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对52例冠状动脉造影显示管径狭窄≥70%而成功进行经皮腔内冠脉成形术治疗的患者进行动态心电图追踪,结果提示:(1)PTCA术后1周动态心电图心肌缺血总负荷较术前明显降低(P<0.05),术后1个月、6个月及1年降低更为显著(P均<0.01)。(20PTCA术主要改善劳力型心肌缺血,术后各阶段均较术前显著改善(P均<0.01);自发型心肌缺血在术后1周改善不明显,远期有明显改善(P分别<0.05)及  相似文献   

2.
缺血预适应在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中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26例冠心病患者随机分为预适应组(14例)和对照组(12例),分别观察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PTCA)中心绞痛及心电图变化和术后心绞痛及运动心电图。结果显示:预适应组术中心绞痛积分和ST段抬高幅度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均P<0.05),心绞痛及ST段抬高出现时间均显著迟于对照组(均P<0.05)。术后随访6个月,预适应组心绞痛及运动心电图阳性例数显著低于对照组(均P<0.05)。表明缺血预适应不但可以减轻PTCA中心肌缺血的程度,而且也能降低术后心肌缺血的复发。  相似文献   

3.
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及再狭窄对QT离散度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观察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PTCA)对QT离散度(QTd)的影响及PTCA术后再狭窄时QTd的变化。探讨QTd在预测再狭窄中的意义。方法将30例临床拟诊PTCA术后再狭窄的患者根据第二次冠状动脉造影(冠造)的结果分为再狭窄组(19例)及非再狭窄组(11例)。对两组患者第一次PTCA术前后、第二次PTCA(或冠造)术前后的同步12导联心电图同时进行QTd(QTd=最大QT间期-最小QT间期)及校正的QT离散度(QTcd)的测定。结果 两组患者第一次PTCA术后QTd及QTcd均较术前显著减小(P<0.005)。再狭窄组第二次PTCA术前QTcd(70.9±17.1)ms又恢复至第一次PTCA术前(73.5±17.2)ms的水平,且显著大于(P<0.001)第一次PTCA术后(35.2±8.9)ms及第二次PTCA术后(34.5±9.3)ms的水平。非再狭窄组第二次冠造前QTcd(30.7±8.5)ms与第一次PTCA术后(29.3±8.1)ms比较无显著变化(P>0.05),仍显著小于(P<0.005)第一次PTCA术前(69.6±12.7)ms。结论PTCA术可降低冠心病患者QT离散度,再狭窄时QT离  相似文献   

4.
对比分析了老年急性心肌梗塞(AMI)患者行持续灌流法冠状动脉球囊成形术(CPPTCA)20例(36支)和常规冠状动脉球囊成形术(PTCA)18例(24支)的疗效。两组患者术前冠状动脉狭窄的严重程度及左心室功能相似(P>0.05)。与PTCA组比较,CPPTCA对术中阻断血流的心肌有重要保护作用,且术中并发症少(0比38.9%,P<0.01),残余狭窄轻(12%±8%比28%±18%,P<0.05),再狭窄率(0比22%,P<0.05),再梗塞率(5%比33%,P<0.05)及病死率(0比22%,P<0.05)低。  相似文献   

5.
采用Swan-Ganz漂浮导管,对14例同时行迷宫和二尖瓣手术的风湿性心脏病慢性心房颤动(简称房颤)患者在术前和术后24h、48h及1个月进行血液动力学监测。结果:①术后24h、48h、1个月的心输出量(CO)、心脏指数(CI)、每搏指数(SI)、体循环阻力指数(SVRI)、左室每搏作功指数(LVSWI)和右室每搏作功指数(RVSWI)与术前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0.0001)。②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平均肺动脉压(MPAP)、肺动脉毛楔压(PAWP)、中心静脉压(CVP)、左心作功指数(LCWI)、肺循环阻力指数(PVRI)、右心作功指数(RCWI)等,术后与术前以及不同时间之间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③MPAP、PAWP、CO、CI、SI、SVRI、LVSWI的异常发生率术后1个月与术前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0.01或<0.0001。迷宫术后CO较术前明显提高,左房压力恢复正常,肺血管压力降低。以上表明风湿性心脏病慢性房颤迷宫和二尖瓣术后CO、左心功能均有明显改善,无围术期死亡和严重并发症,提示血液动力学监测对及时了解泵功能状态、指导治疗和评价手术疗效是非常?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价前壁急性心肌梗塞(AMI)直接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PTCA)成功后心电图ST段持续抬高与左心室功能的关系。  方法:直接PTCA前后1 小时记录心电图,测量ST段抬高幅度,根据术后1小时心电图抬高的ST段下移的幅度将29 例AMI患者分为2组。A组(n= 20):患者术后1 小时抬高的ST段下移大于50% ;B组(n= 9):患者术后1小时抬高的ST段下移小于50% 。左心室功能测定用超声心动图评价。  结果:左心室射血分数在急性期2 组间无明显差异,在3 个月时左心室射血分数A组较B组明显增高,分别为0.64±0.05及0.43±0.08(P< 0.01),平均随访5±1个月,A组无心功能不全发生,B组有3例患者出现心功能不全。  结论:本研究表明,直接PTCA成功后1小时ST段持续抬高与术后左心室功能恢复不佳有密切关系,在治疗上应采用减轻心脏负荷措施,避免心功能不全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经皮冠状动脉成形术改善冠脉狭窄患者的QT离散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评价冠状动脉成形术(PTCA) 对心肌复极电生理的影响。方法 连续测量了89 例冠状动脉狭窄患者PTCA 术前术后体表心电图的QT间期与QT离散度,并与47 例无狭窄对照组比较。结果 冠状动脉狭窄组较无狭窄组QT间期明显延长,QT离散度(QTD) 明显增加[QTmax:(445±50)vs(390±34) ;QTcmax :(482±45) vs (436±39) ;QTD:(75±34) vs (27 ±16); QTcD:(79 ±37)vs (31 ±18)ms;P<0-01] ;PTCA使QT间期缩短,QTD 缩小[QTcmax:术前(445 ±50) vs 术后1 周(453±36) ;QTcD:术前(79 ±37) vs 术后24 h内(65±30)及术后1 周(59±29) ;QTD:术前(75±34) vs 术后24 h 内(59±28) 及术后1 周(55±29) ms,P< 0-05]。结论 心肌灌注增加能改善心肌复极电生理,有助于减少心律失常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肺癌患者围术期换气功能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研究肺癌患者围术期换气功能的改变规律及影响机制。方法用氧合指数(P/F)、动脉肺泡氧分压比(a/A)、动脉血氧饱和度50%的氧分压(P50O2)、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4项指标对68例50岁以上男性肺癌患者分别于术前、术后即日、1、2、3、7日围术期换气功能进行监测。结果肺癌术后3日内P/F、a/A较术前显著降低(P<0.01);PaCO2、P50O2术后即日较术前显著增加(P<0.01);术后2日内全肺切除氧合功能降低大于肺叶切除(P<0.05);低肺功能患者术后换气及通气功能障碍较肺功能正常者显著(P<0.05)。结论肺癌术后3日换气功能明显减退,尤以氧合功能降低显著。应重点监测氧合功能变化,加强全肺及低肺功能患者的换气功能监测。  相似文献   

9.
对34例急性脑外伤患者脑脊液(CSF)中心钠素(ANF)和精氨酸加压素(AVP)的含量进行放射免疫测定。结果表明脑外伤后48小时和6~10天CSF中ANF含量较对照组均明显降低(P<0.001);AVP含量较对照组明显升高(P<0.001)。伤后2~3周CSF中ANF水平升高,与对照组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AVP水平降低,但仍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Glosgowcomascale(GCS)≤8分者CSF中AVP含量高于GCS>8分者(P<0.05);CSF压力≥1.96kPa者AVP含量高于CSF压力<1.96kPa者(P<0.05)。ANF的含量变化与GCS计分和CSF压力无关,提示ANF和AVP可能参与颅脑损伤的病理生理变化,ANF的分泌减少与AVP的释放增加可能是导致脑外伤后继发脑水肿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0.
闭塞性冠状动脉病变PTCA成功率及影响因素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完全闭塞性和几乎完全闭塞性病变PTCA成功率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对35例发生过心肌梗塞和21例未发生心肌梗塞的完全或几乎完全闭塞性病变施行了PTCA。结果完全闭塞性病变心梗发生后1周内PTCA成功率为100%,2周~3个月为66.7%,3个月以后为42.9%;无桥侧支的几乎完全闭塞性病变PTCA成功率为100%,桥侧支丰富的几乎完全闭塞性病变PTCA成功率为62.5%。结论心肌梗塞早期PTCA成功率明显高于心肌梗塞晚期PTCA成功率(P<0.05),无桥侧支的几乎完全闭塞性病变PTCA成功率明显高于桥侧支丰富的几乎完全闭塞性病变的成功率(P<0.05)  相似文献   

11.
目的比较直接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PTCA)与药物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塞(AMI)患者住院期间的临床效果。方法在109例AMI患者中,45例患者接受直接PTCA治疗,64例患者接受药物溶栓治疗。结果溶栓组梗塞相关血管(IRA)再通的患者有48例,再通率为75%;直接PTCA组IRA成功开通的患者有44例,成功率为97.8%。住院期间左室射血分数(EF)溶栓组为54.1±13.2,直接PTCA组为64.2±10.1,差异有显著性(P<0.05);病死率分别为6.3%和2.2%,两组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进一步分析溶栓再通组与直接PTCA成功组的临床疗效,前者因再闭塞或缺血发作行择期PTCA的比率明显高于直接PTCA组(27.1%vs0;P<0.05),但直接PTCA组左室EF仍显著高于溶栓再通组(64.8±9.8vs55.9±12.6P<0.05)。住院期间再发梗塞,心肌缺血事件和心力衰竭例数溶栓再通组都有增加的趋势,但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直接PTCA与溶栓治疗AMI患者,前者可使IRA充分有效地开通,能更好地改善患者心功能  相似文献   

12.
冠状动脉成形术TNF的活性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探讨肿瘤坏死因子(TNF)在冠状动脉成形术(PTCA),对冠状动脉内膜损伤及再狭窄的相互关系,自1995年4月~1996年4月,采用L929细胞系测定了32例PTCA患者TNF的活性。观察PTCA术前和术后1、4、8、24小时周围静脉血TNF的动态变化。结果:术前TNF活性低,术后4~8小时明显增高(P<0.01),24小时基本降至术前水平。显示TNF活性增高与PTCA术中冠脉内膜损伤有密切关系,可能是参与PTCA后术冠状动脉急性闭塞及迟发性再狭窄的重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3.
血脂康和辛伐他汀对高胆固醇血症调脂作用的比较   总被引:24,自引:0,他引:24  
目的研究血脂康对高胆固醇血症患者的调脂作用并与辛伐他汀比较。方法28例高胆固醇血症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服药前及服药后4、8周测定血脂。结果(1)服药后4周TC分别降低了207%和225%(P值均<0001);血脂康降低血清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作用与辛伐他汀相似,LDLC水平分别降低了282%和33%(P值均<001);(2)血脂康明显降低174%的血清TG水平(P<005);(3)服血脂康和辛伐他汀4周后,载脂蛋白(Apo)A1却分别增加了127%和136%(P值均<001);ApoB水平均下降了8%左右(P<005);分别使脂蛋白(a)[Lp(a)]水平降低了313%(P<001)和278%(P<005);(4)除了治疗8周后Lp(a)水平进一步下降外,两种药物治疗8周后的调脂作用与4周比较无明显差异。结论血脂康能显著降低Ⅱa和Ⅱb型高胆固醇血症患者血清TC和LDLC,其作用与辛伐他汀相等;血脂康降低TG作用优于辛伐他汀  相似文献   

14.
目的对24例二尖瓣狭窄患者行球囊扩张术前后作异丙肾上腺素超声心动负荷试验,拟进一步评价经皮穿刺二尖瓣球囊扩张术的疗效。方法在患者安静休息的基础心率及应用异丙肾上腺素静脉点滴后不同心率状态下测定二尖瓣口面积(MVA)、二尖瓣跨瓣压差(MVG)及心排血量(CO)。结果二尖瓣球囊扩张使得静息状态下的瓣口面积(0.91±0.28升至1.87±0.23cm2,P<0.01),跨瓣压差(12.5±6.3降至3.9±1.9mmHg,P<0.05),及心排血量(3.93±1.44升至4.73±1.01l/min,P<0.05)发生明显变化。在球囊扩张前做异丙肾上腺素试验时,虽然随着心率加快,跨瓣压差明显升高(P<0.01),但瓣口面积及心排血量并无显著改善(P>0.05)。但球囊扩张术后再做异丙肾上腺素试验时,随着心率加快,跨瓣压差升高,瓣口面积(从1.85±0.48升至2.32±0.36cm2,P<0.01)及心排血量(从4.48±1.98升至7.55±1.90L/min,P<0.01)均明显进一步改善。结论异丙肾上腺素超声负荷试验能进一步评价二尖瓣球囊扩张术后的贮备功能,且该法安全、重复性强  相似文献   

15.
用ICS-Ⅱ免疫化学系统(Beckman)检测182例慢性浅表性胃炎、慢性萎缩性胃炎,十二指肠球部溃疡和胃癌患者的胃液发现,胃液中含数量不等的C反应蛋白(CRP)、α1抗胰蛋白酶(α1AT)、α1酸性糖蛋白(α1AG)、C3和C4等急性时相血浆蛋白(APPs),证明这些蛋白向胃腔内分泌-腔分泌。慢性萎缩性胃炎较浅表性胃炎或兼有十二指肠球部溃疡者显著升高(P<0.01),胃癌又较慢性萎缩性胃炎显著升高(P<0.01),胃癌术后APPs明显下降(P<0.01)。这不仅说明APP可能参与疾病的发生和发展,对这些疾病的鉴别也有一定价值。胃癌患者用肿瘤坏死因子治疗后,可刺激Ⅰ型APP表达,使CRP、α1AG和C3和C4显著升高(P<0.05),但对Ⅱ型APP却有抑制作用,导致α1AT下降(P<0.05)。这对治疗有一定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6.
为进一步阐明导致不同免疫病理类型IgA肾病(IgAN)患者预后不同的机理,应用PAP四层法对28例肾小球单纯IgA沉积(单纯IgA组)及32例IgG、IgA、IgM共同沉积(GAM组)IgAN患者肾组织膜攻击复合物(MAC)和CD59的分布情况,结合其肾小球内沉积的补体成分以及病理改变和临床特点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单纯IgA组临床表现、病理改变轻,GAM组临床表现、病理改变重。GAM组肾组织经典途径补体成分Clq、C4沉积(均为P<0.01),肾小球系膜区及毛细血管袢MAC沉积(分别为P<0.05、P<0.01),肾小球硬化>25%(P<0.05)和中重度小管间质病变的发生率(P<0.05),均较单纯IgA组明显增多,且GAM组皮质区域间质面积较单纯IgA组明显增宽(P<0.01)。尽管CD59在两组中分布无统计学差异,但若按肾小球CD59分布强度将患者分为A组(+)和B组(2+),结果发现CD59A组肾小球硬化>25%(P<0.05),中重度小管间质病变的发生率明显增多(P<0.01),皮质区域间质面积明显增宽(P<0.01)。在硬化的肾小球内MAC分布多而CD59分布少  相似文献   

17.
本文对18例二尖瓣替换术保留二尖瓣后叶、腱索和乳头肌(P组)和16例常规切除瓣膜及瓣下结构(C组)术后左室功能进行对照分析。结果发现,P组术后的心功能明显优于C组。P组左室射血分数(EF)、左室短轴缩短率(FS)较术前有显著提高(P<0.05及P<0.01);左室收缩末期容量、左室舒张末期容量降低(P<0.01)。而C组术后则EF、FS较术前降低(P<0.01),绝大多数患者术后出现室间隔矛盾运动。提示二尖瓣装置对维持心肌的收缩功能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8.
分析一组高血压病患者血浆和淋巴细胞中血管紧张素Ⅱ(AngⅡ)、内皮素(ET)和一氧化氮(NO)含量的变化及它们间的相互关系。方法高血压(EH)组39例,正常对照(NC)组41例,放射免疫分析法测定AngⅡ、ET,高效液相色谱分析法测定NO。结果EH患者血浆和淋巴细胞中ET均高于NC组(P分别<0.05和<0.01),NO低于NC组(P分别<0.05和<0.01)。除血浆ET和NO外,各指标改变EHⅡ期较Ⅰ期明显(P分别<0.05和<0.01)。逐步回归分析表明,EH组平均动脉压(MAP)与血浆及淋巴细胞中AngⅡ、ET呈正相关,与NO负相关(r分别=0.67,0.81,P均<0.01);EH组血浆和淋巴细胞中NO与AngⅡ、ET均呈负相关(r分别=-0.651,-0.725,P均<0.01)。结论淋巴细胞反映血管内皮细胞内分泌功能比血浆更为敏感,与MAP相关性更好,AngⅡ、ET和NO三者分泌失平衡,是EH发病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9.
采用心率变异(HRV)频域指标定量评价心肌缺血大鼠的心脏自主神经功能变化及其与心脏性猝死(SCD)的关系。Holter监测仪记录假手术组(20只)及心肌缺血后存活组(54只)与SCD组(36只)大鼠的心电信号。结果显示存活组或SCD组大鼠于心肌缺血初始15min内的低频(LF)及低频/高频比值(LF/HF)较假手术组明显升高〔LF(ms2/Hz):198.8±41.3或226.7±56.4vs65.4±19.6,P均<0.01;LF/HF:4.08±1.1或5.12±1.4vs1.87±0.7,P均<0.01〕,而且SCD组大鼠的LF与LF/HF较存活组增高〔LF(ms2/Hz):226.7±56.4vs198.8±41.3,P均<0.05;LF/HF:5.12±1.4vs4.08±1.1,P<0.05〕,各组间HF无明显变化;SCD组大鼠于SCD发生前15min内,心率功率谱动态变化表现为LF及LF/HF随死亡时间的濒临而呈进行性升高(P<0.01及0.05)。表明大鼠心肌缺血后其交感神经活性明显亢进,HRV降低与SCD的发生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20.
应用双抗体夹心ELISA法对30例胃癌患者血清sIL-2R水平进行测定。结果表明,胃癌患者血清sIL-2R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P<0.01)及慢性良性胃病患者(P<0.05);Ⅲ-Ⅳ期患者血清sIL-2R水平显著高于Ⅰ-Ⅱ期患者(P<0.05);低度分化者较中度分化者sIL-2R水平明显升高(P<001);贲门癌患者sIL-2R水平较胃窦(体)癌者高,但未达到统计学差别(P>0.05);胃癌根治术后一周血清sIL-2R水平较术前升高(P<0.01),术后二周血清sIL-2R较术前明显降低(P<0.01),与正常人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结果提示血清sIL-2R测定可作为胃癌患者病情判断、观察疗效及估价预后新的生物学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