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目的了解本院重症监护病房(ICU)和非ICU多重耐药菌(MDRO)检出情况及耐药差异。方法分析2016年1月-2017年12月住院患者细菌培养标本检出的6种MDRO,并对其耐药情况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共检出419株5种目标性监测的MDRO,检出率为8.53%。检出的6种MDRO中主要为CRAB,其次为CRPA、CRKP、MRSA和CRERO,分别占61.10%、12.89%、12.89%、12.17%和0.95%。不同病原菌中CRAB检出率最高,为66.32%,而VRE均未检测到。ICU检出的MDRO以CRAB为主(84.18%),非ICU也以CRAB为主(47.89%);ICU在监测的目标病原菌中MDRO检出率(37.66%)高于非ICU(9.8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58.753,P0.01)。结论监测中ICU的MDRO检出率较高,对大部分抗菌药物耐药率也高于非ICU,感控部门应加强ICU MDRO的监测,制定针对性的合理抗菌应用及预防控制措施。  相似文献   

2.
目的 分析重症监护病房(ICU)与普通病房(非ICU)病原菌耐药性及多重耐药菌(MDRO)检出率,为临床抗感染治疗及MDRO防控提供参考。方法 对本院2016年1月-2017年12月住院患者中分离到的4种目标监测菌,按ICU和非ICU进行耐药性和MDRO检出率分析。结果 ICU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铜绿假单胞菌、鲍曼不动杆菌MDRO检出率分别为62. 5%、38. 2%、64. 0%、82. 1%,非ICU分别为43. 7%、25. 5%、17. 4%、31. 5%;大肠埃希菌的耐药率(氨苄西林、庆大霉素、阿米卡星除外) ICU高于非ICU(P 0. 05);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率(庆大霉素、阿米卡星除外) ICU高于非ICU(P 0. 05);肺炎克雷伯菌、鲍曼不动杆菌的耐药率ICU明显高于非ICU(P 0. 05)。结论 4种目标监测菌ICU比非ICU有更高的耐药率和MDRO检出率,应加强ICU感染的防控。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医院重症监护病房(ICU)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及耐碳青霉烯类鲍氏不动杆菌(CRAB)连续5年相关数据监测情况,探讨ICU病房预防多药耐药菌(MDRO)的策略,以降低ICU病房MDRO感染率。方法统计医院ICU病房2012年1月-2017年1月收治的2 899例患者情况、ICU病房常规MRSA、CRAB沉降菌监测情况、患者MRSA和CRAB定植/感染率、医护人员MRSA和CRAB定植/感染率、不同来源MRSA、CRAB病原菌药敏试验结果,分析上述数据的变迁,探讨预防不同MDRO感染措施和策略。结果 2012年-2016年,医护人员MRSA和CRAB检出株数呈上升趋势,2014年、2015年、2016年MRSA和CRAB检出株数高于2012年,2016年高于2014年(P<0.05);随着时间推移,患者MRSA和CRAB定植/感染率呈上升趋势,2014年、2015年、2016年MRSA和CRAB感染率高于2012年,2016年高于2014年(P<0.05);从环境、医护人员分离得到的MRSA和CRAB对相同抗菌药物的耐药率均呈上升趋势,隔年耐药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按照医院感染防控常规管理ICU病房的同时,应强化ICU病房环境控制管理,加强进入ICU病房的医护人员无菌意识及无菌操作规范的培训考核,确保ICU的MDRO感染防控措施落到实处,降低ICU病房MDRO感染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重症监护病房(ICU)多重耐药菌(MDRO)的感染现状,评价目标性监测的干预效果。方法采用前瞻性研究方法,选取2014—2015年入住ICU的患者,2014年1—12月为干预前阶段,2015年1—12月为干预阶段,对比分析干预前后MDRO感染趋势。结果干预前检出MDRO297株,干预后检出217株,除CRPA外,干预后耐碳青霉烯类鲍曼不动杆菌(CRAB)、耐碳青霉烯类肠杆菌科细菌(CRE)、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耐万古霉素肠球菌(VRE)检出株数均较干预前减少。ICU MDRO感染率由干预前的7.17‰降至3.88‰,其中CRAB、CRE干预后感染率低于干预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综合、内科ICU MDRO感染率分别由干预前的8.75‰、7.84‰,降至干预后的4.39‰、2.28‰,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采取干预措施后,接触隔离医嘱24 h下达率、手卫生依从率、医护人员知晓率等防控措施的依从性较干预前显著提高(均P0.05)。结论采取目标性监测和干预措施,可降低ICU MDRO检出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 了解不同专业重症监护病房(ICU)连续5年多重耐药菌(MDRO)感染情况,为不同专业的ICU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回顾性研究2016年1月-2020年12月某三级甲等医院9个不同专业的ICU住院患者检出的MDRO资料,分析不同专业ICU MDRO检出率、发现率、感染部位以及细菌耐药率。结果 2016-2020年不同专业ICU共监测住院患者30 030例,检出MDRO 2 744株,其中医院感染1 235株。5年间不同种类的MDRO检出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耐碳青霉烯类铜绿假单胞菌(CRPA)和耐碳青霉烯类肺炎克雷伯菌(CRKP)不同年度检出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并有年度升高趋势。5年间MDRO感染发现率为3.86%,发现例次率为4.11%;不同专业间ICU不同年度和持续5年的MDRO感染发现例次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所有ICU不同年度MDRO感染发现例次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MDRO感染部位居前3位分别为下呼吸道(578例次)、血液(240例次)、泌尿道(170例次)。综合ICU、心外ICU、神外ICU、急诊ICU检出的CRAB对庆大霉素、环丙沙星的耐药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CRPA对庆大霉素的耐药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不同年度CRAB对头孢哌酮/舒巴坦的耐药率比较,以及CRPA对哌拉西林、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头孢哌酮/舒巴坦的耐药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临床诊疗过程中,应根据不同专业ICU的MDRO感染特征指导感染防控措施,并合理使用抗菌药物。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究比较重症监护病房(ICU)与非重症监护病房多重耐药菌(Multiple drug-resistant bacteria,MDRO)检出及药物敏感性。方法收集2016年1月-2018年12月青岛市市立医院住院患者的血液、痰液、尿液、伤口分泌物等不同的临床标本,对其病原菌分离培养后,进行细菌鉴定和药敏试验。结果 493例临床标本共检出病原菌584株,其中MDRO 115株,检出率19.69%。183例ICU患者检出病原菌217株,MDRO检出率36.41%,310例非ICU检出367株,MDRO检出率9.81%。ICU的MDRO检出率高于非ICU(P<0.05)。病原菌以大肠埃希菌、铜绿假单胞菌及鲍氏不动杆菌为主,分别为42.29%、36.47%、11.64%。ICU鲍氏不动杆菌MDRO检出率为69.44%、非ICU鲍氏不动杆菌MDRO检出率为31.25%,大肠埃希菌、铜绿假单胞杆菌、鲍氏不动杆菌MDRO检出率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ICU检出的铜绿假单胞菌、鲍氏不动杆菌耐药性总体高于非ICU(P<0.05)。结论重症监护病房的MDRO检出率及耐药性高于非重症监护病房,为临床抗菌药物使用及抗感染治疗提供依据,医院应加强重症监护病房的常见MDRO检测,合理使用抗菌药物,降低MDRO感染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比较鲍曼不动杆菌(Acinetobacter baumannii,AB)在重症加强护理病房(intensive care unit,ICU)与非ICU科室的耐药性,为医院感染防控提供依据。方法采用VITEK-2 COMPACT系统进行菌种鉴定,纸片扩散法进行药敏试验,医院感染实时监测预警系统统计耐药率。结果 (1)共检出病原微生物2797株,经培养分离出AB 385株,占13.76%,其中ICU230株,非ICU科室155株。(2)AB主要来自于痰液(289株,占75.1%),以及脑脊液(22,5.7%)和分泌物标本(19,4.9%)等。(3)ICU的AB耐药株和泛耐药株检出比例高于非ICU科室,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863,P=0.003)。(4)药敏结果示:ICU检出的AB菌株对亚胺培南、美洛培南、哌拉西林、阿米卡星等耐药率高于非ICU科室,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ICU病房AB检出率、耐药性均高于非ICU病房,应加强其耐药性监测,合理使用抗菌药物,防止耐药AB医院感染的流行。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综合干预措施对ICU患者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的防控效果。方法回顾性调查某院ICU2014-01/2014-12所有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为干预前组;2015-01开始实施综合干预措施,2015-01/12患者为干预后组,比较干预前后多重耐药菌(MDRO)感染情况。结果共调查ICU患者3 080例,其中干预前监测患者1 518例,发生多重耐药菌感染151例,多重耐药菌感染发病率为9.95%;其中耐碳青霉烯鲍曼不动杆菌(CRAB)感染发病率为3.82%,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感染发病率为1.84%,多重耐药/泛耐药铜绿假单包菌(MDR/PDRPA)感染发病率为1.32%;干预后监测患者1 562例,发生多重耐药菌感染98例,多重耐药菌感染发病率为6.27%;其中CRAB感染发病率为2.05%。,MRSA感染发病率为0.96%,MDR/PDRPA感染发病率为0.58%,干预前后多重耐药菌感染总发病率、CRAB、MRSA、MDR/PDRPA感染率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χ2=13.98、8.52、4.37、4.54,P均0.05);干预前后抗菌药物使用率及治疗性使用抗菌药物送检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42.05、111.62,P均0.05)。结论采取综合干预措施,可有效降低ICU多重耐药菌感染总发病率及CRAB、MRSA、MDR/PDRPA感染发病率,降低抗菌药物使用率及提高治疗性使用抗菌药物送检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抗菌药物使用管理前后重症监护病房(ICU)多药耐药菌检出变化情况,以及抗菌药物使用强度(AUD)改变对多药耐药菌(MDROs)的影响效应。方法通过对医院抗菌药物使用量(DDDs)排名前五位的抗菌药物予以干预或限量,对特殊级抗菌药物的临床使用实行信息化全程在线监控及信息化预警屏障干预等专档监管,观察干预管理前后,目标性监测MDROs检出情况。并对干预效果进行评价。结果医院临床抗菌药物使用干预方案实施后ICU三代头孢、三代头孢含酶抑制剂使用强度均下降,喹诺酮类药物使用强度有所增长,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CRE的检出率从7.38%下降至0.94%,CRAB的检出率从92.86%下降至77.78%,CRPA检出率却从47.83%上升至63.46%,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MRSA、VRE的检出率变化不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通过Spearman相关性分析显示:CRE检出率下降与三代头孢、三代头孢含酶抑制剂的限量使用呈现正相关(r=0.551,0.649,P<0.05);CRAB感染率下降与喹诺酮类药物增量呈现负相关(r=-0.499,P<0.05)。但同时显示CRPA检出率升高与三代头孢、三代头孢含酶抑制剂、碳青霉烯类以及抗菌药物总使用量下降都呈现负相关性(r=-0.524,-0.581,-0.615,-0.633,P<0.05)。结论抗菌药物管理实施后,ICU中异常增长的抗菌药物消耗量得到控制,CRE、CRAB检出率、感染率均有一定程度的下降,但CRPA检出率出现反弹性升高,应当引起重视。提升抗菌药物专业化管理水平,阶段性优化抗菌药物治疗方案,可能是阻遏抗菌药物诱导细菌耐药更为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山东省多中心ICU多药耐药菌(MDROs)感染趋势,为完善多药耐药菌医院感染预防控制措施提供依据。方法对2013年10月-2014年9月山东省5所三级综合医院ICU的4 300例住院患者进行多药耐药菌目标性监测,数据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MDROs总检出率为23.43%,以耐碳青霉烯类鲍氏不动杆菌(CRAB)、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居高,分别为54.89%、35.06%,408例次MDROs感染中,医院感染率为4.39‰,社区感染率为41.63‰,在各MDROs中,以CRAB医院感染率和社区感染率最高为2.94‰和26.36‰;干预前后各病原菌中无VRE检出,干预后总体MDROs、CRAB检出率均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总体MDROs医院感染率、社区感染率均呈下降趋势,但干预前后医院感染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干预后社区感染率明显下降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多药耐药菌感染日趋严重,采取合理的预防控制措施能有效降低MDROs的检出率及感染率。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耐碳青霉烯类鲍曼不动杆菌(CRAB)临床分布特点与耐药情况,为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CRAB感染的治疗及其医院感染的防控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2013年12月临床标本分离的CRAB临床资料,应用WHONET5.5软件统计其标本分布和耐药情况。结果 5年共分离鲍曼不动杆菌(AB)标本888株,检出CRAB421株,检出率为47.4%,其中2011、2012和2013年检出率均在50.0%左右;标本来源以痰为主,占73.4%;科室分布以重症监护室(ICU)为主,占61.3%,其次是神经外科病房,为12.4%。CRAB呈现高度耐药性,除头孢噻肟和头孢曲松外,CRAB对检测的其他抗菌药物(头孢他啶、头孢吡肟、头孢哌酮/舒巴坦、氨曲南、亚胺培南、阿米卡星、庆大霉素、米诺环素、氯霉素、左氧氟沙星、环丙沙星、复方磺胺甲口恶唑)耐药率均高于非CRAB,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5年来对头孢哌酮/舒巴坦耐药率最低(15%),其次是米诺环素,对其余抗菌药物耐药率多80.0%。结论应继续加强CRAB监测,重点关注ICU及呼吸系统医院感染的预防控制。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重症监护病房中脓毒症患者常见的病原菌种类、分布及耐药情况,为脓毒症患者抗菌药物合理应用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回顾性收集2015年1月—2016年6月入住某院重症监护病房的脓毒症患者的临床资料、送检培养标本的病原菌检出及药敏试验结果,对资料进行分析。结果共选取175例脓毒症患者,检出241株病原菌,129株多重耐药菌;其中革兰阴性菌139株(57.68%)、革兰阳性菌68株(28.22%),真菌29株(12.03%);分离率居前5位的病原菌分别为大肠埃希菌(20.75%),肺炎克雷伯菌(14.11%),鲍曼不动杆菌(13.28%),白假丝酵母菌(12.03%),铜绿假单胞菌(9.54%)。检出率居前5位的多重耐药菌分别为鲍曼不动杆菌(29/32,90.63%)、屎肠球菌(16/20,80.00%)、肺炎克雷伯菌(24/34,70.59%)、葡萄球菌属(14/21,66.67%)、铜绿假单胞菌(14/23,60.87%)。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中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菌株分离率分别为68.00%(34/50)和17.65%(6/34),大肠埃希菌对碳青霉烯类及β-内酰胺酶抑制剂耐药率低,肺炎克雷伯菌仅对替加环素敏感;鲍曼不动杆菌对抗菌药物呈普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仅对多粘菌素敏感;肠球菌及葡萄球菌对糖肽类、利奈唑胺及替加环素敏感;白假丝酵母菌对抗真菌药物普遍敏感。结论该院重症监护病房脓毒症患者所分离的病原菌耐药率高,尤以鲍曼不动杆菌显著,酶抑制剂类、碳青霉烯类和糖肽类抗菌药物仍然是经验性抗感染治疗的有效药物。  相似文献   

13.
目的了解痰中耐亚胺培南鲍曼不动杆菌(IRAB)检出情况、耐药性及病区分布。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1日—2013年9月30日某院痰标本分离的鲍曼不动杆菌(AB),比较IRAB和非IRAB的病区分布、耐药性,以及IRAB检出率的变化趋势。结果痰中共检出AB711株,其中IRAB442株,非IRAB269株。AB主要分布在重症监护病房(ICU,39.10%)和神经内科(25.18%);ICU检出IRAB254株(占57.47%),多于非IRAB(24株,占8.9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65.50,P0.05);IRAB的检出率:ICU(91.37%)高于非ICU(43.4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57.29,P0.05)。2009—2013年IRAB的检出率持续升高(分别为25.30%、36.36%、74.68%、65.56%和90.07%)。IRAB对阿米卡星的耐药率较低(27.25%),非IRAB对阿米卡星和哌拉西林/他唑巴坦的耐药率较低(7.31%、8.24%);除复方磺胺甲口恶唑外,IRAB对其他抗菌药物的耐药率均高于非IRAB,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痰中IRAB检出率和耐药率均较高,临床应做到早培养、早治疗、早隔离,减少医院多重耐药菌的产生。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重症监护病房(ICU)近5年检出的常见细菌及其耐药性变迁,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收集某三甲医院2009—2013年ICU患者送检标本分离的细菌,对其进行鉴定及药物敏感试验。结果2009—2013年ICU共分离细菌1 196株,居前5位的细菌为鲍曼不动杆菌、铜绿假单胞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分别占29.60%、14.38%、12.21%、12.21%、11.37%。2009—2013年金黄色葡萄球菌对苯唑西林、庆大霉素、克林霉素、环丙沙星和利福平耐药率呈逐年下降趋势(均P<0.05), 5年未出现对万古霉素耐药的菌株;铜绿假单胞菌对头孢他啶、头孢吡肟、氨曲南、庆大霉素、阿米卡星、妥布霉素和哌拉西林/他唑巴坦的耐药率呈下降趋势(均P<0.05),2009—2012年亚胺培南耐药率为32.26%~46.43%,2013年为16.00%;鲍曼不动杆菌对阿米卡星、妥布霉素和复方磺胺甲口恶唑的耐药率均呈下降趋势(均P<0.05), 2009—2011年阿米卡星耐药率均>80%,2013年则为10.53%,5年间鲍曼不动杆菌对大部分抗菌药物具有较高的耐药性(耐药率>80%)。2009—2013年肺炎克雷伯菌、大肠埃希菌对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头孢唑林、头孢吡肟、阿米卡星和氨曲南等的耐药率呈下降趋势(均P<0.05)。结论该院ICU常见感染细菌对部分抗菌药物耐药性呈下降趋势,可能与国家政策的出台和医院的管理有关, 建议继续加强抗菌药物管理,合理使用抗菌药物,防止细菌耐药性增加。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多重耐药菌环境筛查对降低重症监护病房(ICU)物体表面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和耐碳青霉烯类鲍曼不动杆菌(CRAB)的效果。 方法 2018年9—11月为基线调查期;2018年12月—2019年8月为干预期,干预期每季度进行常规筛查,及时反馈,加强环境清洁消毒及相关知识培训;比较干预前后环境物体表面MRSA、CRAB的检出情况。 结果 基线调查共采集标本896份,干预后共采集标本2 880份,其中MRSA检出率由18.08%下降至0,CRAB检出率由4.46%下降至0.83%;基线调查时住院患者MRSA、CRAB检出率分别为48.86%、36.08%,干预后住院患者MRSA、CRAB检出率分别为37.42%、27.27%;干预前后环境物体表面、住院患者的MRSA、CRAB检出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 0.05),每季度呈逐渐下降的趋势。环境中检出MRSA、CRAB最常见的位置分别为:床周地面(34/168,20.24%)、头部垫巾(19/168,11.31%)、呼吸机面板(13/168,7.74%)、床头柜(12/168,7.14%)、吊塔(12/168,7.14%)。基线调查时呼吸内科ICU MRSA、CRAB检出率均最高,分别为75.00%(24/32)、25.00%(8/32),干预后呼吸内科ICU未检出MRSA,CRAB检出率干预后为3.13%(3/96)。 结论 对重点部门进行常规多重耐药菌环境筛查可以有效降低ICU物体表面多重耐药菌的定植,降低患者感染的风险。  相似文献   

16.
目的了解山东省重症监护病房(ICU)细菌分布及耐药情况。方法收集2014年山东省101所医院ICU及106所医院普通病房(非ICU)分离细菌的药敏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共收集细菌24 458株,革兰阴性菌占80.37%,革兰阳性菌占19.63%。ICU分离居前5位的细菌依次为:肺炎克雷伯菌、鲍曼不动杆菌、铜绿假单胞菌、大肠埃希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来源于ICU的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阴沟肠杆菌、黏质沙雷菌对碳青霉烯类药物、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头孢哌酮/舒巴坦、阿米卡星耐药率高于非ICU来源菌株(均P0.01)。ICU分离鲍曼不动杆菌、铜绿假单胞菌、葡萄球菌属细菌对常用抗菌药物耐药率高于非ICU菌株(P0.05)。ICU分离鲍曼不动杆菌对亚胺培南和美罗培南耐药率分别为78.0%、79.0%;铜绿假单胞菌对前述药物耐药率分别为25.5%、21.6%,对其他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率30.0%。ICU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检出率为39.7%,高于非ICU的26.0%(P0.05)。结论 ICU分离细菌耐药情况比较严重,应依据药敏结果指导抗菌药物合理应用,防止耐药菌感染扩散。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多重耐药菌环境筛查对降低重症监护病房(ICU)物体表面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和耐碳青霉烯类鲍曼不动杆菌(CRAB)的效果。方法 2018年9—11月为基线调查期;2018年12月—2019年8月为干预期,干预期每季度进行常规筛查,及时反馈,加强环境清洁消毒及相关知识培训;比较干预前后环境物体表面MRSA、CRAB的检出情况。结果 基线调查共采集标本896份,干预后共采集标本2 880份,其中MRSA检出率由18.08%下降至0,CRAB检出率由4.46%下降至0.83%;基线调查时住院患者MRSA、CRAB检出率分别为48.86%、36.08%,干预后住院患者MRSA、CRAB检出率分别为37.42%、27.27%;干预前后环境物体表面、住院患者的MRSA、CRAB检出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每季度呈逐渐下降的趋势。环境中检出MRSA、CRAB最常见的位置分别为:床周地面(34/168,20.24%)、头部垫巾(19/168,11.31%)、呼吸机面板(13/168,7.74%)、床头柜(12/168,7.14%)、吊塔(12/168,7.14%)。基线调查时呼吸内科ICU MRSA、CRAB检出率均最高,分别为75.00%(24/32)、25.00%(8/32),干预后呼吸内科ICU未检出MRSA,CRAB检出率干预后为3.13%(3/96)。结论 对重点部门进行常规多重耐药菌环境筛查可以有效降低ICU物体表面多重耐药菌的定植,降低患者感染的风险。  相似文献   

18.
目的了解某院重症监护病房(ICU)血流感染患者分离的耐碳青霉烯类鲍曼不动杆菌(CRAB)同源性。方法收集该院ICU2012年1—12月血流感染患者血液、下呼吸道和静脉导管尖端分离的CRAB,进行药物敏感试验,以及运用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分析菌株同源性。结果 50株CRAB分离自患者血液26株、下呼吸道20株、静脉导管4株;对哌拉西林、哌拉西林/他唑巴坦、氨苄西林/舒巴坦、头孢曲松、头孢噻肟、头孢吡肟、亚胺培南、美罗培南、环丙沙星的耐药率均为100%。对分离自患者血液(26株)、呼吸道(6株)和静脉导管尖端(4株)的36株CRAB进行PFGE,结果表明主要为7个PFGE型(A~G),其中A克隆5株,B克隆2株,C克隆3株,D克隆4株,E克隆3株,F克隆8株,G克隆3株;其余8株菌为散发。该ICU分为Ⅰ、Ⅱ区,其中A、B、F克隆在两个病区间均存在。3例患者不同部位分离的CRAB为同一克隆,其中2例血液、下呼吸道、静脉导管尖端为同一克隆,另1例血液和下呼吸道为同一克隆。对其中6例患者下呼吸道分离的CRAB进行PFGE分型,3例同属D克隆。对12例血流感染患者静脉导管尖端进行培养,4例患者培养阳性,且为CRAB,分别与各自血液分离株为同一克隆。结论 ICU存在CRAB血流感染流行,患者间交叉传播是医院流行的主要方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