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陈海锋,河南沈丘县人,1986年10月出生,2004年12月入伍,现任武警广州指挥学院新闻干事,从事新闻报道工作3年来,发表各类新闻稿件上千篇,先后5次荣立三等功。探寻他的成长足迹就会发现,他的这些荣誉桂冠,是用荆棘编织而成的。  相似文献   

2.
霍岱珊,1953年生,河南省周口市沈丘县人。原《周口日报》摄影记者。1998年辞去公职专门进行淮河污染调查。他第一个向公众揭示了淮河十年治污不成的真相和癌症村的生态灾难,并创办了淮河流域第一家民间环保组织——淮河卫士。  相似文献   

3.
一、河南省沈丘县槐店镇赵古台村人均只有七分地。近年来,这村的农民发挥离县城较近的优势,有的经商,有的办厂,收入十分喜人。很多农民扒了草房盖瓦房,日子越来越好。二、这个村的孟庆林一家,生活很困难。怎样帮他脱贫?镇党委书记王帮民找到这村的机械加工专业户孟祥明,鼓励他帮孟庆林多想想办法,使孟庆林一家也过上富裕的生活。  相似文献   

4.
侯磊 《全国新书目》2012,(12):114-114
自从莫言得了诺贝尔文学奖以后,才发现当代的名家几乎都是写乡土文学的。贾平凹、陈忠实写陕西,李锐写山西,莫言写山东,余华写浙江,刘震云写河南,而最为奇怪的是阎连科,他总是跳出来写写军旅、知识分子,题材很广。而他最有代表性的《耙耧天歌》、《受活》等还是写河南农村。在写小说的同时,他还是位散文高手,这些散文更能传递出些他与乡土的深情。  相似文献   

5.
真正的语言艺术总是非常纯朴的,它生动如画,而且几乎是肉体可以感觉到的。应该写得能使读者看到语言所描写的东西,就象看到了可以触摸的实体一样。只有在作家本人非常熟悉他所描写的东西的时候,才可能掌握这样的技巧。如果他写得不够朴素和清楚,这就意味着他本人还没有看清楚他所写的东西。如果他写得过分奇巧,这就是说他写得不够真诚。如果他写得罗哩罗嗦,  相似文献   

6.
“在校样上他改了很多,英文的摘要都是他自己写的。他很谦虚,在编辑修改过的地方,他特别在旁边写上‘感谢’”。  相似文献   

7.
南京“国民政府”匾额的制作,也有一番过程。这块匾额,非一般人能写,必须请名家。时任国民政府委员的谭延是当时有名的书法家,写得一手漂亮的正楷大字。国民政府秘书处的人员经过磋商,认为由他来写非常合适。但当秘书处的人员将此意告诉谭延时,他却说,他的字不如他弟弟写得好,说他弟弟在上海卖字,你们找他去写吧。谭说的这位弟弟叫谭泽,谭泽的字确实写得好。原来,谭氏兄弟的父亲是清末大官僚谭仲麟,做过陕甘总督和直隶总督,与光绪皇帝的老师翁同和颇有交往,常有书信往来,还互相馈赠食品,收礼后都写回据。翁是当时最有影响的书法家,求他的字…  相似文献   

8.
巴金在晚年写的回忆性文章中曾特别指出:"我一直被认为是作家,但我也搞过较长时期的编辑工作."[1]与巴金相知甚深的作家萧乾也回忆说:"谈巴金而不谈他惨淡经营的文学出版事业,那是极不完整的.如果编巴金的<言行录>,那么那十四卷以及他以后写的作品,是他的‘言',他主持的文学出版工作则是他主要的‘行'.因为巴金是这样一位作家:他不仅自己写,自己译,也要促使别人写和译;而且为了给旁人创造写译的机会和便利,他可以少写,甚至不写."  相似文献   

9.
小评《废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过去看过一些贾平凹的作品,认为他有才气,写得不错,印象很好。这次一看《废都》,使我不敢相信是他写的。改变了我过去对他的看法。以写这些东西讨好、吸引某些读者,这是作者的悲哀。看来,他并不尊重自己过去的成就,而愿意拿自己的艺术生命作践自己。 有人说,他是在写哲学。是的,他是宣扬庄子的人生哲学,宣扬的是庄子的消极思想。庄子是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在他的学说里有许多进步的积极的东西,但是也有许多消极的思  相似文献   

10.
一名记者,他对他写的新闻在社会上能具体起多大作用,是搞不清的。但是他对他写的新闻在社会上能起好作用,还是起坏作用,一般说还是清楚的。那么,有的新闻明明知道发出去以后会在社会上造成不好的效果,他却写了,发了。这是为什么呢?这就要从记者心理上去加以研究。记者一般是以个体劳动的工作形式出现在社会上的,本人的能动性很大,一般对他只有间接的社会制约。他在社会上的活动,他的稿  相似文献   

11.
王桃 《大观周刊》2013,(6):157-157
学生发挥想象,写的很有创意,有写他父亲责骂他不优秀的,有写他再作诗很吃力的,还有写他多次靠功名考不上的,总之各显神通,言之成理,既锻炼了学生的想象力,又锻炼了学生的写作水平,一举多得,这都是留有空白的好处。  相似文献   

12.
1981年,高中毕业后的朱波被分配到南京鼓风机厂,领导让他搞宣传工作。办墙报、写简讯、诗歌,搞摄影等,成了他的业余爱好。他写呀,跑呀,忙得够热乎的。稿子写好了,他带着羞涩的心理,悄悄地把稿子塞进邮筒。然而,报章杂志上不见“朱波”的大名。但他并不灰心,也不气馁,照样写啊写。究竟写了多少,发了多少,他自己也说不清……  相似文献   

13.
我爸爸李金铭1947年参加革命,在1949年渡江作战中光荣入党,他当过战斗员、工作员和宣传员。战争年代舍生忘死。和平时期忘我劳动。酷爱写作,心系报道。爸爸干啥写啥,走到哪儿写到哪儿,写报道成了他生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他在部队服役时,写战斗、生产中涌现出的英雄模范等,文章  相似文献   

14.
类别:新闻人才学编号——胡乔木盛产“社论”1941年2月,胡乔木被毛泽东点名调去当他的秘书。同年5月,延安《解放日报》创刊,博古是社长,他提出每天要发一篇社论,社论由中央同志及重要干部执笔。胡乔木电成了博古的约稿对象——有时,是博古请毛泽东写社论,毛泽东嘱胡乔木写;有时是博古直接约胡乔木写。胡乔木第一次为《解放日报》写的社论,题为《救救大后方的青年),在1941年6月8日刊出,胡乔木在这篇文章中显示了他写政论的深厚功底。于是,《解放日报》编辑部“抓”住了他,约他不断写社论,光是1941年6月份便发表了他写的4篇社…  相似文献   

15.
沈尹默的字     
沈尹默从幼爱学字,十五岁时已为人写扇面。他二十五岁时,在杭州遇见一位安徽朋友,对他说:“我昨天在刘三家里看到你的诗,诗很好,字其则俗在骨。”直率、尖锐的批评,使沈尹默感到火辣辣的,但他既不反感,也不气馁,而是用更加刻苦的“学”和“练”来做回答。他每日取一刀尺八纸,用羊毫蘸着淡墨,临写汉碑,一纸一字,等墨干后翻转来再写。如是者二三年。临写汉碑后,又临北魏造象。及至觉得腕底有力,再开始学写行草。1933年,他在上海举行个人书法作品展览,获得成功。他感到高兴,但未为此  相似文献   

16.
在研究中国当代作家时,曾有一个发现:对于一个作家,他想写什么并不是他写出什么的主要原因,主要原因应该是他能写什么。就如散文大家杨朔,他走的“把散文当诗写”的路子,不但是因为他爱那样写,而且还因为他早年是研究古典诗词的;而另一位散文大家秦牧,他从小爱研究接近大自然、动植物,爱看各种博物知识,所以他能把散文写成“谈天说地式”的。杨、秦的风格不能互换,不仅是他们不愿意,其实更是他们不能。作家的风格缘于他的美学追求,其实更缘于他的知识结构的局限。现在评论新生代或“后先锋文学”的论者,称赞他们饱读西方哲学、美学、文学著  相似文献   

17.
把新闻写得精粹些———重读《我军解放郑州》刘见初毛泽东的新闻文风堪称一绝。它的特色是:鲜明、生动、精粹、准确。在延安整风运动中,他号召大家研究一下怎样把文章写得短些,写得精粹些,并且躬亲实践,带头写短新闻。1948年10月22日,他为新华社写的消息《...  相似文献   

18.
某大报一位副总编告诉我这样一件事:一天他接到一位通讯员的来稿,在署名部位写着本报记者,但后边却空着三个格子,再写上本报通讯员×××。他解释说,这反映了我们一些编采人员作风不正。通讯员害怕他写的稿子发表不了,只好这样做,意思是谁处理我的稿子就把名字写在前边,算是“合写”。说完他叹了口气……  相似文献   

19.
著名的美国记者和作家海明威有个习惯,就是站着写,而且用一只脚站着写。原来他这站着写的习惯,是为了强迫自己用最简练的文字表达最丰富的感情,培养一种独具一格的文风。海明威这种习惯是怎样养成的呢?他曾经回忆说:“在《晨报》,你不得不学习写简单的陈述句子。”海明威是在《晨报》当见习记者开始他的新闻生涯的。当时,这家报社特别强调新闻报道要  相似文献   

20.
老舍的信仰     
我不是天才,一心想勤能补拙(不过也没做到),所以格外仰慕努力型作家。比如阿西莫夫,每周写七天,每天写八小时,每小时写5000字。再比如斯蒂芬·金,他自称天天写,除7月4日国庆和生日之外。还有老舍,他也是:“除了星期天和闹肚子的时候,天天总动动笔,多少不拘,反正得写点儿。”我一直以为老舍的星期天不营业,和斯蒂芬·金的国庆一样,是一种噱头。闲来没事,翻他的年表,才知道,他23岁那一年,在基督教堂受了洗。立刻电光石火,反应过来他是守安息日。老舍是教徒?可是,为什么,从没听他提过。再细看,我又知道了,他是借教会的举荐,才得到了英国东方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