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调查张掖市城市、农村和少数民族中小学生近视的发生、发展状况及影响近视的相关因素。方法:对3600名中小学生的视力及屈光状态进行调查。结果:中小学生近视检出率平均为25.83%,其中城市、农村及少数民族学生近视率分别为35.02%、12.00%和8.91%;父母近视的学生近视率明显升高;女生近视率高于男生;近视的程度与学习强度有关;屈光度随年龄的增长而增加。结论:学习行为和长时间近距离用眼是近视发生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2.
穆翔 《中国现代医生》2008,46(25):153-153
目的了解来院就诊的儿童、青少年近视构成情况,比较不同年龄段、不同性别的近视分布和程度。方法对来我院医学验光配镜部就诊的北海市幼、小、中学生患者,经散瞳验光,确诊近视者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对3718例患者的资料进行分析,其中:幼儿园学生占5.43%,小学生占31.74%,中学生占62.83%;女性占55.62%,男性占44.38%;父母有近视史的占57.80%。结论儿童、青少年近视与遗传、环境因素的共同结果有一定关系。随着年龄增加,学习任务加重,用眼增多,近视明显增多,屈光状态随着年龄不断加深,发病率有上升趋势,而且发病年龄提前。学校及家长要提高对儿童、青少年学生眼保健意识,尤其要重视女性学生。要加大防治近视眼的宣传力度。  相似文献   

3.
目的:调查厂矿中小学生近视的发病情况,进一步探讨预防近视的有效措施.方法:对太原钢铁集团(以下简称太钢)的十三所小学,六所中学的学生进行视力普查,对单眼裸视力低于0.8者行散瞳验光,统计近视的患病率.结果:近视的发病率小学为15.50%,初中为48.22%,高中为62.31%.呈增长趋势;女生近视率38.29%,男生近视率31.88%,女生明显高于男生;在小学生中以轻度近视为主,占50.25%:而初.高中以中度近视为主,分别占49.12%和49.05%:轻中度近视家族史不明显,高度近视有明显家族史.结论:环境因素对后天性青少年近视有重要影响,预防近视应以改善环境因素为重点。  相似文献   

4.
本文共测试了11070名呼和浩特市城区和在区中、小学生的视力。结果是:引起学生视力低下的主要原因为近视,且近视的检出率和重度近视随年龄增长而增加,特别是在13~18岁年龄组更为明显;近视检出率城区学生明显高于农区学生(μ>2.58,p<0.01),但是,无论城区学生或农区学生,女生的检出率分别都明显高于男生(μ>2.58,P<0.01)。  相似文献   

5.
目的调查分析中小学生近视的发病情况及影响因素,旨在为近视眼的预防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整群随机抽取我市中小学校各1所学校的1280名学生进行调查,共调查小学1-6年级小学生共780名,初一至初三学生共500名。结果调查的1280名中小学生中确诊为近视526名,近视率41.09%。其中轻度近视343名,占65.21%。中度近视115名,占21.86%;高度近视68名,占12.93%。中学生的近视发病率明显多于小学生,且父母均为近视的发病率明显多于父母均非近视的发病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男生、女生间近视的发病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对近视的影响因素进行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读书时眼与书距离过近、父母均近视、每天做家庭作业的时间过长、看电视和电脑时间过长、缺乏体育锻炼是中小学生近视发病的主要危险因素。结论造成我市中小学生近视的发生的主要影响因素是读书时眼与书距离过近、父母均近视、每天做家庭作业的时间过长、看电视和电脑时间过长、缺乏体育锻炼。  相似文献   

6.
普查1523名16 ̄20岁近视高中毕业生的立体视锐度结果为:近视学生中心凹立体视通过率为89.36%;黄斑立体视通过率为98.03%;无立体视者占1.18%。调查表明:近视者立体视锐度异常发生率高于正常视力者。不同视力、不同屈光度,双眼不等屈光参差程度间立体视锐度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7.
医科大学三年级学生近视相关因素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徐烈  张治英  李富军  龙泳  徐德忠 《医学争鸣》2001,22(18):1714-1716
目的:观察某医科大学中期学习的学生视力状况,探讨影响视力的相关因素。方法:把三年级医疗专业全体学生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问卷式调查,近视作为病例组,视力正常为对照组,进行病例对照研究的成组处理,作单因素与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学生中近视率为69.19%;男生为64.3%,女生为84.4%,差异显(P=0.011)。单因素分析表明,近视与居住在城市(OR=2.78,P=0.007),眼疲劳史(OR=2.24,P=0.018),阅读距离远(OR=0.22,P=0.000),看电视多(OR=3.54,P=0.000)四种因素相关;其中居住城市、阅读距离远、看电视多与近视有一定剂量效应关系。多因素分析发现,阅读距离远(OR=0.23)、床上阅读(OR=2.07)、父母近视(OR=2.47)为近视的主要保护和危险因素。结论:性别可能是混杂因素;居住城市、床上阅读、看电视多、阅读距离远与父母近视是学生近视的主要危险或保护因素。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诸暨市青少年近视眼流行病学调查及相关危险因素和保护因素。方法抽样调查2 237例诸暨市青少年近视现状及相关因素。结果 2 237例学生近视检出率为34.96%,近视检出率随年龄增长而升高,双亲近视的学生近视检出率最高,其次为母亲近视,父亲近视及双亲非近视的学生,女生近视检出率高于男生,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以轻度近视为主(P<0.05)。未配镜近视学生以小学生为主(P<0.05)。年龄、双亲近视、看书时间、看电视/电脑时间是近视的危险因素,而户外活动、眼保健操、睡眠则是近视的保护因素(P<0.05)。结论诸暨市青少年近视率较高,近视与遗传、学业任务重、不良用眼习惯有关,而经常户外运动、做眼保健操及良好的睡眠有助降低近视率。  相似文献   

9.
屈光不正在青少年的发生率近年来有所增长,其中尤以近视为多见。关于屈光不正的成因有多种因素,1963年梁氏阐述有关近视发生过程中有9种因素。为了了解近年来青少年有关视力与屈光不正变化情况,作者于1982年3月对644名小学生进行检查及对视力与看书、看电视、家族史的关系,进行调查分析。一、资料来源 644名均为1~6年级的小学生,年龄为7~15岁。全部学生用“国际标准视力表”测定裸眼视力,凡视力在0.9以下者进行验光,先作小瞳检影,如小瞳检影不能满意者再作散瞳检影验光。在视力普查情况下,我们对50名正常视力和50名视力不良的学生分别作了视力  相似文献   

10.
分析47例多原发性恶性肿瘤(MPC)相关因素中,MPC发生率与年龄增长呈正相关,发生在同一器官或系统者占71%,发生在不同器官或系统者为29%;上皮来源的肿瘤占79%,其它胚层来源的肿瘤占21%。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绝经后阴道出血的原因及有关因素。方法:对250例绝经后不规则阴道出血病例进行阴道分泌物涂片。活检,诊刮、病理检查资料进行分析。结果:250例患者中因感染性疾病引起的出血占63.3%;功能性子宫出血占18.8%;妇科肿瘤占13.2%,其中恶性肿瘤占9.2%,良性肿瘤占4%;宫内节育器占2.8%,其他占2%。结论:绝经后阴道出血患者中,感染性疾病最多,随着年龄增长,绝经时间延长,发生恶性肿瘤发病率明显增多。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高血压、冠心病患者的心理状况及其与相关因素的关系。方法将77例高血压患者、84例冠心病患者分别进行SDS、SAS评分,统计焦虑、抑郁的发生率及其与相关因素(如性别、年龄、职业、文化、病程)的关系。结果高血压:焦虑发生率为55.84%,抑郁发生率为33.77%,两者兼有者发生率为19.48%,病程较短(〈10a)的患者易产生焦虑情绪;冠心病:焦虑发生率为51.19%,抑郁发生率为30.95%,两者兼有者发生率为16.67%,女性患者易产生焦虑、抑郁情绪。结论焦虑、抑郁等心理障碍在高血压、冠心病中发生率较高,高血压患者焦虑发生与病程有关,冠心病患者焦虑、抑郁发生与性别有关。  相似文献   

13.
对百色城区和郊区5所中学参加中考学生1084人进行体检,检出近视眼者482人,发生率为44.46%,按分类进行统计比较。结果表明,城区考生近视率为64.23%(404/629),郊区农村考生为17.14%(78/455),两者有非常显著差异(P<0.01);城区和郊区女生近视率(76.84%和23.5%)均非常显著高于男生(53.78%和12.87%,P<0.01);城区和郊区中考上线生近视率(90.26%和31.35%)均非常显著高于落榜生(17.98%和6.77%,P<0.01)。近视的发生与阅读过长密切相关。认为近视防治工作应以加强学习时间管理为重点。  相似文献   

14.
ICU经皮中心静脉插管术并发症前瞻性调查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调查中日友好医院重症监护室(ICU)经皮中心静脉插管术并发症发生情况及相关危险因素。方法:收集1999年3月-2000年11月间176例接爱中心静脉插管术患者的年龄、性别、穿刺部位、留管时间、穿刺次数、穿刺者操作经验和并发症。对并发症危险因素分析采用χ^2检验。结果:并发症发生率为32.1%,重要插管并发症发生率为5.4%。未发生静脉血栓、气栓、血胸。次要插管并发症发生率为16.7%,感染并发症为10.0%。无一例患者因并发症死亡。穿刺难度与并发症发生相关(P<0.05),留管时间≥7d者感染并发症显著增加(P<0.01)。结论:我院ICU进行的中心静脉插管术是安全的。  相似文献   

15.
①目的探讨开颅手术后颅内感染的相关危险因素及其防治措施。②方法时10年来不同颅脑手术患者3932例的临床资料及时发生颅内感染患者的危险因素进行回顾分析。(萤结果术后发生颅内感染者136例,感染率为3.46%;多种不同的危险因素与颅内感染的发生有关,如术后有脑脊液漏、切口皮下反复积液、长时间脑室引流及急症术后再次手术者,其术后颅内感染的发生率分别为42.20%、31.87%、26.67%和21.43%,明显高于平均感染率(P〈0.01);有颅脑手术史者术后颅内感染发生率为5.65%,幕下手术者术后颅内感染发生率为6.15%,手术时间〉8小时者术后颅内感染发生率为7.87%,术前有糖尿病者术后发颅内感染生率为11.72%,术前有肺部感染者术后发颅内感染生率为9.52%。④结论术后有脑脊液漏、切口皮下反复积液、长时间脑室引流及急症术后再次手术是术后发生颅内感染的高危因素。严格的无菌操作、围术期使用有效抗生素、针对不同的危险因素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可减少术后颅内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食管癌、贲门癌术后心律失常的发生原因。分法:对169例食管癌、贲门癌术后患者进行连续心电监护,4l例发生各种类型心律失常。比较年龄、术前心电图表现及食管、胃的吻合部位与术后心律失常发生的关系。结果:术后心律失常发生率为24.3%。其中60岁以上发生率33.3%,60岁以下19.3%;术前心电图异常者发生率38.7%,正常者21.0%;弓上吻合者发生率35.6%,弓下吻合者12.2%,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P<0.005)。结论:食管癌、贲门癌术后心律失常的发生率与患者的年龄、术前心电图是否正常、食管胃吻合的部位有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调查学龄前儿童近视发生率及发生的相关因素,探索早期预防近视的规律与措施。方法(1)随机选取阳江市江城区、阳江市海陵试验区两地属下幼儿同5010名3.6岁学龄前儿童作为调查对象。(2)在广东省妇幼保健院眼科专家指导下采用全自动检影仪对所选取的学龄前儿童进行屈光筛查。(3)凡可疑近视及屈光度≤+2.00D的儿童给予1%阿托品眼膏涂双眼3d,然后由专人进行视网膜检影。(4)确诊为近视及屈光度≤+2.00D的儿童由专人进行相关因素调查。(5)确诊为近视者经适当的屈光矫正后,按要求进行为期1年的随访,每半年进行1次屈光状态的检测。结果(1)学龄前儿童近视的发生率为1.62%,城区1.68%,农村1.50%;其中3岁~0.92%,4岁~1.65%,5~6岁2.11%。(2)病因分析:学龄前儿童近视眼发生与近亲近视史密切相关,城区与农村学龄前儿童近视眼发病情况无显著性差异。结论学龄前儿童近视在临床上并不少见,宜给予足够的重视。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维持性血液透析期间引起心律失常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83例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的临床资料,83例患者进行维持性血液透析,比较不同年龄段(〈50岁、50~60岁、〉60岁)、不同超滤量(〈3kg≥3kg)及不同并发症患者(冠心病、高血压、心包积液、重度贫血)的心律失常发生率,并比较透析中有无心律失常患者透析前、后血压(收缩压、舒张压)、肾功能(血肌酐、尿素氮)、电解质(血清钾、钠、氯、钙离子)的差异。结果:83例患者共行血液透析2408例次,发生心律失常758例次(31.48%),发生于上机后2~4h者494例次(65.17%)。随着年龄增长,透析中心律失常发生率也随之增加,不同年龄段患者心律失常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超滤量≥3k患者心律失常率明显高于超滤量〈3kg者(P〈0.05);并发冠心病、心包积液、重度贫血的患者透析中心律失常发生率均明显高于未并发相应疾病者(P〈0.05);透析中出现心律失常患者的血压、肾功及血清离子在透析前与透析中未出现心律失常患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透析后血压、血清钾离子明显低于透析中未出现心律失常患者(P〈0.05)。超滤量、并发症、血透相关性低血压、低血钾有关。结论:维持性血液透析中心律失常的发生可能与年龄超滤量、并发症、血透相关性低血压、低血钾有关。  相似文献   

19.
许鹏  张玉海  柴治国  王玉英 《医学争鸣》2009,30(11):1048-1050
目的:探讨慢性病住院患者院内感染的发生率和影响因素.方法:以7种常见慢性病出院患者病历资料为依据,回顾性调查分析2006-01-01/2007-12-31出院患者2586例院内感染的发生情况.结果:2586例慢性病住院患者院内感染率为8.1%.院内感染率与患者的基础疾病、年龄、住院时间及接受侵入性操作有关.不同年龄患者院内感染的发病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随着年龄的增长,院内感染发生率也增高;院内感染的发病率与住院天数有关(P〈0.01),随着住院天数延长,院内感染发生率增高;院内感染部位以呼吸道和泌尿道为主,分别占42.3%和22.1%.菌群组成以革兰阴性杆菌为主,占62.8%.结论:慢性病患者住院期间易发生院内感染,感染发生与患者的基础疾病、年龄、住院时间及侵入性操作等有关.应针对患者的特点,制定综合预防措施,以有效控制和切实降低院内感染发生率.  相似文献   

20.
影响突聋疗效的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突聋的发病时间、年龄及眩晕对疗效的影响。方法:收集听力损失程度不同、病程长短不同、发病年龄不同及伴随有无眩晕的突聋患者150例,采用以前列腺素E1为主药,以扩血管、神经营养药为辅助治疗,观察上述因素与疗效关系,治疗前后行听力学检查对照。结果:病程小于2周内就治的轻中重度耳聋患者其有效率达97.22%;起病大于3个月就治者,其有效率为58.33%。从年龄看45岁之内者有效率为91.91%;46~60岁者有效率为85.36%;大于60岁以上者有效率75.00%。伴随症状看,伴有眩晕者有效率60.86%;不伴眩晕者有效率94.48%。结论:突聋的疗效与治疗时间成正比应越早疗效越好、反之越差;以中青年发病者治疗效果佳,伴眩晕的疗效差,不伴眩晕的疗效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