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通过调查全国17个城市中,七大类食品的小肠结肠炎耶尔森氏菌(Yesinia enterocolitica)污染情况,了解其分布规律与遗传多样性,从而为我国食品中Y.enterocolitica污染的溯源和控制供相应的数据支持。本研究采用了稍作修改的《食品微生物学检验-小肠结肠炎耶尔森氏菌检验(GB/T 4789.8-2008)》和GB/T4789.8-2003两种方法对食品中Y.enterocolitica进行检测,同时运用ERIC-PCR技术对分离菌株进行分型研究。研究显示在946份食品样品中检出共50份Y.enterocolitica阳性样品,总污染率为5.29%。在检出的阳性样品中包括肉与肉制品24份、速冻食品25份和食用菌1份,污染率分别为12.06%、16.89%和0.74%,速冻食品和肉与肉制品是目前我国Y.enterocolitica污染的主要食品类型。采用GB/T4789.8-2008检出阳性样品25份,检出率为2.64%;采用GB/T4789.8-2003检出34份,检出率为3.59%明显高于GB/T4789.8-2008法。ERIC-PCR指纹图谱进行聚类分析,结果显示72个分离株可分为四簇,主要污染基因型在C簇,初步建立了Y.enterocolitica的ERIC-PCR指纹图谱数据库。  相似文献   

2.
小肠结肠炎耶尔森氏菌是一种具有嗜冷特性的食源性致病菌,广泛存在于食品中,对人们健康构成较大威胁。建立高效的分离鉴定技术对该菌进行监控是相关食品安全的重要保障。本文对小肠结肠炎耶尔森氏菌的分离过程,包括分离前增菌、分离前碱处理和平板分离,以及传统生化和血清型鉴定、分子生物学鉴定、免疫学鉴定和谱学鉴定方法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了阐述。小肠结肠炎耶尔森氏菌的深入检测研究不仅有赖于现有分离鉴定方法的不断优化,还需要开发更多新型检测技术应用于菌株溯源分析、流行病学和耐药性等方面的研究,以期为该类菌株资源数据库的建立和整理,预防相关耶尔森氏菌疾病的爆发提供良好的保障。  相似文献   

3.
4.
小肠结肠炎耶尔森氏菌(Yersinia enterocolitica,Y. enterocolitica)是一种重要的食源性致病菌,可以引起人类的耶尔森氏菌病,该病的典型症状为腹泻、回肠炎和肠系膜淋巴结炎等。由于该菌在特定食品(如肉与肉制品)中的检出率较高,因此对食品安全构成一定的威胁。就现有的检测方法而言,分离纯化和生理生化鉴定方法耗时且难以检测出复杂食品基质中低浓度的小肠结肠炎耶尔森氏菌。所以,研发能够快速、准确地检测食品中小肠结肠炎耶尔森氏菌的鉴别方法迫在眉睫。该研究将小肠结肠炎耶尔森氏菌现有的分子生物学检测方法分为两大类:变温扩增技术和等温扩增技术进行相关研究最新进展的总结,并对其优缺点和发展方向进行讨论,以期为小肠结肠炎耶尔森氏菌快速检测方法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影响PCR反应结果的因素较为复杂.为了快速、准确地得到PCR反应的最适条件,避免假阴性或假阳性结果的发生,在研究小肠结肠炎耶尔森氏菌PCR反应体系优化中,采用了正交试验法.通过设计两组正交试验,准确地找出了检测小肠结肠炎耶尔森氏菌的最佳扩增条件,结果表明该方法高效快速,是PCR反应体系优化中值得推广使用的方法。  相似文献   

6.
7.
本研究建立实时荧光环介导等温扩增技术检测小肠结肠炎耶尔森氏菌的方法,扩增产物经电泳和酶切鉴定,表明扩增结果正确。本研究验证该方法特异性,对灵敏度和人工污染鸡肉的检出限进行测定。结果表明小肠结肠炎耶尔森氏菌株呈阳性结果,非小肠结肠炎耶尔森氏菌株均呈阴性结果。该方法检测纯菌的灵敏度为61 CFU/m L,人工污染鸡肉的检出限为46 CFU/g。该方法特异性强、灵敏度高、可实时检测小肠结肠炎耶尔森氏菌,能够实现对小肠结肠炎耶尔森氏菌的快速检测。  相似文献   

8.
评价本实验室研制的小肠结肠炎耶尔森氏菌微量生化鉴定试剂盒(简称EasyID)的使用性能。用36株菌(包括小肠结肠炎耶尔森氏菌2株标准株,19株分离株;弗氏耶尔森氏菌5株分离株;中间型耶尔森氏菌5株分离株;克氏耶尔森氏菌5株分离株),测试EasyID,传统液态生化管(简称HKM)以及国内其他品牌(简称KIT)的三种鉴定试剂盒。结果表明:36株测试菌株的鉴定结果,EasyID、KIT两种干制鉴定试剂盒与HKM传统液态鉴定试剂盒鉴定结果相比总体符合率分别为99.69%、98.15%,EasyID相比KIT,与HKM的符合率更高;EasyID、HKM、KIT三种鉴定试剂盒与标准要求相比总体符合率分别为99.37%、99.07%、97.83%,EasyID符合率最高,HKM其次,KIT略低。结论:EasyID小肠结肠炎耶尔森氏菌微量生化鉴定试剂盒的可靠性优于KIT,与HKM相当。在使用方便性上,采用一步加样的技术的EasyID优于HKM和KIT。  相似文献   

9.
10.
《食品与发酵工业》2016,(5):228-233
将小肠结肠炎耶尔森氏菌接种到无该菌污染的冷鲜鸡肉上,测定接种前后于4℃贮藏的冷鲜鸡肉在第0、2、4、6、8、10天时的理化指标和微生物指标,包括p H值、挥发性盐基氮值(Total Volalite Base Nitrogen,TVBN)、菌落总数、嗜冷菌总数以及耶氏菌总数,并综合感官评价结果分析各指标间的相关性。最后通过结合16S r DNA基因序列分析及PCR扩增方法鉴定冷鲜鸡肉在贮藏过程中的菌相组成变化。实验结果表明:接种前后,冷鲜鸡肉的TVB-N值、菌落总数、嗜冷菌总数、耶氏菌总数都随贮藏时间延长而增大;p H值呈波动上升再下降趋势;感官评定分数一直下降;货架期由8 d缩短到6 d。从菌相鉴定结果中发现,假单胞菌属、希瓦氏菌属在贮藏过程中一直处于优势地位,且在贮藏后期检出了罕见的哈夫尼亚菌属。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南京市售鲜肉中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的风险程度。方法:将国内外文献报道及市场调查数据的统计分析相结合,运用经典的半定量风险评估软件"Risk Ranger"进行风险分级。结果:南京市售猪肉和牛肉中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的风险评分分别为31和24,每人每天因食用污染该菌的鲜肉造成食物中毒的概率分别为3.62×10-9,3.12×10-10,前者为后者风险的11.6倍。通过进一步研究发现,加工后采取有效的控制体系,均使两者的风险均降低到10%。结论:南京市售牛肉中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的风险程度较低,而市售猪肉中已接近中等程度,需做好预防措施,加强监管。  相似文献   

12.
目的 了解高邮市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流行病学及病原学特征,为本地区该菌的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2018-2020年在高邮市采集腹泻患者粪便、家畜家禽粪便、苍蝇及生猪屠宰场组织样本等各类样本共计2682份。采用冷增菌方法进行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的分离培养,对分离菌株进行生化鉴定、血清分型、生物分型和毒力基因的荧光PCR检测。结果 2682份样本中共检出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120株,检出率为4.47%,包括猪粪源菌株99株,鸭粪源菌株2株,苍蝇源菌株4株,生猪屠宰场源菌株15株。分离菌株血清型以O:3型为主,生物型主要为3型,毒力基因检测结果显示,具有致病性的分离菌株共73株,其中O:3血清型69株、O:9血清型1株和血清未定型3株,且以猪粪源菌株为主。结论 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在高邮市畜禽动物、苍蝇媒介及生猪屠宰场中存在流行分布,猪的检出率最高,且致病性菌株携带率最高,主要致病型别为生物3型/ O:3血清型(3/ O:3型)。  相似文献   

13.
目的 了解2018~2019年洛阳市市售熟肉制品亚硝酸盐含量情况,掌握洛阳市市售熟肉制品中亚硝酸盐残留情况,为相关部门监督抽检工作提供参考。方法 随机采集洛阳市市售熟肉制品222份,按照GB 5009.33—2016《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中亚硝酸盐与硝酸盐的测定》第二法分光光度法对其进行亚硝酸盐含量进行测定,依照GB 2760—2014《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进行判定。结果 222份市售熟肉制品中,127份检出亚硝酸盐、检出率57.2%,平均含量7.8 mg/kg,14份样品超标、超标率6.3%。腌腊肉亚硝酸盐检出率100%,牛肉、猪肉中亚硝酸盐检出率均超50%,专营店售卖的熟肉制品亚硝酸盐检出率和超标率均最高。结论 洛阳市市售熟肉制品仍存在超标使用和滥用亚硝酸盐的状况,但总体情况是可控、安全的,建议相关部门继续加强亚硝酸盐使用的监管。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调查2015~2018年玉溪市售肉及肉制品的细菌性污染状况。方法 采用国家标准方法对161份2015~2018年玉溪市售肉及肉制品进行细菌总数、大肠埃希氏菌、致泻大肠埃希氏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沙门氏菌、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氏菌、空肠弯曲菌、小肠结肠炎耶尔森氏菌及产气荚膜梭菌检测分析。结果 本次调查的161件肉及肉制品中, 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氏菌、沙门氏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空肠弯曲菌的总检出率依次为2.91%、9.68%、7.14%和5.22%; 冷却肉类生肉制品的致病菌检出率最高(37.04%), 与其他肉类制品的检出率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 同一细菌性污染物指标, 在不同季度的检出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食源性致病菌中金黄色葡萄球菌超标率最高(28.57%); 城市肉类样品检出率略高于农村; 致病菌在流通环节的总检出率高于餐饮服务环节, 其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研究中的6种动物性肉类样品的细菌性污染状况不一, 其检出率间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2015~2018年玉溪市售肉类制品中细菌性污染较为严重, 应进一步加强相关产品的全过程监管。  相似文献   

15.
The fate of Yersinia enterocolitica was investigated during the manufacture and storage of yogurt produced using commercial starter cultures YC470 (rapid acid-producer), YC180 (slow acid-producer), both containing Streptococcus thermophilus and Lactobacillus bulgaricus , and a "home-use" culture that contained these bacteria as well as Lactobacillus acidophilus. Preparations were fermented at 44°C and stored at 4°C. During the first few hours of fermentation, Y. enterocolitica populations increased in all preparations. Y. enterocolitica populations were reduced to undetectable levels after 72 and 96h in YC470 and YC180 yogurt, respectively, but survived up to 144h in "home-use" yogurt. The home-use starter produced lactic acid in greater amounts and more rapidly (p<0.05) than YC470 or YC180 starters, but enabled longer survival. Y. enterocolitica survival was least (p<0.05) in yogurt produced using the YC470 starter culture.  相似文献   

16.
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作为一种食源性致病菌逐渐引起了关注。本实验利用胰蛋白胨培养基、改良磷酸盐缓冲液和氯苯酚-替卡西林-氯酸钾培养基对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前增菌,并采用实时荧光PCR方法对增菌效果进行检验。结果表明:在纯菌体系中胰蛋白胨培养基对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的增菌作用优于其他两种培养基,并且增菌24h后即可检测到该菌。在混菌体系中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经过改良磷酸盐缓冲液增菌后灵敏性最高,并且增菌时间可缩短至8h。因此在实际检测中可采用改良磷酸盐缓冲液对该菌进行增菌检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