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3 毫秒
1.
目的:应用心肌自动分区运动分析(A-SMA)技术检测病毒性心肌炎(VMC)儿童左心功能,探讨其在VMC儿童左心功能检测方面的应用价值。方法:A-SMA技术检测70例VMC儿童左室收缩末容积(ESV)、 左室舒张末容积(EDV)、射血分数(EF)、标化峰值充盈率(nPFR)、标化峰值射血率(nPER)及总面积变化率(FAC-T),并与160例正常儿童心功能指标进行对照分析。结果:2组低年龄VMC儿童ESV和EDV有所增高,与正常儿童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2组略高年龄VMC儿童ESV和EDV与正常儿童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VMC儿童EF和nPER较正常儿童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VMC儿童nPFR较正常儿童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VMC各年龄段儿童不同切面收缩期和舒张期FAC-T与正常儿童比较均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A-SMA技术可以定量检测VMC儿童左心功能的变化。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血清心肌肌钙蛋白I(cTnI)与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检测在小儿病毒性心肌炎临床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本院收治的病毒性心肌炎患儿72例作为心肌炎组,同期收治的上呼吸道感染及肺炎患儿65例作为非心肌炎组,同期进行健康体检的健康儿童56例作为健康对照组。分别对三组受检儿童血清cTnI和CK—MB的阳性异常比率,以及心肌炎组患儿治疗前后cTnl和CK-MB水平的变化情况进行比较和分析。结果:与心肌炎组患儿相比,非心肌炎组患儿血清cTnI阳性异常率及血清CK-MB阳性异常率均明显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心肌炎组患儿治疗前相比,治疗后cTnI和CK—MB水平均明显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TnI检测对于小儿病毒性心肌炎患儿具有较高的特异性,可作为临床诊断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研究病毒性心肌炎患儿心率变异性各项指标的临床意义。方法:对43例病毒性心肌炎患儿(观察组)与40例正常儿童(对照组)进行全程24h动态心电图检查,并行心率变异性时域分析对比。结果:与正常儿童比较,病毒性心肌炎患儿时域分析的各项参数指标SDNN、SDANN、RMSSD、PNN50均显著减低(P〈0.01)。结论:病毒性心肌炎患儿的心率变异性减低,HRV对诊断心肌炎,判断心肌炎的预后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维生素D受体(VDR)基因多态性与儿童病毒性心肌炎的关系。方法选择确诊病毒性心肌炎的患儿47例和健康体检的儿童40例,采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内切酶多态性分析技术检测VDR基因多态性。结果病毒性心肌炎组Bb和bb基因型分布频率分别为61.7%和34.0%,健康对照组分别为17.3%和80.8%;病毒性心肌炎组等位基因B和b分布频率为35.1%和64.9%,对照组组分别为10.6%和89.4%。病毒性心肌炎组和健康对照组Bb和bb基因型分布频率有显著性差异(P〈0.01),病毒性心肌炎组和健康对照组等位基因分布频率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VDR基因多态性与儿童病毒性心肌炎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5.
任慧斌  邱力军 《医学争鸣》2009,(23):2855-2857
目的:探讨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在冠心病患者左心室功能评价中的应用价值.方法:72例正常人和72例冠心病患者行心脏三维超声心动图检查,对采集的三维超声图像进行处理,计算出左室舒张末期容积(EDV)、收缩末期容积(ESV)和左室射血分数(LVEF)来评价患者左心室功能,并与二维超声心动图的相应评价结果进行比较.结果:冠心病组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检查的EDV,ESV明显高于其二维超声心动图检查的EDV,ESV,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冠心病组的二维超声心动图和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检查的EDV,ESV,LVEF均明显高于正常人组,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在临床检查冠心病患者左心室功能中具有更好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6.
徐玲 《海南医学》2011,22(14):47-48
目的观察病毒性心肌炎患儿的心率变异性。方法选取2008年9月至2010年9月与我院就诊治疗的92例病毒性心肌炎患儿,对这些患者行24h动态心电图检查,与80例正常儿童的心率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7岁以下患儿的最慢心率较正常儿童快,但最快心率无明显差别。3~7岁年龄组患儿除了SDANN外的HRV指标均降低,其他年龄组患儿的各项HRV指标均降低。结论不同年龄患儿的HRV有不同的特点,临床上结合这些特点有利于指导心肌炎的诊治和进行预后的判断。  相似文献   

7.
【摘要】目的 研究不同左心室收缩功能状态下孤立性左心室心肌致密化不全(iLNVC)患儿ICT、IRT、ET以及Tei指数的差异,探索iLNVC对儿童左室心功能的影响。方法 纳入45例iLNVM患儿(A组:15例左心室收缩功能减低,LVEF<55%;B组:30例左心室收缩功能正常,LVEF≥55%)与正常对照组(C组:30例),检测各组左心室ICT、IRT、ET以及Tei指数间差异。结果 A组ICT较C组延长(P<005);A组的IRT最长,B组次之,C组最短(P<005);A、B、C组ET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A组的Tei指数最大,B组次之,C组最小(P<005)。结论 iLNVC患儿出现左心室收缩功能减低前可能已存在舒张功能的异常,利用Tei指数评价左心室整体功能,有助于早期发现iLNVC患儿的左心室心功能异常。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血清心肌肌钙蛋白I(cTnI)及肌酸激酶同工酶-MB(CK—MB)对小儿病毒性心肌炎患者的诊断价值。方法采用增强免疫比浊法及酶速率法测定59例病毒性心肌炎患儿、41例非心肌炎患儿和45例健康体检小儿的血清cTnI及CK—MB阳性率。结果3组间血清cTnI比较和CK—MB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Х^2=72.21,P〈0.05;Х^2=35.24,P〈0.05);病毒性心肌炎组CK—MB阳性率较cTnI阳性率低(Х^2=4.32,P〈0.05);非心肌炎组cTnI阳性率低于CK-MB阳性率(Х^2=21.09,P〈0.05);对照组血清cTnI和CK—MB阳性率均为0。血清CK—MB阳性率随病程延长下降,病程在1周内血清cTnI阳性率高于血清CK—MB阳性率(Х^2=4.50,P〈0.05)。结论测定cTnI对于诊断小儿病毒性心肌炎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可作为小儿病毒性心肌炎早期诊断的可靠指标。  相似文献   

9.
血清心肌肌钙蛋白Ⅰ对小儿病毒性心肌炎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儿童病毒性心肌炎血清心肌肌钙蛋白Ⅰ(CTnⅠ)的变化,探讨其在儿童病毒性心肌炎诊断中的作用。方法采用双抗体夹心法和酶法测定35例病毒性心肌炎和24例非心肌炎患儿血清CTnⅠ及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两者进行比较。结果病毒性心肌炎患儿的CTnⅠ明显高于非心脏疾惠患儿,且患儿经心肌营养治疗后cTnⅠ显著降低,而CK—MB变化不显著。结论cTnⅠ是诊断儿童病毒性心肌炎敏感、特异、有价值的实验室指标。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通过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进行早期再灌注后其血中B型脑钠肽(BNP)浓度的动态变化及对心室重塑的影响。方法用日本岛津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80例AMI患者血中BNP的浓度及周美国GE—SystemV型多普勒超声仪测定患者左心室内径、左心室收缩末期容积(ESV)、左心室舒张末期容积(EDV)、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结果BNP浓度在接受PCI与未接受PCI的患者早期第1天、第2天内无明显改变(P〉0.05),但在第3天、第7天,PCI组明显低于未做PCI组(P〈0.05)。1周左右的EDV、ESV值在PCI组明显低于非PCI组(P〈0.05),但两组间EF值未见明显差别。结论AMI患者行PCI进行早期再灌注可明显降低第3、7天的BNP水平,进而能改善AMI患者的左室功能及左室重塑。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中药黄芪注射液辅助治疗小儿急性病毒性心肌炎的治疗效果。方法:将急性病毒性心肌炎患儿8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黄芪注射液加入5%葡萄糖或0.9%生理盐水中静脉点滴,1次/日,连用14天。结果:症状改善方面,治疗组显效率和有效率分别为80%、10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且无明显不良反应。结论:黄芪注射液辅助治疗小儿急性病毒性心肌炎是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检测病毒性心肌炎患儿外周血中CD3、CD4、CD8、CD4/CD8的值,探讨CD3、CD4、CD8、CD4/CD8在病毒性心肌炎中的作用,进一步为病毒性心肌炎的发病机理、发展以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选择儿童病毒性心肌炎急性期病例30例,同时同群体选择健康儿童30例作为正常对照组.运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病毒性心肌炎患儿及对照组的外周血中的CD3、CD4、CD8、CD4/CD8的值,进行分析比较.结果:CD3、CD4、CD8、CD4/CD8在病毒性心肌炎急性期的结果分别为CD3(%)55.77±7.0;CD4(%) 11.0±5.1; CD8(%) 41.9±3.3; CD4/CD8 0.26±0.1.正常对照组为CD3(%) 71.6±8.4;CD4(%) 38.5±4.8;CD8(%)31.9±7.2; CD4/CD8 1.25±0.25.表明病毒性心肌炎的急性期CD3、CD4、CD4/CD8的值降低,而CD8的值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病毒性心肌炎的发病机制中有细胞免疫(T细胞)的失衡,而且细胞免疫在病毒性心肌炎的发生、发展中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总结15例重症危重型手足口病患儿的临床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5月-2013年7月本院儿科住院的15例重症危重型手足口病患儿的临床资料。结果:(1)15例患者中,男12例,女3例;发病年龄6-52个月:其中≤1岁者4例,1-3岁者9例,3-5岁者2例,平均21个月。治愈好转11例,死亡4例(26.7%)。(2)15例危重型患儿在起病0-3 d内以精神萎靡、呕吐、惊跳为主要临床特征,发生率分别为100%、73.0%、86.7%;在起病3-5 d内以循环功能障碍、呼吸功能障碍、抽搐、死亡为主要病情改变,发生率分别是85.7%、42.9%、50.0%、21.4%。(3)死亡组白细胞计数、嗜中性粒细胞比率、血糖水平,死亡组均明显高于存活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死亡组C反应蛋白、肝功能、心肌酶检查改变不明显(P〉0.05)。结论:危重型手足口病患儿病情进展迅猛,死亡率高。精神萎靡、呕吐、惊跳是危重型手足口病早期主要临床表现,可作为早期迅速判断危重病情的指标;白细胞计数、嗜中性粒细胞比率、血糖水平异常增高提示患儿死亡风险高。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黄芪注射液佐治小儿病毒性心肌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6例病毒性心肌炎住院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33例,对照组33例,对照组采用常规综合治疗,治疗组加用黄芪注射液静脉滴注,观察两组患儿的临床症状、心电图、心肌酶谱等指标变化。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3.94%,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2.7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黄芪注射液治疗病毒性心肌炎可提高疗效,无明显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左卡尼汀对儿童病毒性心肌炎(VMC)心率减速力(DC)的影响。方法:将40例病毒性心肌炎患儿设为治疗组,每天给予左卡尼汀100mg/kg,静脉滴注,疗程14d;对照组为30例健康体检儿童。对所有患儿在治疗前后以及对照组儿童进行24h动态心电图检查,应用DC处理软件,离线计算DC值。结果:治疗组治疗前DC值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0.05)。治疗后DC值有明显改善,与治疗前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与对照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病毒性心肌炎患儿有迷走神经功能受损,左卡尼汀可改善迷走神经功能,对心肌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病毒性心肌炎患儿的动态心电图表现特点,为病毒性心肌炎的诊断提供依据.方法:对78例病毒性心肌炎患儿的动态心电图检查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78例患儿有5例动态心电图检测大致正常,73例有异常改变.73例异常中有各种心律失常者66例,占90.4%,伴ST段、T波改变的11例;仅有ST段、T波改变的7例,占9....  相似文献   

17.
小儿重症暴发性病毒性心肌炎46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对46例小儿重症暴发性病毒性心肌炎的临床特征和辅助检查特点进行分析,总结了小儿重症暴发性病毒性心肌炎的不同临床表现及转归。方法收集1979年1月~2008年1月临床诊断的小儿重症暴发性病毒性病毒性心肌炎46例,男26例,女20例,年龄7.3(4/12~13)岁,分析归纳小儿重症暴发性病毒性心肌炎的临床经过和发病特点。结果小儿重症暴发性病毒性心肌炎表现复杂,病情危重,严重者可同时伴有其他脏器的损害。结论小儿重症暴发性病毒性心肌炎临床表现多样,注重临床资料、提高诊断意识是早期诊断小儿重症暴发性病毒性心肌炎的关键  相似文献   

18.
目的:比较酮替芬与孟鲁斯特钠治疗小儿咳嗽变异性哮喘的临床价值。方法:将咳嗽变异性哮喘29例分为酮替芬组15例、盖鲁斯特钠组14例。酮替芬组口服富马酸酮替芬治疗,3岁以内05mg/次,3岁以上1mg/次,1~2次/d。孟鲁斯特钠组口服孟鲁斯特钠治疗,2~5岁4mg,5~15岁5mg,1次/d。治疗时间最短1个月,反复发作者可治疗6个月~1年。结果:治疗1周后症状均明显改善或消失29例,服用酮替芬后睡眠时间延长4例,连续用药一周后恢复正常,服用丙卡特罗后心慌1例,停药后缓解。所有患儿监护人均诉服药期间上呼吸道感染后咳嗽天数较未服药时缩短,症状减轻。结论:孟鲁斯特钠和酮替芬治疗咳嗽变异性哮喘效果相似;酮替芬价格低廉、疗效确切,在社区儿科门诊应用于防治哮喘和过敏性咳嗽有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银川市0~3岁儿童血清25-(OH)D3(25羟维生素D3)水平,为科学合理的补充维生素D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对门诊进行常规体检的0~3岁儿童抽取450例,采用酶联免疫法进行血清25-(OH)D3检测。结果 25-(OH)D3的平均值为(37.53±10.89)ng·m L^-1,维生素D缺乏的为6例,占1.33%;维生素D不足的为104例,占23.11%;维生素D充足的为346例,占76.89%,不同年龄儿童维生素D含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男童的维生素D含量高于女童,补充维生素D的儿童组高于未补充组,超重肥胖儿童组的维生素D含量低于正常儿童组,冬春季节儿童的维生素D含量低于夏秋季节。结论银川市0~3岁儿童维生素D含量较低,应适当补充维生素D,特别是在冬春季节,让儿童保持正常体质量,以维持正常的维生素D水平。  相似文献   

20.
戚清 《基层医学论坛》2014,(34):4626-4627
目的:评价外源性磷酸肌酸(CP)对病毒性心肌炎并发心力衰竭患儿的治疗效果。方法我院病毒性心肌炎并发心力衰竭患儿51例,随机分为磷酸肌酸组(CP组)26例和1,6-二磷酸果糖(FDP)组25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2组分别给予CP和FDP治疗,观察治疗前后心脏彩色多普勒超声了解左室射血分数(EF)和短轴缩短率(FS)。结果 CP组治疗有效率为84.6%,FDP组有效率为52.0%。2组有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EF、FS均较治疗前有所改善,但CP组心功能改善更加明显(P<0.05)。结论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磷酸肌酸,能较好地改善病毒性心肌炎患儿的心脏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