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一期后路行微创椎弓根螺钉系统内固定及前路结核病灶清除植骨融合治疗胸腰椎结核的效果,方法:2004年2月。2007年5月共收治26例胸腰椎结核患者,其中胸椎结核(T7-T10)6例,术前后凸Cobb角20.5°-52°.平均47.20°;胸腰段结核(T11-L2)14例,术前后凸Cobb角9.5°-43°,平均37.9°;腰椎结核(L3~L5)6例,术前后凸Cobb角8.5033.6°,平均27.6°。病灶累及2个椎体18例,3个椎体2例,4个椎体6例;伴椎旁脓肿9例.窦道形成2例,7例患者有不同程度脊髓神经损伤症状。均采用一期后路微创置入椎弓根螺钉系统内固定,前路经胸膜外或腹膜外入路显露病变椎体,彻底清除病灶后取自体髂骨行椎间植骨;术后抗结核药物治疗。结果:手术时间220-320min,平均260min:出血量200—800ml,平均440ml。术中无神经、血管损伤。7例术前脊髓神经损伤者术后脊髓神经功能均有不同程度的恢复。术后后凸Cobb角平均矫正24.3°,术后7d后凸Cobb角与术前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随访8-26个月,平均17个月,后凸Cobb角平均丢失2.3°,末次随访时后凸Cobb角与术后7d时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根据Bridwell标准,23例获Ⅰ级骨性愈合,3例为Ⅱ级,骨愈合时间为4-10个月,平均6.7个月;无内固定物松动、脱出或断裂;无结核复发。结论:一期后路行微创椎弓根螺钉系统内固定、前路结核病灶清除植骨融合治疗胸腰椎结核刨伤小,畸形矫正满意,骨性融合率高,可获得良好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一期后路半椎体切除、短节段内固定融合治疗青少年完全分节型半椎体所致先天性脊柱侧后凸畸形的临床疗效。方法:2002年3月-2005年12月,对19例完全分节型半椎体所致先天性脊柱侧后凸患者行一期后路半椎体切除、短节段内固定融合术,年龄9岁8个月~19岁4个月,平均13岁9个月,术后随访1年7个月~5年4个月.平均3年2个月。通过术前、术后及随访时站立位脊柱正位和侧位X线片测量,评价冠状面及矢状面的矫形效果。结果:术中发生螺钉切割椎弓根1例,延长1个节段行内固定。所有患者躯干平衡良好,均无感染及神经系统并发症发生。节段侧凸角术前平均37.7°,术后2周时平均8.2°,矫正率78.2%,总侧凸角术前平均40.7°.术后2周时平均10.3°.矫正率为74.7%,后凸角术前平均25.2°,术后2周时平均6.5°矫正率为74.2%.末次随访时侧凸及后凸矫形均无明显丢失。结论:采用一期后路半椎体切除、短节段内固定融合治疗完全分节型半椎体所致的先天性脊柱侧凸融合节段少,可获得良好的矫形效果。  相似文献   

3.
侧前方病灶清除人工椎体置换术治疗胸椎结核后凸畸形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脊柱侧前方病灶清除椎间轴套式钛合金人工椎体置换治疗胸椎结核并后凸畸形的疗效。方法:胸椎结核并后凸畸形患者19例,后凸Cobb角15°~30°,平均25°,7例患者合并脊髓压迫,Frankel分级C级3例,D级4例。手术方法为一期侧前方病灶清除椎间轴套式钛合金人工椎体置换,置换的人工椎体内置入松质骨。术后抗结核药物治疗9个月。结果:随访2~3年,平均2年4个月。切口均一期愈合,椎体无滑脱,胸椎结核全部治愈,脊髓功能损害者术后1年内完全恢复。术后后凸Cobb角平均8°,平均矫正17°,随访期间畸形矫正无明显丢失。结论:胸椎结核侧前方病灶清除人工椎体置换术治疗胸椎结核并后凸畸形效果较好,能够一期完成病灶清除、脊髓减压、脊柱稳定性重建和后凸畸形矫正。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前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相隔单椎体跳跃性椎体结核的临床疗效。方法2002年3月至2005年3月,对21例相隔一个正常椎体的跳跃性胸腰椎椎体结核患者施行前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椎体钉棒内固定治疗,植骨采用自体髂骨-肋骨或钛网-肋骨植骨。男14例,女7例;年龄22~67岁,平均43岁。病变范围:T4~L3,胸椎12例,胸腰段6例,腰椎3例。两处跳跃病变破坏2个椎体1例、3个椎体7例、4个椎体10例;三处跳跃病变破坏5个椎体2例,6个椎体1例。病变节段后凸角:胸椎30°~50°,胸腰段15°~30°,腰椎10°~20°。4例伴不完全截瘫。术前强化抗痨2~4周,术后规则抗痨1年。结果21例患者随访2.1~5.1年,平均3.4年。切口均一期愈合,术后早期肺不张2例,腹胀1例,经保守治疗1周内恢复。术后1~3个月红细胞沉降率、C-反应蛋白逐渐恢复正常。手术矫正后凸畸形10°~30°,末次随访畸形矫正角度丢失≤5.1°。植骨于术后3个月开始出现融合,随访期间无植骨块移位和内固定松动、折断。4例不完全截瘫患者术后6个月神经功能基本恢复正常。结论前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相隔单椎体跳跃性椎体结核可彻底清除病灶、矫正后凸畸形、重建和维持脊柱稳定性。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价一期后路病灶清除椎体重建内固定术治疗短节段胸椎结核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3月~2009年5月共23例一期行后路病灶清除椎体重建内固定术的短节段胸椎结核患者,通过术中出血、手术时间、局部后凸畸形的矫正、神经功能的恢复及疼痛的改善等评估其疗效。[结果]术中出血量平均400 ml,手术时间平均3.5 h,术中无大血管及胸膜损伤。随访时间18~42个月,平均36个月。术后局部后凸Cobb角降至平均12°±5.2°,末次随访Cobb角丢失1.3°±0.8°。所有患者神经功能均得到改善,8例患者术后出现胸腹部皮肤麻木,口服甲钴胺1~3个月后症状消失。末次随访局部疼痛VSA评分降至平均1.5±1.1分。所有患者植骨处均融合,融合时间3~6个月,平均4.5个月,内固定无松脱、断裂,结核均治愈,无复发。[结论]一期后路病灶清除椎体重建内固定术治疗短节段胸椎结核是一种安全、疗效确切的方法。  相似文献   

6.
儿童胸椎结核的临床及影像学特点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儿童胸椎结核的临床及影像学特点,为其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参考。方法:1997年6月~2007年6月我院收治69例儿童胸椎结核患者,其中男36例,女33冽,年龄1~14岁,平均5.9岁,对其临床及影像学特点进行归纳分析。根据脊髓神经功能受损与否分为截瘫组与脊髓神经功能正常组,比较其受累椎体数目。根据后凸Cobb角角度和患病节段分组,比较其截瘫率:结果:病程平均15.1个月,受累椎体平均3.2个,后凸Cobb角平均37.5°,合并截瘫26例(37.7%)。首诊原因以脊柱后凸畸形(34.8%)多见:常见症状以下肢症状(50.7%)多见,包括下肢无力、步态不稳等;常见体征以后凸畸形(92.8%)多见。截瘫组受累椎体数为3.6±1.5(2~8)个,多于脊髓神经功能正常组的2.9±1.0(2-6)个,有昆菩性差异(P〈0.05);上胸椎结核截瘫率为84.6%(11/13),高于中下胸椎结核的26.8%(15/56),有显著性差异(P〈0.05):后凸Cobb角≥30°者截瘫率为45.8%(22/48),高于后凸Cobb角〈30°者的截瘫率19.0%(4/21),有显著性差异(P〈0.05);病程、受累椎体数、后凸角度问有相关性(相关系数r为0.338—0.535,P〈0.05)。35例胸椎MRI示2个或2个以上相邻椎体T1低信号,1.2高或混杂信号;椎旁软组织影边缘清楚,T1低信号,1.2高或混杂信号;受累椎间盘消失或1.2低信号。MRI对椎间盘受累及椎管受累的显示优于X线平片及CT(P〈0.05)。结论:儿童胸椎结核早期易延误诊断.易导致严重后凸畸形。截瘫的危险因素包括上胸椎、多椎体受累和后凸Cobb角≥30°.MRI检查有助于早期诊断。  相似文献   

7.
目的比较前、后路手术治疗骨质疏松性胸腰椎骨折合并神经损伤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年8月~2005年10月采用前路减压、椎体间融合内固定(A组,n=11)和后路短缩截骨术(B组,n=14)治疗的骨质疏松性胸腰椎骨折合并神经损伤患者的临床和影像学资料。疼痛视觉模拟评分及日本整形外科学会评分法评估临床结果,Frankel分级评价神经功能,X线片评估融合及后凸矫正,并观察手术并发症。结果所有患者得到14~48个月(平均27个月)随访,末次随访A、B两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分别由术前9.3、8.9分减少到3.2、2.5分;JOA评分及其平均恢复率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Frankel分级A、B组分别6例、5例由术前C级恢复到D或E级,5例、9例由D级恢复到E级,分别改善1.5、1.7级;A、B组后凸角分别由术前平均36.9°、37.3°矫正到术后9.3°、6.5°和末次随访的14.5°、11.7°,术后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无内固定相关并发症。结论前、后路手术治疗骨质疏松性胸腰椎骨折合并神经损伤临床疗效无显著差异;对于后凸角度较大者,宜选择后路短缩截骨术。  相似文献   

8.
 目的 评价一期后路病灶清除椎体间非结构性植骨内固定治疗单节段胸椎结核的临床疗效及可行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3年1月因单节段胸椎结核接受一期后路病灶清除椎体间非结构性植骨内固定术的患者27例,男16例,女11例;年龄23~69岁,平均40.3岁。合并脊髓功能障碍者22例,ASIA分级B级2例,C级8例,D级12例。术前CT和MRI提示胸椎病灶均存在明显的骨质破坏。术前给予规范抗结核药物(异烟肼、利福平、乙胺丁醇、链霉素)治疗2~3周。术中于后路清除病灶,椎体间植入局部减压获取的骨颗粒和自体髂后上棘松质骨颗粒,以椎弓根钉棒内固定。术后每3个月复查一次胸椎X线片及CT,评价植骨融合情况及胸椎生理曲度变化。结果 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2~24个月,平均(21.7±2.3)个月。手术时间110~190 min,平均(167±35) min;术中出血量350~700 ml,平均(490±160) ml。椎体间植骨均获得骨性融合,平均融合时间(6.5±2.4)个月。神经功能均改善,改善1级19例、2级3例。术前、术后胸椎后凸Cobb角分别为47°±11°、41°±9°,末次随访时43°±10°。结论 在规范抗结核药物治疗和坚强固定的基础上,一期后路病灶清除椎体间非结构性植骨内固定治疗单节段胸椎结核有效、可行。  相似文献   

9.
 目的 回顾性分析81例成人非跳跃性胸椎结核的手术疗效,探讨非跳跃性胸椎结核手术入路、固定方式的选择策略。方法 2001年1月至2010年12月采用5种不同的手术方法治疗胸椎结核患者112例,81例成人非跳跃性胸椎结核患者获得平均39个月(17~75个月)的随访,其中23例合并脊髓功能障碍,Frankel分级A级3例、B级4例、C级7例、D级9例。以双椎体结核多见,尤以T10、T11最多。结果 所有患者术后1~3周局部症状均明显减轻,术后8~12周红细胞沉降率恢复正常,无严重的并发症发生。23例伴有脊髓损害的患者脊髓功能Frankel分级至少提高1级。3例患者分别于术后0.5、1和1.5个月出现切口窦道形成,经CT及MR检查无脓肿、死骨形成,经换药治疗1~2个月后治愈。前路固定组脊柱后凸畸形矫正率平均为10.2°±2.1°,后路固定组平均为12.6°±2.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末次随访时前路固定组矫正角度丢失平均为6.9°±1.9°,后路固定组为5.8°±1.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成人非跳跃性胸椎结核的术式选择应根据病变的部位、范围以及患者的一般状态而定,采用正确的手术方式能够达到矫正脊柱后凸畸形、清除病灶、脊髓减压及缓解局部疼痛的目的,后路固定在矫正脊柱后凸畸形及维持矫形方面要优于前路固定。  相似文献   

10.
一期后路病灶清除椎体钉内固定治疗中上胸椎结核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一期后路病灶清除椎体钉内固定治疗中上胸椎结核的临床效果。方法:2006年4月~2009年11月,采用一期后路病灶清除椎体钉内固定治疗中上胸椎结核患者19例,其中T2~T32例,T3~T56例,T5~T811例。17例存在明显的脊髓神经功能损害,按Frankel分级,B级3例,C级6例,D级8例,E级2例。术前后凸畸形Cobb角为24°~53°,平均32.4°。根据患者手术时间、Frankel分级、后凸Cobb角、骨融合、内固定物失效、血沉变化及结核复发等情况评价手术治疗结果。结果:19例患者平均手术时间为225.4±26.7min,全部病例随访1.5~3年(平均20.7个月)。9例术前合并有神经功能损害患者神经功能有不同程度的恢复。无肋间神经损伤病例。术后脊柱后凸畸形Cobb角矫正至5°~17°,平均12°。术后6~12个月(平均6.8个月)椎间植骨达到骨性融合,未发现假关节形成。无一例内固定物出现断裂、松动、脱落。血沉均在2周后明显下降,在2~3个月内基本恢复正常。1例患者颈前结核脓肿复发,后另行颈前结核脓肿切除术后痊愈。结论:一期后路病灶清除椎体钉内固定可彻底清除病灶,椎体钉置钉安全性高,固定切实可靠,适合大部分中上胸椎结核的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