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目的观察化疗前后卵巢癌患者体内辅助性T淋巴细胞1(Th1)和辅助性T淋巴细胞2(Th2)类细胞因子的表达及意义.方法采用流式细胞微球芯片捕获技术检测30例卵巢癌患者化疗前、后和15例健康妇女血浆中Th1类细胞因子(白介素2、干扰素γ、肿瘤坏死因子)和Th2类细胞因子(白介素4、白介素6、白介素10)表达水平.结果卵巢癌患者外周血在化疗前较健康妇女Th1表达降低,而Th2表达明显升高(其中IL-10升高无统计学意义);卵巢癌患者化疗后,Th1、Th2类细胞因子表达均有降低,但Th2类细胞因子较治疗前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①卵巢癌患者化疗前后外周血中Th1类细胞因子均呈低表达,细胞免疫受抑制.②化疗后Th2类细胞因子强势表达明显降低.  相似文献   

2.
反复自然流产与Th1 Th2细胞因子失衡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Th1/Th2型细胞因子失衡在原因不明反复自然流产(URSA)发生中的作用。方法:采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测定42例原因不明反复自然流产妇女及40例正常经产妇的外周血及蜕膜 中干扰素γ(IEN-γ)和白介素-4(IL-4)的含量。结果:①正常早期妊娠妇女IL-4的诱生水平比正常非妊娠组升高(P<0.05),反复自然流产妇女IFN-γ的诱生水平比正常非妊娠组升高(P<0.05),IL-4诱生水平降低(P<0.05);②正常早期妊娠妇女的IFN-γ/IL-4的比值比正常非妊娠组下降(P<0.05),反复自然流产妇女的IFN-γ/IL-4的比值显著升高(P<0.01),在外周血及蜕膜中的变化是一致的。结论:正常妊娠以Th2型细胞因子反应为主,而在反复自然流产患者中,Th1型细胞因子过度表达,Th1/Th2失去平衡,可能是原因不明反复自然流产发生的原因。  相似文献   

3.
目的:通过对妊娠滋养细胞疾病患者外周血血清中Th1/Th2类细胞因子的测定,从免疫学角度探讨Th1/Th2类细胞因子预测葡萄胎恶变的价值。方法:收集1997至2001年首次以葡萄胎诊断进行清宫和手术的患者的外周血血清,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清中IFN-γ、IL-2、IL-4、IL-10的水平来确定Th1/Th2的活性。结果:与侵葡+绒癌组相比,葡萄胎组IFN-γ含量明显增加(P<0.001),IL-10含量明显降低(P<0.001)。葡萄胎患者中,与非恶变组相比,恶变组Th1类细胞因子(IFN-γ,IL-2)含量呈下降趋势,而Th2类细胞因子(IL-4,IL-10)含量呈增加趋势,4种细胞因子变化均具有统计学差异(P<0.0001)。随着滋养细胞增生程度的增加,4种细胞因子的变化均具有统计学差异,除外IL-4的变化在轻、中度增生组中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Th1/Th2细胞因子向Th2漂移时,葡萄胎恶变倾向增高。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树突细胞(DCs)及其亚群在正常妊娠和子痫前期患者间的变化,及与Th1/Th2型反应的关系。方法:选取正常妊娠孕妇25例、子痫前期患者17例和正常未孕妇女15例,用流式细胞术检测3组外周血树突细胞及其髓样(MDC)和淋巴样(PDC)亚群,比较其数量和比值在妊娠前后及子痫前期患者的变化,并与Th1/Th2型细胞因子的含量比较。结果:与正常妊娠早期和晚期相比,妊娠中期MDC和PDC数量减少,MDC/PDC比值升高,妊娠早、晚期相比无显著差异。与正常晚期妊娠妇女比较,子痫前期患者PDC数量减少,MDC数量改变不明显,MDC/PDC比值升高,两组相比差异显著。与正常晚期妊娠妇女相比较,子痫前期患者Th1型细胞因子IL-2含量增加,IFN-γ无显著差异,Th2型细胞因子IL-10减少,IL-2/IL-10、IFN-γ/IL-10比值升高。结论:DCs在正常妊娠的不同阶段其数量和亚群发生变化,子痫前期患者出现PDC减少和MDC/PDC比值升高现象,并与Th1/Th2型细胞因子的变化趋势一致。  相似文献   

5.
Th1型/Th2型细胞因子对人孕早期蜕膜的免疫调节作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研究Th1型 /Th2型细胞因子对人孕早期蜕膜细胞活性及TGFβ1和PRL分泌的影响。方法 :蜕膜细胞活性采用MTT法进行检测 ,蜕膜组织分泌TGFβ1和PRL的活性分别采用ELISA法和RIA进行分析测定。结果 :Th1型细胞因子IFNγ低浓度时 ( 1~ 10ng/ml)对蜕膜细胞活性及PRL分泌有促进作用 (P <0 .0 5 ) ,高浓度时 ( 10 0~ 10 0 0ng/ml)则有抑制作用 (P <0 .0 1) ;IFNγ在一定剂量范围内 ( 10~ 10 0 0ng/ml)还可抑制TGFβ1的分泌 (P <0 .0 1)。而Th2型细胞因子IL 4在一定浓度范围内 ( 1~ 10ng/ml)可明显促进蜕膜的分泌活性 (P <0 .0 1)。结论 :Th1型 /Th2型细胞因子可能是通过影响蜕膜细胞活性及TGFβ1和PRL分泌而在早期妊娠中起重要的免疫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6.
Th1/Th2细胞因子在妊高征患者胎盘组织中的表达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探讨T辅助细胞 (Th) 1/Th2细胞因子在妊娠高血压综合征 (PIH)孕妇和血压正常的晚期妊娠妇女 (NLP)胎盘中的表达规律 ,从免疫学角度研究妊高征的发病原因及机制。方法 :选取PIH和NLP孕妇作为研究组和对照组 ,应用原位杂交法对两组胎盘的Th1型细胞因子 [肿瘤坏死因子 (TNF)α、白细胞介素 (IL) 2 ]和Th2型细胞因子 (IL 10 )进行标记并通过彩色病理图像分析系统对染色结果进行定量检测并作比较。结果 :(1)TNFαmRNA、IL 2mRNA在PIH及NLP组胎盘合体滋养细胞表达的平均光密度分别为0 .1978± 0 .0 32 1、0 .2 0 39± 0 .0 4 11及 0 .16 79± 0 .0 30 9、0 .16 0 0± 0 .0 4 46 (P <0 .0 0 1) ,随着PIH病情加重 ,表达逐渐增强 (P <0 .0 5 ) ;(2 )IL 10mRNA在PIH及NLP组胎盘合体滋养细胞表达的平均光密度分别为 0 .15 6 4± 0 .0 4 36及 0 .2 0 17± 0 .0 32 1(P <0 .0 0 1) ,随着PIH病情加重 ,表达逐渐减弱 (P <0 .0 5 )。结论 :在妊高征孕妇胎盘中表现为免疫杀伤的Th1型细胞因子表达增强 ,与病情呈正相关。表现为免疫保护或免疫营养的Th2型细胞因子则表达减弱 ,与病情呈负相关。提示母胎界面的Th1/Th2细胞因子平衡偏离可能是导致PIH发病的病因之一。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先兆子痫患者Th1、Th2细胞亚群功能变化。方法:采用ELISA方法检测17例先兆子痫患者及15例正常孕妇PBMC培养上清液中IFN-γ和IL-4的水平。结果:先兆子痫患者IFN-γ水平升高,差异非常显著(P<0.01);IL-4水平下降,差异非常显著(P<0.001);IFN-γ/IL-4比值升高,差异非常显著(P<0.001);且IFN-γ水平与平均动脉压呈显著正相关,γ为0.546(P<0.01);IL-4水平与平均动脉压呈显著负相关,γ为-0.544(P<0.01);IFN-γ/IL-4比值与平均动脉压呈显著正相关,γ为0.786(P<0.01)。结论:先兆子痫患者Th1、Th2细胞亚群功能失衡,与病情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8.
不明原因反复自然流产患者Th1/Th2型细胞因子的检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反复自然流产是一种常见的病理性妊娠,但有60%~70%患者病因不明,临床上称之为原因不明反复自然流产(unexplainedURSA)。近年免疫学领域Th1/Th2型细胞因子的发现及其研究进展,为探讨URSA的免疫学发病机制开辟了新途径。本研究选取IL-2、IFN-γ代表Th1型细胞因子,IL-4、IL-10代表Th2型细胞因子,通过检测URSA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经滋养细胞抗原刺激产生各细胞因子的水平,探讨Th1/Th2细胞因子与URSA的相关性。1资料与方法1.1研究对象选取1998年10月~2000年3月在山东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妇产科门诊就诊的URS…  相似文献   

9.
Th1/Th2细胞因子与反复自然流产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Th1/Th2两类细胞因子可以调节人体的免疫反应,它们在母体的妊娠免疫反应中也有重要作用。正常的母体妊娠免疫反应是以Th2型细胞因子为主,而在反复自然流产患者中是以Th1型细胞因子为主,因此,可以通过Th1型细胞因子向Th2型细胞因子逆转来治疗反复自然流产。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妊娠滋养细胞疾病中Th1/Th2类细胞因子的表达及与葡萄胎恶变的关系。方法:以IL-2、IFN-γ代表Th1类细胞因子,以IL-4、IL-10、IL-13代表Th2类细胞因子,以β-actin为内参照,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方法检测未恶变的葡萄胎12例,发生恶变的葡萄胎及绒癌38例中不同细胞因子的表达模式。结果:非恶变组IL-2及IFN-γ的表达率较恶变组高(P<001),细胞因子的表达以Th1类占优势,而恶变组IL-4、IL-10及IL-13的表达率较非恶变组高(P<005),细胞因子的表达以Th2类占优势。恶变组恶变前后相比较,恶变后IL-4、IL-10、IL-13的表达均有增高的趋势(P<005)。侵蚀性葡萄胎与不同来源的绒癌之间细胞因子的表达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Th2类细胞因子的高表达在妊娠滋养细胞疾病的发生、发展中起一定作用,Th1/Th2漂移对滋养细胞肿瘤的早期发现、患者预后判断及治疗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Treg/Th17平衡失调在宫颈上皮内瘤变(CIN)及宫颈癌病情进展中的作用及其参与CIN及宫颈癌免疫逃避的具体机制。方法:研究对象分为3组:宫颈癌组(34例),CIN组(47组),对照组(30例)。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CIN及宫颈癌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中Th17细胞及Treg细胞的表达频率,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方法检测相关细胞因子(IL-23、IL-10、IL-17、IL-6、TGF-β)的浓度。结果:与对照组相比,Treg细胞及其相关细胞因子(TGF-β、IL-10)在CIN及宫颈癌患者外周血中的表达均明显增高(P<0.05),且宫颈癌组的表达亦明显高于CIN组(P<0.05)。与对照组相比,Th17细胞及其相关细胞因子(IL-23、IL-17、IL-6)在CIN及宫颈癌患者外周血中的表达均明显降低(P<0.05),且宫颈癌组的表达亦明显低于CIN组(P<0.05)。结论:随着CIN向宫颈癌的进展,Treg/Th17平衡向Treg细胞偏离,这一失衡参与了CIN的进展及宫颈癌的免疫逃避,其具体机制可能与二者在肿瘤免疫内环境相关的细胞因子调节有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通过研究反复种植失败(RIF)患者与首次移植妊娠成功患者种植窗口期外周血中Th1、Th2型细胞因子及自然杀伤(NK)细胞的表达差异,探讨Th1/Th2细胞平衡及NK细胞对胚胎种植的影响及调节机制.方法:选取2020年3月至2020年9月于山东大学齐鲁医院不孕不育诊疗中心就诊的35例RIF患者(RIF组)和首次行体...  相似文献   

13.
刘丹  张治宁  刘瑞  刘培淑 《生殖与避孕》2012,32(3):175-178,174
目的:研究Th1、Th2各细胞因子在不同临床特征的子宫内膜异位症(EMs)患者差异性表达。方法:收集120例拟诊为"EMs"的患者临床资料。患者均于卵泡期行腹腔镜手术探查,术后经病理证实EMs者87例,非EMs者33例,将EMs组和非EMs组患者分别以主要主诉及临床特征如不孕、痛经/慢性盆腔痛、月经异常、卵巢受累进行再分组,应用ELISA法检测患者腹腔液中IL-2、IL-4、IL-6、IL-10、TNF-α、IFN-γ的表达。结果:以"痛经/盆腔痛"为主要临床特征的EMs组与非EMs组患者腹腔液TNF-α表达有显著差异,显示其与EMs盆腔痛有相关性(P=0.00);以"不孕"为主要临床特征的EMs组与非EMs组患者腹腔液IL-2表达有统计学差异(P=0.03);在检查有盆腔包块或月经异常的患者,术中探查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或明确卵巢受累者的腹腔液IL-10在EMs组与非EMs组表达有统计学差异(P=0.01)。结论:在EMs患者Th1/Th2漂移的免疫异常中,不同的细胞因子在发病和临床特征的形成中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米非司酮药物流产局部绒毛、蜕膜组织中Th1/Th2型细胞因子的表达,进一步探讨药物流产发病机制。方法Th1/Th2型细胞因子以白介素-2(Interleukin-2,IL-2)、干扰素-γ(Interferon gamma,INF-γ)/白介素-4(Interleukin-4,IL-4)、白介素-10(Interleukin-10:IL-10)为代表,采用原位杂交及免疫组化方法对40例药物流产患者绒毛和蜕膜中IL-2、INF-γ、IL-4、IL-10的表达进行检测(实验组),利用计算机CMIAS系统,表达指标以阳性数密度(N/S)计算,并与40例正常人工流产的绒毛和蜕膜组织比较(对照组)。结果原位杂交显示实验组绒毛组织IL-2、INF-γ、IL-4、IL-10分别为[(0.003±0.001)、(0.0027±0.0007)、(0.0±0.0)、(0.031±0.008)],与对照组[(0.0027±0.001)、(0.0028±0.0007)、(0.0±0.0)、(0.042±0.011)]比较,IL-1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蜕膜组织实验组IL-2、INF-γ、IL-4、IL-10[(0.0±0.0)、(0.0±0.0)/(0.029±0.010)、(0.028±0.010)]与对照组[(0.0±0.0)、(0.0±0.0)/(0.031±0.005)、(0.032±0.006)]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免疫组化结果显示与原位杂交一致。结论绒毛组织Th1/Th2型细胞因子与流产有关,蜕膜组织Th1/Th2型细胞因子与药物流产无关,绒毛组织Th1/Th2平衡失调是米非司酮导致流产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新生儿IL-18对Th1/Th2类细胞免疫平衡的作用与HBV宫内感染的相关性。方法:选择HBsAg、HBeAg双阳性但肝功能正常孕产妇分娩的新生儿157例,以其中胎儿宫内感染21例为研究组,无宫内感染136例为对照组。用流式细胞仪检测两组脐血白细胞介素-18(IL-18)、γ-干扰素(IFN-γ)、白细胞介素-4(IL-4)的表达水平。结果:(1)研究组IL-18及IFN-γ表达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P<0.05);研究组IL-4表达水平百分数高于对照组,但差异无显著性(P>0.05);研究组IFN-γ/IL-4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2)研究组IL-18与IFN-γ、IL-4、IFN-γ/IL-4均呈显著正相关(P均<0.05)。结论:IL-18是Th1/Th2网络平衡的更高层次的调控者;IL-18水平下调,导致新生儿Th1/Th2细胞因子比例下降,以致不利于HBV的清除,IL-18水平下调可能是HBV宫内感染的危险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6.
AIM: T cells may be classified as T helper type 1 (Th1) cells, which synthesize cytokines inducing cellular immunity, or T helper type 2 (Th2), which synthesize cytokines inducing humoral immunity. According to the Th1/Th2 paradigm, it has been postulated that successful pregnancy induces an immune Th2 bias, but it is not yet clear how Th1 and Th2 systems vary simultaneously throughout the pregnancy. METHODS: Using maternal circulating interferon-gamma (IFN-gamma) and interleukin-6 (IL-6) as biomarkers of Th1 and Th2 cytokines, respectively, we examined the variation of circulating Th1/Th2 ratio in 35 healthy pregnant women from 10 to 40 weeks of pregnancy. RESULTS: With increasing gestational age, maternal circulating levels of IFN-gamma decrease, whereas those of IL-6 increase. The IFN-gamma/IL-6 ratio switches around the 19th week of pregnancy. CONCLUSIONS: Our results suggest that maternal systemic IFN-gamma and IL-6 concentrations may be biomarkers of Th1/Th2 immune status during pregnancy. Moreover, our findings showed that contrary to the Th1/Th2 paradigm, the Th1 bias may be prevailing at the beginning of pregnancy, balanced in the middle of pregnancy and supplanted by the Th2 bias at the end of pregnancy.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主动免疫治疗对不明原因习惯性流产 (UHA)患者辅助T细胞 (Th) 1 /Th2型细胞因子水平的影响。方法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 ,检测 30例半年内接受过淋巴细胞主动免疫治疗的UHA患者 (治疗组 ) ,及 2 5例未经治疗的UHA患者 (未治疗组 ) ,外周血单个核细胞 (PBMC)经滋养细胞抗原刺激产生的Th1型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 (IL) 2、γ干扰素 (IFN γ)及Th2型细胞因子产生IL 4、IL 1 0水平。并选取 1 5例正常非妊娠妇女作为对照 (对照组 )。结果  (1 )在最佳诱导时间内 ,治疗组IL 2、IFN γ的水平分别为 (1 0 8± 37)ng/L、(1 1 0± 52 )ng/L ,明显低于未治疗组的 (2 2 3± 85)ng/L、(32 6±92 )ng/L(P值均 <0 .0 5) ;IL 4、IL 1 0水平分别为 (50± 1 1 )ng/L、(1 4 0± 37)ng/L ,明显高于未治疗组的(2 3± 1 1 )ng/L、(52± 2 8)ng/L(P值均 <0 .0 5)。未治疗组IL 2、IFN γ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的 (92± 32 )ng/L、(1 0 2± 35)ng/L(P值均 <0 .0 5) ;IL 4、IL 1 0水平低于对照组的 (62± 2 1 )ng/L、(1 50± 42 )ng/L(P值均 <0 .0 5)。治疗组与对照组各细胞因子水平比较 ,差异均无显著性 (P值均 >0 .0 5)。 (2 )治疗组30例患者治疗后半年内妊娠 2 6例 ,其中 8例自然流产 ,IL 2、IFN γ水平明显高于 1 8例妊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