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痛风辨治三原则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琳琪 《中医正骨》2003,15(8):26-26
痛风是由于嘌呤代谢紊乱及尿酸排泄减少所引起的一种代谢障碍性疾病 ,为临床难治性疾病之一。临床以高尿酸血症、特征性急性关节性反复发作、痛风石沉积为特点 ,常累及肾脏。本病属中国传统医学的“痹证”范畴。《张氏医通》谓 :“痛风一证 ,《灵枢》谓之贼风 ,《素问》谓之痹 ,《金匮》名曰历节 ,后世更名白虎历节 ,……”。依据“风寒湿之气杂至合而为痹”的病机特点及“不通则痛”、“通可去滞”的治疗原则 ,作者拟用清热利湿 ,化瘀通络 ,培补脾肾三法治疗痛风 ,取得较好疗效。现总结经验体会如下。1 证治与方药1.1 清热利湿 ,急则治标…  相似文献   

2.
痹证是指风寒热之邪侵犯人体,痹阻经络导致以肢体关节肌肉酸麻重着疼痛,层伸不利,影响人体正常生活秩序,导致严重不良后果的病症。痹:即痹阻不通。祖国医学认为“痛则不通,通则不痛”。其临床表现复杂多变,具有渐进性或反复发作,缠绵难愈的特点,在长期生存生活压力大,久居潮湿之地,劳动强度大,经济文化落后等环境中发病率及致残率,致死率较高,现代医学如风湿,类风湿性关:肯炎,痛风、颈椎病、腰椎病、坐骨神经痛,若出现以肢体关节,肌肉疼痛为主要表现时,可参考试治,但西医治疗尚缺乏满意效果。  相似文献   

3.
急性心肌梗塞病因病机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急性心肌梗塞属中医“胸痹心痛”、“真心痛”等范畴。国内众多医家对其病因病机作了许多研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本文结合文献对其作以初步探讨,以期进一步完善祖国医学有关胸痹心痛的病因病机。1历史渊源早在《内经》已认识到,心肌梗塞的病因病机与气虚、气滞、寒凝、血瘀、痰饮有关。《灵枢·经脉》篇认为:“手少阴气绝则脉不通,脉不通则血不流”;《素问·脉要精微论》曰:“夫脉者……血之府也,……细则气少,涩则心痛”,初步认识到气虚则血脉瘀滞不畅而心痛。《内经》尤重寒邪致痛,《素问·痹论》曰:“痛者,寒气多也,有寒…  相似文献   

4.
浅谈《内经》中有关痹证的针灸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痹证是由于风、寒、湿、热等邪气闭阻经络,影响气血运行,导致肢体筋骨、关节、肌肉等处发生疼痛、重着、酸楚、麻木或关节屈伸不利、僵硬、肿大、变形等症状的一种疾病。《内经》中有关“痹”字的解释有:①痹有疼痛之意,指肢体关节的疼痛,如《素问·痹论》中曰:“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寒气胜者为痛痹……痹者寒气多也,有寒故痛也。”《灵枢·官针》“病痹气痛而不去者,取以毫针”说明了痹即是痛;  相似文献   

5.
痛风的中医治疗概况与展望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痛风是由于嘌呤代谢紊乱所引起的一组异质性疾病。根据该病以关节红、肿、热、痛反复发作,关节活动不灵活等主要表现,属于中医学“热痹”、“风湿热痹”范畴。西医对痛风的治疗尚无特效药物,且副作用大。近年来,中医治疗报道日益增多,并已取得一定进展。本文就10年...  相似文献   

6.
<正> “痹”为闭塞不通之意。《金匮要略》名为历节,《诸病源候论》称为历节风,东垣、丹溪则有痛风、白虎历节等名称。西医目前的风湿热、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肥大性关节炎、痛风、结核性风湿症、红斑狼疮及皮肌炎累及关节者、炎症性肠病关节型等等均属中医痹证的范畴。关于痹证病因病机本文不作详细论述。叶天士作了颇有实用价值的概括:气血营卫内虚是致痹内在条件,风寒湿热  相似文献   

7.
针刺镇痛的中医机理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中医对疼痛的认识中医理论认为,外感六淫、内伤七情、饮食劳倦、跌打损伤等皆可致痛,而“不通则痛”和“不荣则痛”则是一切疼痛发生的病理基础。“不通则痛”作为实痛的基本病理,早在《内经》中就有详细论述,《素问·举痛论》云:“经脉流行不止,环周不休。寒气入...  相似文献   

8.
李容娟 《江西中医药》1997,28(1):55-57,59
近5年中医对冠心病辨证论治的概况李容娟(广西省桂林市中西医结合医院中医科桂林541000)关键词冠心病中医药疗法辨证论治综述冠心病属中医学“胸痹”、“心痹”、“真心痛”等范畴。该病的病理机制在“痹论”中认为:“心痹者,脉不通。”痹“在于脉则血凝而不流...  相似文献   

9.
痹病治疗琐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痹者闭也,闭阻不通之意。广义的“痹”泛指机体为病邪闭阻而致气血运行不利或脏气不宣所发生的各种病证,如五体痹、五脏痹、咳痹、食痹、小瘕痹、血痹、孟春痹等。狭义的“痹”即今所谓之“痹病”。是因风、寒、湿、热等外邪侵袭人体,闭阻经络,气血运行不畅所导致的以肌肉筋骨、关节发生酸痛、麻木、重着、屈伸不利,甚或关节肿大灼热等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证,临床上具有渐进性和复发性的特点。其主要机理是气血闭阻不通,筋脉关节失于濡养。痹病一词,首见于宋·窦材《扁鹊心书·痹病》:“风寒湿气合而为痹,走注疼痛,或臂腰足膝拘挛…  相似文献   

10.
“不通则痛”探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不通”岂仅痛《内经》谓“不通则痛”,仅是言其大端而已,古人遣词造句极为简洁,微言大义,今人必须探微索隐,方能挖掘出更深的意义。在医学实践中,不通绝非仅痛而已。不通亦可胀满,亦可麻木,亦可肿胀,亦可成痈,亦可为痹,亦可致痿,亦可气逆,亦可不孕。对于不通所致的如此众多的病证,历代医家均有不少论述。如《金匮要略·肺瘘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治》论肺痈之形成时说:“热之所过,血为之凝滞,蓄结痈脓。”《金匮要略·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治》说:“胸痹心中痞,留气结在胸。”《医学纲目·癫痫》篇说:“凡癫痫及中风、中…  相似文献   

11.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是指血液在下肢深静脉系统不正常的凝结,属静脉回流障碍性疾病。该病属中医“脉痹”、“瘀血”、“肿胀”等范畴。DVT由创伤、手术、妊娠、恶性肿瘤及其他疾病长期卧床等因素,以致久坐久卧伤气,气伤则气行不畅,气滞则血凝,以致瘀血阻于络道,脉络阻塞不通,不通则痛;络道阻塞,营血回流受阻,水津聚而为湿,流经下肢则肿。《医宗金鉴》中曰:“人之气血周流不息,稍有壅滞,  相似文献   

12.
郑传胜 《湖北中医杂志》1999,21(12):556-557
痛风是由于遗传性和获得性病因导致嘌呤代谢障碍和血清尿酸持续升高所引起的疾病,笔者在临床上注意到本病与“石淋”一证在病因病机上均有相同之处,因此选用渗湿利水、活血化瘀之剂,屡治屡效。现介绍如下。1 病因病机趋同“痛风”属痹证范畴,从《内经》至现代医家对本病的认识体现了递进式层次。继李杲之后朱丹溪在《格致余论》中专设“痛风”一说,明确指出其病因乃“痰浊凝涩”,其症“夜则痛甚”,且引《外台秘要》所集:“其疾昼静而夜发,发则彻骨酸痛”,从而推导病机乃“寒湿风郁痹其气,久则化热攻痛”。近代名医顾伯华指出:痛风为素进食…  相似文献   

13.
慢性心力衰竭中医治疗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韩振强  沈建平 《吉林中医药》2009,29(10):916-918
慢性心力衰竭病名首见于宋·赵佶编著的《圣济总录·心脏门》,其余论述多散见于“痰饮”“喘证”“水肿”“心悸”“怔忡”“心水”等病证中。《素问·痹论》云:“心痹者,脉不通,烦则心下鼓,暴上气则喘。”《素问·逆调论》云:“夫不得卧,卧则喘者,是水气客也。”宋·《三因方·水肿》谓:“短气,不得卧,为心水。”《证治准绳·杂病》谓:“不得卧,卧则喘者,是水气之客也。《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云:“心水者,其人身重而少气,  相似文献   

14.
廖先仕 《新中医》1994,26(6):61-62
热痹的证治体会廖先仕痹证即闭阻不通之意,乃指气血为病邪阻闭而不通引起的疾病。由于人体肌表经络遭受风、寒、湿邪侵袭后,使气血运行不畅,引起筋骨、肌肉、关节的痛、麻木重着、伸屈不利和关节肿大等症为特征,统称为“痹”。有关本病的记载,首先见于《素问·痹论》...  相似文献   

15.
中医外治法治疗痹证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痹证”首见于《黄帝内经》,是常见病、多发病,临床以肌肉、筋骨、关节发生酸痛、麻木、重着、屈伸不利,甚或关节肿大、灼热等为主要特征。其临床表现与现代医学所说的骨、关节、肌肉的退行性改变有相似之处,现代医学的风湿、类风湿性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骨质增生、坐骨神经痛、系统性硬皮症、痛风、雷诺氏症等均属于“痹证”范畴。痹证的发病机理多与风寒湿三气致经络痹阻有关,早在《素问·痹论》就指出:“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  相似文献   

16.
痛风是有多种原因引起的一组嘌呤代谢紊乱所致的血尿酸增高的异质性及代谢性疾病.其主要临床表现为高尿酸血症、特征性急性关节炎反复发作、痛风石沉积及慢性关节炎的形成等,甚或出现关节畸形和(或)肾衰竭.常见症状则包括反复发作的单个跖趾关节猝然红肿热痛,逐渐痛如虎嗜,昼轻夜重,继则足踝和手指等其他小关节出现上述症状,多次反复后形成快瘰.传统上中医将其列入痹症、脚气或历节风的范畴.《素问·痹论》中指出“风寒湿三气杂至而为痹也”,朱丹溪则列痛风专篇云“痛风者,大率因血受热已自沸腾,其后或涉冷水,或立湿地,或扇取凉,或卧当风,寒凉外搏,热血得寒,汗浊凝涩,所以作痛,夜则痛甚,行于阴也.”吾师宋平主任医师对此类病症的诊断和治疗有独到之经验,故特录之.  相似文献   

17.
《金匮》中用“痹”字共20次。正确解释“痹”义,则对理解经文有所裨益,今试辨释如下。 1、痹证(4次): “湿痹”二次,“风痹”一次,“周痹”一次。此四“痹”字与《素问·痹论》之“痹”意思相同。其义有三:①指风寒湿三气留着体内而致关节肌肉疼痛重着之病证。亦即《说文》所说“痹,湿病也,从病痹声”。②言病机闭塞不通。张志聪注:“痹者,闭也,邪闭而为痛也。”③言症状麻木不仁。 2、麻木不仁(3次):该书痰饮病篇有“手足痹”及“以其人遂痹”,《金匮玉函经二注》注曰:“荣卫之行涩,经络时疏不通,手  相似文献   

18.
活络通痹汤治疗腰腿痛260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腰腿痛属中医痹证范畴。痹者,闭也,是闭塞不通之意。《内经,痹论》曰:“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当机体遭受风寒湿邪的侵袭后,阻滞经脉使气血不能通畅,引起腰腿肌筋等处痛、麻、酸、胀等,日久则转化为双膝、关节发炎。由于本病反复发作,经久不愈,故称痹证。笔者临床用自制的“活络通痹汤”治疗260例腰腿痛患者,取得显著疗效,现整理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9.
陈亦人教授医话(连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廿五、痛风关节灼热痛 清化通阳佐凉营痛风系由嘌呤代谢紊乱所致之疾病 ,常因尿酸盐的沉积引起痛风性关节炎 ,病情顽固 ,治疗颇为棘手。若尿酸盐在肾脏沉积 ,则可导致痛风性肾病、肾结石及急性梗阻性肾病等 ,引起急、慢性肾功能衰竭 ,最终形成不可逆性病变 ,致患者死亡。痛风国医虽无此名 ,但因其常常引起患者关节部位红、肿、热、痛等症状 ,属中医学之痹证范畴 ,尤与热痹较多吻合。观今文献对热痹之论 ,多主张伴见有一派全身气分症状 ,如《证因脉治·痹证论·热痹》篇曰 :“热痹之证 ,肌肉热极 ,唇口干燥 ,筋骨痛不可按。”可见 ,诊断热痹…  相似文献   

20.
“心系”概念疏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心系”概念出自《黄帝内经》。《素问·举痛论》:“悲则心系急,肺布叶举,而上焦不通,荣卫不散,热气在中,故气消矣。”《灵枢·经脉》:“心手少阴之脉,起于心中,出属心系。”《灵枢·口问》:“忧思则心系急,心系急则心道约。”《灵枢·五癃津液别》:“心悲气并则心系急,心系急则肺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