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基于对医药专业的大学生进行网络成瘾的诊断测试和个性成熟程度的情况调查后,发现网络成瘾症状和个性成熟程度之间呈现负相关时,从个性成熟度培养的角度出发,向传统的疏堵结合、只有外力拉动作用的网瘾戒断方法提出挑战,探讨个性重塑对网络成瘾干预工作的有效性,并进行了初步的实践。  相似文献   

2.
医学院校大学生网络成瘾状况调查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网络成瘾是指由于过度使用网络而导致沉迷和上瘾,出现明显的社会、心理损害以及伴随生理性不适的现象[。1]。大学生由于心理发育尚不稳定、不成熟,成为网络成瘾的高发人群。为了解大学生的网络成瘾现状,做好该人群的健康教育工作,作者于2005年对一所医学类高校学生进行网络成瘾  相似文献   

3.
目的对医学院校大学生网络成瘾发生情况及相关因素进行研究,为控制大学生网络成瘾提出预防措施。方法依照随机整群抽样原则,利用网络成瘾诊断量表对434名医科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医学院校大学生网络成瘾发生率为4.61%。研究表明,性别、好友数目、上网时间、上网费用、父母和谐程度、对自己关心程度及自感健康等与网络成瘾有密切的关系。结论医科大学生中存在一定比例的网络成瘾者,有必要对医科大学生进行网络成瘾的预防干预。  相似文献   

4.
医科大学生网络成瘾现状及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对医学院校大学生网络成瘾发生情况及相关因素进行研究,为控制大学生网络成瘾提出预防措施.方法 依照随机整群抽样原则,利用网络成瘾诊断量表对434名医科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医学院校大学生网络成瘾发生率为4.61%.研究表明,性别、好友数目、上网时间、上网费用、父母和谐程度、对自己关心程度及自感健康等与网络成瘾有密切的关系.结论 医科大学生中存在一定比例的网络成瘾者,有必要对医科大学生进行网络成瘾的预防干预.  相似文献   

5.
周丽华 《中国公共卫生》2009,25(11):1372-1373
目的 探讨青少年网络成瘾倾向与应对方式及生活事件的关系.方法 采用生活事件量表、应对方式问卷及网络成瘾量表对560名青少年学生进行调查.结果 发放问卷592份,收回580份,回收率98%,剔除无效问卷后,实得有效问卷560份,有效回收率96.6%;高风险网络成瘾青少年成熟型应对方式得分(0.97±0.33)低于低风险网络成瘾青少年(1.12±0.34)(P<0.001);高风险网络成瘾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中的人际关系、学习压力、受惩罚、健康适应及其他5个因子得分均高于低风险网络成瘾青少年(P=0.000);青少年网络成瘾与不成熟型应对方式呈正相关;除丧失因子外,青少年网络成瘾与生活事件中其他5个因子均呈正相关(P<0.01).结论 生活事件及应对方式对青少年网络成瘾倾向均产生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6.
彭阳 《中国校医》2010,24(12):897-899
目的探讨网络成瘾及成瘾倾向大学生父母教养方式的一致性及相关影响因素方法采用青少年网络成瘾诊断量表和父母教养方式评价量表(EMBU),针对490名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 490名大学生总体的网络成瘾检出率为7.6%,成瘾倾向率为12.7%;网络成瘾及成瘾倾向大学生父亲教养方式与母亲教养方式各因子均存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父母亲文化程度与母亲干涉保护有显著相关。结论父母教养方式的不一致性对青少年网络成瘾有影响,且父母文化程度会影响父母教养方式的选择。  相似文献   

7.
深圳市青少年网络成瘾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了解深圳市青少年网络成瘾的发生现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按比例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应用广东省青少年健康行为调查表对深圳市初中、高中、中等职校及大学学生共3 979人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深圳市青少年的上网率为80.1%,网络成瘾的发生率为9.4%,男生(12.7%)高于女生(6.7%)(χ2=39.90,P<0.01);不同学校类别、不同家庭类型学生网络成瘾发生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网络成瘾者艾森克个性特质中的内外向维度得分明显低于未成瘾者,学习成绩和每周运动次数也低于未成瘾的学生。结论青少年网络成瘾的发生与学生的性别、所在学校类型、个性因素及家庭因素等相关。家庭、学校与社会应当共同关注青少年的上网现象,正确、合理地引导青少年使用互联网,避免网络成瘾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高中生的网络成瘾状况及其与网络使用和自我和谐的关系。方法采用网络使用、自我和谐与网络成瘾量表对某中学的高一、二年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316名高中生的网络成瘾平均分为38.75±10.03,有4.2%的高中生有严重的网络成瘾症状,32.8%的高中生有轻微成瘾症状;其中男生的网络成瘾程度(M男=38.89±12.14)高于女生(M女=35.59±11.69)(P<0.05);网络使用中的网上聊天、ICQ、网络游戏和多媒体娱乐与网络成瘾呈正相关(P<0.05或P<0.01),周上网时间、自我与经验的不和谐对网络成瘾有显著的预测作用(P<0.05或P<0.01)。结论高中生网络成瘾与其周上网时间、网络使用部分功能及自我和谐程度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9.
自20世纪90年代起,网络成瘾行为引起全世界范围的关注。该行为本身及其所致的后果对全球公共卫生健康带来重大威胁。随着近年来国内外对网络成瘾行为发病率研究的重视,量表已成为目前网络成瘾行为的主要测量工具,大量自编和改编意译测量量表不断涌现。但是测量量表存在着理论各异、题项不同、界定不清等局限,这造成网络成瘾行为诊断依据和网络成瘾严重程度的分级标准尚无统一的金标准,是导致网络成瘾行为发病率检测结果差异较大及网络成瘾与心理行为健康之间影响因素混杂的重要原因之一。本文对现有网络成瘾行为测量工具进行整理,围绕量表的诊断标准、形式、种类和针对新型网络成瘾模式的特定量表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0.
了解盐城地区青少年网络成瘾流行现状,探讨青少年网络成瘾影响因素.方法 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共抽取盐城地区初高中及大学6 177名学生作为调查对象,进行集体自填式匿名问卷调查.结果 盐城地区青少年网络成瘾总检出率为4.0%,男生网络成瘾率(5.6%)明显高于女生(2.3%)(x2=42.69,P<0.05);大学生网络成瘾率(7.3%)明显高于高中生(4.3%)和初中生(2.6%) (x2=27.37,P<0.05);网络成瘾率随年龄的增加呈上升趋势(x2=22.38,P<0.01).多因素Logistic分析结果显示,高学段、母亲文化程度低、菲普通家庭背景、体育活动少是男生网络成瘾的危险因素;非普通家庭背景是女生网络成瘾的危险因素(P值均<0.05).结论 学段、家庭背景以及母亲文化程度对青少年网络成瘾存在不同程度的影响,应当引起足够的重视.  相似文献   

11.
高职学生网络成瘾现状及相关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了解高职学生网络成瘾状况,分析其网络成瘾的成因,为制定干预措施提供依据. 方法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方法,以网络成瘾自评量表对芜湖地区3所高职院校在校生1 260人进行问卷调查. 结果高职学生网络成瘾率为11.1%(126/1 138).男生14.1%(94/665)明显高于女生(6.8%,32/473)(x2=15.248,P=0.000).成瘾者与非成瘾者在上网弊端的认识、上网主要目的 以及上网对学习的影响等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Logistic回归显示,沉溺网游,将网络视为寄托感情、慰籍心灵的首选,母亲文化程度高可能是导致网络成瘾的危险因素,自己对专业的满意程度很可能是避免网络成瘾的保护因素. 结论高职学生网络成瘾率较高.网络成瘾对学生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学校、家庭和社会各界应重视高职生发生网络成瘾的危险,并针对其特点进行干预.  相似文献   

12.
董天保 《中国校医》2008,22(6):646-648
目的为了解芜湖市某在校中学生的上网现状及网络成瘾率,以便为教育以及网络成瘾测量提供一定的依据。方法采用成熟问卷和自编问卷进行调查。结果芜湖市某在校中学生上网率为97.8%;网络成瘾检出率为4.5%,分别在性别和年级上具有一定的差异。结论中学生上网现状具有普遍性和正向性,网络成瘾状况处于中等水平,且与上网的方式和主观认识具有一定的关系。  相似文献   

13.
张贵锋  马浩  黄泳  刘洋洋  苏沛珠 《中国校医》2011,25(10):739-741
目的了解大学生网络成瘾与抑郁的相关性,为加强大学生心理卫生教育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网络成瘾量表和贝克抑郁量表,对300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采用多元方差分析、相关分析和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分析网络成瘾与抑郁的相关性。结果大学生网络成瘾、抑郁检出率分别为4.5%和55.6%;网瘾组显著高于非网瘾组BDI积分,且网络成瘾与抑郁在一定程度上呈正相关(P<0.01)。结论大学生网络成瘾人群中,抑郁发生率较高,2者存在一定的因果关系,所以在防治网络成瘾的同时应警惕抑郁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网络成瘾者互联网使用方式的特点以及网络成瘾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为防制大学生网络成瘾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1 784名本科生为被试,采用网络成瘾问卷、感觉寻求问卷、症状自评量表为研究工具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大学生网络成瘾检出率为7%,低年级男生是网络成瘾的高发人群;网络成瘾大学生的网络使用时间缺少规律性,时间总量多、花费高;网络成瘾大学生在强迫、抑郁、人际敏感、睡眠和饮食4个指标上已经呈阳性反应,并具有更高的去抑制化程度。结论网络成瘾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有很大影响,高校应指导大学生正确、适度上网。  相似文献   

15.
上海市长宁区中学生网络成瘾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分析中学生网络成瘾状况及影响因素,探讨对学生网络成瘾行为干预的综合防治措施。方法采用问卷调查方法,以多阶段整群抽取的4所中学的初二、高一年级全体同学为研究对象,进行中学生网络使用情况及导致成瘾的影响因素分析。结果本次调查中学生上网率为83.37%,平均网龄为3.07年,网络成瘾率为6.80%。中学生网络成瘾与家庭成员间关系、学校教育中的一些因素、互联网本身的特性和目前的网络环境有关;在个性特质方面,网络成瘾与性别、自控力、学习成绩与压力、和同学相处有关。网络成瘾学生在自信、对他人怀疑、抑郁、社交恐惧、孤独和焦虑等心理因子的评分上同非成瘾组有明显的差异(P〈0.01)。结论中学生网络成瘾影响因素来自学校家庭社会环境等多方面,与学生本人的性格特征有关联,需要建立起社会、家庭、学校和学生自身密切合作的综合干预模式,才能有效抵御网络成瘾行为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王钢 《中国学校卫生》2007,28(4):335-336
目的探讨师范大学生心理控制源与网络成瘾的相关关系,为网络成瘾大学生的心理行为干预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心理控制源量表”和“青少年学生网络心理调查量表”对448名师范大学生进行调查,分析心理控制源与网络成瘾的相关关系。结果有19.2%的师范大学生网络成瘾;他人控制和机遇控制分别与网络成瘾总体和部分维度存在显著的正相关(P<0.05);他人控制和机遇控制对网络成瘾总体和部分维度有一定的预测力,预测力在0.20左右。结论师范大学生的他人控制和机遇控制与网络成瘾总体及部分维度有中等程度的相关。  相似文献   

17.
青少年网络成瘾现象普遍存在.文章从三个角度分析了青少年沉迷网络的原因:网络游戏不是网络沉迷的根源;青少年网络成瘾的外因,如教育体制、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青少年网络成瘾的内因,即青春期孩子的特点.网络成瘾宜"疏"不宜"堵",疏导青少年网络成瘾,关键在父母.网瘾难戒,面对网络成瘾,我们应该坚持"预防为主,标本兼治"的原则.  相似文献   

18.
刘天军  赵清水 《职业与健康》2012,28(22):2820-2821
目的了解北京市房山区高中生网络成瘾情况,讨论网络成瘾因素,为制定相关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北京市青少年健康相关行为调查问卷",按系统分层随机抽样方法,抽取北京市房山区1 258名高中生,用描述性分析方法进行分析。结果高中生网络成瘾共240人,网络成瘾发生率为19.1%。其中,男生网络成瘾发生率为26.9%,女生为10.6%。高一学生网络成瘾发生率为12.5%,高二为24.0%,高三为22.7%。未长期与父母共同生活的高中生网络成瘾发生率是23.3%,父亲是工人的网络成瘾发生率为42.8%,母亲的学历是小学及以下的网络成瘾发生率为35.4%。结论高中生网络成瘾与性别和学段有关,父亲的职业、母亲的学历对网络成瘾有重要影响,是社会环境与自身特质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应从社会、学校、家庭等多方面入手,加强预防和控制。  相似文献   

19.
目的了解大学生网络成瘾现状及预测因素,为开展网络成瘾干预提供依据。方法采用Young网络成瘾量表和自行设计的调查问卷,利用分层整群抽样方法对567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43.92%的大学生存在网络成瘾,其中轻度网络成瘾218人,占38.45%,中度网络成瘾29人,占5.11%,重度网络成瘾2人,占0.35%。男生(55.23%)高于女生(38.99%),人际关系差的同学(100%)高于人际关系融洽的同学(37.87%),不喜欢所学专业的同学(68.75%)高于喜欢所学专业的同学(35.9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元逐步回归结果显示,性别、人际关系和对专业的喜爱程度是大学生网络成瘾的预测因素。结论应高度重视大学生网络成瘾现象,及早对大学生进行专业素养教育,引导他们积极参加集体生活。  相似文献   

20.
目的调查大学生网络成瘾状况及影响因素,提出预防网络成瘾对策。方法采取整群随机取样的方法,抽取250名成都医学院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问卷选取Young的网络成瘾诊断问卷和大学生上网情况调查表。结果调查结果显示,网络成瘾倾向的检出率为9.6%,网络成瘾程度与年级、上网历史有显著相关,而和性别、专业之间无显著相关。结论大学生是网络成瘾的潜在高危人群,需要教育宣传,积极预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