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张彤阳作品     
正建筑场所的精神——合肥工业大学翡翠科教楼项目地点:安徽省合肥市建筑面积:约8万平方米设计时间:2012年建筑坐落于场地之上,并因为场地的唯一性而变得独特,共同存在相互作用,这就是建筑的场所精神。场地原始自然性包括地形、高差等恰恰是场所感的具体体现,只有建筑与场地相结合才能成为一个整体。建筑应融于环境改善环境,强化场所的人文气质,以建筑空间改变和强化场所感。建筑的  相似文献   

2.
李刚 《福建建筑》2013,(3):9-11,32
在Correa的建筑作品中可以看到很多地域的元素.我国地域主义建筑方向的探索还处在一个不成熟的阶段,存在明显的局限性.地域主义不是一种风格,而更应该是一种建筑态度。它不同于现代主义建筑所担负的社会责任。它强调的是基于建造场地的领域感。它强调的是对场地、气候、光线、触觉做出回应,就像Correa的地域主义建筑一样,应该对建筑所处的环境有个全面的思考。  相似文献   

3.
城市综合体建筑的设计,应充分利用所处的场地条件,结合功能需求与街区环境实现整合协调,使建筑充分地融入城市交往空间;设计中探寻绿色技术手段实现建筑的可持续运营与维护,运用简约有效的设计手法塑造具有识别性与时代感的建筑形态,解决都市更新中综合性建筑的要求与矛盾,达成建筑与环境和谐共生。  相似文献   

4.
窦强 《建筑技艺》2022,(2):38-41
厦门象屿集团总部大厦是因地制宜的绿色建筑,从分析地域自然气候特性和所处环境视角出发,将不利的环境条件转化为设计特色.针对场地布局和建筑功能、空间、形体、界面采用地域气候适应性的绿色设计策略,为企业打造一座具有标识性的"绿色方舟".  相似文献   

5.
在地设计     
<正>在地性本是建筑的固有属性之一,环境关联也是建筑设计中的基本问题。基于场地的设计令建筑成为此时此地无可复制的存在,场地也因此成为具有意义的场所。本期关注在地性的设计策略和扎根当地的建造逻辑,即根植于此时此地真实的城市/乡村生活,基于建筑所处的地域特征、历史文脉、场地条件,而进行的契入场地并形成场所意义的建筑营造活动。这其中包含了建造与地域条件的关系及空间中的社会关系,既包括  相似文献   

6.
在"科学发展观"的宏观背景下,建筑在表达自身个性的同时,更要结合所处场地的资源环境条件,以全局的视角,构建系统、完整的建筑空间环境。中介空间作为介于建筑与环境之间的多样性体验空间,在场所营造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结合建成案例,探讨不同层级的中介空间在建筑中的整合设计,以实现建筑、环境与人的交互。  相似文献   

7.
在全球资源消耗日益加剧的今天,建筑已经成为了人类最大的能耗项目,而建筑与建筑所处场地气候的适用性对于建筑的能耗也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同时,校内师生对于使用功能的要求也不断提高,其中非正式学习空间也成为建筑设计中必须考虑的问题.本项目(研学中心)为河北建筑工程学院校内拟建教学建筑,在满足任务书使用功能要求的同时,结合场地...  相似文献   

8.
董功 《云南建筑》2014,(1):71-86
一个好建筑众多特质中的一个,是能令人非常明显地感受到建筑和它所处的场地在形成一个场所,而人能够由于这个建筑的介入而从精神领域感受到由建筑所组织产生的一种对于场地的积极的关系——这是我现在越来越感兴趣的一个课题。  相似文献   

9.
<正>1建筑场地的整体设计建筑设计与艺术创作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存在性,存在性在建筑上表现出具有极强的场所性(感)。建筑坐落于一片场地之上,并因这片场地的唯一性而变得独特,两者结合不可分割,共同存在,相互作用,这就是建筑的场所性(感)。场地是有灵性的,它承载了历史、文化、宗教和习俗。如果设计得当,场地会将这种灵性作用于建筑上,建筑因其场地上所发生的历史事件和人类的生活而具有人文精神和情怀。出于对建筑设计有益的考虑,作为建筑的场地有时是需要变更和改造的,但有时又不可以随意改变,场地原始的自然性,包括地形、高差及土地力学特征等,恰恰是场所性(感)的具体体现。  相似文献   

10.
动态资讯     
<正>·声音·建筑与艺术相比更具场所性:建筑设计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它的存在,而作为实体存在,存在性在建筑上表现出来极强的场所性。建筑与艺术相比更具有场所性,因为建筑不能移动,它只要坐落于一片场地上,就因这片场地的唯一性而变得独特,建筑与场地相互作用、不可分割。场地原始的自然性,如地形、高差、土力学特征等恰恰是场所性的具体体现,怎么样巧妙结合场地、利用场地特征,是建筑设计的一个基础,怎样将建筑和场地结合为一个整体,是建筑师进行建筑设计的一个原则。庄惟敏(清华大学建筑学院院长、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院长)  相似文献   

11.
易利斯 《城市建筑》2013,(22):27-27
人类不断创造,不断毁灭,继而再创造再毁灭,其目的为了自身更好发展,摈弃先辈们的造物缺陷,创造符合当下生存环境的新空间,新概念,完善生存环境,提高生活质量。这一切看似顺理成章,并在创新与创造中,用批判性的审美情趣去设计他们的未来空间,但就其结果来说,现阶段的造物行为,是否真能另所有人满意?  相似文献   

12.
我国传统村落在人居环境营造方面具有丰富而优秀的经验与做法,值得今人研究与借鉴。该文从人类的基本需要方面探讨了风水学对传统聚落选址的影响,表明理想风水选址模式下的村落的确具有优良的环境品质,从而提炼出对当今建筑设计和城市规划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3.
传统环境美学观与现代城市住区环境美的创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孝祥 《新建筑》2000,(6):26-29
通过对传统环境美学观的梳理,揭示其对于城市住区环境美创造的借鉴意义;结合城市住区环境美的结构分析,论述了城市住区环境美创造的个性特征与基本原则。  相似文献   

14.
比较了我国的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观,探讨了素质教育下中小学建筑环境的塑造,提出了中小学建筑环境的营造方式,包括营造有趣味的环境氛围、创造多层次的外部环境、创造人性化和富有特色的建筑形象等,从而使中小学建筑环境满足教学要求。  相似文献   

15.
指出了全球化对城市历史环境的冲击,讲述了城市历史环境的定义、构成及价值,然后归纳了城市历史环境与建筑创作和谐发展的原则及趋势,以实现历史环境与建筑创作的和谐发展,形成有历史特色的城市空间环境。  相似文献   

16.
夏斐  郭清华 《华中建筑》2006,24(9):84-86
该文介绍了上海“恒信家因”二期规划的设计理念、规划导则和景观概念设计.详细阐述了该小区环境内涵的创造和由此引发的感想,并提出了关于住宅区环境内涵创造的几点建议,为人们进行小区环境创造给予启迪和参考。关键词  相似文献   

17.
张建国  杨木  李骁晔 《山西建筑》2006,32(16):26-28
介绍了中庭开放空间的形态创造,从内院式中庭、建筑间相联系的中庭、沿街中庭等六种形式对其形态进行了分析,并从其文化创意的角度论述了内部开放空间的创作手段以及完备而有特色的商业环境的组织方式。  相似文献   

18.
李莹 《山西建筑》2014,(9):221-222
分析了山地别墅区环境景观的影响因素,同时依据植物景观的营造原则和手法探讨了景观营造过程中存在的误区,以期协调好山地别墅、人工环境与自然景观之间的关系,为居住者创造舒适亲切的居住环境。  相似文献   

19.
本文针对国内城市色彩塑造中自然环境色彩缺位的问题,解析典型自然景观色彩的价值与魅力,并结合近年来的城市色彩规划实践,阐述自然环境色彩在城市色彩形象塑造中的表现策略。  相似文献   

20.
焦洋  张伶伶 《新建筑》2011,(3):104-106
通过对市场创作环境的分析,指出创作主体的周围存在着一种主体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舒适空间体系。通过合理建构主体的舒适空间,能够有效地保持创作活力,激发创作个性,平衡多元的伦理价值,达到社会内部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