%,胺碘酮组84.1%,两组无统计学差异;平均起效时间普罗帕酮组2.7h,胺碘酮组7.8h,两组有明显统计学差异。结论口服普罗帕酮与静脉应用胺碘酮均可安全有效转复48h内新近发生心房颤动,口服普罗帕酮起效时间更短。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新型Ⅲ类抗心律失常药物伊布利特转复老年心房颤动的有效性与安全性.方法:选择老年心房颤动患者98例,随机分成伊布利特组和胺碘酮组,伊布利特组于30 min内静滴1 mg伊布利特,胺碘酮组于10 min内静注胺碘酮150mg.观察心房颤动的转复率及不良反应.结果:伊布利特组转复房颤的成功率高于胺碘酮组(70.2%vs52.9%,P<0.05),房颤的转复率与本次房颤发作的持续时间有关,持续时间低于24 h的房颤转复率(77.7%)明显高于持续时间高于24 h者(60%).伊布利特最严重的不良反应为非持续性单形室性心动过速,发生率为12.8%.结论:伊布利特对老年房颤患者是一种安全有效的转复药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