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护理工作是一门特殊的职业,其独特的工作环境及服务对象决定了护士经常暴露于各种各样的危险之中.护理工作的2/3是注射操作, 针刺伤是导致临床护士职业感染经血液传染疾病的重要途径.文献报道,护士是针刺伤受伤害的主要群体,约占 63%[1].为了解临床护士发生针刺伤的情况,降低医院感染率,我们对我院51名护理人员进行问卷调查.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
护理人员发生针刺伤的现状及其防护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针刺伤是目前护理工作中最常见的职业性伤害,护士是医务人员中发生针刺伤的高危人群,护士职称的差异对针刺伤发生存在着影响,护士最易发生针刺伤的操作环节为回套针帽.针对护理人员发生针刺伤的现状提出防护措施.  相似文献   

3.
许翠娴 《全科护理》2013,(34):3249-3250
[目的]了解导致临床护士针刺伤高发的各种危险因素,为制定、落实有效的防护措施提供依据,减少锐器刺伤的发生.[方法]采用回顾性问卷方式调查95名护士2011年9月-2012年9月期间的针刺伤发生情况.[结果]护士对导致针刺伤的危险因素普遍存在认知不足及针刺伤发生后的应急处置不规范,如针刺伤防护意识淡薄,针刺伤上报不重视及伤口应急处理不当,护理操作不规范等.[结论]护士是医疗工作中针刺伤的高危群体,应制定、落实诸如加强护士的职业防护培训,规范护理操作等相应的多层次防护措施,规避针刺伤的危险因素,减少针刺伤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目的 了解临床护士针刺伤预防的知识、态度、行为现状并探讨其影响因素.方法 采用横断面调查法,以分层整群抽样方式,选取苏州市不同等级医院1020名临床一线的护士进行问卷调查,了解临床护士针刺伤预防的知信行现状,并对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本次接受调查的临床护士针刺伤预防知识(78.60-15.30)分,预防态度(78.88±8.31)分,预防行为(70.60-13.86)分.知识、态度与行为存在显著相关.多元线性回归显示,预防行为的主要影响因素是知识、职业安全培训、科室、态度、职称、工作环境、医院等级.结论 临床护士针刺伤预防知识、态度、行为现状不尽如人意,护理管理者应重视护理人员对预防针刺伤相关知识的教育需求,有针对性地进行职业安全教育,促进其预防针刺伤的积极正向态度的形成,纠正不良行为,促进针刺伤预防的健康行为.  相似文献   

5.
总结了临床护理工作中实习护士发生针刺伤的原因及防范措施。主要通过临床问卷调查及查看科室上报院感科的相关资料进行原因分析,制定防护对策。认为实习护士发生针刺伤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须从提高实习护士的防护意识、改变不良工作习惯、规范工作程序、健全职业暴露与感染控制管理监督机制等方面进行预防,从而降低针刺伤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护士是发生针刺伤及感染和经血液传播疾病的高危职业群体。在临床护理工作中,由针刺伤所造成的职业暴露而引发血源感染的潜在危险正日趋严重。因此,有效减少针剌伤的发生率,是保持健康的护理人力资源的重要环节。 1增强自我防护意识  相似文献   

7.
介绍一种预防针刺伤的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宁 《护理研究》2007,21(22):2005-2005
针刺伤是护理工作中最常见的一种职业性伤害,是一种皮肤深部的意外伤害,因此被病原体污染的血液或体液会接种到受伤者体内[1].护士在工作中被针刺伤的现象普遍,绝大部分护士在工作中被针刺伤过,其中部分原因就是由于套针头护帽引起的.  相似文献   

8.
罗如乔  李盛桃  焦佳 《当代护士》2021,28(3):110-112
目的 运用PDCA循环管理模式,防范急诊护士针刺伤职业暴露发生.方法 选取2017年-2018年度急诊护士(包括急诊轮科护士120名)为研究对象,对照组采取回顾性分析法,实验组采用PDCA循环管理进行临床工作,指导护士分析针刺伤的影响因素,并积极寻找预防对策,针对发生针刺伤职业暴露的情况进行分析,通过PDCA循环管理模式的实施,起到降低急诊护士针刺伤职业暴露发生率的作用.结果 实验组针刺伤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DCA工具运用在降低急诊护士针刺伤中的作用是明显的,在执行的过程中,要持续予以改进,不断提升质量.  相似文献   

9.
门诊输液室护士针刺伤现状分析与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导致门诊输液室护士针刺伤的常见原因,寻找避免此类职业伤害的对策,降低门诊护士针刺伤的发生率。方法对2008年1月至2010年1月我院发生的门诊输液室护士针刺伤的发生现状进行分析,统计导致针刺伤的常见原因,并采取针对性的护理策略减少针刺伤的发生率。结果导致门诊输液室护士针刺伤的原因有:工作压力大,重视不足违反护理常规和病人不配合等。结论人为因素是导致门诊护士针刺伤的重要原因,加强管理,可有效降低门诊输液室护士针刺伤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0.
107名临床护士针刺伤认知行为的调查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了解临床护理人员对针刺伤相关防护知识的掌握情况,为提高自我防护提供参考。方法对107名临床护理人员进行对针刺伤相关知识的认知情况和对接受相关知识培训的态度的问卷调查,用SPSS11.0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护士针刺伤认知情况及格率为59.8%.临床护理人员对针刺伤的预防及针刺伤后的处理等知识比较欠缺,得分情况与工作年限相关,79.4%护理人员认为加强针刺伤相关知识培训十分必要。结论建议护理院校增设护士职业防护课程;对在职护士开展多形式的继续教育,弥补相关理论、知识和技能的欠缺;规范护理操作行为,以便切实做好自身防护工作.  相似文献   

11.
目的通过对临床护理工作中外科护理人员发生针刺伤的原因及其常见情况的调查分析,探讨有效的职业防护对策,以降低外科护理人员发生针刺伤的职业伤害。方法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对在临床工作的101名外科护理人员进行调查,对其发生针刺伤的护理情况及原因进行调查及分析。结果被调查的外科护理人员中有33名发生不同程度的针刺伤,占所有被调查护士人数的32.67%,由于外科工作内容繁杂,在有其他等待处理事情的情况下受到针刺伤的人数最多,占25.86%,受伤后伤口正确处理的占57.57%,仍有相当比例的外科护理人员对针刺伤后的伤口处理不规范。结论外科护理人员在临床护理工作中应加强职业防护管理,增强职业防护意识,减少针刺伤的发生,对已经发生的针刺伤采取正确的处理措施,将针刺伤的危害降到最低。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铜仁市县级医院临床护士针刺伤的发生情况,分析发生针刺伤相关因素,为临床护士针刺伤预防提供依据。方法选择2015年3-4月,采用自行设计的问卷调查表对铜仁市四家县级医院551名临床护士2014年1-12月的针刺伤情况进行回顾调查。结果调查发现315名护士发生过针刺伤,占57.17%。其中2014年1-12月份有158例次临床护士发生过针刺伤,占28.68%,针刺伤的发生与临床护士的年龄、工作年限、职称显著相关,针刺伤主要依次发生在配制药液、分离针头、回套针帽、操作注射、处理用物等操作环节上。结论铜仁市县级医院临床护士针刺伤发生率较高,发生血液感染的概率大;主动上报不积极,工作环境影响了护士职业防护依从性,应积极采取措施干预,降低临床护士针刺伤发生率,确保临床护士身心健康和职业安全。  相似文献   

13.
随着医学的迅速发展,由于医院工作环境和服务对象的特殊性,医护人员常暴露于各种职业性危害因素中,若不注意个人防护容易造成职业性损害[1],职业性损伤对医护人员的危害已成为不可忽视的问题[2].针刺伤是护理人员常见的职业损伤.Aireny的前瞻调查报道:护理人员每年针刺伤发生率80%[3],护士是发生针刺伤造成经血液传播疾病的高危职业群体,每年全球大概有10万护士被针头刺伤.但是,针刺伤这种护理工作中最常见的职业伤害却没有引起医院管理者的重视,护理人员的防护意识也比较薄弱,这些都使护士获得职业性感染的危险性增加,加强医院管理者及护理人员对血源性传播疾病的防护迫在眉睫[4],为此就有关针刺伤相关内容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4.
临床实习护士针刺伤后心理分析及防护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刺伤是临床工作中一种与注射、手术等临床操作密切相关的职业伤害。研究表明,针刺伤是导致医务人员发生血源性传播疾病的最主要的职业危险因素。在我国乙肝总感染率高达10%左右,艾滋病的流行在我国也已经进入快速增长期。因此,我国医务人员也面临着严峻的职业暴露的危险,其中护士是发生针刺伤及感染经血液传播疾病的高危职业群体。为了护理人员的职业安全,了解临床护士发生针刺伤后的心里状态,笔者就我院临床实习护士发生针刺伤后的心理状态进行调查及分析,并提出相应防护对策。  相似文献   

15.
针刺伤是指护理人员在护理操作过程中由针头造成皮肤出血的意外伤害.现已证实大约20种病原体可经针刺伤接种传播[1].近年来,对针刺伤的研究仍然是临床研究的热点,大多数医疗单位和护理人员对针刺伤害的防护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但是在职一线护士针刺伤的发生率仍然处于职业损伤的较高水平.王祥英等[2,3]统计显示,1年间临床一线护士针刺伤发生率为68.12%~84.2%,污染针头刺伤率为77.67%,年人均针刺伤2.8次,治疗室和手术室的针刺伤发生率甚至达100%.为了使护理人员对针刺伤害的危险因素和防护措施有比较全面的了解,以增强职业防护意识,减少针刺伤的危害,现就护理人员针刺伤害的危险因素与防护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6.
[目的]了解临床护士针刺伤及针刺伤预防情况。[方法]采用问卷调查法,对我院120名临床护士进行调查。[结果]被调查护士对针刺伤预防知识及安全操作行为认知程度不高,在过去的6个月内有112人(441次)发生过针刺伤,人均刺伤3.7次。[结论]临床护士防护意识淡薄,针刺伤发生率高,应规范护理操作,加强职业防护知识教育,建立健全针刺伤的报告制度。  相似文献   

17.
目的 了解发生针刺伤临床护士自我效能状况及其相关影响因素,探讨提高临床护士自我效能的有效途径.方法 采用便利及分层抽样相结合的方法,用一般资料问卷和自我效能感量表对713名发生过针刺伤的临床护士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针刺伤后护士的自我效能感平均得分为(2.70--0.52)分,69.1%的护士具有中等水平的自我效能,仅19.1%的护士具有高水平的自我效能.性别、职称、科室、主动报告、职业环境、职业安全培训与针刺伤护士的自我效能水平显著相关.结论 发生针刺伤的临床护士自我效能大多数处于中等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应寻找其他影响针刺伤后护士自我效能的因素,以便针对其主要影响因素采取相应的管理措施,从而提高其自我效能.  相似文献   

18.
目的 了解护士针刺伤事件在科室和时间等方面分布特点,分析护士发生针刺伤事件的可能原因,为针刺伤事件提供防治措施.方法 护理风险管理委员会采用设计好的护理风险呈报表对针刺伤事件进行登记和资料收集.应用Excel软件进行数据的整理,并用SPSS 10.0统计分析软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临床护士针刺伤风险事件的多发区是急诊科和神经内科,2个科室占全院全年针刺伤风险事件发生率的50%,经统计学分析,护士针刺伤发生频数与科室病人数有正相关关系.结论 护理风险管理对护士针刺伤事件的干预,减少了针刺伤的发生率,同时提高了针刺伤事件高发科室护士的防范意识.  相似文献   

19.
目的了解临床护士在诊疗工作中发生针刺伤频率及报告情况,探讨职业安全管理模式。方法采用随机抽样方法对200名临床护士进行针刺伤经历及相关问题进行回顾性问卷调查。结果被调查的200名临床护士在工作期间针刺伤发生率为98%;有13.2%被针刺伤人员每年刺伤均大于1次。针刺伤涉及到的操作主要有处理医疗废物、处置针头或注射器、准备注射的过程中等。有33.7%护士发生针刺伤时会上报,能及时报告的占15.8%,从来不报告的占19.8%。结论临床护士针刺伤发生频率高,报告率低,防护意识淡漠,职业安全制度不健全。  相似文献   

20.
正在临床护理工作中,护理人员每天要进行大量的护理技术操作,其中锐器伤及其有关的侵害是护理人员中很严重的职业健康危险,特别是接触具有传染性的血液和体液,使护理人员常处于高度危险的环境之中。有关资料显示我国护士针刺伤的发生率高达85%~([2]),有20多种病原体可以通过针刺伤传播~([3])。大量的研究证实,护士是医院中发生针刺伤的高危人群~([4])。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