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葛菁华 《广东农业科学》2013,40(16):207-209
分别对贵州省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阶段和农业现代化发展阶段进行分析研究,发现当贵州省农业现代化于2006年开始进入起步阶段的同时,贵州省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也开始进入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数量大于未转移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数量的阶段.因此认为贵州省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阶段与贵州省农业现代化发展存在发展阶段的耦合性,即贵州省农业现代化的起步阶段与贵州省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开始进入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数量大于未转移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数量的阶段在时间上是耦合的.  相似文献   

2.
山东省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借鉴前人的研究成果,采用定量的方法对山东省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数量进行了测算。结果发现,山东省的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数量比较庞大,转移也存在一定的困难,最后从5个方面提出加快山东省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对策。  相似文献   

3.
一、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现状及特征(一)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现状近年来,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数量不断增多,农村劳动力中有1.5亿  相似文献   

4.
农村蕴藏着大批剩余劳动力, 这些农村劳动力需要不断转移到非农产业中去。农村人力资源素质低是制约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数量特别是转移层次提高的主要因素。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 搞好农村人力资源建设,使他们适应转移后的工作和生活环境,才能真正有效地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  相似文献   

5.
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问题,是实现农业现代化和人口城市化的关键问题。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数量之大、素质之低是古今中外所未曾有过的。由此观之,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不仅是经济问题也是社会问题。文章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借鉴发展经济学的剩余经济理论,结合中国的客观实际和国外的成功经验,从分析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物质基础入手,对可供选择的各种方法进行了比较分析,从而探索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最佳途径。  相似文献   

6.
针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以部分影响因素为自变量构建多元回归模型,基于大庆市2000-2013年鉴统计数据,运用SPSS19.0统计分析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对预先选定影响因素进行多元回归分析。研究得出:各影响因素间存在线性相关,且农村男女比例、地区生产总值、农村人均纯收入、城乡消费水平对比、农村劳动力受教育程度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数量呈正相关,城镇失业率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数量呈负相关,并结合分析结果提出促进大庆市农村剩余劳动力平稳有序转移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中国西部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模式比较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全国居民总收入水平和全国劳动力平均收入水平估算出西部地区农村剩余劳动力数量。并通过比较研究我国西部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模式,结合当前经济形势,探讨依靠拉动内需基础上的更好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模式。  相似文献   

8.
目前我国存在着数量可观的农村剩余劳动力 ,研究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出现具有深刻的历史根源 ,因而 ,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就要在深化体制改革的前提下 ,打破城乡分割的二元结构 ,并立足现实 ,将农业内部吸收与推进城镇多元化有机结合起来 ,以切实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有效转移。  相似文献   

9.
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转化问题的根本出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的转移转化,是世界各国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趋势。我国人口众多,农村劳动力数量也多.又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加快发展的阶段,将有越来越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需要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转化不仅是制约我国“三农”问题的关键因素,而且直接关系到我国现代化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因此,如何有效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转化,是当前我国面临的一项重大而又紧迫的研究课题。文章认为,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在非农产业的就业是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转化问题的根本出路。  相似文献   

10.
雷敏 《甘肃农业》2008,(12):67-69
本文以四川省为研究对象,结合相关数据,在对四川省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现状与特征分析的基础上,采用计量分析方法对四川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所产生的产业聚集效应进行数量分析,得出第三产业的发展对农民工资收入增长具有明显的拉动效应,最后,对四川省农村剩余劳动力进一步转移的路径选择进行分析论述。  相似文献   

11.
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模式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的转移 ,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进程中急需解决的农村问题之一 ,尤其是入世之后如何面对由此对农业产生的冲击 ,认真研究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方向、数量、速度和时间 ,显得尤其重要  相似文献   

12.
农村剩余劳动力是否能顺利地转移,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也是影响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进程的重要因素.农村剩余劳动力不能顺利转移,农民生活水平无法提高,不仅制约农村经济发展,而且制约整个国民经济增长.因此,各地政府纷纷采取措施,加快当地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虽然取得了一些成效,但还有一定数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受阻,就其原因作者对福渡镇农村剩余劳动力情况展开了一次调查.  相似文献   

13.
盘县农村剩余劳动力数量大且素质低,在劳动力市场上竟争力不强,转移比较困难。劳动力市场不规范,外出务工农民的合法权益得不到应有保护,也影响了盘县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盘县农村剩余劳动力就地转移比向外转移困难,主要靠向外地转移。今后,盘县应努力提高劳动力素质,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增强农业内部吸纳劳动力的能力;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加快小城镇建设步伐,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就地转移;做好劳务输出工作,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外转移。  相似文献   

14.
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数量庞大,单纯走西方向城市异地转移的路子在中国难度很大。分析了农村剩余劳动力本地非农转移的意义,并探究了就地非农转移的措施。  相似文献   

15.
不断增长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和有限土地资源的矛盾。造成了我国农村出现数量庞大的剩余劳动力,这不但影响了我国农业生产的发展和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而且阻碍了国民经济的发展。因此,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有效转移成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一个急需解决的重要问题。文章对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制约性因素进行分析。并嶷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  相似文献   

16.
为探明贵州省农业现代化水平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影响程度,采用一元线性回归方法,对二者的相关性和数量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贵州省农业现代化水平每增加1分时,贵州省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率将提高1.2345%.说明,贵州省农业现代化水平的提高,促进了贵州省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  相似文献   

17.
1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基本现象分析农村劳动力转移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及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农村中剩余劳动力数量急剧增多,据调查,我国农村常年剩余劳动力大约可占农业总劳动力的45%左右。当前农村的剩余劳动力转移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相似文献   

18.
农业生产率的提高是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指标,但是农业生产率的提高必定会导致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增加,长远将抑制宏观经济的协调发展,为了避免这一现象的出现,必须寻找其他产业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和农业生产率提高的平衡点。研究结合拉尼斯-费景汉二元经济结构下的人口流动模型,先定义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数量和均等收入下土地适度规模经营的评价标准,再以劳动力转移量作为土地规模经营的影响因子,通过对湖北省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实证分析确定实现城乡均等收入的土地规模经营所需劳动力,并测算出湖北省目前需要转移的农村劳动力数量,以此为湖北省政府及国家宏观经济层面提供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解决农村劳动力转移问题,必须正确地统计农村剩余劳动力。作者对文献中现有的若干对农村剩余劳动力数量的统计方法做了简要论述,并对各种方法进行了简短的评论与比较。  相似文献   

20.
浅析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成因及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需要转移的数量大、增速快。历史和现实二方面原因共同造就了中国这一特有现象。本文从历史和现实两方面原因分析出发,提出解决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方法和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