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本文对200例我国成人第二颈椎进行了深入解剖和x线片测量,结果如下: 1.齿突平均长15.3毫米,齿突最大矢状径和横径平均为11.0毫米和10.3毫米,齿突根部矢状径和横径平均为10.5毫米和9.1毫米。 2.枢椎孔(管)上矢状径平均19.3毫米,下矢状径平均15.3毫米,横径平均22.2毫米。 3.横突孔矢状径和横径平均为6毫米和6.25毫米,左右差异明显。 4.横突孔上口开口方向以后外上方多见,下口以内下方多见。本文发现上关节面发育程度与横突孔上口有一定关系,且影响椎动脉行程。 5 齿体角最小为0°,最大不超过20°,均为后倾角,无一例为前倾角者。利用测量齿体角有助于齿突骨折的诊断。 6.上关节面前、后倾角分别平均为31.87°和24.47°倾角的不同与寰枢关节脱位发病率有一定关系。最后,对有关临床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2.
颈椎横突孔与椎动脉的测量及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测量了1,456例(男702,女754)干燥椎骨颈椎横突孔的矢径、横径。矢径平均值男性左侧为5.4±1.2mm,右侧5.3±1.1mm;女性左侧为5.3±1.1mm,右侧5.1±1.1mm。横径平均值男性左侧为6.0±1.0mm,右侧5.9±1.1mm;女性左侧5.9±1.0mm,右侧5.8±1.1mm。从矢径看,其右侧男>女;女性的左侧>右侧,差异显著,其它不显著。颈椎横突孔的形状以椭圆形为多;双横突孔的出现率为19.3%(共710例),以 C_6较多;钩椎关节肥大影响横突孔横径的为4.5%,以 C_4、C_5居多。此外,在尸体材料上取出 C_(3~6)颈椎,测量各横突孔的矢、横径及孔内椎动脉(第二段)的外口径(共160例)。并观察到椎动脉在孔内的位置以内侧型居多,占63.1%。C_(3~6)椎动脉外口径平均值为4.0±0.7mm;横突孔的平均值矢径为4.8±0.9mm,横径为5.5±1.0mm。根据测量值的变化规律,建立了多元回归方程,并进行了偏相关系数的计算,从而得知横突孔的横径与椎动脉外口径相关较为显著,进而能从已知横突孔径来推测推动脉外口径。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颈前路手术减压范围及安全界限的解剖标志.方法:对12具成人尸体标本进行三维CT重建,并测量定位椎动脉所需解剖数据,在显微镜下测量颈长肌内侧缘间距等数据,并观察椎动脉、神经根、钩椎关节及其对应关系.结果:椎体前缘与横突孔前缘水平切线间距离、双侧横突孔内侧壁距离及颈长肌内侧缘间距由下端至上端逐渐减小;钩突前脚间距平均值约为(17.3±2.92)mm,硬膜囊平均宽度(16.5±0.42)mm;颈长肌内侧缘与椎动脉间距及颈长肌内侧缘至正中矢状面距离左右两侧测最值在C2,C7差别有显著性(P<0.05).在年老标本中均可发现不同程度的钩椎关节增生,主要以前部横向增生为主,最严重者完全遮蔽椎动脉且将其向后外侧挤压,且可压迫钩椎关节后外侧走行的神经根.结论:颈前路手术应做好充分术前准备,制定个体化手术方案,参考颈长肌及钩椎关节定位,尤其应重视钩椎关节增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颈椎骨质增生与颈椎病关系的探讨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通过对50例颈椎骨标本的测量,统计了骨质增生的出现率和颈椎各径、钩突各径值及上关节突关节面的角度,比较了正常组与骨质增生组的差异,以阐述骨质增生对颈椎椎管、椎间管的影响,通过对钩突前后径与椎上切迹的相关统计,发现二者呈负相关。随着钩突前后径的增大,椎间管变窄。  相似文献   

5.
颈椎前路减压及内固定的解剖学问题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 :探讨颈椎前路减压安全界限的解剖标志及适合国人的颈椎前路钢板螺钉设计参数。方法 :采用 17例完整成人颈部标本 (含C3~C7) ,对颈椎前路减压及钢板螺钉内固定设计的有关解剖学参数进行测量 ,包括颈长肌间距、横突孔间距、椎体矢状径及钩突与横突孔间距等。结果 :在C3~C7相应椎体 ,颈长肌内侧与横突孔之间有 7~ 9mm的距离 ;钩突内侧缘距横突孔 5mm ,钩突前脚距横突孔 4mm。从C3~C7,钩突前脚间距从 15 .4mm增大到 2 3 .2mm ,椎体矢状径为 14 .8~ 16 .3mm ,钩突前后径约 11mm。结论 :颈椎前路减压的安全区域可以双侧钩突前角为解剖标志 ,在此之间手术比较安全。适合国人的颈椎前路钢板设计以宽度 16~ 17mm ,螺钉长度 12mm为合适。  相似文献   

6.
枢椎解剖学测量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作者对180例干燥枢椎骨标本进行了测量,重点测量了齿状突的后倾角和长度及宽度,椎板和棘突之高度及厚度,关节面外倾角和矢状径及横径,关节突高度,横突孔测量,并近似推测枢椎水平的横突孔(管)之椎动脉外倾角和后倾角等多组解剖学数据,并进行统计学处理.文内还就枢椎齿状突测量之临床意义以及椎动脉管外倾角和后倾角在诊断临床椎动脉疾患中的参考价值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7.
寰椎的测量及临床应用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测量国人寰椎骨,为寰椎螺钉设计和内固定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用游标卡尺和量角器测量55例干燥的成人寰椎标本的相关参数,包括寰椎侧块的长度、侧块中间宽度、侧块中间厚度、侧块外侧缘中点高度、侧块内侧缘中点高度、寰椎侧块的内倾角、寰椎侧块的上倾角、侧块后下缘的宽度和高度、寰椎前弓与侧块交接处高度和厚度;横突孔的前后径和左右径;椎动脉沟宽度和高度;椎动脉沟底骨质最薄处宽度和高度等等,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寰椎侧块长(23.29±1.47)mm,侧块中间宽(11.13±1.17)mm,侧块中间厚(13.33±1.40)mm,侧块外侧缘中点高(19.18±1.61)mm,侧块内侧缘中点高(10.45士1.46)mm;寰椎侧块的内倾角(19.95±3.32)。寰椎侧块的上倾角(24.53±2.31)。;侧块后下缘宽(9.64±0.94)mm,侧块后下缘高(4.275=0.63)mm;前弓与侧块交接处高(11.05±1.12)mm,前弓与侧块交接处厚(4.82±0.65)mm;横突孔的前后径(7.30±0.89)mm,横突孔的左右径(5.90±0.78)mm椎动脉沟宽(8.40±0.58)mm,椎动脉沟高(6.38±0.79)mm椎动脉沟底骨质最薄处宽(7.25±1.27)mm,椎动脉沟底骨质最薄处高(4.16±0.83)mm。以上数据左、右侧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测得55例寰椎骨数据,寰椎侧块和寰椎椎弓根具备实行内固定的条件。  相似文献   

8.
腰骶移行椎椎体及椎板的形态学特点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研究腰骶移行椎椎体及椎板的形态学特点,为临床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对91例腰骶移行椎椎体上面矢状径/横径,椎体前高/后高,上关节突关节面的矢状径、横径及其与正中矢状面夹角等进行测量.结果:腰骶移行椎椎体上面矢状径与横径比为0.64,前/后比为1.21.上关节突关节面高度,左(14.1±2.1)mm,右(13.9±1.5)mm;宽度,左(16.0±1.8)mm,右(16.2±1.5)mm;与正中矢状面夹角,左(56.3°±7.8°),右(55.9°±7.3°).结论:(1)腰骶移行椎椎体的形态与正常L5椎体形态相近,故在腰椎正侧位片及CT、MRI片难以根据其椎体形态学特点推断是否为移行椎,后路手术时很难根据椎板及棘突上关节突的形态特点来判断腰骶移行椎.(2)腰骶移行椎的下关节突明显小于上关节突,说明小关节突很少或几乎不向下传导应力.  相似文献   

9.
目的:为临床提供青少年关节突及椎管相关的解剖学测量数据.方法:年龄在14~19岁(平均16.5岁)25例原配完整的胸腰椎(T1~L5)标本,分别测量卜关节突内缘中点间距、下关节突内缘中点间距、下关节突根部外缘宽度、椎弓根内缘间距和椎管前后径,并与成人数据比较.结果:上、下关节突间距、椎弓根内缘间距和上关节突内缘间距/椎弓根内缘间距由上到下都旱两边高中间低的"马鞍形"变化趋势而椎孔前后径呈逐渐上升的趋势;上关节突内缘中点间距与下关节突内缘间距相关系数为0.92,下关节突内缘间距与下关节突根部外缘间宽度相关系数为0.83.结论:14~19岁青少年以上测量数据与成人数据均无显著性差异,并有一定的变化规律,为临床青少年脊柱椎管狭窄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一定参考;上关节突内缘中点间距总是小于椎弓根内缘间距,中、下胸段椎弓根螺钉间距要小于上胸段和腰段.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颈椎前路手术中减压范围与椎内静脉丛出血问题相关的应用解剖学研究.方法选择6具新鲜尸体和12具经防腐固定的完整的成人颈部标本(C1~T1),对椎体钩突前脚间距、钩突前脚与横突孔内壁垂直距离及椎内前静脉丛两侧纵行血管间距等进行解剖观察.结果椎内前静脉丛潜行于后纵韧带内,紧贴硬脊膜背面,两条纵行血管问形成横行交通支;在C3~C7相应椎体,钩突内侧缘与横突孔内壁间距为(5.25±0.85)mm,C3~C7相应节段椎内前静脉丛两侧纵行血管间距从(11.13±0.20)mm增大到(14.98±0.27)mm.C3~C7钩突前角间距从(14.60±1.03)mm增大到(21.51±1.91)mm,钩突前后径均大于11 mm.结论颈椎前路手术减压的安全区域可以双侧钩突前角为解剖标志,在此范同内,可完全显露椎内静脉丛两侧纵行静脉,从而有效地处理椎内静脉丛术中出血问题,手术安全,减压彻底.  相似文献   

11.
目的:为下颈椎前路手术预防椎动脉损伤提供解剖学数据。方法:(1)取20具尸体的C3~7段作为解剖标本,作两侧椎动脉孔内缘间距、椎体横、矢径、椎动脉孔内缘和椎弓根内缘间距、椎动脉孔内缘和椎体外缘间距、 椎动脉孔内缘和钩突关节内外缘间距、椎动脉孔前后缘与椎体前后缘的垂直距离、 椎动脉孔矢径的测量。(2)选30例已确诊为颈椎病患者和50例正常人作为检测对象,用CT测量上述数据。 结果: (1) C3~7两侧横突孔内缘间距、椎体横径、椎体矢径、C3~6椎动脉孔矢径逐渐增大。(2) 钩突内缘与椎动脉孔内缘间距在6 mm之内, C3~6椎体外缘与椎动脉孔内缘间距不超过3 mm。(3) C3~6 横突孔矢径和椎体矢径比值恒定(30.32%~31.86%), C3~5 椎动脉孔前缘与椎体前缘距离逐渐减小,C3~5椎动脉孔后缘与椎体后缘距离逐渐增加。结论:本文的测量数值与不同个体的椎动脉资料相结合,为预防椎动脉损伤提供了解剖学依据。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寰椎椎动脉沟的形态结构,为寰椎相关疾患的诊治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在成年干燥寰椎标本上,对椎动脉沟和椎动脉沟后结节进行分类,并对椎动脉沟、椎弓根进行相关解剖学测量。结果:椎动脉沟分型,浅沟型占70%,深沟型占12.92%,半环型占13.75%和全环型占3.33%。椎动脉沟后结节分型,突起型占27.59%、平坦型占16.81%和隆起型占55.60%。椎动脉沟宽度和高度分别为(8.50±1.39)mm、(7.44±1.18)mm。寰椎椎弓根厚度(4.14±0.96)mm;椎弓根最小宽度3.33mm。在所有标本中,仅有6侧骨桥尖锐利。结论:椎动脉沟均能容纳大于4mm的椎动脉,骨桥尖并不都锐利。因此,诊断沟环症不能仅凭沟环的存在与否。  相似文献   

13.
目的 :颈椎手术前方入路 ,以颈椎前外侧沟为标志 ,为避免损伤椎动脉、静脉提供形态学基础。方法 :观察 12 7套干燥颈椎标本的颈椎前外侧沟。解剖颈胸段脊柱标本 15例 ,观察头颈长肌及间距。结果 :①颈椎前外侧沟位于颈椎前外侧 ,沟中点深为 1.6~ 4.9mm。②两侧颈椎前外侧沟间距在 19.0~42 .7mm。③左右横突孔间距为 2 5 .9~ 44.7mm。④颈椎横突孔前壁厚为 1.5~ 3 .9mm。⑤头颈长肌位颈椎前方 ,大部分位于颈椎前外侧沟内。结论 :以颈椎前外侧沟为标志 ,两沟之间为颈椎手术前方入路安全区域。  相似文献   

14.
目的为临床颈前路钩椎关节切除手术提供应用解剖学基础。方法15套干燥成人颈椎标本,分别测定:①C3-C6横突孔的横、矢径;②钩椎关节与横突孔的间距;③横突孔前壁厚度;④钩椎关节与椎间孔的间距;⑤两侧椎间孔所在平面间夹角。14具成人尸体标本,解剖测定:①C3-C6各节段上下缘椎体正中线与椎动脉的距离;②各横突孔壁内和相邻横突孔间的椎动脉的长度;③椎间孔的横、竖径。结果①C3-C6中,C5的横突孔横径最小;②横突孔前壁厚度由C3-C6逐渐增加;③钩椎关节与横突孔间距在C6处最小;④椎体正中线与椎动脉V2段的距离由C3-C6逐渐增大。结论熟悉局部解剖是避免损伤椎动脉的关键  相似文献   

15.
目的:为枢椎椎弓根螺钉固定技术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采用15具枢椎干骨标本,观察枢椎椎弓根的形态特点及其与横突孔的毗邻关系,测量椎弓根的高度、宽度,以及椎弓根的轴线在水平面和矢状面的角度.结果:枢椎椎弓根被峡部和上关节突的一部分所覆盖,可分成前(内)后(外)两部分:前部位于上关节突内侧部的下面,连接椎体;后部位于峡部的下面连接下关突.横突孔存在一定的解剖变异,以左侧为多.椎弓根的上宽(7.90±1.41)mm、下宽(4.90±0.82)mm、高度(6.70±0.90)mm,内倾角(32.33±3.45 )°、上倾角(24.07±5.30)°.结论:90%的人适合枢椎椎弓根螺钉固定,了解枢椎椎弓根的正常解剖参数及其与横突孔的毗邻关系,对枢椎椎弓根螺钉技术的应用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6.
椎动脉分段的临床解剖学观点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3  
目前在一般的解剖学教科书上绝大多数认为椎动脉按行程可分为四段:第一段,椎动脉发出至椎动脉进入第六颈椎横突孔;第二段,椎动脉走行于上六位颈椎的横突孔中;第三段,椎动脉出寰椎横突孔后走行于寰椎动脉沟内;第四段,椎动脉通过枕骨大孔,进入硬脊膜后沿变为颅内段。这四段亦可称为颈部、椎骨部、枕部和颅内部。 而影像学上椎动脉的分段却与之相差甚远:V1(横突孔段)指椎动脉穿经枢椎横突孔后以前的一段椎动脉,该段呈垂直走行;V2(横段)指椎动脉穿出枢椎横突孔之后横行向外侧的一段椎动脉;V3(寰椎段)指从椎  相似文献   

17.
枢械解剖学测量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朱海波  寇庚 《解剖学杂志》1997,20(4):305-309
作者对180例于燥区椎骨标本进行了测量,重点测量了齿状突的后倾角和长度及宽度,椎板和棘突之高 度及厚度,关节面外倾角和矢状径及横径,关节突高度。横突孔测量,并近似推测量枢椎水平的横突孔之椎动脉外倾角和后倾角等多组解剖学数据,并进行统计学处理,文内就枢状突测量之临床意义以及诼椎动脉管外倾角和后倾角在诊断临床推动脉疾患者中的参考价值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8.
目的通过对6~20岁青少年颈椎钩突的影像学扫描和三维重建,探讨钩突-横突孔间距的发育规律和增龄特征,为青少年颈椎病的诊治和预防提供影像解剖学依据。方法选取无外伤、神经症状和体征的青少年66例,行多排螺旋CT薄层扫描(0.625~1.25 mm),范围C1~T1,将原始数据以DICOM格式导入三维重建软件进行相关指标测量,并按性别、年龄分组进行统计分析。结果颈椎钩突-横突孔间距在性别与侧别间均无显著性差异,发育总体随着年龄和椎序的增长呈递增趋势,且存在显著统计学差异。结论颈椎钩突-横突孔间距与椎动脉型、神经根型等颈椎病的发病率有着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9.
寰枢椎的解剖学测量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33,自引:0,他引:33  
目的 :为寰枢椎区病损机制和手术治疗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 :在 15 0例中国成年人干燥寰枢椎标本上 ,对具有临床意义的数据进行解剖学测量。结果 :寰椎上关节面内倾角、下关节面外倾角及侧块内倾角两侧不对称分别占 19.3 %、10 .7%和 7.3 % ;椎动脉沟处形成沟环者占 16 .0 % ;所有横突孔的前后径和横径均大于 4mm ;后弓内侧半距仅为外侧半距的 1/2。枢椎椎弓根内倾角变异较大 (-3 .5°~2 1.5°) ;齿突腰部宽度小于 9mm者占 71.2 % ,齿突后倾角的变异较大 (0°~ 2 2°) ;2 7.5 %的椎动脉在经过枢椎侧块下方时会形成一动脉压迹沟 ,致使侧块外端和椎弓根变薄。结论 :①寰枢椎的解剖学形态与其生物力学性质及损伤机制密切相关 ;②手术时寰椎前弓向外显露不宜超过 2 0mm ,后弓切除向外不宜超过 10mm ,经寰枢外侧关节融合或内固定术应选择在关节的内侧 2 /3 ;③大部分中国人不适宜于两枚齿突螺钉内固定术 ;④ 2 7.5 %的中国人不适宜于经椎弓根螺钉固定术 ,枢椎椎弓根变异较大 ,手术前应作CT检测。  相似文献   

20.
对30例成年男性颈椎颈2到胸1间的348个椎间孔和相应神经根形态位置进行了观察,对其径线进行了测量。测量结果:椎间孔平均值:前后径5.17±0.81mm,上下径为7.58±1.15mm。神经根平均值:前后径为4.01±0.65mm,上下径为5.60±0.93mm。颈4到颈7间榷间孔与相应神经根之间的间隙较小。本文结合临床和有关文献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