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亚低温治疗对重型颅脑损伤脑脊液乳酸及酸碱平衡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在亚低温治疗过程中的脑脊液PO2 、PCO2 、pH值、乳酸水平及动脉血pH值进行监测分析 ,探讨亚低温治疗对重型颅脑损伤脑脊液酸碱平衡的影响。方法 收集 4 2例重型颅脑伤 (GCS≤ 8分 )患者 ,平均年龄 4 1 .7岁。亚低温组于伤后 1 2小时内实施亚低温治疗 (32~ 34℃ ) ,时程 3~ 5天 ;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两组均于降温前、降温 2 4、4 8、72小时各时段测定脑脊液PO2 、PCO2 、pH值、乳酸水平及动脉血pH值 ,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脑温及体温的变化对血pH值影响不大。血pH值大致波动在正常范围 ,而脑脊液pH值始终低于正常。各时段的脑脊液pH值均明显低于血pH值 (P <0 .0 5 )。亚低温组和对照组在降温前时段 ,脑脊液PO2 、PCO2 、乳酸水平无显著性差异 (P >0 .0 5 ) ;降温 2 4、4 8、72小时时段 ,亚低温组脑脊液PO2 、PCO2 、乳酸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 亚低温治疗在降低重型颅脑损伤 (GCS≤ 8分 )患者脑脊液PO2 的同时 ,也降低了脑脊液PCO2 、乳酸水平 ,但不能改善脑脊液的低pH值状态  相似文献   

2.
亚低温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的临床应用及脑氧代谢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 探讨亚低温疗法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脑保护机理及临床疗效。方法  112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 (GCS≤ 8分 )随机分为亚低温治疗组和常温治疗组。亚低温组 6 5例 ,于伤后 4~ 12小时内行亚低温治疗 ,术中将脑温探头置于硬膜下腔 ,将脑温控制在 32~ 35℃。亚低温治疗 4~ 7天 ,同时检测颈动脉和颈静脉血气及电解质变化、颅内压 (ICP)、血糖及生命体征等指标。常温组除未行亚低温治疗外 ,其余治疗及监测方法同亚低温组。两组病人均于伤后 3个月根据GOS预后评分判定疗效。结果 与常温组比较 ,亚低温治疗组病人脑氧耗明显好转 ,伤后早期高颅压 (ICP)、高血糖情况分别显著下降 ,生命体征及电解质等无明显差异 ,无严重并发症 ,死残率明显降低 ,预后显著改善。结论 亚低温具有显著的脑保护作用 ,临床应用于重型颅脑损伤的救治安全有效 ,无严重并发症  相似文献   

3.
亚低温对颅脑损伤后脑血管内皮细胞紧密连接开放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颅脑损伤后早期亚低温治疗对脑毛细血管内皮细胞紧密连接开放的影响 ,阐明亚低温降低伤后血脑屏障通透性的可能机制。 方法 Wistar大鼠 90只 ,随机分为常温对照组 (10只 )、常温损伤组 (40只 )和亚低温治疗组 (40只 )。在镧示踪法电镜下分别观察亚低温及常温条件下颅脑损伤后内皮细胞紧密连接的开放及其程度 ;用干 -湿重法测定常温损伤组及亚低温治疗组伤后不同时相脑组织含水量并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 常温损伤组伤后 3h紧密连接初步开放 ,2 4~ 4 8h紧密连接开放达高峰 ,72h紧密连接仍大量开放。亚低温治疗组紧密连接仅轻度开放 ;亚低温治疗组脑组织含水量较常温损伤组明显减少 ,伤后 3,2 4 ,72h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0 .0 5 ) ,伤后 4 8h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 (P <0 .0 1)。 结论 亚低温有减轻颅脑损伤后血脑屏障毛细血管内皮细胞紧密连接的开放程度及减轻脑水肿的作用 ,亚低温减轻伤后内皮细胞紧密连接开放是降低伤后血脑屏障通透性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4.
亚低温疗法在重型颅脑损伤治疗中的作用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目的探讨亚低温冬眠疗法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脑保护机制及临床疗效。方法将65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格拉斯哥昏迷评分≤8分)随机分为亚低温组(33例)和常温组(32例)。亚低温组入院后1~5 h内行亚低温冬眠治疗,输液泵持续静脉点滴冬眠合剂,肛温控制在32~35℃,亚低温冬眠治疗3~7 d,同时检测颈动脉和颈静脉血气、电解质、生命体征等指标。常温组除未行亚低温冬眠治疗外,其余治疗及监测方法同亚低温组。两组患者均于伤后根据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判定疗效。结果亚低温组比常温组脑氧耗及死残率明显降低,预后明显改善。结论亚低温冬眠疗法具有显著的脑保护作用,临床应用于重型颅脑损伤救治安全有效,无严重并发症。  相似文献   

5.
祁敏  陈莉  郭玮瑜 《武警医学》2001,12(11):684-685
在重型颅脑损伤治疗中,亚低温(30~35℃)能显著减轻颅脑损伤后神经功能障碍和脑病理形态损害,保护血脑屏障,从而明显降低重型颅脑伤的死亡率,改善预后[1]?我科从1998年10月~1999年10月共选择重型颅脑损伤患者46例,随机分2组进行治疗护理观察比较,该研究发现亚低温配合常规治疗,取得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病例选择和分组 46例重型颅脑损伤(GCS≤7分)患者中,男30例,女16例,年龄6~78岁;随机分为亚低温治疗组22例,其中脑挫裂伤14例,颅内血肿8例;对照组24例,其中脑挫裂伤12例,颅内血肿12例?1.2 治疗方法 亚低温治疗方法:降温前3…  相似文献   

6.
王永刚 《航空航天医药》2011,22(10):1232-1233
目的:探讨改良大骨瓣开颅术辅助选择性亚低温救治重型颅脑损伤,术后配合中医药的疗效。方法:将96例重型颅脑损伤病人随机分为2组:A组:行改良大骨瓣开颅术辅助选择性亚低温治疗62例;B组:行标准大骨瓣开颅术常规治疗34例。术后均配合中医药治疗。根据预后评分(GOS)评价病人预后。结果:术后随访1~6个月,平均3各月。A组恢复率为60%,与B组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A组重残率7%,低于B组(P〈0.05);A组死亡率15%,与B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改良大骨瓣开颅术可降低重型颅脑损伤的死亡率;选择性亚低温治疗具有脑保护功能,加快神经功能恢复,提高其恢复良好率;术后中医参与治疗,使意识恢复加快,并发症减少。改良大骨瓣开颅术辅助选择性亚低温中医药参与的联合治疗,是降低重型颅脑损伤的死亡率、重残率,提高患者生存质量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7.
目的 通过动态观察亚低温对急性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血清S-100B蛋白浓度的影响,探讨亚低温在急性重型颅脑损伤治疗中的作用.方法 将120例急性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亚低温组和常规组.亚低温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予亚低温治疗,直肠温度维持在33~35℃,持续3~5 d.所有患者于入院6 h内,入院后第2,3,4,5,6天动态检测血清S-100B蛋白浓度.3个月后对患者进行GOS评估.结果 亚低温组和常规组血清S-100B蛋白浓度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亚低温组血清S-100B蛋白浓度明显低于常规组(P<0.05);亚低温能够改善急性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预后.结论 早期应用亚低温能显著降低急性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血清S-100B蛋白浓度,保护神经功能,改善预后,其脑保护作用可能与亚低温能减轻S-100B蛋白介导的损伤性脑细胞炎症反应有关.  相似文献   

8.
目前,亚低温已被广泛应用于治疗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众多学者认为亚低温(28~35℃)有良好的脑保护作用.我院自2003年1月至2008年6月对84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采用双盲法随机分为两组,一组采用亚低温治疗,另一组进行常温治疗,分别测定患者血清S-100β蛋白、神经元烯醇化酶(NSE)的变化并比较其临床意义.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9.
脑创伤大鼠透析液一氧化氮变化及亚低温治疗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研究脑创伤大鼠致伤后致伤中心、致伤区外侧侧脑室和致伤对侧海马区透析液一氧化氮 (NO)的变化以及亚低温治疗的影响。 方法 选用Wistar大鼠制作大鼠脑创伤模型 ;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常温致伤组和亚低温治疗组 ;透析管插入致伤区中心、致伤区外侧侧脑室和致伤对侧海马区 ,灌流速度为 4 μl min ,透析 5h。亚低温治疗组在脑创伤后用冰袋全身降温至脑温30℃保持 1h ,然后加热复温至 37℃。 结果  (1)正常对照组致伤区中心、致伤区外侧侧脑室和致伤对侧海马区的NO分别为 (14 .17± 2 .0 3)、(2 5 .4 3± 1.2 7)、(17.10± 1.83) μmol L ;(2 )致伤区中心NO :常温致伤组明显升高 (P <0 .0 5 ) ,伤后 0 .5h最高 ;亚低温治疗组伤后 1hNO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升高 ,0 .5h明显低于常温致伤组 ;(3)致伤区外侧NO :常温致伤组伤后与正常对照组无区别 ;亚低温治疗组NO较两组明显降低 ,复温后逐渐恢复 ,但仍明显比常温致伤组低 ;(4)对侧海马区NO :常温致伤组和亚低温治疗组NO均下降 ,但两组之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 结论 亚低温治疗对脑创伤后早期致伤区中心组织NO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对致伤对侧海马区NO无影响 ,主要是明显降低了致伤区外侧正常脑组织细胞外液NO的水平 ,具有保护脑创伤后正常组织的作用 ,从而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亚低温治疗急性重型颅脑损伤的疗效 ;探讨亚低温治疗的平稳性和安全性。方法将 1 1 2例急性重型颅脑损伤随机分为亚低温组 (5 5例 )和对照组 (5 7例 )。亚低温组入院后或术后立即给予亚低温治疗 ,酌情运用冬眠合剂、肌松剂和呼吸机 ,肛温控制在 32℃~ 34℃ ,持续 2 4小时~ 5天。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两组均观察颅内压 (ICP)、生命体征、脑干听觉诱发电位 (BAEP)Ⅰ /Ⅴ波幅比值等的变化。结果 亚低温组经亚低温治疗后 ,ICP下降明显 ;1 1例血压下降 ,1 2例心率减慢 ,复温后 ,以上指标均恢复正常 ;亚低温治疗后 2 4小时及复温后 ,双侧BAEPⅠ /Ⅴ比值与对照组同时段相比差异显著。亚低温组死亡 1 3例 ,死亡率 2 3.6 % ;对照组死亡 2 6例 ,死亡率 4 5 .6 % ,两组有显著性差异。结论 亚低温治疗能降低脑外伤后增高的ICP ,从而使死亡率及致残率明显下降。亚低温治疗中合理使用辅助药物 ,可以保障亚低温治疗的平稳性及安全性  相似文献   

11.
弥漫性脑损伤后脑缺血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9,自引:1,他引:18  
目的 运用大鼠弥漫性脑损伤 (DBI)模型研究脑外伤后脑缺血缺氧的形态学改变。 方法 采用Marmarou的DBI模型 ,光镜下观察微血管改变并测量顶叶皮质内微血管的截面积及微血管周的水肿面积 ;电镜下观察血脑屏障结构的形态学改变并半定量测定毛细血管周围的水肿范围。 结果 光镜下可见外伤后 2 ,6 ,2 4h微血管管径变窄 ,平均微血管截面积分别为 (41.77± 2 7.37) μm2 、(45 .0 9± 2 4 .75 ) μm2 、(49.38± 2 5 .13) μm2 ,均小于对照组 [(6 2 .0 7± 2 8.4 5 ) μm2 ](P <0 .0 5 )。伤后 6 ,2 4h微血管周围存在明显水肿。电镜下 2 ,6 ,2 4h血脑屏障结构有明显损害 ;微血管有痉挛、受压变窄及淤血三种改变。 结论 弥漫性脑损伤后存在明显的脑缺血缺氧的病理形态学改变。  相似文献   

12.
脑组织氧监测技术在颅脑外伤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颅脑损伤所致的缺血、缺氧不良影响已日益受到重视。无论足原发性颅腑损伤,还足继发性颅脑损伤,脑的缺血、缺氧均是影响预后的一个决定件和共同性因素。脑氧监洲技术作为神经科学领域中的新兴技术,与传统的监洲方法相比,有着明显的优越性。其意义不仅在于能早期发现脑缺血、缺氧,准确判断预后,还能及时根据病情变化,指导调整治疗方案,最大限度地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3.
大鼠二次脑损伤模型的建立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目的 建立弥漫性脑损伤 (diffusebrianinjury ,DBI)合并缺血性二次脑损伤 (secondarybrianinsult ,SBI)大鼠模型。 方法 在Marmarou模型基础上结扎双侧颈总动脉 30min ,制成缺血性SBI模型 ,观察大鼠神经损伤严重程度评分 (NSS)、脑组织含水量及室上区皮层损伤神经元数改变。 结果 合并SBI组大鼠死亡率 ( 4 8.1 % )约为单纯DBI组 ( 2 6 .2 % )的 2倍 (P <0 .0 5) ;合并SBI组在损伤 2 4h后NSS明显高于单纯DBI组 (P <0 .0 5) ;单纯DBI 1h后脑含水量明显升高 ,于 2 4h达高峰 ,随后逐渐下降 ,1 6 8h降至正常 ,而合并SBI后除 1h组外 ,其余时间组脑含水量均明显高于同时间单纯DBI组 (P <0 .0 5) ,且峰值提前至 1 2h ,1 6 8h仍未恢复正常 ;单纯DBI 6h后皮层神经元明显损伤 (P <0 .0 5) ,1 2h达高峰 ,1 6 8h恢复正常 ,而合并SBI组神经元损伤数 1 2h后还增加 ,2 4h达高峰 ,1 6 8h仍未恢复正常 (P <0 .0 5)。 结论 此模型可以复制SBI的重要临床特征 ,对SBI的基础研究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4.
201Tl脑肿瘤SPECT显像的初步临床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201Tl脑肿瘤SPECT显像判断颅内肿瘤组织学等级的价值。方法 对7例正常对照者3例脑血肿和50例颅内肿瘤患者分别^201Tl脑显像,静脉注射^201Tl111MBq15min和3min后,分别行早期和延迟脑SPECT显像,视觉分析颅内^201Tl分布情况,并对7例正常者和25例颅内肿瘤及3例脑血肿患者进行半定量分析,计算早期和延迟显像的摄取指数及滞留指数。结果 正常对照者脑实质不显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犬颅脑枪弹伤致伤区的超声显像特点.方法 取成都本地健康成年杂种犬18只,随机分为实验组(12只)和对照组(6只).麻醉后用53式滑膛枪以左额部为弹着点自左向右冠状向致伤制作犬颅脑低速枪弹伤模型.致伤后去除颅骨瓣,经骨窗应用二维及彩色多普勒超声分别在伤后即刻及1、3、6h观察脑实质内致伤区的成像特点.对照组不予致伤,其余处理同实验组.结果 实验组致伤后0.5h内死亡2只,10只纳入观察.对照组脑实质内主要解剖结构正常,实验组脑实质可观察到显著的致伤区特征:①高分辨率二维超声显示脑实质致伤区表现为内径不一、回声显著增强的近似管状回声,并可见斑片状强回声后方伴声影;彩色多普勒超声显示致伤区内未见血流信号,不同时相超声表现未见明显变化,盲管伤伤道较贯通伤复杂;②致伤区周围及远隔部位脑组织仍以低回声为主,图像分析显示致伤区与周边脑组织易于区别.结论 超声显像可清楚地显示颅脑枪弹伤脑实质内致伤区或其中伤道的分布和走行,对于颅脑枪弹伤的诊治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颅脑损伤动物模型的制备及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颅脑损伤是医学界面临的难题和研究热点之一.颅脑损伤动物模型的制备对颅脑损伤相关基础研究具有重要意义.笔者就目前国内外常用的颅脑损伤动物模型的制备及评价的方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7.
The radionuclide brain perfusion study (RPS) has been suggested as a method of confirming suspected brain death. The hospital records and RPSs of 34 patients referred were reviewed because brain death was suspected. In every case but one the RPS showed absent or drastically reduced cerebral blood flow. No patient survived more than five days, and 25 survived less than 24 hours. These findings are consistent with the results of previous reports of a total of 248 patients; only one of 248 survived and was discharged from the hospital after having had a positive RPS. The RPS is highly accurate in confirming brain death.  相似文献   

18.
颅脑的力学性能及在交通伤中的生物力学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颅脑损伤是世界范围内的公共健康问题,它是引起死亡和残疾的主要原因之一。颅脑损伤多由交通事故引起。对颅脑损伤的生物力学的研究将有助于颅脑损伤的预防和治疗、建立准确头部数字模型、改善道路没计、加强交通安全及交通事故责任判断等。笔者现对颅脑损伤的力学性能和在交通事故中损伤的力学机制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9.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