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是“外杂篇精义”系列的第七篇。庄子再传弟子魏牟所撰《天下》,运用贯穿全篇的“道术/方术”之辨,贬斥儒家、墨家、法家等天下“方术”,割裂、遮蔽老聃、关尹传承的古之“道术”,使之“暗而不明,郁而不发”,终篇章对传承老聃、关尹并集其大成的庄子“道术”推尊至极。郭象通过妄断《天下》原文,谬注《天下》义理,又把《惠施》残篇移入《天下》混淆视听,谬解《天下》为庄子所撰,谬解庄子所撰《天下》尊儒尊孔至极。旧庄学盲从郭象,导致《天下》篇旨“暗而不明,郁而不发”至今。  相似文献   

2.
本文是"外杂篇精义"系列的第二篇.庄子再传弟子魏牟所撰<秋水>,演绎晦涩艰深的<齐物论>而又流畅浅白,遂被旧庄学视为整部<庄子>首屈一指的篇什,然而魏牟却因误解<齐物论>而初步遮蔽庄学真谛.郭象又篡改曲解<秋水>,支持其对<齐物论>的篡改曲解.支持其否定"道"之存在的"独化"谬说.篡改版<秋水>及其郭象谬注,是旧庄学理解<齐物论>及至整部<庄子>的义理源头,也是彻底遮蔽庄学真谛的根源.  相似文献   

3.
本文是"外杂篇精义"系列的第六篇.<寓言>抉发"内七篇"结构及其奥义,是"内七篇"的结构指南和奥义指南,全篇结构严谨,义理贯通.郭象的篡改误断和曲解妄释,导致旧庄学认为<寓言>是"随手散缀""难明条贯"不相关联"的杂凑之文,并且误以为庄子所撰,视为"庄子自序",从而成为旧庄学无法读通<庄子>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4.
本文是"外杂篇精义"系列的第四篇.<山木>围绕<人间世>之"间世"义理,准确、圆融、全面地演绎了"内七篇"全部义理,是首屈一指、不可或缺的庄学指南.郭象及其追随者因未能正确读解<人间世>篇名及其臭义,也未能理解<山木>精义,尤其是对第六章"意怠"寓言的谬解,在历史上产生了重大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5.
本文是"外杂篇精义"系列的第三篇.<达生>演绎<养生主>义理,阐释庄学俗谛"达道全生"的养生之道,准确全面,更为丰富;同时像乃师庄子一样,对孔子"然于然,不然于不然".由于郭象删去第三章至关重要的斥孔24字,导致旧庄学未能领悟<达生>精义和通篇结构.  相似文献   

6.
"外天下"、"外物"、"外生"、"无古今"、"不死不生",集中体现了《庄子》"见独"的思想文化视野和价值。"外"、"无"的"玄之又玄",是超越而"通于道"的理想追求。《庄子》打破了"象以尽意"的表达方式,而归因于"大象无形"之道性。从"象思维"视角,整体把握其"象思"、"象境",才能真正体悟《庄子》。《庄子》之道的核心,对自然之道的坚守和对人的心灵关怀,是人类生存发展的根本之道和最高关怀,无论对于历史还是现实,都具有常青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7.
本文是"外杂篇精义"系列的第五篇.<外物>全篇结构缜密,各章照应精妙.郭象的篡改误断和曲解妄释,导致旧庄学认为<外物>"杂引博喻""文义不相属""颇琐碎",实属错失佳篇的严重误读.  相似文献   

8.
关尹遗说考——兼论关尹学说与《太一生水》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庄子·天下>篇云:"关尹、老聃闻其风而悦之.建之以常无有,主之以太一".有学者认为,关尹学说即以"太一"为核心.随着郭店楚简<太一生水>篇的出土,一些学者认为此即失传千余载的关尹学说.本文辑先秦文献中的关尹遗说,较之<太一生水>,认为在更有力的证据出现之前,将<太一生水>作为关尹学说并不妥当.  相似文献   

9.
尹振环 《中州学刊》2004,(2):117-122
孔子倡"为政以德","导之以德".<郭店楚筒老子>则没有类似的话,只是说"以正之(临)国","道恒无为","道恒无名",希望侯王不生事扰民,不争名,克服自私之为,好静、寡欲.如果说楚简老子代表老聃的政治思想,那么这里可以看出他有别于和深于孔子的地方,但是到了帛本类<老子>,则可以看到"导之以德"已经发展、深化、系统为一本名副其实的、完整的<"导"德经>了.由此再看<老子>的主题是什么,而且再看<老子>非出自老聃一人之手,也就清楚多了.  相似文献   

10.
本文是"外杂篇精义"系列的"外杂篇余论"之一."外杂篇"是否庄子所撰,是聚讼千年的庄学最大公案.由于鄢象坚执"内外杂均为庄撰".郭象追随者认定"外杂篇必有庄撰",因而强求"外杂篇"必须符合"内七篇".进而削足适履地任意删改不舍"内七篇"的"外杂篇"篇章字句,并且张冠李或地引用"外杂篇"评价庄子.导致旧庄学彻底误入歧途.本文不举风格软证,仅举事实硬证,遍证"外杂篇"无一庄撰.  相似文献   

11.
本文是"外杂篇精义"系列的第一篇.作者以"内七篇"基本文体结构和基本义理结构为标准,通过结构辨析推断:郭象版<知北游>前六章,属于原<知北游>完整结构;郭象版<知北游>后六章,为郭象裁剪别篇移入,破坏了文体结构和义理结构.郭象的捣鬼旨在让孔子成为篇末的终极论道者,违背了"内七篇"斥孔之旨.而旧庄学据此孤例,极其荒谬地把郭象版<知北游>推崇为整部<庄子>最佳之篇.  相似文献   

12.
本文是“外杂篇精义”系列的第二篇。庄子再传弟子魏牟所撰《秋水》,演绎晦涩艰深的《齐物论》而又流畅浅白,遂被旧庄学视为整部《庄子》首屈一指的篇什,然而魏牟却因误解《齐物论》而初步遮蔽庄学真谛。郭象又篡改曲解《币欠水》,支持其对《齐物论》的篡改曲解,支持其否定“道”之存在的“独化”谬说。篡改版《秋水》及其郭象谬注,是旧庄学理解《齐物论》及至整部《庄子》的义理源头,也是彻底遮蔽庄学真谛的根源。  相似文献   

13.
本文是"内七篇奥义"系列的第三篇.旧庄学对《养生主》很不重视,以为无甚深意,浅显易懂,因而掉以轻心,谬解无所不在.庄子阐明"养生"之"主"是"道",却被否定"道"的郭象谬解为"不伤生"才是"养生"之"主".庄子主张"为知"的同时必须知"殆"而"已",却被旧庄学厚诬为"反智主义".旧庄学又望文生义,厚诬庄子教人"为恶".作者在《逍遥游奥义》《齐物论奥义》的基础上,无懈可击地抉发出被旧庄学遮蔽两千年的庄学"养生"奥义.  相似文献   

14.
郭象解"逍遥游"义为"小大虽殊,逍遥一也",郭嵩焘认为失庄子之旨。他联系《庄子·天下》庄子自言其道术特点,乃上与造物者游,言下之意,像鲲鹏那样的"大"者,遨游于高空才是逍遥者。同时,郭嵩焘认为,"齐物论"意味着"强天下而齐之",会导致"是非相乘,哀乐滋繁"的局面。这两者之间有着内在的矛盾。但是从思想的创造性转化的角度理解郭嵩焘解庄的内在矛盾,依然能发现其长远的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15.
艾思奇以<大众哲学>享誉海内外.近年来对艾思奇思想的研究在不断拓展和深化.艾思奇早期思想的来源就是一个值得探究的问题,因其早期思想是源于时代精神和社会历史事件中蕴藏着的价值诉求.纵观艾思奇早期活动及其理论成果就会发现,他既是"革命之子",也是"五四之子",还是"启蒙之子".这3种精神共同构成了他早期的生命姿态和思想来源.  相似文献   

16.
<文心雕龙>的"文之枢纽"部分<原道>、<征圣>、<宗经>、<正纬>、<辨骚>五个单元,既相互独立又构成一个整体.相互独立指五个部分都有各自独特的角度,不能相互代替.互成整体指五个单元虽然立论角度不同,但是它们如众星拱月一样,围绕着一个共同的主题,即如何寻求"理想之文".  相似文献   

17.
苏轼承南唐李煜、北宋范仲淹、柳永之余绪,彻底打破了词为"艳科"的局面,全面革新词体,于传统婉约派外又开豪放派一脉.南宋辛弃疾继承之并将其推向高峰,同时也引起时人及后人对他们的评价与比较.多数人认为苏、辛虽同为豪迈一派,然苏"以诗为词",辛"以文为词".  相似文献   

18.
郭象提出"安任之道",是对君主专制的明确否定,是为了证成无为政治.这一提法是他对道家思想的深刻领悟,证明郭象对庄子哲学并未做出所谓的根本扭转.事实上,郭象对道家的无为观念做了历史上最为清楚的阐释.学界以崇有抑或崇无为标准,把儒道两家对立起来,并称郭象统一有无、会通儒道,未尝不是一种误解.  相似文献   

19.
庄子的<养生主>是直接建立在<齐物论>哲学框架之上的.在此基础上,作者对<养生主>所体现的庄子的生命观做了更加细致而深入的解读.对"缘督以为经"中的"督"、"帝之悬解"中的"悬解"等核心概念,以及对寓言"右师一足",作者都有与前人不尽相同的理解和阐释,对"庖丁解牛"、"秦失吊老聃"两则寓言,作者也进行了不同于前人的细读式分析.  相似文献   

20.
绝圣弃智——庄子对人类智慧的批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老子和庄子为代表的道家哲学内容博大.其中,在老子的一系列辩证命题中,都体现了正言若反的特点.在庄子看来,欲还大道,需绝圣弃智,同时,"道"的特点之一即为"道不可言",欲还大道,亦需拥有"与天和"的审美心境.解读老子和庄子的上述命题,对于深入理解他们的哲学思想大有帮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