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作者解剖观察了32例成人男性的锁骨下静脉的锁骨下段。锁骨下静脉与锁骨的交叉点位于肩峰或肩锁关节至前正中线的中点稍内侧,肩峰或肩锁关节至胸锁关节连线的内、中1/3稍外侧。在交叉点和环状软骨与胸骨颈静脉切迹连线的中点之间,作一连线,此连线在锁骨下方的延长线即是锁骨下段的体表投影。  相似文献   

2.
在局部解剖教学中,发现1例双侧肌皮神经未形成主干,直接由臂丛外侧束发出分支代替的变异,且同侧正中神经呈低位型汇合。本例尸体为男性,40岁左右,身高约160cm。左侧臂丛外侧束在距离锁骨中点3.7cm处穿入喙肱肌。在距离锁骨中点14cm处穿出喙肱肌,行于肱动脉外侧,下行距锁骨中点25cm处与臂丛内侧束发出的正中神经内侧  相似文献   

3.
全麻下对患者实行创伤性操作可以最大限度的减少患者的痛苦,完全消除心理忧虑,并提供良好的解剖操作讲解的带教机会。深静脉置管是相对复杂且可能并发较严重并发症的损伤性操作。肥胖患者深静脉置管就更加有一定难度。为此我院在2005年1月开始对肥胖手术患者实行锁骨下静脉锁骨上穿刺,取得一定经验,现总结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随机抽取60例肥胖手术患者,男39例,女21例。年龄8岁~76岁,平均体重73.6kg,平均身高158.3cm,平均BMI29.37kg/m2。1.2穿刺部位与方法全麻后将患者头转向左侧,穿刺点选右侧锁骨中点内侧约一至两横指(1.0cm~2.0cm),该点正上方两横指处或锁骨与胸锁乳突肌锁骨头形成夹角的角平分线上距顶点1.5cm~2.0cm处。患者平卧,床头低约10°~15°以使静脉充盈,头转向对侧,肩胛肩区垫一薄枕,患者右手紧贴躯干放置,使右侧颈肩区域充分伸展,暴露锁骨锁骨上窝。消毒铺巾于选好的穿刺点穿刺,取内含1m肝素化生理盐水的穿刺针,针干与锁骨或矢状面(中线)呈45°夹角,于冠状面水平或略向前偏15°,进针朝向胸锁关节紧贴锁骨后方带负压行进,通常进针1.5cm~2.0cm即可进入静脉[...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使用颈阔肌肌皮瓣或联合胸锁乳突肌肌皮瓣修复口腔凳面部因肿瘤切除后所致抽损的临床效果。方法 对11例口腔颌面部缺损的病人应用颈阔肌肌皮瓣修复方法治疗。其中以颈阔肌为肌蒂的颈阔肌肌皮瓣5例,以颈阔肌-胸锁乳突肌联合式肌蒂的颈阔肌肌皮瓣6例。皮瓣从下颌角外侧涂叙转人受区者5 ,从下颌骨内侧途径转移人受区者6例。成功率100%,转移后的颈阔肌肌皮瓣色泽已同周转粘膜色泽相似,张口不受限,外形好。结  相似文献   

5.
标l本为成年男性,身高172cm,结构完整,已经用甲醛溶液充分防腐固定。采用大体解剖方法,自下颌骨下缘,锁骨上缘和两侧乳突至肩峰连线暴露颈前区和颈外侧区;从膈肌起点上缘分离胸腹部,沿两侧腋中线和锁骨终点暴露胸前区。暴露胸腔和颈部后发现双侧椎动脉的起始部位与走形异常。  相似文献   

6.
颈外静脉由下颌后静脉的后支与耳后静脉、枕静脉在下颌角附近汇合而成,沿胸锁乳突肌浅面行向后下,至该肌下端后缘处穿深筋膜注入锁骨下静脉或静脉焦,是颈部最大的浅静脉,其体表投影在下颌角至锁骨中点的连线上.而我们在麻醉解剖学实验教学颈部解剖时发现一男性童尸双侧颈外静脉均呈双于变异,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7.
<正> 作者自1985年3月至1989年3月采用以肌间沟定位经锁骨上穿刺行臂丛麻醉118例,效果满意.麻醉方法:患者取枕仰卧,头转向对侧,上肢紧贴体侧。在胸锁乳突肌的锁骨股后缘外侧触摸前、中斜角肌肌间沟,以肌间沟的最下端,颈外浅静脉的内侧紧贴锁骨上的一点为穿刺点。皮肤常规消毒,用6~7号短针头连接注射器与皮肤呈65~75度角(针干向头端倾斜)刺入,使针头触及第一肋骨,回吸无回血后缓慢注入2‰利多卡因与1%普鲁卡因各半混合液25~30ml,内含肾上腺素0.12~0.15mg。小儿酌减。对小儿与麻醉效果良者加用度冷丁1mg/kg 与异丙嗪0.5mg/kg。  相似文献   

8.
健康雄性250~300g SD大鼠30只,动物随机分为两组,模型组20只,阴性对照组10只。2.5%的水合氯醛腹腔麻醉,颈前正中切口,显微镜下切开皮肤、颈阔肌。显露右侧胸锁乳突肌、胸骨舌骨肌、肩胛舌骨肌。沿颈动脉三角间隙分离打开颈动脉鞘,显露颈总动脉、颈外动脉和颈内动脉约1.5cm。解剖显微镜测微计测量颈总动脉分又近端1mm处直径大小。阻断夹临时阻断颈总动脉和颈内动脉,  相似文献   

9.
在30侧成人标本上观察胸骨舌骨肌的形态、血供和神经支配。测得肌长8.5±1.0cm;该肌有2~5支甲状腺上动脉分支供应,外径约为0.7mm,且大部分(61.0%)从肌的外侧入肌;舌下神经颈袢约发出2支分布这肌,在距肩胛舌骨肌止点3.6±1.4cm处从胸骨舌骨肌的外侧入肌。采用该肌的两端为蒂,作翻转肌皮瓣,修复气管瘘口。本文还对手术方式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0.
颈外静脉为颈部最大的浅静脉,通常在耳下方由下颌后静脉的后支与耳后静脉和枕静脉在下颌角处汇合而成,沿胸锁乳突肌浅面斜行向下,在锁骨中点上方约2.0cm处,穿颈深筋膜注入锁骨下静脉。由于其位置表浅,邻近又无重要结构,故被临床广泛应用于静脉输液、静脉给药、穿刺采血、  相似文献   

11.
目的 为修复锁骨中远端骨不连提供新的手术方法,方法 在40例成人颈部标本上,观察胸锁乳突肌锁骨头的形态,血供及其与锁骨的关系,结果 锁骨头无损伤可分离长度为8.1cm,其主要血供为甲状腺上动脉胸锁孔突肌支,人肌点在该肌的肌前缘后1.7cm,距锁骨上缘6.8cm处结论 可设计以胸锁乳突肌锁骨头为蒂半片锁骨瓣移行行锁骨头中远端骨下连修复的术式。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不同的加载方式及不同的咬合部位对下颌骨,特别是下颌角区域应力分布的影响。方法通过建立下颌骨的机械力学模型,采用电阻应变片的测量方法,分析不同加载方式(咬肌加载,颞肌加载及咬肌、颞肌、翼内肌和翼外肌四组肌肉同时加载)以及不同咬合状态(前牙咬合及单、双侧后牙咬合)对下颌骨应力分布的影响。结果在不同的加载方式的比较中,咬肌单独加载时,下颌角区域的应变明显(上缘121με、125με,下缘-69με、-45με);颞肌单独加载时,下颌升支前缘应变明显(269με、375με);四组肌肉同时加载时,颏部的应力性质发生改变。在不同咬合部位的比较中,在四组肌肉同时加载的条件下,前牙咬合加载时下颌角区域的应力值大于双侧后牙咬合加载;单侧后牙咬合时,咬合侧下颌角区域的应力趋势发生变化。结论不同加载方式及不同咬合状态对下颌骨的应力分布有影响。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保护面神经下颌缘支的颌下入路解离方法,为临床手术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成年尸体(男女不限)15具(30侧),模拟颌下入路,显露颌下三角区;分别用三种不同的解剖分离方法来保护面神经下颌缘支。结果方法一:无法直视面神经下颌缘支,仅在颌下腺表面可以分离;方法二与方法三均可直视下保护面神经下颌缘支,但以方法三最为可靠、安全。结论在颈阔肌浅面掀起皮瓣,在下颌骨下缘1.5~2.0cm以下切开颈阔肌,在颈阔肌深面逐层解剖显露面神经下颌缘支的方法较为可靠。  相似文献   

14.
目的:通过对头静脉末端的解剖学观测,为临床头静脉插管、穿刺及选用置入管的直径提供必要的解剖学数据支撑.方法:对12具(24侧)成人标本进行双侧颈部、臂部、腋窝及锁骨周围部分解剖,观察头静脉,测量并统计相关数据.结果:12具(24侧)标本头静脉解剖观测,其中19侧属于Ⅰ型(腋静脉型)、3侧属于Ⅲ型(锁骨下静脉型)、2侧属于Ⅱ型(颈外静脉型).腋静脉型、锁骨下静脉型的注入角为(53.64±1.22)°,颈外静脉型注入角为(112.41±3.38)°;头静脉注入点距锁骨的距离为(15.13±0.11) mm,头静脉注入点距喙突的距离(26.52±0.14) mm,头静脉终点外径约为(5.57±0.24) mm.结论:头静脉较少数注入颈外静脉,且注入角度差异大,注入点距锁骨、喙突的距离相对固定.  相似文献   

15.
目的:通过对锁骨形态结构的观测,为临床相关手术操作提供解剖学资料。方法:对100例成人锁骨进行解剖学观测,测量并统计相关数据。结果:锁骨全长(14.2±0.7)cm,最窄处矢状径为(1.2±0.4)cm,弧半径为(6.5±0.6)cm。依据锁骨弧半径值可将锁骨按形态分为3型,1型锁骨内侧(胸骨端)2/3的弧半径为6.6 cm占66%,2型锁骨内侧(胸骨端)弧半径为10.2 cm占2%,3型锁骨内侧(胸骨端)弧半径为6.0 cm占32%。结论:根据锁骨的变异特点及所测相关数据,可为临床锁骨区域疾病的诊治以及锁骨骨折复位术提供形态学依据。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锁骨下方毗邻重要解剖结构以及这些结构于锁骨平面(水平面)的投影,帮助锁骨中段骨折是否合并神经血管损伤明确诊断、选择治疗方法以及应用钢板固定治疗时的安全性提供解剖学资料,并指导固定钢板所用螺钉的安全长度。方法解剖经过甲醛浸泡固定的相对新鲜成人尸体标本7具14侧,尸体年龄不详,颈肩部结构完整。分别观察锁骨、喙突同锁骨下神经血管束的相应毗邻关系,确定锁骨下神经血管束于锁骨表面(水平面)的投影范围,并测量相应数据。结果锁骨下神经血管束由内上后方向外下前方走行。左右锁骨下神经血管束与锁骨长轴的夹角(冠状面)分别为(46.3±1.5)。和(45.6±1.3)°。锁骨下神经血管柬走行至锁骨内侧份下面时,位于锁骨下肌、前斜角肌和第一肋骨之间,紧贴锁骨下肌与锁骨相邻,于相应锁骨表面(水平面)的投影范围大约在该锁骨由内而外的第二个1/4段。左右神经血管束在相应锁骨投影区内与该段锁骨上缘最短距离分别为(1.685±0.019)cm和(1.673±0.235)cm。结论于锁骨中、内段拧入螺钉时应注意入钉方向,于锁骨由内向外的第二个1/4段入钉时螺钉长度应严格控制,术前结合影像学资料描绘神经血管束走行可辅助诊断是否合并其损伤。  相似文献   

17.
颈椎前路手术中椎动脉定位的相关解剖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探讨颈椎前路手术中椎动脉的定位方法.方法对22具(44侧)经防腐固定的成人尸体标本,分别在C2~T1各椎间水平测量两侧颈长肌内缘间距及颈长肌内缘与椎动脉的内缘的水平距离,观察钩椎关节的增生特点及其前后部增生的差异和对椎动脉的影响.结果 C2~T1各椎间水平颈长肌间距为6.1~15.1 mm, 颈长肌与椎动脉内缘的水平距离为7.2~9.6 mm, 钩椎关节增生前部远重于后部,呈现以前部为主横向增生的特点,60岁以上标本中钩椎增生遮蔽椎动脉者13侧(81.5%),其中部分遮蔽8侧(61.5%),完全遮蔽5侧(38.5%).结论颈前路手术中对椎动脉的定位应联合应用钩椎关节和颈长肌等标志,尤其应重视钩椎关节增生造成的形态改变对定位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目的:通过对150例成年尸体下肢主要静脉的解剖观察,为临床上有关下肢静脉的手术、操作等提供解剖形态学参考.方法:在150侧成人下肢中,观察、测量大隐静脉、股静脉和胭静脉的长度、特别点外径以及静脉瓣膜数量和形状等指标,并进行综合分析.结果:大隐静脉、股静脉和腘静脉的长度各为(71.32±0.98)cm、(29.69±0.57)cm、(13.49±2.01)cm;大隐静脉起点、平股骨内侧髁上缘平面及终点外径各为(1.12±0.49)cm,(1.57±0.42)cm,(2.03±0.66)cm;股静脉起点、股三角尖处及终点外径各为(1.62±0.49)cm,(1.77±0.42)cm,(2.03±0.66)cm;腘静脉起点、中点及终点外径各为(1.55±0.51)cm.(1.59±0.37)cm,(1.62±0.49)cm;静脉瓣膜以双瓣型多见,瓣膜分布越向远侧越多.结论:以上对下肢静脉的观测结果,为临床有关下肢静脉的手术、操作提供了较为系统、全面的解剖学基础.  相似文献   

19.
面神经下颌缘支的应用解剖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观测了33具(66例)成人尸体标本面神经下颌缘支的分支类型、行程、神经与面动脉的位置关系以及神经穿出腮腺处和与面动脉的交叉处的体位位置。结果:面神经下颌缘支单干型居多,占576%,双干型占257%;合干型占167%;面神经下颌缘支走行于下颌骨下缘的上方者占766%,走行于骨下缘的下方者占234%;分别走行于骨下缘的上、下方15cm范围内;面神经下颌缘支经过面动脉的浅面和深面者分别占926%和74%;面神经下颌缘支穿出腮腺处的体表位置分别在下颌角上方和下颌支后缘前方1cm交点附近,神经与面动脉交处距于颌支后缘约4cm,距下颌骨下缘约1cm。笔者建议:在颌下区手术时,切口应在下颌骨下缘下方2cm左右为宜  相似文献   

20.
咀嚼肌功能紊乱治疗的解剖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为临床治疗咀嚼肌功能紊乱提供形态学基础。方法:大体解剖方法在经常规防腐处理的成人尸体标本上对咀嚼肌进行解剖。结果:下颌支的内、外面分别有咀嚼肌附着,当它们收缩时可产生强大的力量,运动颞下颌关节。结论:各种下颌运动中,咬肌、翼内肌、翼外肌、颞肌发挥着不同作用,由于精神因素或病理因素的影响可引起咀嚼肌功能紊乱和痉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