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胰岛素抵抗与缺血性脑血管病之间关系的动态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研究胰岛素抵抗与缺血性脑血管病之间的关系。方法:选取脑梗死病人作为研究对象,测定血糖,胰岛素,C-P等指标,以胰岛素敏感指数与对照组比较。结果:FINS,C-P和ISI均有显著性差异,ISI与FINS和C-P存在极显著负相关C-P与FINS存在极显著正相关,与ISI存在极显著负相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急性非致残性脑梗死患者胰岛素抵抗与早期卒中后认知功能的关系。方法收集2018年4月至2020年4月在南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首发急性非致残性脑梗死患者临床资料。入院第2天检测空腹血糖、胰岛素,计算胰岛素抵抗指数(homeostasis model assessment of insulin resistance,HOMA-IR)。随访12个月,记录卒中复发的类型及时间。于发病后3个月随访时剔除再发脑卒中者,其余患者行蒙特利尔认知量表(Montreal cognitive assessment,MoCA)评分。根据3个月MoCA分值将患者分为早期卒中后认知功能障碍(post stroke cognitive impairment,PSCI)组与早期卒中后无认知功能障碍(Non-PSCI)组,比较两组资料;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急性非致残性脑梗死患者早期PSCI的影响因素。采用Kaplan-Meier分析确定HOMA-IR与卒中复发的关系。结果共收集243例首发急性非致残性脑梗死患者,3个月随访时剔除18例,纳入研究225例。PSCI组的HOMA-IR[3.17(1.42,29.15)vs 1.94(1.25,7.84),Z=2.872,P=0.004]显著高于Non-PSCI组。HOMA-IR(OR=1.032,95%CI 1.010~1.055,P=0.004)是急性非致残性脑梗死患者早期PSCI的危险因素;当HOMA-IR≥2.36时,其与PSCI的关联强度显著增强(HOMA-IR:2.36~<15.24,OR=6.589,95%CI 1.203~36.037,P=0.030;HOMA-IR:≥15.24,OR=9.238,95%CI 1.362~62.634,P=0.023)。随着HOMA-IR水平的升高,非致残性脑梗死患者1年内卒中复发率显著升高(Log Rank检验:χ2=10.54,P=0.014)。结论胰岛素抵抗是急性非致残性脑梗死患者早期PSCI的危险因素,还会增加其1年内的卒中复发率。  相似文献   

3.
胰岛素抵抗,血脂异常与缺血性脑血管病关系的动态研究   总被引:23,自引:1,他引:22  
目的 研究胰岛素抵抗(IR),血脂异常与缺血性脑血管病之间的关系。方法 测定不同病程脑梗死患者的血脂,胰岛素,血糖及c-肽(c-p)等,并与健康对照组(29例)比较。结果 在脑梗死的不同发展阶段,血脂,血糖,c-p及胰岛素敏感指数(ISI)与对照组相比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ISI在恢复期组与甘油三酯和apoB有显著负相关(P〈0.05),在其他各组均无相关。结论 在脑梗死发病的全过程中I  相似文献   

4.
目的 研究胰岛素抵抗、脂蛋白(a)[LP(a)]与缺血性脑血管病之间的关系。方法 选取脑梗死不同阶段的病人作为研究对象,测定各项血脂成分、胰岛素、血糖及Lp(a)等指标,以空腹血糖和空腹胰岛素乘积的倒数作为胰岛素敏感指数与对照组比较。结果 在脑梗死的不同时期有显著性差异,且胰岛素抵抗与高Lp(a)血症之间并无相关。结论 在脑梗死发病的过程中胰岛素抵抗和高Lp(a)血症是同时存在且相互独立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5.
目的 研究复发性与初发性脑梗死患者的胰岛素抵抗(IR)情况.方法 对42例复发性脑梗死、40例初发性脑梗死和30例对照组进行研究.测定并比较三组人群的体重指数(BMI)、平均动脉压(MAP)、糖化血红蛋白(HbAlC)、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胰岛素敏感指数(ISI)、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CIMT)等指标.结果 对照、初发卒中及复发卒中三组人群的HOMA-IR、ISI和CIMT存在显著的组间差异(P<0.05).脑梗死患者的ISI与TG、LDL-C、BMI、CIMT以及MAP呈负相关,与HDL-C呈正相关.结论 IR与脑梗死复发的关系需要进一步研究证实.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轻型缺血性卒中与致残性缺血性卒中危险因素及病因学分型的差异。方法采用中国缺血性卒中亚型(CISS)分型对133例轻型缺血性卒中患者(轻型卒中组)及155例致残性缺血性卒中患者(致残性卒中组)进行病因分型,比较其危险因素及病因学分布上的差异。结果轻型卒中组与致残性卒中组患者糖尿病、高血压、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吸烟史、高脂血症、心房纤颤(房颤)、高尿酸血症比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 0. 05)。轻型卒中组大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LAA)比率最高(45. 1%),穿支动脉闭塞性脑梗死(PAD)次之(42. 1%),其次依次为不明原因性缺血性卒中(UE)(7. 52%)、心源性脑栓塞(CS)(4. 51%)和其他病因型缺血性卒中(OE)(0. 75%);致残性卒中组LAA比率最高(65. 16%),PAD次之(16. 13%),其次依次为CS(9. 68%)、UE(8. 39%)和OE(0. 65%)。两组间CISS分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5. 02,P 0. 0001)。结论轻型缺血性卒中与致残性缺血性卒中的常见危险因素无显著差异。轻型缺血性卒中与致残性缺血性卒中的最常见病因均为LAA、其次为PAD。轻型缺血性卒中的UE比率高于致残性缺血性卒中,而CS的比率低于致残性缺血性卒中。  相似文献   

7.
目的 调查中国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二级预防药物依从性的现状,探讨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 3个月二级预防药物的依从性与1年卒中复发的关系。 方法 研究纳入18岁以上的首发急性缺血性卒中或TIA患者。药物依从性被定义为随访期间规律服 用所有出院时所带的二级预防药物。采用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出院3个月二级预防药物依从性的影 响因素及出院3个月药物依从性与1年卒中复发之间的关系。 结果 研究共纳入2768例病例,平均年龄为(62.3±11.4)岁,女性988例(35.7%)。3个月随访 时,药物依从者2016例(72.8%),非依从性者752例(27.2%),药物依从性最高的是抗血小板药物 (95.3%),随后是降糖药物(90.9%)、降压药(90.2%)和降脂药物(85.4%),抗凝药的依从性最 低(73%)。糖尿病史(OR 1.40,95%CI 1.14~1.73,P =0.0016)和降糖药物使用史(OR 1.43,95%CI 1.14~1.79,P =0.0022)可能是药物依从性的影响因素,但校正年龄、性别后两者对药物依从性的影 响均无统计学意义。校正年龄、性别、医保类型、吸烟、疾病史、家族史等混杂因素后,Logistic回归 结果显示3个月二级预防药物依从性是出院1年的卒中复发率降低的独立影响因素(OR 0.36,95%CI 0.14~0.91,P =0.0301)。 结论 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3个月药物依从性良好是1年卒中复发率降低的独立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8.
胰岛素抵抗与缺血性脑血管疾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众多的研究表明:胰岛素抵抗与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发生密切相关。胰岛素抵抗和(或)高胰岛素血症可导致血管内皮损伤、糖脂代谢紊乱、高血压、凝血功能异常、炎症反应等,这些病理生理改变均是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危险因素。因此,胰岛素抵抗在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发病中具有一定的作用,并与病情的严重程度相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 调查上海地区汉族人胰岛素抵抗(IR)是否会对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AICD)患者血管病变带来影响。方法 选择自2017年1月1日至2022年1月1日,在上海市松江区中心医院住院的AICD,共250例患者,均为上海地区汉族人,根据IR与否,患者被分为2组。(1)IR组:共172例;(2)非IR组:共78例。记录患者的人口学资料和既往史资料。完成血糖、胰岛素、C肽的测量。计算稳态评估模型-胰岛素抵抗(homeostasis model assessment-insulin resistance,HOMA-IR)指数。通过颈动脉、椎动脉超声、头颅磁共振血管成像评估颅内外动脉狭窄或闭塞情况。结果 与非IR组比较,IR组患者葡萄糖(空腹)、胰岛素(空腹)、胰岛素(1h)、胰岛素(2h)、C肽(1h)和C肽(2h)水平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非IR组比较,IR组患者表现为心源性栓塞型的比例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IR组与非IR组患者在大动脉粥样硬化型、小动脉闭塞型、其他明确病因型、不明原因型的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IR组与非...  相似文献   

10.
酒精中毒(alcoholism)是引发脑血管病的重要原因之一.长期过量饮酒不仅导致酒精中毒、酒精性肝病的发生,同时也增加了肥胖、糖尿病、高脂血症、高血压的患病率,从而促进胰岛素抵抗(insulin resistance,IR)的发生[1].  相似文献   

11.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轻型卒中和症状迅速缓解未遗留残疾的缺血性脑血管事件统称为非 致残性缺血性脑血管事件(non-disabling ischemic cerebrovascular events,NICE),具有早期卒中复发风 险高的特点,是严重的、需要紧急干预的事件。至今尚无公认的对NICE预后预测价值高的生物标记物。 寻找快速准确的NICE预后的生物学标记物成为目前研究的热点,本文将就血栓形成因子、炎症因子、 代谢异常、基因学等对NICE预后的预测价值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12.
非致残性缺血性脑血管事件(non-disabling ischemic cerebrovascular events,NICE)包括短暂 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与轻型卒中,在全部缺血性脑血管病中的比例及其流行 病学趋势逐年升高。NICE早期复发风险高,且存在低知晓率、低诊疗率、低住院率的问题。因此,进 一步改进TIA的定义,制定预防早期卒中的最佳策略显得尤为重要。近年来,随着人们对TIA和轻型卒 中认识的深入以及医疗水平的提高,TIA的发病率及卒中复发风险在发达国家存在下降的趋势。  相似文献   

13.
非致残性缺血性脑血管事件(non-disabling ischemic cerebrovascular events,NICE)占缺血性脑血管病的50%~60%.近年来,NICE的治疗从最初的单药抗血小板到双联抗血小板取得了重大突破,研究证明21?d的短程、双联抗血小板方案具有更高的有效性和安全性.NICE患者进行溶栓...  相似文献   

14.
非致残性缺血性脑血管事件(non-disabling ischemic cerebrovascular events,NICE)在我国具 有庞大的人群基础。NICE人群包括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轻型缺血性卒 中、迅速缓解且未遗留残疾的卒中。其中轻型卒中和TIA患者在临床表现、临床预后和流行病学特征等 方面均较为相似,所以建议统一进行诊疗。考虑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人群健康素质及面临的防治 任务,NICE人群是最为重要的防治对象,也是目前脑血管病的最佳防控窗口人群。  相似文献   

15.
非致残性脑血管疾病是脑血管病最常见的类型,但因其临床表现较轻,以往常常被忽视, 但越来越多研究已证实其复发率高、预后差的特点,被认为是临床上严重的、值得紧急干预的“卒中 预警”事件。本文对非致残性脑血管疾病的概念、流行病学、风险评估及治疗的相关研究进展进行 综述。  相似文献   

16.
周知微  马萌萌  何俐 《中国卒中杂志》2017,12(12):1123-1126
缺血性脑血管病是一种病死率及致残率相当高的脑血管疾患,分为致残性缺血性脑血 管事件(disabling ischemic cerebrovascular events,DICE)和非致残性缺血性脑血管事件(non-disabling ischemic cerebrovascular events,NICE)。NICE通常不被重视,但很大比例的NICE人群处于不稳定状 态,在一段时间内复发成严重的卒中,称为高危非致残性缺血性脑血管事件(high risk non-disabling ischemic cerebrovascular events,HR-NI CE),而且HR-NICE后认知功能障碍是常见的并发症,严重影响患 者生活质量及生存时间,因此尽早识别HR-NICE患者,积极进行综合干预具有十分重要的临床意义。 本文对HR-NICE及HR-NICE所致认知障碍的定义、流行病学、临床特点、评估方法及综合干预手段进 行综述,以期提高其诊断治疗水平,改善患者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血栓弹力图(thrombelastography,TEG)凝血酶原通道检测指标在评价急性缺血性脑血管 病患者高血小板反应性以及进一步预测复发缺血事件中的价值。 方法 连续纳入符合入选标准的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脑血管病中心住院治疗的急性 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在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双重抗血小板治疗5 d后进行TEG检测。根据TEG检 测的血小板抑制率,分为正常血小板反应组和高血小板反应组。比较两组患者TEG凝血酶原通道检 测指标的差异。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高血小板反应性的独立相关因素。随访患者出院后3个月、 6个月的复发性缺血事件,分析TEG凝血酶原通道检测指标与复发缺血事件的相关性。 结果 研究共纳入374例患者,与正常血小板反应性组(287例)患者相比,高血小板反应性组(87例) 患者血凝块成形时间水平低(P =0.047),血凝块形成速率(P =0.026)、最大振幅水平高(P =0.007)。 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既往缺血性卒中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病 史(OR 1.723,95%CI 1.037~2.863,P =0.036)、血凝块形成速率(OR 1.090,95%CI 1.008~1.180, P =0.032)与高血小板反应性独立相关。共有355例患者完成6个月随访,其中有47例发生复发缺血事 件,复发缺血事件组(47例)与无复发缺血事件组(308例)相比,在凝血反应时间、血凝块成形时间、 血凝块形成速率、最大振幅方面均无显著差异。 结论 TEG凝血酶原通道检测指标有助于评价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高血小板反应性,但在预 测复发缺血事件方面的价值尚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8.
高危非致残性缺血性脑血管事件(high r isk n on-disabling ischemic cerebrovascular events, HR-NICE)患者处于不稳定状态,早期复发进展为严重卒中的风险较高。目前,不同的临床评分系统是 临床工作者常用的预测模型,但随着近些年对影像及分子标记物研究的深入,发现其同样能够预测 卒中复发风险,进而指导HR-NICE人群的早期干预及个体化治疗,从而改善患者预后、降低致残率, 同时可以降低国家卒中负担。本文根据近年对于卒中复发风险预测模型的相关研究,对HR-NICE的定 义、临床、影像和分子标记物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为临床工作者提供其预后评判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