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自 2001年 5月以来,北京地区肉鸡发生了以腹泻、呼吸困难、采食量下降、眼睑肿大和死亡上升等特征性的疾病,最终确诊为鹦鹉热衣原体.  相似文献   

2.
文章叙述了鹦鹉热衣原体的生物特性以及感染的宿主范围;鹦鹉热衣原体减毒活疫苗温度敏感株的培育及致病机理的研究;灭活疫苗灭活条件的研究,最佳免疫量,不同免疫途径的研究和我国对绵羊和猪鹦鹉热衣原体灭活疫苗的研究;以及鹦鹉热衣原体主要外膜蛋白基因工程亚单位疫苗和禽衣原体DNA疫苗的研究情况。  相似文献   

3.
4.
动物鹦鹉热衣原体疫苗研究现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鹦鹉热衣原体为多种人畜共患病的病原体。衣原体免疫学机制研究表明其主要引发Th1细胞调节的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减毒活疫苗、灭活疫苗的使用在一定程度上控制了其发病率。基因工程疫苗,如重组亚单位苗、核酸疫苗、细茵载体苗等也都在深入研究中。同时,人们也在筛选特异性的抗原,构建各种疫苗载体及选择免疫佐剂和免疫途径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  相似文献   

5.
对北京市周边6省份怀疑感染鹦鹉热嗜性衣原体的鸡鸭血清样品374份、病料81份,分别使用IHA诊断试剂盒、ELISA试剂盒以及抗酸染色试剂和荧光抗体诊断试剂进行了检查,以评价北京市及其周边地区家禽鹦鹉热嗜性衣原体的流行性。结果,上述4种试剂检测出的阳性率依次为24.9%、77.9%、18.5%和38.2%;北京市10份SPF鸡血清的抗体全部为阳性;患病肉鸡、肉鸭气囊样品,蛋鸡输卵管样品的检出率较高。表明,北京市及其周边地区家禽已经感染了鹦鹉热嗜性衣原体,酶联免疫吸附法和荧光抗体染色法能分别提高抗体和抗原的检出率。  相似文献   

6.
鹦鹉热(Psittacosis)又称鸟疫(Ornithosis),是由鹦鹉热衣原体(Chlamydia psittaci,简称Cp)引起的人、鸟共患的自然疫源性疾病。同时该病原体不仅侵及鹦鹉类,还可使鸡、鸭、鸽、火鸡等受染。该病也可以传染给人,人类多因接触鸟类或羽毛制品而感染,病程较长,反复发作或变为慢性病,是典型的动物源性传染病。家禽多为隐性感染,主要特征为结膜炎、鼻炎及腹泻。本病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我国20世纪60年代初期即证实有本病存在,一般呈散发,偶有小范围的暴发或流行。所以必须加强对鹦鹉热的防治。  相似文献   

7.
鹦鹉热衣原体病是由鹦鹉热衣原体感染畜禽、野生动物和人类的一种接触性人兽共患传染病.  相似文献   

8.
按照猪鹦鹉热衣原体流产灭活疫苗制造和检验试行规程要求,在GMP生产车间进行鸡胚的孵化、衣原体的繁殖、衣原体灭活及疫苗乳化,共试生产三批猪鹦鹉热衣原体流产灭活疫苗,每批80万毫升。结果显示这三批疫苗生产中的中间品和成品的标准均符合猪鹦鹉热衣原体流产灭活疫苗制造和检验试行规程。  相似文献   

9.
《畜牧与兽医》2014,(9):26-30
针对16S-23S rRNA和主要外膜蛋白(MOMP)基因序列,分别设计引物,并建立了2种TaqMan荧光PCR、2种常规PCR和2种衣原体科通用PCR方法。经条件优化后,建立的6种PCR方法均具有良好的特异性,其中建立的2种荧光PCR分别能检测出7拷贝和2拷贝的目标双链DNA,其灵敏度明显优于常规PCR;建立的2种衣原体通用PCR,其扩增的目标片段中包含的可变区能有效区分鹦鹉热衣原体和其他衣原体。本试验建立的多种PCR方法敏感特异,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0.
11.
12.
本文报道重庆某集约化种猪场爆发流产、死产胎儿中伪狂犬病毒(RB9901)和鹦鹉热衣原体(CR99株)分离鉴定结果,伪狂犬病病毒RB9901株能引起MDBK细胞典型细胞病变,被伪狂犬病病毒Fa株标准阳性血清中和,能引起家兔奇痒及死亡。鹦鹉热衣原体CR99株在鸡胚卵黄囊中生长良好,对青霉素敏感,对磺胺嘧啶不敏感,能引起妊娠豚鼠注产。  相似文献   

13.
14.
15.
2003年2-9月,临夏市南龙5家猪场饲养的猪相继发生一种以公猪睾丸肿胀,怀孕母猪流产、死产、产弱仔为主要特征的疫病。发病不分年龄、胎次、品种均可发病,但以初产母猪为甚。经临床症状,病理变化,实验室检验确诊该疫病病原为鹦鹉热衣原体。通过采取综合性防制措施,疫情很快得到了控制。  相似文献   

16.
陕西省某山羊养殖场发生了一起山羊流产病,经流行病学调查,临床症状和病理剖检观察进行初步诊断;利用布鲁菌虎红平板凝集试验、衣原体间接血凝试剂盒对10份流产母羊血清检测;对病料进行细菌学检测;依据GenBank收录的山羊流产性衣原体基因组设计1对特异性引物,通过PCR方法从病料中扩增衣原体特异性片段。结果表明,根据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初步怀疑为布鲁菌和鹦鹉热亲衣原体感染;10份血清检测结果为布鲁菌病血清全部阴性,衣原体感染血清全部为阳性;细菌学检测结果为阴性;PCR结果获得523bp基因片段,测序结果与鹦鹉热亲衣原体100%相似。依据流行病学调查,临床症状和病理剖检观察,病原学和血清学诊断,最终确诊该病为鹦鹉热亲衣原体引起的山羊地方流行性流产。  相似文献   

17.
禽衣原体病(avian chlamydiosis)主要由鹦鹉热衣原体(Chlamydophila psittaci)引起。鹦鹉热衣原体可感染禽类等多种动物,在禽类中广泛流行,也可感染人类,对公共卫生构成了威胁。禽衣原体病的早期诊断成为该病防控重要手段之一。病原学诊断是禽衣原体病诊断的金标准,但需要在生物安全级别较高的实验室操作,且耗时较长和操作繁琐,已不再是禽衣原体病实验室诊断的主流方法。目前,禽衣原体病的血清学检测主要是补体结合试验(CFT)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其中ELISA方法在流行病学调查和大规模监测中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分子生物学方法中以荧光PCR方法最为普及,成为了禽衣原体核酸检测的主流方法,与传统的病原学检测方法相比,其速度、通量、特异性、敏感性各方面都有提升,相较于免疫学诊断,避免了获得性免疫带来的假阳性结果,是未来禽衣原体病实验室诊断的主要发展趋势。本文从病原学、血清学和分子生物学方面对禽衣原体病的诊断方法进行论述,介绍各种诊断方法的研究进展和应用现状,并分析其优缺点,以期为禽衣原体病的诊断和防控措施的制定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禽源鹦鹉热衣原体MOMP基因重组腺病毒载体的构建与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兽医科技》2006,36(1):13-17
  相似文献   

19.
20.
文章叙述了鹦鹉热衣原体的特性以及感染的宿主范围;国外通过过氧化物酶-抗过氧化物酶法对鹦鹉热衣原体在鸟体内的分布进行定位;为提高诊断的准确性,建立了单克隆抗体技术以及PCR诊断技术.国内通过对羊衣原体和猪衣原体的分离,建立了间接血凝试验(IHA),并进行了大面积的推广应用.同时为提高诊断的准确性,ELISA诊断方法以及PCR诊断方法相应被建立.国外对于鹦鹉热衣原体弱毒疫苗、灭活疫苗以及基因工程亚单位疫苗进行了详细的研究.我国在20世纪已完成对鹦鹉热衣原体灭活疫苗的研究,但对于基因工程疫苗的研究尚处于早期阶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