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目的探讨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入院时糖化血红蛋白与不良心脑血管预后及神经功能预后的关系。方法入选2010年5月至2011年8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脑血管病中心急性缺血性卒中住院患者373例,所有患者均为TOAST分型大动脉粥样硬化型。记录患者的基线资料,按照入院时患者糖化血红蛋白≥7%或7%进行分组并随访。终点事件包括卒中复发、心脑血管事件和心脑血管死亡、随访一年的神经功能恢复情况[改良Rankin量表(modified Rankin Scale,m RS)]。结果共300例患者资料纳入分析,高糖化血红蛋白组83例,低糖化血红蛋白组217例。随访(18.9±5.0)个月。高糖化血红蛋白组糖尿病发病率、1年的m RS评分、心脑血管事件均显著高于低糖化血红蛋白组(P0.01),Kaplan-Meier生存分析显示高糖化血红蛋白组患者无心脑血管事件的生存明显低于低糖化血红蛋白组(P0.001)。Cox回归发现糖化血红蛋白(HR 1.252,95%CI 1.061~1.477,P=0.008)和既往卒中史(HR 2.630,95%CI 1.365~4.970,P=0.004)是卒中患者心脑血管预后不良的预测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缺血性卒中患者随访一年时神经功能恢复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有高龄(OR 1.069,95%CI 1.037~1.101,P0.001)、既往有卒中史(OR 4.087,95%CI 2.051~8.144,P0.001)、高糖化血红蛋白(OR 1.208,95%CI 1.002~1.455,P=0.047)和入院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分(OR 1.320,95%CI 1.217~1.431,P0.001)。结论入院时糖化血红蛋白升高是大动脉粥样硬化性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一年不良心脑血管预后和不良功能预后的预测因素。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血清胱抑素C(Cystatin C,Cys C)水平对接受血管内治疗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125例接受血管内治疗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临床资料,记录相关病史及实验室检验指标水平; 对所有符合血管内治疗标准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依据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 出院3个月后依据改良Rankin量表(modified rankin scale,mRS)对所有患者进行神经功能评分,依据mRS评分分为2组,mRS评分≤2分为预后良好组,mRS评分>2分为预后不良组,分别比较2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和手术治疗,并采用Logistic 回归分析确定接受血管内治疗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预后的不良因素,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or characteristic,ROC)曲线评估Cys C水平对接受血管内治疗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预后不良的预测价值。结果 预后良好组59例,预后不良组66例。预后不良组APTT(Activated partial thromboplastin time,APTT)、入院时Cys C水平、入院时NIHSS评分和年龄较预后良好组高(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入院时NIHSS评分、入院时血清Cys C水平、接受静脉溶栓和APTT水平是接受血管内治疗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入院时血清Cys C水平对接受血管内治疗的急性缺血性卒中预后不良的诊断界值为1.005,其敏感度为62.1%,特异度为71.2%,准确度为66.4%。结论 入院时血清Cys C水平对接受血管内治疗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不良预后有良好的预测价值,血清Cys C水平越高,预后越差。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症状性颅内外动脉重度狭窄或闭塞的轻型卒中患者的临床特点及预后。方法 288例轻型卒中患者[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3分]根据脑梗死溶栓(TICI)系统分级,将0~1级定义为症状性动脉重度狭窄或闭塞。采集患者完整的临床资料,于出院时行NIHSS评分、发病90 d时行改良的Rankin量表(mRS)评分。症状首发5 d内原有神经功能缺损症状加重、NIHSS评分增加值≥2分为早期神经功能恶化;90 d mRS评分≥3分为预后不良。结果根据TICI分级,本组中66例患者(22.9%)为症状性动脉重度狭窄或闭塞的轻型卒中患者。与不伴症状性动脉重度狭窄或闭塞组比较,症状性动脉重度狭窄或闭塞组轻型卒中患者入院时NIHSS评分、空腹血糖及大动脉粥样硬化型比例明显增高(P0.05~0.01);早期神经功能恶化、预后不良的比例及出院时NIHSS评分、发病90 d时mRS评分明显增高(均P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症状性动脉重度狭窄或闭塞是轻型卒中早期神经功能恶化(OR=7.4,95%CI:3.4~15.9,P0.01)及预后不良(OR=7.8,95%CI:4.0~15.2,P0.01)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症状性动脉重度狭窄或闭塞的轻型卒中患者发生早期神经功能恶化和预后不良比例较高,不应被视为"轻型卒中"。  相似文献   

4.
目的 分析缺血性卒中相关性肺炎危险因素。 方法 连续入组2014年5月-2016年5月收治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是否在卒中发 病7 d内新发生肺炎将患者分为无卒中相关性肺炎组与卒中相关性肺炎组,比较两组患者的血管危险 因素、入院NIHSS等指标的差异,并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卒中相关性肺炎的独立影响因素。 结果 研究共入组1129例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无卒中相关性肺炎组1043例,卒中相关性肺炎组86 例。多因素分析显示,年龄增高(OR 1.084,95%CI 1.047~1.122,P <0.0001)、入院NIHSS评分增加(OR 1.192,95%CI 1.133~1.254,P <0.0001)、白细胞计数升高(OR 1.269,95%CI 1.134~1.420,P <0.0001) 及住院天数延长(OR 1.146,95%CI 1.087~1.208,P <0.0001)是卒中相关性肺炎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论 缺血性卒中后卒中相关性肺炎的发生与高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重、白细胞增高、住院时间 长有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小动脉闭塞性卒中(SAO)患者早期血压变异性(BPV)与其功能预后的相关性。 方法 选择2019年10月1日至2020年9月30日在我院神经内科住院的符合纳入和排除标准的136例急 性 SAO 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入院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年龄、性别、高血压病史、 糖尿病史或糖化血红蛋白、高脂血症史、冠心病病史、吸烟史、酗酒史和既往卒中病史、住院期间抗栓药 物治疗等基线资料。通过 24 h 动态血压监测收集患者的各项血压参数。根据卒中 3 个月后改良 Rankin 评分(mRS)将所有患者分为预后良好组(mRS < 3 分)和预后不良组(mRS ≥ 3 分),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 临床资料和血压参数。采用 Binary Logistic 回归分析 BPV 与神经功能预后之间的关系。结果 与预后 良好组比较,预后不良组患者入院 NIHSS 评分、糖尿病史、收缩压最大值与最小值差值(SBPmax-min)、 24 h 收缩压变异系数(24 h-SBPCV)、白昼收缩压变异系数(dSBPCV)、夜间收缩压变异系数(nSBPCV) 均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采用 Binary Logistic 回归分析显示,24 h-SBPCV(OR=0.629, 95%CI:0.424~0.932,P=0.021)、dSBPCV(OR=1.590,95%CI:1.053~2.401,P=0.028)、入院高 NIHSS 评分 (OR=3.309,95%CI:1.845~5.937,P=0.001)、糖尿病史(OR=0.203,95%CI:0.075~0.549,P=0.002)是 SAO 神经功能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结论 入院高 NIHSS 评分、糖尿病和 24 h-SBPCV、dSBPCV 的增高是 SAO 神经功能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脑白质高信号(white matter hyperintensity,WMH)与孤立大脑中动脉(middle cerebral artery,MCA)重度狭窄或闭塞患者临床预后的关系。方法 前瞻性连续纳入就诊于新乡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内科,发病在72 h内的孤立MCA M1段重度狭窄或闭塞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收集患者的临床资料,入院时采用NIHSS评估卒中严重程度,采用Fazekas评估WMH严重程度。本研究的主要结局为发病90 d和1年时的神经功能结局,根据mRS将患者分为预后良好(mRS 0~2分)和预后不良(mRS>2分)组,单因素分析比较2组的基线指标、WMH等脑小血管病影像学指标、侧支循环评级等因素;采用多因素分析判断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本研究的次要结局包括卒中进展、发病90 d和1年卒中复发,采用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评估WMH与发病3 d内卒中进展、随访90 d和1年卒中复发的关系。结果 最终纳入117例患者,男性74例(63.2%),平均60.6±9.9岁。90 d随访时,60例患者预后良好,57例患者预后不良,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Fazekas总分(OR 1.612,95%CI 1.245~2.087,P<0.001)、入院时NIHSS(OR 1.215,95%CI 1.025~1.440,P=0.025)、侧支循环不良(OR 3.111,95%CI 1.188~8.142,P=0.021)是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1年随访时,86例患者预后良好,31例患者预后不良,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Fazekas总分(OR 1.495,95%CI 1.083~2.065,P=0.014)、入院时NIHSS(OR 1.725,95%CI 1.359~2.193,P<0.001)、侧支循环不良(OR 4.217,95%CI 1.218~14.598,P=0.023)与预后不良独立相关。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WMH与卒中进展及复发无相关性。结论 WMH与MCA重度狭窄或闭塞患者临床预后密切相关,高Fazekas总分、入院时NIHSS评分高、侧支循环不良可作为评定MCA重度狭窄或闭塞患者临床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急性脑出血患者短期预后不良的相关危险因素,并探讨入院时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eutrophil-to-lymphocyte ratio,NLR)和入院即刻血糖水平(admission blood glucose,ABG)对短期预后不良的预测价值。方法收集2017-01-2018-05期间作者医院收治的急性脑出血患者226例,根据3个月时改良Rankin评分量表(modified Rankin scale,mRS)评分分为预后良好(mRS≤2分)组124例,预后不良(mRS2分)102例,单因素分析两组患者入院时的临床、影像学及实验室资料,采用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影响急性脑出血患者短期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评价NLR和ABG对短期预后不良的预测价值。结果 (1)与预后良好组相比,预后不良组患者糖尿病病史、饮酒史比例以及年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分均升高,血肿体积大,出血破入脑室比例高,白细胞计数(ABC)、中性粒细胞计数(ANC)、NLR及ABG升高,淋巴细胞计数(ALC)低(均P0.05)。(2)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患者年龄(OR=1.051,95%CI:1.013~1.090,P0.01)、血肿体积(OR=1.055,95%CI:1.003~1.110,P0.05)、NLR(OR=1.389,95%CI:1.124~1.716,P0.01)、ABG(OR=1.308,95%CI:1.074~1.593,P0.05)及NIHSS评分(OR=1.151,95%CI:1.065~1.243,P0.01)升高为急性脑出血患者短期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3)ROC曲线分析表明,NLR和ABG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67(95%CI:0.705~0.829,P0.01)、0.678(95%CI:0.609~0.747,P0.05)。结论入院时年龄、血肿体积、NIHSS评分、NLR及ABG升高是急性脑出血患者短期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NLR和ABG对急性脑出血患者短期预后不良有一定的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红细胞分布宽度(red blood cell distribution width,RDW)与急性缺血性卒中(acute ischemic stroke,AIS)静脉溶栓患者发病严重程度及预后的关系。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2019年5月于同济大学附属杨浦医院神经内科接受阿替普酶静脉溶 栓治疗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的临床资料。将发病后3个月的mRS评分≥2分定义为预后不良。根据 RDW四分位数将患者分为四组,分析RDW与患者入院时NIHSS评分的相关性,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预 后不良的独立影响因素,绘制ROC曲线分析RDW对溶栓患者预后不良的预测价值。 结果 最终共纳入363例患者,男性232例(63.9%),年龄34~95岁,平均71.15±12.42岁。207 例(57.0%)预后良好,156例(43.0%)预后不良。①RDW与入院时NI HSS评分呈正相关(ρ=0.224, P <0.001);②多因素Logi sti c回归分析显示既往卒中史(OR 2.257,95%CI 1.302~3.914,P =0.004), 入院时NI HSS评分较高(OR 1.145,95%CI 1.084~1.209,P <0.001),基线收缩压高(OR 1.015, 95%CI 1.005~1.024,P =0.002),高龄(OR 1.023,95%CI 1.002~1.044,P =0.030)和RDW较高(OR 1.308,95%CI 1.072~1.694,P =0.011)是溶栓患者3个月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③RDW预测溶栓 患者预后不良的ROC曲线下面积是0.618(95%CI 0.561~0.676,P<0.001),最佳界值为12.75%,敏感 度为65.4%,特异度为55.1%。 结论 RDW与AIS溶栓患者入院时的卒中严重程度呈正相关,是3个月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对 预后具有一定的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 分析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与缺血性脑卒中神经功能缺损严重程度的关系.方法 选择我科自2006年3月~2010年12月住院治疗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1258例,于人院后次晨测定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cy),同时采用改良Rankin评分(mRS)对患者入院时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进行评分.将患者分为轻症组(mRS≤3分)、重症组(mRS>3分),以血浆同型半胱氨酸>15μmol/L为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HHGy),比较两组间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差异及高同型半胱氨酸患者比例,并分析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的相关因素.结果 轻度神经功能缺损组共847例,平均mRS为1.73分;重度神经功能缺损组共411例,平均mRS为4.18分.轻症组同型半胱氨酸水平(17.7±3.9)μmol/L;重症组同型半胱氨酸水平(37.9±4.4)μmol/L.两组间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患者的比例分别为9.4%和30.1%,两组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1),神经功能缺损程度与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呈正相关(r=O.041,P<0.01).结论 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与缺血性脑卒中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相关.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是缺血性脑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也是对卒中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预后的预测指标之一.治疗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既可预防脑卒中,又对改善卒中预后起到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高血糖对急性缺血性卒中早期预后影响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高血糖对急性缺血性卒中早期预后的影响。方法 采用前瞻性研究设计,连续纳入发病72h内入院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143例。急诊入院时检测入院随机静脉血清血糖,高血糖定义为入院随机静脉血清血糖≥7.2mmol/L。入院时评定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 Stroke Scale,NIHSS)评分,根据病史及辅助检查确定缺血性卒中类型(TOAST分型)。发病30d时进行改良Rankin’s评分(mRS),作为评估早期预后的指标。结果 (1)本研究入选的143例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中,85例(59.4%)出现高血糖,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糖尿病史、NIHSS评分是急性缺血性卒中合并高血糖的危险因素(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糖尿病史、NIHSS评分是急性缺血性卒中合并高血糖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2)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感染、高血糖、NIHSS评分和TOAST分型对mRS评分的影响有统计学差异(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高血糖、NIHSS评分是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高血糖在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中的发生率较高,其出现与卒中的严重程度密切相关,可以作为反映急性缺血性卒中发病时病情较重的指标之一,高血糖是急性缺血性卒中早期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脑小血管病(cerebral small vessel disease,CSVD)总负荷评分与急性缺血性卒中(acute ischemic stroke,AIS)患者静脉溶栓后1年预后的关系。 方法 前瞻性连续纳入2017年1月-2018年12月于深圳市人民医院神经内科住院并接受rt-PA静脉溶 栓治疗的AIS患者,根据MRI评估CSVD负荷并计算CSVD总负荷评分。使用mRS量表评估患者发病1年的 神经功能预后,利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CSVD的总负荷与1年的神经功能预后之间的关系,利 用ROC曲线分析CSVD总负荷评分对不良预后的预测价值及最佳界值。 结果 最终入组135例静脉溶栓的AIS患者,平均年龄为61.56±12.64岁,CVSD总负荷评分0分者17例 (12.59%),1分者44例(32.59%),2分者38例(28.15%),3分者30例(22.22%),4分者6例(4.44%)。 多因素分析发现溶栓前NIHSS评分(OR 1.615,95%CI 1.209~2.157,P =0.001)、CSVD总负荷评分(OR 1.570,95%CI 1.095~4.094,P =0.026)为AIS静脉溶栓患者1年功能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CSVD总负 荷预测静脉溶栓后1年不良预后的ROC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ROC curve,AUC)为0.735(95%CI 0.641~0.828),最佳界值为2.5分;溶栓前NIHSS评分的AUC为0.773(95%CI 0.684~0.862),最佳界 值为6.5分。 结论 CSVD总负荷评分及溶栓前NIHSS评分为AIS患者静脉溶栓治疗1年功能预后不良的可靠预测指 标,有助于临床评估静脉溶栓患者长期预后。  相似文献   

12.
申致远  陈玉辉  龚涛 《中国卒中杂志》2019,14(11):1083-1088
目的 观察急性缺血性卒中(acute ischemic stroke,AIS)患者的临床特点及入院时的尿白蛋白肌酐 比(albumin-to-creatinine ratio,ACR)和估算的肾小球滤过率(evaluated glomerular filtration rate,eGFR) 对患者3个月预后的影响。 方法 本研究为前瞻性研究,连续性纳入北京医院2017年3月27日-11月16日住院治疗的AIS患者作为 研究对象。收集患者一般资料、血管危险因素、ACR、eGFR和其他相关实验室检查结果,评估患者入 院时NIHSS评分,随访3个月时的mRS评分。按照患者是否有肾功能障碍分为肾功能障碍组和肾功能正 常组,比较两组的临床特点;按照患者3个月的mRS评分,分为预后良好组(mRS评分0~2分)和预后 不良组(mRS评分3~6分),比较两组的上述临床特点,并分析3个月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果 共纳入115例患者,AIS患者的肾功能障碍患病率为44.3%(51/115)。与肾功能正常组相比,肾 功能障碍组平均年龄较高(P =0.009);糖尿病(P =0.001)、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P =0.026)、 心房颤动(P =0.003)的发病率较高;入院时NIHSS评分(P =0.013)、入院后的血糖(P =0.001)、血 浆纤维蛋白原(P =0.008)及D -二聚体(P =0.001)水平较高。与预后良好组相比,预后不良组的 平均年龄较高(P =0.007);既往卒中史(P =0.002)、心房颤动患病率(P =0.040)、血浆纤维蛋白 原(P =0.004)及D-二聚体水平(P <0.001)较高;入院时NIHSS评分(P <0.001)较高。高血压、糖尿 病、血脂代谢异常、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吸烟史在预后良好组及预后不良组的差异无统计 学意义。与预后良好组相比,预后不良组ACR更高(P <0.001),而eGFR(P =0.030)更低。多因素分析 显示入院时NIHSS评分≥8分(OR 27.05,95%CI 3.75~178.18,P=0.001)、ACR≥3 mg/mmo(l OR 35.50, 95%CI 4.79~262.94,P<0.001)、卒中史(OR 20.48,95%CI 2.35~178.18,P =0.006)是3个月预后不良 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论 AIS患者的肾功能障碍患病率较高,入院时ACR增高的AIS患者3个月预后较差。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单核细胞与HDL-C比值(monocyte-to-HDL cholesterol ratio,MHR)与急性缺血性卒中 (acute ischemic stroke,AIS)静脉溶栓短期预后的关系。 方法 回顾性纳入2015年1月1日-2017年12月1日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内科急诊接受静脉 溶栓治疗的AIS患者。患者预后通过90 d mRS来评估,良好预后定义为mRS评分≤2分。采用多因素 Logistic回归分析MHR及其他基线资料与90 d预后的关系,应用ROC曲线评价MHR对预后的预测价值。 结果 共纳入281例患者,平均年龄59.54±12.49岁,男性183例(65.1%),良好预后223例(79.4%)。 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高龄(OR 1.03,95%CI 1.01~1.06,P =0.013)、溶栓前NI HSS评分高(OR 1.31,95%CI 1.17~1.44,P<0.001)和高MHR(OR 2.39,95%CI 1.10~5.25,P =0.028)是AIS静脉溶栓患 者90 d不良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亚组分析显示,高MHR(OR 5.15,95%CI 1.28~20.77,P =0.021)是 大动脉粥样硬化型AIS静脉溶栓90 d不良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ROC曲线分析显示,MHR预测预后不良 的最佳界值为0.48,其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79.41%和58.33%。 结论 MHR是AIS尤其大动脉粥样硬化型静脉溶栓短期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唐山地区急性缺血性卒中住院患者的症状性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symptomatic intracranial atherosclerotic stenosis,s ICAS)的发生率和6个月预后情况。方法前瞻性、连续登记唐山工人医院缺血性卒中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的住院患者231例,均经头及颈部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成像(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CTA)检查评估颅内外大血管,按血管病变分布情况,分为s ICAS组、非s ICAS组,并对s ICAS组进行6个月随访,按结局分为预后良好组和预后不良组,应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方程分析s ICAS患者6个月预后的影响因素。结果本研究共纳入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231例,其中有108例(包括单纯颅内动脉病变95例和颅内外联合病变组13例)存在s ICAS,s ICAS发生率为46.8%。单因素分析显示s ICAS患者6个月良好预后与入院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分[比值比(odds ratio,OR)0.872,95%可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I)0.775~0.980,P=0.022]、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OR 0.354,95%CI 0.132~0.984,P=0.039)、抗凝治疗(OR 2.597,95%CI 1.123~6.004,P=0.026)有关;多因素分析显示:与轻度狭窄患者相比,血管重度狭窄(OR 0.182,95%CI 0.035~0.943,P=0.042)和闭塞(OR 0.156,95%CI 0.029~0.833,P=0.021)患者、入院NIHSS评分更高(OR 0.768,95%CI 0.661~0.892,P=0.001)患者以及伴有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OR 0.177,95%CI 0.051~0.608,P=0.006)患者6个月预后更差;给予抗凝治疗(OR 7.714,95%CI 2.440~24.389,P=0.001)患者6个月预后更好。结论唐山地区急性缺血性卒中住院患者中接近半数存在s ICAS。入院NIHSS评分更高、血管重度狭窄和闭塞、伴有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的s ICAS患者6个月预后更差,而抗凝治疗能够改善s ICAS患者的6个月神经功能残障。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急性缺血性卒中(acute ischemic stroke,AIS)患者脑小血管病(cerebral small vessel disease,CSVD)总体负荷与静脉溶栓治疗转归的关系。 方法 回顾性纳入2012年3月-2018年1月于同济大学附属同济医院神经内科接受静脉溶栓治疗的 AIS患者,根据头颅MRI评估CSVD总体负荷(CSVD总负荷评分),在发病后90 d时采用mRS量表评估患 者预后,良好预后定义为mRS评分≤2分。使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AIS静脉溶栓患者90 d预后不良 (mRS评分≥3分)及住院期间并发症(住院期间新发的肺部感染、消化道出血和泌尿道感染)的独立 影响因素。 结果 最终纳入178例患者,平均年龄62.3±10.5岁,其中男性125例(70.2%)。90 d预后良好患者 共128例(71.9%)。多因素分析显示:糖尿病(OR 2.919,95%CI 1.044~8.162,P =0.041),吸烟(OR 7.752,95%CI 2.300~26.192,P =0.001),心房颤动(OR 6.553,95%CI 1.733~24.785,P =0.006),基线 NIHSS评分(每增加1分:OR 1.354,95%CI 1.224~1.497,P<0.001),CSVD总负荷评分≥3分(OR 3.787, 95%CI 1.127~12.728,P =0.031)是AIS患者静脉溶栓90 d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基线NIHSS评分 (每增加1分:OR 1.266,95%CI 1.163~1.377,P<0.001)及CSVD总负荷评分≥3分(OR 4.643,95%CI 1.562~13.801,P =0.006)是AIS静脉溶栓患者住院期间并发症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论 CSVD总负荷评分≥3分是静脉溶栓患者90 d不良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基于SWI的后循环Alberta卒中项目早期CT评分(posterior circulation Alberta stroke program early CT score,pc-ASPECTS)对后循环急性缺血性卒中(acute ischemic stroke,AIS)患者临床3个月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连续收集来自河南省濮阳市人民医院神经内科2014年12月-2016年12月期间未接受静脉或动脉溶栓及血管内再通治疗的后循环AIS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数据。采用mRS评分评估发病后3个月预后,mRS评分0~2分定义为预后良好,3~6分定义为预后不良。使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良好临床预后的独立预测因素。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分析来评估基于SWI的pc-ASPECTS评分对后循环AIS患者3个月预后的预测诊断价值。结果研究共收录63例后循环AIS患者,预后良好组42例(66.7%),预后不良组21例(33.3%)。单因素分析显示,入院时基线NIHSS评分(P0.001)、pc-ASPECTS评分(P0.001)在预后良好和预后不良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pc-ASPECTS≥6分是后循环AIS患者3个月预后良好的独立预测因素(OR 2.03,95%CI 1.04~3.95,P=0.039);ROC曲线分析显示,基于SWI的pcASPECTS曲线下面积为0.80(95%CI 0.69~0.91)。结论在后循环AIS患者中,基于SWI影像的pc-ASPECTS评分可独立预测患者的3个月临床预后。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急性缺血性卒中(acute ischemic stroke,AIS)伴有不同程度肾功能水平的患者功能预后与 血浆氧化低密度脂蛋白(oxidized low-density lipoprotein,oxLDL)水平的相关性。 方法 本研究观察对象来自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氧化应激水平的临床观察研究(Study on Oxidative Stress in Patients with Acute Ischemic Stroke,SOS-Stroke)。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nzyme-linked immuno sorbent assay,ELISA)检测患者血浆oxLDL水平,通过计算得出的肾小球滤过率对患者进行分 层,并在卒中发生后1年随访患者,评价改良Rankin量表(modified Rankin Scale,mRS)评分。分析不同 肾功能水平患者中oxLDL与不良预后(mRS≥3分)的关系。 结果 本研究共纳入3284例患者,其中877(26.71%)例患者功能预后不良,根据肾功能分组后,正 常组1241例,轻度异常组924例,中重度异常组242例,其中预后不良患者分别为正常组344(21.70%) 例、轻度异常组371(28.65%)例和中重度异常组162(40.10%)例。在肾功能正常和轻度受损分组中, 血浆oxLDL水平对患者1年后mRS评分有显著影响:肾功能正常组,oxLDL每增加一个标准差,mRS评分 增加0.12分[比值比(odds ratio,OR)0.12,95%可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I)0.05~0.19,P =0.0009], 预后不良风险增加20%(OR 1.20,95%CI 1.02~1.40,P =0.0271);肾功能轻度受损组,oxLDL每增加 一个标准差,mRS评分增加0.16分(OR 0.16,95%CI 0.07~0.25,P =0.0007),预后不良风险增加21% (OR 1.21,95%CI 1.03~1.41,P =0.0190);但在肾功能中重度受损的分组中,血浆oxLDL水平并未对 mRS评分产生显著影响。 结论 肾功能正常和轻度受损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血浆oxLDL水平升高与卒中发病1年内不良预后 率升高有关。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围静脉溶栓时间窗临床症状波动的患者进行静脉溶栓治疗的临
床特征及预后分析。
方法 前瞻性纳入绵阳市中心医院2013年10月-2018年6月连续登记的发病4.5 h内进行静脉溶栓的
患者,以实施静脉溶栓时NIHSS评分较入院时NIHSS评分上下波动2分作为临床症状波动判断标准,将
所有纳入患者分为无变化组、波动组。分析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特征及24 h出血转化率、出院NIHSS
评分、3个月预后良好(mRS评分≤2分)和全因死亡率,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围静脉溶栓时间窗发生
临床症状波动的影响因素。
结果 共纳入156例,其中男性110例(70.5%),年龄范围42~87岁,平均65±13岁,发生围静脉
溶栓时间窗临床症状波动41例(26.3%)。与无变化组患者相比,波动组患者年龄、基线NIHSS评
分、糖尿病比例、高血压比例、随机血糖水平、后循环梗死比例较高,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两
组患者的24 h出血转化率、出院NI HSS评分、3个月良好预后率、3个月时全因死亡率差异无统计学意
义。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年龄(每增加10岁:OR 1.143,95%CI 1.016~1.836,P =0.040)、基线NIHSS
评分(每增加1分:OR 1.353,95%CI 1.053~1.393,P =0.006)、随机血糖(每增加1 mmol/L:OR 2.120,
95%CI 1.185~2.748,P =0.001)、后循环梗死(OR 2.603,95%CI 1.037~3.950,P =0.042)是围静脉
溶栓时间窗临床症状波动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论 尽管高龄、NIHSS评分高、血糖水平高、后循环梗死患者容易出现围静脉溶栓时间窗临床症
状波动,但对终点事件并无影响。对于出现临床症状波动的患者,溶栓可使患者获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