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人口学刊》2015,(6):85-92
世界上任何国家一旦进入低出生-长寿命的人口老龄化时代,便对劳动生产率产生波及效应。有趣的是,围绕着人口结构老龄化对劳动生产率的影响,学术界存在着老龄化会降低劳动生产率与老龄化会提高劳动生产率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本文根据韩国雇佣结构现状及特征,运用实证方法分析20世纪韩国雇佣结构的高龄化对劳动生产率的影响以及对未来劳动生产率将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十四五”期间,国内经济发展进入新阶段,劳动生产率增速对于GDP增速起着决定性作用,因此,有必要对经济转型时期劳动生产率的增长进一步分析,探究其增长源泉。对新古典增长模型进行扩展,并利用各省市1998—2019年数据,对劳动生产率进行回归估计和增长分解。研究的主要发现有:OLS回归结果表明,中国劳动生产率在产业结构转变期间确实经历了“结构性减速”,但分解的结果表明,这种减速主要存在于低劳动生产率部门,对高劳动生产率部门反而有一定积极作用;回归和分解的结果表明,出口结构对劳动生产率的促进作用仅发生在低分位处,且总体效应较小;产业结构转变期的资本产出弹性更大,且资本深化仍是中国劳动生产率增长的最大动力;教育数量和教育质量对劳动生产率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对方的水平,目前教育扩张对劳动生产率的增长仍有促进作用;转型期间劳动生产率的分布更加集中,表明省际间的劳动生产率存在趋同,分解的结果表明主要是由要素回报导致的。基于实证分析的结论,未来引导产业结构向生产性服务化发展,进而引导制造业向高端化发展是缓解转变期经济“阵痛”的重要途径;同时,兼顾教育数量和教育质量的教育扩张将更有益于劳动生产率增长...  相似文献   

3.
邬民乐 《西北人口》2009,30(2):37-41
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经济的快速成长,我国的劳动生产率在迅速提高。本文利用指数方法,从产业结构的角度实证分析了改革以来我国劳动生产率的增长因素。结果发现.劳动生产率增长的主要来自产业内部的纯生产率效应,而就业结构变动的贡献既不稳定,也不显著。在产业间劳动生产率差距不断扩大的背景下,本文最后讨论了我国劳动生产率增长中就业结构变动贡献不足的原因。  相似文献   

4.
谢凡  杨兆庆 《西北人口》2015,(1):85-90,96
本文建立一般均衡模型分析了环境规制如何影响劳动生产率。主要包括:一方面环境规制的实施能够提升环境质量改善劳动者身体健康从而对劳动生产率产生影响;另一方面企业将遵循环境规制的成本部分地转移给劳动者从而导致劳动生产率的变化。在理论分析基础之上以京津冀2000-2012年的面板数据进行联立方程组模型分析,研究表明:环境规制对劳动生产率存在着负面影响,且这种影响具有一定的时滞性;工资与身体健康水平对劳动生产率都有正面的影响,但在本研究中环境规制通过工资渠道对劳动生产率的影响并不明显;京津冀三个地区的环境规制水平还不足以改善污染水平从而促进劳动生产率。  相似文献   

5.
以组群式城市淄博市为例,深入探讨了影响农业劳动生产率的主要因素,客观分析了满负荷农业劳动生产率的区域差异性,定性与定量研究了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对乡村劳动力所产生的排斥力。  相似文献   

6.
李竞博  高瑗 《人口研究》2022,(2):102-116
在人口老龄化不可逆转且不断深化的背景下,实现创新型国家的关键在于技术创新。采用中介效应和面板门槛效应模型,验证人口老龄化通过技术创新途径对劳动生产率的影响以及以人口老龄化作为门槛变量,技术创新对劳动生产率的跃迁式影响。结论显示:无论是否束紧经济条件,人口老龄化除了直接影响劳动生产率外,还通过技术创新路径对劳动生产率产生中介影响;在理想条件下,以人口老龄化作为门槛变量,技术创新对劳动生产率的影响为正,当考虑其他控制变量时,技术创新在门槛区间内对劳动生产率的影响为负;在东、中、西部,技术创新对劳动生产率的影响呈现出不同程度的差异,东部的人口转变中,技术创新对劳动生产率的作用符合技术创新对经济发展的作用机制。  相似文献   

7.
文章基于人口红利转变的视角,利用中国省际面板数据实证分析数字经济对劳动生产率收敛的影响。研究发现:(1)在研究时段内,数字经济总体上并未引发生产率悖论问题,不仅加速了劳动生产率的增长,而且促进了劳动生产率的收敛。(2)数字经济赋能劳动生产率收敛的强化效应主要源自产业数字化及其对服务业劳动生产率的影响。(3)从劳动力就业的角度来看,数字经济产生的就业创造效应和就业替代效应可以通过优化劳动力就业结构促进劳动生产率的收敛。(4)伴随人口红利的转变,数字经济对劳动生产率收敛的影响存在显著的单门槛效应,当人口红利水平越过门槛值后,数字经济赋能劳动生产率收敛的强化作用呈现出明显的边际递增特征,即数字经济发展可以消解人口红利衰减对劳动生产率收敛的潜在冲击。文章认为,在人口红利转变的现实背景下,数字经济发展在抬高劳动生产率收敛水平的同时,也能促使区域劳动生产率加速向自身平衡增长路径上靠拢,从而有利于推动区域实现高质量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8.
基于2015年中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数据,采用明瑟工资方程研究了受教育程度和工作经验对不同年龄组流动人口劳动生产率影响的差异问题。结果表明:不同年龄组流动人口的劳动生产率呈倒“U”型分布,30—34岁年龄组的流动人口劳动生产率最高;从总体上看,受教育程度几乎对各个年龄组流动人口的劳动生产率均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且对25—29岁年龄组的影响最大,随着年龄的上升,受教育程度对流动人口劳动生产率的影响呈先递增后递减的趋势,对55岁及以上年龄组的影响不再显著;工作经验仅对15—24岁年龄组流动人口的劳动生产率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对30岁及以上年龄组的影响则显著为负,且工作经验与部分年龄组流动人口的劳动生产率呈“U”型关系。此外,性别、户口类型、流动范围、就业身份、婚姻状况和职业属性等社会基本特征变量对大部分年龄组流动人口的劳动生产率均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相似文献   

9.
《人口学刊》2019,(2):77-86
提高劳动生产率是经济发展实现高质量转变的关键因素。当前我国社会全面进入老龄化阶段,人口老龄化程度的加深对劳动生产率的影响日益引起社会各界广泛关注。围绕两者关系进行深入分析不仅有助于我们深入理解人口老龄化的经济效应,同时对于我们更好应对人口老龄化问题将具有重要指导作用。本文采用非线性方法就我国人口老龄化对劳动生产率的影响进行深入研究,通过对1990-2012年31个省份的面板数据进行实证分析后发现:由于我国处于老龄化社会的初期阶段,人口老龄化程度的加深对劳动生产率的增长具有明显提升作用,但从门槛模型结果来看,在老龄化程度较高的地区,人口老龄化对劳动生产率的提升作用已开始有所减弱,这种"增长渐进式衰减"应引起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当前政府应抓住老龄化社会初期的发展机遇,加快建成产学研人才培养体系,为日后有效促进劳动生产率的快速提升提供充足的人才储备基础;同时社会各界应积极应对未来高度老龄化社会对劳动生产率的负面冲击,通过交流合作等方式进一步为开发老年人口红利寻找机遇。  相似文献   

10.
《人口学刊》2019,(6):78-88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国家对人口流动限制的放松和户籍制度改革,大规模的人口跨地区流动成为常态,其总体趋势表现为人口向东南沿海发达地区流动。促进人口合理流动一直是我国人口政策的重要目标之一,但问题是如何判断人口流动是否合理。从经济发展的角度看,人口流动与劳动生产率的关系无疑是其中最重要的判断标准之一。本文以2000-2015年中国省级数据为样本,利用门限回归模型实证研究人口集聚对劳动生产率的非线性影响,选取高技能人口比例等指标为门限变量,发现人口集聚对劳动生产率的促进作用存在显著的门限效应,当高技能人口比例超过7.24%时,人口集聚对劳动生产率的提升作用将增加8%。反映区域发展条件的其他门限变量估计结果同样显示人口集聚对劳动生产率存在着门限影响,当人口抚养比、城镇化水平、非农就业人口比重、信息化水平超过门限值后,人口集聚对劳动生产率的促进作用会显著增强。对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劳动生产率的实证检验获得了相同的研究结论,高技能人口比例的门限值提高到10.57%,反映了第二产业对高技能人口的更大需求。总体看来,我国区域人口集聚水平与区域劳动生产率存在较强相互促进影响。  相似文献   

11.
中国自2000年步入老龄化社会以来,人口老龄化程度持续加深,作为社会经济基本要素,劳动力老化使得社会经济发展面临一系列新挑战与新机遇。为探索劳动力老化对劳动生产率的影响机理,基于2000—2020年中国城市面板数据,在借鉴既往研究的基础上,利用长差分模型实证分析劳动力老化对劳动生产率的影响。研究发现,劳动力老化与劳动生产率之间呈负相关关系;进一步从要素投入和技术进步两个方面考察劳动力老化对劳动生产率的作用机制后发现,劳动力老化主要通过影响技术进步与劳动就业作用于劳动生产率;此外,劳动技能提升、公共财政投入等公共政策可以有效降低劳动力老化对劳动生产率的消极影响;最后,本研究认为,若想有效应对这一问题就要加强对生育问题的关注,要从劳动技能提升、公共财政投入等方面制定专门且有效的公共政策,并在具体实施时,注重相关政策向中西部地区、二线及以下城市等特定地区倾斜。上述这些研究结论有助于从劳动力老化视角解释中国城市劳动生产率的表现差异,对于推动人口发展新格局下的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环境污染对劳动生产率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大多数文献考察了环境管制对劳动力市场的影响,而较少直接考察环境污染对劳动力市场的影响。因此文章将环境作为一种生产要素来建立局部均衡模型,并利用中国1991~2010年省级面板数据进行实证研究,结果发现,环境污染对劳动生产率的影响主要从污染对生产的影响和污染对劳动支付决策的影响两个渠道来实现;同时实证研究发现环境污染对当期的劳动生产率有显著的正效应,然而通过对劳动者劳动支付决策的影响会显著抑制下一期的劳动生产率,并且在环境污染规模较低时,环境污染规模的增加有利于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而当环境污染规模较大时则会对劳动生产率有显著的抑制效应。  相似文献   

13.
人口结构变动通过作用于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积累影响区域劳动生产率.本文采用中国1993-2014年29个省份的面板数据,对从人口年龄、性别、城乡分布以及受教育程度四个方面所衡量的广义人口结构对区域劳动生产率的影响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发现,人口结构对劳动生产率的影响在东、中、西部三大区域存在较大差异,其中少儿抚养比下降、老年抚养比上升带来的正向影响仅在东部和西部地区显著,人口城镇化为东部地区带来正向效应,却对西部地区产生抑制作用.高中教育对劳动生产率没有明显的推动作用,大专及以上高等教育则带来了正向影响.研究还发现,性别比例在中部地区导致劳动生产率呈现倒"U"型的变动过程,而其在西部地区则表现为"U"型的变动过程.由此,隐含的政策含义是:提高劳动生产率、缩小地区差异,有必要进一步放开生育政策,提高女性劳动力占比,均衡男女边际生产率,积极推进欠发达地区就近城镇化.  相似文献   

14.
劳动生产率与工资关系的脉冲响应分析——以广东省为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文章用协整方法研究广东省劳动生产率与工资的长期关系,并建立了VAR模型对二者的关系进行脉冲响应分析和方差分解,结果表明,广东省全员劳动生产率的波动主要归因于其自身的冲击,并且这种冲击对不同所有制单位平均工资的波动影响强度大且持久,远大于平均工资相互间的冲击。  相似文献   

15.
文章采用历史增长核算法,将经济增长分解为三个贡献要素,即劳动年龄人口规模的增长、劳动生产率的增长及劳动力利用效率的增长。在此基础上考察1991~2011年中国实际GDP增长和各贡献要素的变化特征和趋势,结果表明,劳动生产率的提升是中国过去20年经济增长的最主要动力,其次为劳动年龄人口的增长,而劳动力利用效率的影响为负。从未来趋势上看,我国人口年龄结构和总量变化都将对经济发展带来负面影响,短期看人口年龄结构的影响更大,中长期则人口总量的影响更大;劳动参与率的下降和工作时间的减少将使劳动力利用效率进一步下降;而近年来中国劳动生产率的增长速度放缓,这些因素预示着中国未来经济发展速度必然放缓。最后,文章提出促进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以提升总体劳动生产率,降低非充分就业率提升实际劳动力利用效率等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文章利用中国国家统计局2000年进行的全国范围内的城镇住户调查数据,考察了中国劳动者绝对教育数量和相对教育位置这两者的收入效应,从而分别度量出教育经济收益中的生产成分和信息成分.实证结果发现,中国劳动力市场中教育一方面具有显著地促进劳动者劳动生产率的生产功能,另一方面还具有显著地反映劳动者劳动生产率的信息功能.  相似文献   

17.
伴随着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融合发展,人工智能渗透(ArtificialIntelligencePenetration,AIP)是否能够通过劳动生产率的调节促进中国制造业出口韧性提升颇受关注。文章整合全球工业机器人数据库与中国相关统计年鉴数据库,采用2008~2019年经归并的中国制造业12个细分行业面板数据,构建固定效应基准回归模型和调节效应模型,实证分析并检验了人工智能渗透对中国制造业出口韧性的影响。研究发现:(1)人工智能渗透对制造业出口韧性呈现显著的正向影响,强化人工智能渗透有助于促进制造业出口韧性提升;(2)人工智能渗透对制造业出口韧性的影响存在明显的异质性,高技术制造业人工智能渗透显著促进了出口韧性提升,中低技术制造业的这一效应尚未显现;(3)劳动生产率负向调节了人工智能渗透对出口韧性的提升作用,对于劳动生产率较高的行业,人工智能渗透对出口韧性的提升作用更弱,但对于劳动生产率较低的行业,人工智能渗透对出口韧性的提升作用更强。进而,建议进一步促进人工智能与制造业深度融合、提高研发密度、充分利用技术外溢效应、合理调控外资进入度与出口依存度,以提升制造业出口韧性与劳动生产率,优化劳动就业技能结构,保障产业链供应链安全。  相似文献   

18.
在对西部大开发中西部地区就业结构进行比较分析与合理化评价基础上,依据shift-share方法分离就业结构对劳动生产率提升的贡献。分析表明,西部大开发以来西部地区就业结构向着"高级化"方向持续演化,实现了"跨越式"调整;就业结构合理化程度也得到快速提高,但和全国水平的差距未能缩小;就业结构变迁对于劳动生产率提高贡献了很大份额;西部各省市自治区之间在就业结构状态、合理化程度方面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在同时调整过程中的步调和促进劳动生产率的贡献方面也不一致。这些结论在政策上意味着,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过程中要素市场,尤其是劳动力市场制度的建设和完善应该进一步加强。  相似文献   

19.
人作为经济要素既是生产者又是消费者,是生产者与消费者的对立统一体。一般说来,人作为生产者的生产量总是大于他本人的消费量,并且随着劳动生产率的提高,生产量大于消费量的差额也不断扩大。这样,社会才有较多的积累,生产才能有更快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也才可能有较大的改善。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主要是靠技术装备的改善和劳动者素质的  相似文献   

20.
服务业就业增长之谜:对鲍穆尔—富克斯假说的再检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运用1991~2005年我国服务业内部各行业的数据检验了鲍穆尔—富克斯假说。结果表明,制造业相对于服务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会促进服务业各行业就业的增长。而且与制造业劳动生产率差距越大的服务业部门吸纳劳动力的能力越强,用中国的数据再次验证了服务业技术进步滞后是导致就业增长的重要原因。在此基础上,文章就促进我国服务业就业增长提出了简要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