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 探讨基于多参数MR的影像组学融合模型术前预测宫颈鳞癌脉管间隙浸润(LVSI)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研究。纳入2016年6月—2019年3月山西省肿瘤医院宫颈鳞癌患者168例。患者年龄22~76(52.0±10.1)岁,临床分期为国际妇产联盟(FIGO)ⅠB期127例、ⅡA期41例。所有患者术前行多参数盆腔MR扫描,均接受根治性子宫切除术联合盆腔淋巴结清扫术治疗。收集其临床病理资料和多参数MRI数据,以7∶3的比例按照随机抽样法分为训练集117例和验证集51例。在T2加权像(T2WI)、表观弥散系数[ADC,由2个b值的弥散加权成像数据自动生成]及增强T1加权像(cT1WI)3个序列的MRI上,对病灶进行手动分割勾画肿瘤轮廓感兴趣区(ROI),得到三维感兴趣区(VOI)并提取特征,通过以最大相关最小冗余和最小绝对收缩与选择算子回归为主的三步降维法筛选特征并构建影像组学模型。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临床特征并联合影像组学模型建立融合模型,制作列线图。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ROC 曲线)、校正曲线、决策分析曲线评估列线图的效能及临床效益。结果 术后病理检查确诊LVSI阳性42例,阴性126例。训练集与验证集患者的年龄、FIGO分期、肿瘤最大径、肿瘤分化程度、LVSI状态等临床病理特征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基于T2WI、ADC及cT1WI多参数MRI提取的影像组学特征,经特征筛选后得到7个关键特征,均与宫颈癌LVSI相关(P值均<0.05),并构建影像组学模型。训练集T2WI、ADC及cT1WI 3个序列独立构建的影像组学模型预测宫颈癌LVSI的ROC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630[95%可信区间(CI)0.557~0.698]、0.686(95%CI 0.563~0.694)、0.761(95%CI 0.702~0.818),3个序列共同构建的联合影像组学模型对应的AUC为0.887(95%CI 0.842~0.925),诊断效能最优,并在验证集中得到验证。联合影像组学模型与肿瘤分化程度构建的融合模型列线图预测宫颈癌LVSI,在训练集与验证集中的AUC分别为0.893(95%CI 0.851~0.929)、0.854(95%CI 0.749~0.943),校正曲线显示出列线图有良好的校正性能;决策曲线表明当风险阈值概率范围在0.50~0.96时,采用影像组学融合模型预测宫颈癌LVSI的净收益优于“将所有患者视为宫颈癌LVSI阳性或阴性”。结论 基于多参数MRI影像组学特征与临床特征的融合模型对宫颈癌LVSI状态有良好的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基于MR T2加权成像(T2WI)的影像组学标签预测直肠癌KRAS基因突变的潜在价值。方法 回顾性研究。纳入山西省肿瘤医院2017年4月—2019年4月行盆腔MR检查并具有KRAS基因检测结果的304例直肠癌患者的临床和影像资料,其中男175例、女129例,中位年龄59.6岁。按7∶3比例将患者随机分为训练组(213例)和验证组(91例)。选取每例患者的高分辨率T2WI进行图像分割及影像组学特征提取,使用单变量统计分析为主的“五步法”进行特征降维,并分别采用多变量logistic回归、决策树(DT)以及支持向量机(SVM)三种分类算法构建影像组学标签,用于预测直肠癌KRAS基因状态。受试者操作特征(ROC)曲线、校正曲线、决策曲线分析(DCA)评估影像组学标签的预测性能及临床效益。结果 训练组和验证组患者的基线资料比较以及两组中KRAS突变型与野生型患者的临床特征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从每位患者的T2WI中提取960个影像组学特征,经特征筛选后得到7个与直肠癌KRAS基因相关的特征(P值均<0.05)。采用多变量logistic回归、DT及SVM构建的三个预测模型的ROC曲线下面积,训练组分别为0.677、0.604和0.722,验证组分别为0.626、0.600和0.682,其中SVM模型在预测KRAS基因状态方面效能最好。DCA曲线示三种预测模型均有一定的临床效益,其中SVM预测模型净收益值最大。结论 基于MR T2WI的影像组学标签在预测直肠癌KRAS基因状态方面有一定的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利用多模态磁共振放射组学开发前列腺癌自动检测模型,并使用列线图构建多因素回归模型,将前列腺MRI放射组学特征与临床多个检测指标进行整合,从而对患前列腺癌风险性进行预测。方法:回顾性研究于2019年2月~2021年10月病理证实为前列腺癌和其他前列腺良性肿瘤的患者133例。所有病例均行前列腺直肠指检(DRE)、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游离前列腺特异性抗原(F-PSA)、FPSA/PSA检测。治疗前多模态前列腺MRI图像(DWI+DCE+T2WI)用于提取放射特征,最大相关最小冗余(m RMR)算法用于消除混杂变量,使用最小绝对收缩和选择算子(LASSO)逻辑回归进行放射特征选择。通过曲线下面积(AUC)、准确性、特异性、敏感性评估放射特征的诊断性能;通过多元logistic回归选择临床指标和放射组学特征模型来制定放射组学列线图,并使用校准曲线和Hosmer-lemeshow试验验证其可靠性。结果:两名观察者测量的所有数据ICC均在0.80以上。所有前列腺MRI图像随机分为训练组和验证组(7:3)。在训练组中,DWI、DCE和T2WI的...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MRI常用序列在判断恶性骨肿瘤骨髓内浸润范围及显示病变阳性率方面的应用价值。方法 2010年6月—2012年3月选取兔龄8周、体质量2.0~3.0 kg的雄性新西兰大白兔26只,1只制备荷瘤兔,25只接种VX2肉瘤肿瘤组织块于兔右侧胫骨平台下2 cm处的骨髓腔内,制备成恶性骨肿瘤模型兔。模型兔制备成功后,在全身麻醉状态下行MRI检查。选取肿瘤纵径最大层面,观察并测量MR 自旋回波(SE) T1WI、脂肪抑制FSE T2WI、短时间反转恢复序列(STIR)、脂肪抑制SE T1WI 增强序列图像中的髓内肿瘤浸润纵径。MRI检查完成后,处死模型兔,切取兔右下肢标本,用硬组织切片系统自MR扫描起始点间隔4 mm连续切割,选取与MRI中骨髓内肿瘤纵径最大层面相对应的标本切片进行肿瘤髓内浸润纵径的测量和病理学观察。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和配对t检验,比较MR不同序列之间及MR不同序列和病理切片检查之间肿瘤髓内浸润纵径测量值的差异;并对MR不同序列间显示肿瘤髓内浸润的阳性率{[真阳性/(真阳性+假阳性)]×100%}进行χ2检验。结果 成功制备21只模型兔。MRI 中SE T1WI、脂肪抑制FSE T2WI、STIR、脂肪抑制SE T1WI 增强序列间肿瘤髓内浸润纵径的测量值分别为(44.5±10.8)mm、(41.0±9.7)mm、(40.7±9.4)mm、(40.3±9.5)mm,4种序列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 0.802,P>0.05)。 4种序列图像的肿瘤髓内浸润纵径测量值均大于病理标本测量值(39.3±9.3)mm,配对t检验分析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7.053、6.334、6.445、8.150,P值均<0.01)。MRI不同序列显示肿瘤髓内浸润阳性率由高到低依次为脂肪抑制SE T1WI增强序列(76.54%,62/81)、STIR(57.69%,45/78)、脂肪抑制FSE T2WI(52.05%,38/73)、SE T1WI(45.71%,32/7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6.857,P<0.01);组间两两比较,脂肪抑制 SE T1WI 增强序列显示的肿瘤髓内浸润阳性率高于SE T1WI、脂肪抑制FSE T2WI,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 MRI不同序列中,脂肪抑制 SE T1WI 增强序列图像测量肿瘤髓内浸润纵径的测量值与病理测量值最为接近,显示肿瘤髓内浸润的阳性率最高,可作为观察肿瘤髓内浸润范围及显示病变阳性率的优选MR序列。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双期18F-FDG PET/CT原发灶影像组学特征对非小细胞肺癌(NSCLC)淋巴结转移的预测价值。方法 收集我院经手术病理证实为NSCLC并明确有无淋巴结转移的101例患者的术前双期18F-FDG PET图像,自动勾画并提取原发灶常规及延迟显像影像组学特征各117个。按常规显像模式(a)、延迟显像模式(b)及常规+延迟显像模式(c)分别构建影像组学模型,采用t检验与LASSO回归筛选最优子集模型,建立支持向量机(SVM)模型与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Delong检验不同模型曲线下面积(AUC)差异。结果 常规+延迟显像模式(c)影像组学模型对淋巴结转移的预测效能最优,其灵敏度、特异度、AUC、训练组预测准确率、测试组预测准确率分别为88.06%、94.12%、0.967、92.86%和80.65%,高于常规显像模式(a)的86.57%、79.41%、0.882、80.00%和70.97%和延迟显像模式(b)的80.60%、88.24%、0.872、85.71%和70.97%(a vs.b Z=0.202,P=0.839 9;...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基于18F-FDG PET/CT的影像组学模型预测晚期非小细胞肺癌预后的价值。方法 186例治疗前接受18F-FDG PET/CT的NSCLC患者按照7∶3比例随机分配到训练组(n=134)和验证组(n=52)。使用LIFEx软件获取PET和CT图像的影像组学特征,然后基于PFS和OS选择最优参数构建临床和复杂模型并进行验证。结果 以PFS为研究终点,单因素分析显示PD-L1 50%、TNM分期、病理类型、吸烟史、远处转移、淋巴结转移、SUVmax、Rad-score是影响患者PFS的因素(均P<0.05)。Cox多因素分析显示,TNM分期、吸烟史、Rad-score是影响PFS的独立预后因素(均P<0.05)。以OS为研究终点,单因素分析显示TNM分期、病理类型、SUVmax、吸烟史、远处转移、Rad-score等因素影响患者OS(均P<0.05)。Cox多因素分析显示TNM分期、SUVmax、吸烟史、Rad-score是影响患者OS的因素(均P<0.05)。训练组中影像组学模型、临床模型及复杂模型3种模型...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基于常规MRI的影像组学分析预测脑胶质瘤IDH突变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术后病理证实的172例脑胶质瘤患者(82例突变型和90例野生型)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术前均行增强MRI检查,术后病理对IDH进行分子检测。由2名神经影像医师在FLAIR和T1加权对比增强(CE-T1WI)序列上逐层勾画肿瘤实体及周围水肿病灶,采用组内相关系数(ICC)评价2名医师分别勾画的感兴趣区域组学特征一致性,然后提取影像特征。分别使用方差阈值法、单变量特征选择法、最小绝对收缩和选择算子(LASSO)对组学特征进行筛选和降维。采用χ2检验或Fisher精确检验评价2组胶质瘤影像学特征的统计学差异。采用五折交叉验证法的分类方式,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建立放射组学模型,采用诺莫图展示模型结果,采用校准曲线验证模型的可靠性。结果在CE-T1WI序列筛选出13个组学特征,在FLAIR序列筛选出7个组学特征。癫痫、WHO分级、影像所见强化和水肿对于IDH突变状态预测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影像组学模型在训练集中的AUC为0.833(95%CI0.778~0.889),在测试集中的AUC为0.753(95%CI0.628~0.895)。结论影像组学在预测脑胶质瘤IDH突变方面具有较好的性能。  相似文献   

8.
目的利用多模态MRI技术检测塌陷前期激素性股骨头坏死(SIONFH)患者的股骨头骨组织微循环障碍及脂肪化的情况,并探讨二者与SIONFH疾病发展的相关性。 方法纳入在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骨科确诊的SIONFH塌陷前期患者(即ARCO I期~Ⅲ期早期),运用多模态MRI技术[包括功能性磁共振非对称回波的最小二乘估算法迭代水脂分离序列(IDEAL-IQ)、体素内不相干运动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IVIM-DWI)、T1WI和T2WI/fs]进行诊断研究。具体流程包括在采用T1WI和T2WI/fs实现原发灶结构定位的基础上,运用IVIM-DWI和IDEAL-IQ分别测量不同区域(坏死区、硬化区、正常区)的局部微循环(f)和脂肪含量(FF)。重点分析股骨头骨组织微循环障碍及组织脂肪化情况与ARCO分期的相关性,同时对2种病理机制之间相关性进行探讨研究。数据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LSD-t检验、Pearson相关性分析。 结果SIONFH不同区域的局部微循环和脂肪含量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小于0.05)。其中,在IDEAL-IQ序列中,坏死区FF值最高,硬化区FF值最低。在IVIM-DWI中,坏死区f值最低,硬化区其次,正常区最高。部微循环和脂肪含量呈负相关(r=-0.37,P值均小于0.05)。ARCO Ⅲ期早期的f值最小,而FF值最小(P值均小于0.05),并且FF值与ARCO分期呈正相关(r=0.72,P值均小于0.01),但f值与ARCO分期之间无明显相关性。 结论多模态MRI技术(IDEAL-IQ、IVIM-DWI、T1WI和T2WI/fs)定量测量得出,SIONFH在塌陷前期中局部微循环进行性障碍和组织脂肪化增加会关联性出现,并随ARCO分期的进展而逐步加重。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MR 三维重T2加权可变翻转角快速自旋回波(T2-SPACE)成像技术在腮腺良恶性肿瘤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2015年6月—2017年12月宁波市第二医院收治的51例腮腺肿瘤患者进行前瞻性研究。其中男23例,女28例;年龄16~74岁。51例腮腺肿瘤患者均进行常规MR序列扫描和重T2-SPACE序列扫描,将采集图像信息进行三维多平面重建后处理,并进行面神经和腮腺导管曲面重建。在重T2-SPACE图像上观察腮腺肿瘤的位置、形态、边界、囊变坏死等情况,以及肿瘤在重T2-SPACE序列中的信号特点。在常规MRI和重T2-SPACE图像上分析肿瘤与腮腺导管、面神经的位置关系,判断腮腺肿瘤良恶性;以病理检查结果为金标准,对比两种方法诊断肿瘤良恶性的准确率。结果 重T2-SPACE序列图像显示:51例腮腺肿瘤患者中共55个病灶,其中病灶位于腮腺浅叶25个,深叶16个,跨叶14个;34个病灶形态尚规则、边界清晰,21个病灶形状不规则、边界模糊;31个病灶内信号混杂,可见大小不等囊变坏死区。55侧患病腮腺在常规MR T1WI、T2W1和重T2-SPACE序列上显示面神经分别为39、41、53侧,显示腮腺主导管分别为32、45、54侧;与常规MRI T1WI、T2W1比较,重T2-SPACE序列显示面神经、腮腺主导管数量更多,信号更清晰。55个病灶中,常规MRI序列诊断良性病灶34个、恶性病灶21个,重T2-SPACE序列诊断良性病灶35个、恶性病灶20个。以病理检查结果(良性病灶36个、恶性病灶19个)为金标准,常规MRI诊断肿瘤良性和恶性的准确率分别为75.0%(27/36)、12/19,总体准确率为70.9%(39/55);重T2-SPACE序列诊断肿瘤良性和恶性的准确率为88.9%(32/36)、16/19,总体准确率为87.3%(48/55)。采用重T2-SPACE序列诊断腮腺肿瘤良恶性的总体准确率高于常规MRI序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111, P<0.05)。结论 重T2-SPACE序列可以清晰显示腮腺肿瘤的位置、边缘及内部信号情况,可清晰显示腮腺肿瘤与面神经、腮腺导管的位置关系,对肿瘤良恶性判断、手术方案制定、术中面神经的保护及患者预后判断等具有一定的价值,值得在腮腺MR检查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MR增强三维短时反转恢复变角激发T2加权成像(T2WI)快速自旋回波(3D STIR T2WI SPACE)序列对成人精道解剖结构显示的可行性及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研究。收集2016 年11 月—2019 年3 月复旦大学附属华东医院MR室58 例成年男性腹盆腔MRI资料,年龄29~87 岁,按年龄分为低龄组(≤60岁,22 例)和高龄组(>60岁, 36例)两组。所有患者均在德国西门子Syngo Via数据后处理工作站3D Viewer薄层最大强度投影(MIP)后行多平面重组(MPR)及曲面重组(CPR)。用3D Viewer行薄层MIP,获得冠状位、轴位、矢状位薄层MIP重建图。观察输精管壶腹段、后腹膜段和精囊腺的形态、走行、信号强度、背景抑制情况,参照日本Oh-Oka团队的评分标准,分别在MPR轴位和CPR 图像对输精管壶腹段、后腹膜段和精囊腺进行图像质量评分。采用Wilcoxon符号秩检验对比分析MPR轴位与CPR图像分别在输精管壶腹段、后腹膜段和精囊腺的图像质量评分,Wilcoxon秩和检验对比分析低龄组和高龄组在CPR图像上的图像质量评分。统计前列腺小囊检出率,并在3D Viewer获得的冠状位、轴位、矢状位三个方位薄层MIP重建图上测量前列腺小囊三个方位的径线值。结果 58例男性腰腿痛患者116侧输精管后腹膜段、壶腹段和精囊腺MR增强3D STIR T2WI SPACE序列 MPR轴位和CPR图像质量评分分别为3(3,3)、2(2,2)、2(1,2)分和2(2,2)、2(1,2)、2(1,2)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10.232、5.196、2.000, P值均<0.05)。22例(44侧)低龄组和36例(72侧)高龄组腰腿痛患者输精管后腹膜段、壶腹段和精囊腺MR增强3D STIR T2WI SPACE序列CPR图像在的图像质量评分分别为2(1,2)、2(1,2)、1(1,2)分和2(2,2)、2(2,2)、2(1,2)分,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2.673、2.249、3.042, P值均<0.05)。58例患者前列腺小囊检出率为27.58%(16/58),前列腺小囊冠、横、矢三个方位径线值分别为5.35(4.33,6.88)、7.50(5.90,9.00)、8.00(6.43,10.78)mm。结论 MR增强3D STIR T2WI SPACE序列能较清晰显示精囊腺、输精管壶腹段、后腹膜段以及前列腺小囊等精道精细结构解剖,可为指导临床提供影像学参考。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T1WI增强纹理参数联合临床病理学特征对脑胶质瘤患者术后1年内复发的预测价值。方法 回顾性队列研究。纳入2018年1月—2021年2月川北医学院附属医院及重庆市人民医院经术后病理确诊的脑胶质瘤患者90例。其中男60例、女30例,年龄17~76(47±14)岁,术后1年内复发46例、未复发44例。按照2∶1比例将患者随机分为训练集与验证集。采用MaZda软件于术前MR T1WI增强图像上提取胶质瘤纹理参数。在训练集中对纹理参数进行降维筛选并利用最小绝对收缩和选择算子(LASSO)算法分析建立预后纹理积分模型。同时在训练集中对术后1年内复发与未复发患者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及纹理积分进行影响因素分析,构建可视化联合预测模型。观察项目:(1)分析影响脑胶质瘤术后1年内复发的危险因素,并建立联合预测模型。(2)在验证集中,对纹理积分模型及联合预测模型进行验证。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校准曲线及决策曲线分析法评价模型的诊断效能与临床净获益。结果 单因素分析显示,肿瘤WHO分级、异柠檬酸脱氢酶-1突变、术后放化疗、纹理积分是脑胶质瘤术后1年内复发的影响因素。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WHO分级、异柠檬酸脱氢酶-1突变、术后放化疗及纹理积分均为脑胶质瘤术后1年内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风险比(OR)=6.527、0.160、0.052、6.300,95%可信区间(CI)=1.201~35.485、0.031~0.827、0.004~0.708、1.905~20.841,P=0.030、0.029、0.026、0.003]。联合预测模型预测脑胶质瘤术后1年内复发的效能高于纹理积分模型,其训练集与验证集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92(95%CI 0.86~0.99)和0.86(95%CI 0.74~0.99),灵敏度分别为0.90、0.88,特异度分别为0.83、0.79;纹理积分模型在训练集与验证集中的预测AUC分别为0.85(95%CI 0.75~0.95)和0.82(95%CI 0.67~0.97),灵敏度分别为0.73、0.63,特异度分别为0.90、0.99。在两种模型中,预测概率与实际概率间的一致性及临床净获益均较高。结论 基于术前T1WI增强图像的纹理参数联合临床病理学特征建立的联合预测模型对脑胶质瘤全切术后1年内的复发具有一定的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12.
Objective: This study aimed to establish and validate a radiomics nomogram comprised of clinical factors and radiomics signatures to predict prognosis of primary hepatic sarcomatoid carcinoma (PHSC) patients after surgical resection.Methods: In this retrospective study, 79 patients with pathological confirmation of PHSC and underwent surgical resection were recruited. A radiomics nomogram was developed by radiomics signatures and independent clinical risk factors selecting from multivariate Cox regression. All patients were stratified as high risk and low risk by nomogram. Model performance and clinical usefulness were assessed by C-index, calibration curve, decision curve analysis (DCA) and survival curve.Results: A total of 79 PHSC were included with 1-year and 3-year overall survival rates of 63.3% and 35.4%, respectively. The least absolute shrinkage and selection operator (LASSO) method selected 3 features. Multivariate Cox analysis found six independent prognostic factors. The radiomics nomogram showed a significant prediction value with overall survival (HR: 7.111, 95%CI: 3.933-12.858, P<0.001). C-index of nomogram was 0.855 and 0.829 in training and validation set, respectively. Decision curve analysis validated the clinical utility of this nomogram. There was a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the 1-year and 3-year survival rates of stratified high-risk and low-risk patients in the whole cohort (30.6% vs. 90.1% and 5.6% vs. 62.4%, respectively, P < 0.001).Conclusion: This radiomics nomogram serve as a potential tool for predicting prognosis of PHSC after surgical resection, and help to identify high risk patients who may obtain feeble survival benefit from surgical resection.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肾平滑肌瘤的影像学表现特征,以提高对该病的诊断水平,从而选择更合理的治疗方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2016年12月4所医院经手术病理确诊的6例肾平滑肌瘤患者的影像学资料,其中男5例、女1例,年龄26~77岁。6例患者均行CT平扫及增强扫描;MRI平扫2例, 其中1例同时行增强检查。结果 6例共发现7个平滑肌瘤病灶,肿瘤最大径2.5~7 cm,平均5.3 cm;其中5个位于右肾,2个位于左肾;5个位于肾脏边缘,1个位于肾实质内,1个位于肾盂。肿瘤呈圆形和椭圆形各3个,呈分叶状1个。CT平扫5个病灶呈高密度,2个呈等密度;1个病灶密度不均,肿块内见坏死、囊变,其它6个密度均匀。CT增强扫描7个病灶均表现出渐进性延迟强化的特点,其中6个呈均匀强化,1个强化不均。MRI平扫2例共检出3个病灶:2个信号均匀,其中1个呈T1WI低信号、T2WI略高信号,1个呈 T1WI等信号、T2WI明显低信号;1个信号不均,T1WI、T2WI均呈高低混杂信号,T2WI上病灶周围可见低信号肿瘤包膜;2个瘤体内见斑点状钙化。MRI增强检查1个病灶呈均匀延迟强化。结论 肾平滑肌瘤的主要影像学特征为发生于肾脏边缘密度或信号均匀的软组织肿块,CT 或 MRI增强扫描呈均匀延迟强化特点;虽然确诊需要依靠组织病理学检查,但熟悉其影像表现特点,可以帮助临床医生尽早选择更合适的治疗措施,减少不必要的肾切除。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卵巢纤维-卵泡膜细胞肿瘤与成人型卵巢颗粒细胞瘤(OGCT)的MRI特点。方法 回顾性研究。纳入2014年6月—2020年12月镇江市第四人民医院经手术病理证实的25例卵巢肿瘤患者的MRI资料。其中,20例卵巢纤维-卵泡膜细胞肿瘤(卵巢纤维瘤7例、纤维卵泡膜细胞瘤5例、卵泡膜细胞瘤8例),年龄26~75岁;5例成人型OGCT患者,年龄34~58岁。患者术前均行MRI平扫、弥散加权成像(DWI)及增强检查。观察指标:(1)分析肿瘤的位置、大小、形态、边缘、信号及强化表现等;(2)比较纤维瘤、卵泡膜细胞瘤及成人型OGCT的平均强化率、DWI征象及其表观弥散系数(ADC)。结果 (1)20例卵巢纤维-卵泡膜细胞肿瘤中,位于右侧卵巢9例、左侧11例,肿瘤边界清晰,类圆形14例、分叶状或不规则形6例,最大径2.0~12.3 cm。T1加权像(T1WI)均呈等信号,T2加权像(T2WI)卵泡膜细胞瘤呈高或稍高信号、纤维卵泡膜细胞瘤呈高低混杂信号、纤维瘤呈低信号;其中3例纤维-卵泡膜细胞肿瘤局部囊性变,囊性部分T1WI呈低信号、T2WI呈高信号。纤维瘤多为弱强化表现(6/7)、卵泡膜细胞瘤多为中度强化表现(6/8)。5例成人型OGCT中,位于右侧卵巢3例、左侧2例,边界清楚,圆形或卵圆形,最大径3.0~9.7 cm;均为囊实性肿块,T1WI呈等低信号、T2WI呈混杂高信号,内见多发大小不等囊腔,囊内壁尚光整,实性部分为明显强化。(2)成人型OGCT强化率高于卵泡膜细胞瘤,卵泡膜细胞瘤强化率高于纤维瘤,分别为123.70%±5.44%、89.23%±4.19%、43.50%±6.3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DWI征象:卵泡膜细胞瘤呈高信号,纤维瘤呈低信号,成人型OGCT实性部分呈高信号、囊性部分呈低信号。卵泡膜细胞瘤ADC值为(1.28±0.25)×10-3 mm2/s,高于成人型OGCT实性部分ADC值(0.91±0.18)×10-3 mm2/s,成人型OGCT实性部分ADC值高于纤维瘤ADC值(0.67±0.14)×10-3 mm2/s,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结论 纤维-卵泡膜细胞肿瘤与成人型OGCT的MR T2WI信号及强化表现具有不同的特点,其DWI征象可为两者的鉴别诊断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急性及亚急性脑梗死患者MR T1WI大脑中动脉高信号血管征(HVS)的临床意义。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2015年3月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92例急性及亚急性大脑中动脉供血区脑梗死患者(脑梗死组)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其中男54例、女38例,年龄41~94岁、平均(66.0±13.9)岁;收集同期非脑梗死脑部疾病患者及健康成人34例影像资料为对照组。所有研究对象行MRI平扫,其中脑梗死患者有68例行头颅3D时间飞跃法MRA(3D-TOF MRA)和/或CTA检查。观察所有研究对象MRI T1WI大脑中动脉HVS,对比HVS阳性组与HVS阴性组患者脑梗死范围、血管病变程度、DWI-Alberta中风早期CT评分(DWI-ASPETS)以及临床表现。结果 对照组34例研究对象T1WI均未出现HVS。92例脑梗死患者中有43例存在HVS(HVS阳性组),49例无HVS(HVS阴性组);两组间年龄、性别构成及合并基础疾病等一般临床情况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但入院时,HVS阳性组患者肌力低于HVS阴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1.978,P=0.048)。HVS阳性组平均梗死范围为(4.0±1.1)个脑叶、DWI-ASPETS中评分≤6分者占83.7% (36/43),HVS阴性组平均梗死范围为(2.5±0.9)个脑叶、DWI-ASPETS中评分≤6分占26.5% (13/49),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68例行MRA和/或CTA检查中,HMCA阳性组35例,其中动脉闭塞占71.4%(25/35),动脉狭窄占28.6%(10/35);HMCA阴性组33例,其中动脉闭塞占45.5%(15/33),动脉狭窄占39.4%(13/33),未见异常占15.1%(5/33);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724,P<0.05)。结论 急性及亚急性脑梗死患者MR T1WI大脑中动脉HVS征提示动脉闭塞或严重狭窄,该征象可作为患者预后差的指标之一;认识HVS的意义,有助于理解梗死的发病原因,指导临床治疗以及判断预后。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肾嗜酸细胞腺瘤(RO)CT及MRI的表现特点,为RO的临床诊断提供参考。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2月—2017年7月解放军福州总医院经术后病理检查确诊为RO的24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2例、女12例,年龄36~71(55.2±10.4)岁。患者术前行CT平扫及增强三期扫描,或行MRI平扫及增强扫描,观察病灶的部位、大小、形态、边界,坏死、囊变及星状瘢痕,平扫及多期增强扫描病灶强化情况,以及有无肾周组织侵犯及淋巴结转移。结果 24例患者中22例行CT检查,5例行MRI检查。共发现25个病灶,23例为单侧单发,1例为双侧单发;9例位于右肾,16例位于左肾;病灶最大径(3.4±1.2)cm。CT检查22例23个病灶,平扫13例病灶呈等密度,2例可见钙化,3例见囊状低密度影,12例见星状瘢痕;增强扫描均强化明显,动态增强曲线呈“速升缓降”型。MRI检查5例5个病灶,平扫5例T1WI呈等、低信号,T2WI呈混杂稍高信号,DWI呈混杂高信号;增强扫描1例见囊状低密度影,1例见星状瘢痕。所有病例肾周脂肪间隙清晰,肾静脉及下腔静脉内均未见瘤栓,肾门及腹主动脉旁均未见肿大淋巴结。结论 RO的CT及MRI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术前提高对RO的认识,可减少不必要的根治性肾切除术,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