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45 毫秒
1.
目的:评估核黄素/紫外线A胶原角膜交联术(CXL)治疗薄角膜圆锥角膜患者术后的长期疗效。方法: 前瞻性研究。收集2015年1-7月因圆锥角膜于山东大学附属省立医院眼科行CXL治疗的患者19例(32 眼),其中男12例(21眼),女7例(11眼)。以角膜基质厚度400 µm为分界线,将圆锥角膜患者分为薄 角膜组和厚角膜组。薄角膜组使用低渗性核黄素溶液进行角膜交联术治疗,厚角膜组使用等渗核 黄素溶液进行CXL治疗,术后随访3年,观察角膜最大K(Kmax)值、裸眼视力(UCVA)、最佳矫正 视力(BCVA)、最薄处角膜厚度(TCT)、眼压及角膜内皮细胞计数(ECD)等参数变化。采用重复测 量方差分析、t检验、Wilcoxon符号秩和检验、Mann-Whitney U检验进行数据处理。结果:薄、厚角 膜组术后Kmax值随时间延长均持续降低(F=24.364,P<0.001;F=10.427,P=0.001);薄角膜组术前, 术后1、2、3年Kmax值分别为(60.51±6.11)D、(57.43±6.82)D、(56.13±6.85)D、(54.97±6.66)D, 术后各时间点与术前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3.670,P=0.002;t=4.637,P<0.001;t=5.816,P< 0.001);厚角膜组术前,术后1、2、3年Kmax值分别为(54.56±6.27)D、(53.25±6.42)D、(52.32± 6.47)D、(51.58±6.70)D,术后各时间点与术前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266,P=0.040; t=3.302,P=0.005;t=3.769,P=0.002);术前薄角膜组Kmax值高于厚角膜组(t=2.714,P=0.011),术 后1、2、3年2组间Kmax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3年,薄角膜组UCVA、BCVA、TCT与术前 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716,P=0.007;Z=-3.063,P=0.002;t=4.468,P<0.001),厚角膜组 UCVA、BCVA、TCT与术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572,P=0.003;Z=-2.956,P=0.003;Z= -3.410,P=0.001)。2组眼压、ECD与术前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薄、厚角膜组术前组间及术后 3年组间UCVA、BCVA、眼压、ECD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术前、术后3年组间TCT差异有统计 学意义(Z=-4.816,P=0.001;Z=-4.024,P<0.001)。结论:CXL可以安全有效地控制薄角膜圆锥角膜 患者病情进展,提高视力。  相似文献   

2.
目的联合准分子激光治疗性角膜切削术(PTK)、准分子激光屈光性角膜切削术(PRK)和核黄素诱导的长波紫外线角膜胶原交联术(CXL)对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摩镶术(LASIK)术后角膜膨隆进行交联和屈光重建,评价该方法对LASIK术后角膜膨隆的临床疗效。方法前瞻性自身对照研究。选择早中期LAISK术后角膜膨隆患者14例(16眼),均采用PTK+PRK+CXL进行治疗,记录术前及术后1、3、6个月的裸眼视力(UCVA)、最佳矫正视力(BCVA)、角膜前表面最大曲率(Kmax)值、中央角膜厚度(CCT)、角膜内皮细胞密度(ECD)。应用Wilcoxon符号秩和检验行数据分析。结果16只患眼术前的LogMAR UCVA中位数为0.50,术后l、3、6个月的logMAR UCVA中位数分别为0.10、0.10和0.00,与术前相比均提高(P<0.01);术后1、3、6个月Kmax的中位数值分别为44.80、44.85、45.20 D,均较术前(47.15 D)降低(P<0.05);角膜厚度的中位数值在术后1、3、6个月分别为450、422、420 µm,与术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术后1、3、6个月的BCVA、ECD与术前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PTK+PRK+CXL治疗LAISK术后角膜膨隆安全、有效,术后UCVA提高、Kmax降低。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去上皮快速角膜胶原交联术(CXL)治疗进展期圆锥角膜的疗效。

方法:回顾性研究。收集2020-04/2021-12就诊于宁夏回族自治区人民医院 宁夏眼科医院行去上皮快速CXL的进展期圆锥角膜患者32例43眼。于术前及术后1、3、6mo行裂隙灯、眼压、裸眼视力、矫正视力、角膜内皮镜、眼前节分析仪Pentacam和可视化角膜生物力学Corvis ST检查,记录手术前后角膜情况、裸眼视力(UCVA)、最佳矫正视力(BCVA)、角膜内皮数、角膜最大曲率(Kmax)、角膜厚度最薄点(TCT)、前后表面K1、K2值、矫正眼内压(bIOP)、第一次压平时间(A1T)、第一次压平长度(A1L)、第一次压平速度(A1V)、第二次压平时间(A2T)、第二次压平长度(A2L)、第二次压平速度(A2V))、最大形变幅度(HCDA)、最大形变曲率半径(HCR)、最大压陷时两峰间距(HCPD)、第1次压平时角膜硬度(SP-A1))值。

结果:术前、术后6mo UCVA(LogMAR)(1.06±0.49、0.78±0.39)和BCVA(LogMAR)(0.48±0.34、0.38±0.29)比较均有差异(P<0.05),角膜内皮细胞比较无差异(2917.39±288.38 vs 2959.19±336.27cells/mm2,P=0.477)。手术前后Kmax、TCT、前表面K1、K2值、后表面K1值比较均有差异(P<0.05),且均在术后1mo升高,术后3mo后恢复至术前水平,而后表面K2值比较无差异。手术前后A1T、HCPD、SP-A1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1L、A1V、A2T、A2L、A2V、HCDA、HCR、bIOP比较无差异(P>0.05)

结论:去上皮快速CXL在术后6mo内能够阻止进展期圆锥角膜进展并且具有一定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4.
目的:评估准分子激光治疗性角膜切削术(PTK)联合角膜胶原交联术(CXL)治疗原发性圆锥角膜的临床效果。方法:前瞻性自身对照临床研究。2014年9-10月期间在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眼视光医院接受PTK联合CXL治疗的进展期圆锥角膜患者11例(11眼),评估比较术前与术后12个月裸眼视力(UCVA)、最佳矫正视力(BCVA)、屈光状态、角膜形态、角膜最薄点厚度和角膜内皮细胞密度的差异。手术前后数据的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结果:术后12个月时,UCVA较术前有所提高(t=3.692,P=0.008),球镜度、等效球镜度(SE)、角膜前表面最大曲率值较术前均有所改善(t=-1.397,P=0.039;t=-2.363,P=0.040;t=2.941,P=0.007),角膜最薄点厚度较术前降低(t=3.839,P=0.003),内皮细胞计数无明显变化(t=-1.615,P=0.172)。结论:PTK联合CXL治疗进展中的原发性圆锥角膜是安全和有效的。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核黄素/紫外线A(UVA)诱导的去上皮角膜胶原交联术(CXL)用于青少年圆锥角膜患者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自身前后对照研究。选择山东大学附属省立医院2013年10月至2015年10月收治的青少年原发性圆锥角膜患者19例(30眼),予去上皮核黄素/UVA诱导的CXL治疗,术后随访1年,观察术前与术后第3、6、12个月时的裸眼视力(UCVA)、最佳矫正视力(BCVA)、角膜Kmax值、最薄点角膜厚度(TCT)、角膜内皮细胞计数(ECD)等参数变化。采用单组重复测量的方差分析分析术后各时间点与术前各指标的变化情况。结果术前UCVA(LogMAR)为0.78±0.33,术后第3、6、12个月时分别为0.77±0.34、0.72±0.33、0.67±0.31,术后第12个月UCVA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术前BCVA(LogMAR)为0.42±0.33,术后第3、6、12个月时分别为0.31±0.27、0.29±0.23、0.23±0.20,术后第6、12个月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及术后各时间点Kmax分别为(62.1±11.3)D、(61.6±9.9)D、(60.4±9.9)D、(59.9±9.5)D,术后第6、12个月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TCT由术前的(446±41)μm降低到术后第12个月的(430±39)μm(P<0.001),术后第3、6、12个月时的ECD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术中及术后无并发症发生。结论核黄素/UVA诱导的去上皮CXL可以有效提高青少年圆锥角膜患者视力,降低角膜K值且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6.
目的通过准分子激光角膜上皮瓣下磨镶术(Epi-LASIK) 联合紫外线核黄素角膜交联术对早期圆锥角膜进行屈光重建和治疗,探讨该方法在早期圆锥角膜中的应用价值及临床意义。方法前瞻性研究。早期圆锥角膜患者18例(31眼),采用Epi-LASIK联合紫外线核黄素角膜交联术进行治疗,应用方差分析对术前及术后1、3、6个月的UCVA、BCVA、角膜地形图参数进行比较。结果31眼术前UCVA(logMAR)0.70±0.24, 术后1、3、6个月的UCVA分别为0.09±0.16、0.06±0.20、-0.06±0.03。术后1、3、6个月的UCVA均较术前提高(F=3.39,P<0.01)。术后1、3、6个月的BCVA较术前无明显提高。术前角膜K值为(46.65±2.91)D,术后1、3、6个月分别为(42.94±3.88)D、(41.72±4.38)D、(41.99±3.84)D,术后角膜较术前平坦(F=3.57,P<0.05)。结论Epi-LASIK 联合紫外线核黄素角膜交联术可以有效提高早期圆锥角膜患者的视力。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角膜胶原交联术治疗圆锥角膜的疗效和安全性。

方法:对2015-04/2018-08在泰国朱拉隆功国王纪念医院行角膜胶原交联术的圆锥角膜患者病历进行回顾性分析。评估术前和术后1a的视力、屈光度、角膜地形图、高阶像差(HOA)、地形图参数和角膜密度。根据患者年龄是否小于24和30岁、基线角膜最大曲率(Kmax)是否小于55 D、基线最佳矫正视力(BCVA)是否小于0.3 LogMAR分组评估年龄、基线Kmax和BCVA对手术疗效的影响。分析术前Kmax、Kmean、平均等效球镜度数(MRSE)、视力、角膜最薄点厚度值、Kmax的变化以及相关参数的变化与角膜密度测量值变化之间的关系。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共155例患者185眼纳入研究,其中119例男性,36例女性。根据Amsler-Krumeich进行分类,1期和2期占优势(分别为37.84%和35.14%)。术后1a,平均裸眼视力(UCVA)提高0.1 LogMAR(P<0.05)。与基线BCVA较好组(术前BCVA<0.3 LogMAR)相比,基线BCVA较差组(术前BCVA≥0.3 LogMAR)术后BCVA改善大于0.2 LogMAR的眼数较多(78.26% vs 21.74%,P<0.05)。平均Kmax比基线下降2.36 D(P<0.05)。术前Kmax≥55 D的患眼术后Kmax下降超过2.0 D的眼数占比73%。距角膜顶点6 mm处角膜HOA下降0.40(P<0.05)。术后1mo~1a,0~6 mm区角膜密度测量值持续增加。术后1a,角膜密度的增加与最薄点厚度的减少呈线性相关。表面变异指数、高度非对称性指数、圆锥角膜指数、高度轴偏心指数在术后1a时下降(P<0.05)。术后1a,手术成功率为90.24%。术后1wk、1、3、6mo、1a角膜混浊发生率分别为11.35%、30.27%、15.67%、10.27%、2.16%。无角膜水肿发生,但有1例无菌性角膜炎患者。

结论:角膜胶原交联术可有效治疗圆锥角膜,使角膜变平、重塑,提高视力、HOA和角膜形态指数,晚期圆锥角膜Kmax也明显降低。  相似文献   


8.
目的:比较圆锥角膜患者角膜交联(CXL)、等渗(IR)和低渗核黄素(HR)的结果。方法:回顾性研究,包括29例29眼圆锥角膜患者行角膜交联术,IR组15眼,HR组14眼。参数分析包括(随访1a):最佳矫正视力(BCVA),球体和柱体,中央和较薄处角膜厚度,平均和最大角膜曲率(分别为Km和Kmax),并发症及进展。结果:观察到两组的BCVA提高:治疗前IR组为0.26±0.57,HR组为0.47±0.72。术后1a,IR组为0.13±0.79,HR组为0.29±1.52,IR组BCVA更高(P=0.018)。术后1mo,两组中央角膜厚度(μm)均减少,但在接下来的数月中增加:术前IR组为497±28μm,HR组为432±14μm;术后1a,IR组为480±31μm,HR组为424±15μm。较薄处角膜厚度也是如此,术前IR组为487±29μm,HR组为410±20μm;术后1a,IR组为468±33μm,HR组为413±13μm。两组中Km和Kmax均降低。每组6眼呈现短暂的混浊,无持续性混浊。结论:在中央角膜厚度<400μm的患者中,HR的使用似乎是一个有效的替代执行传统CXL的技术。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治疗性准分子激光角膜切削术去除角膜上皮进行准分子激光角膜切削进行屈光矫治随访1a的临床效果.方法:前瞻性分析2012-07/2014-07随访资料完整的16例30眼近视及近视散光的连续性病例,术中使用治疗性准分子激光角膜切削术去除角膜上皮,再进行屈光性准分子激光角膜切削完成屈光矫治.随访记录术后1、3、6、12mo的视裸眼视力(UCVA)、角膜haze及残余等效球镜度(MRSE).结果:术后各时期UCVA ≥0.5者与术前BCVA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各时期UCVA≥1.0者较术前BCVA差异经卡方检验两两比较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P>0.006).术后不同时期角膜haze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6.751,P=0.000).术后1mo角膜haze值为0.71±0.25,随时间推移角膜haze逐渐减轻,无2级以上haze出现.术后lmo MRSE为0.9±0.87D,较术后3mo (0.5±0.65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017,P=0.048),而MRSE在术后3、6mo (0.5±0.65、0.5 ±0.45D)及12mo(0.25±0.4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2.389,P=0.098).结论:本组研究获得较好的临床视力结果,术后1 mo有轻度远视漂移及较明显的角膜haze,对于其远期屈光稳定性及视觉质量等仍需大样本及分组的临床研究.  相似文献   

10.
王晶  王林农  周如侠 《国际眼科杂志》2014,14(12):2194-2197
目的:评价应用飞秒激光辅助穿透性角膜移植术(FSPKP)的早期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46例48眼FS-PKP术病例。术前最佳矫正视力为2.35±1.01(标准对数视力表),角膜病变累及全层,包括圆锥角膜、白斑、外伤性瘢痕等。采用飞秒激光制作不同直径和边缘形状的全层角膜植片与对应植床,进行角膜移植术,术后治疗与常规穿透性角膜移植术(传统PKP)相同。评价指标包括术前及术后1,6,10mo的裸眼视力(UCVA)、最佳矫正视力(BCVA)、角膜散光(CA)值、手术并发症。将同期完成的43例44眼传统PKP病例作为对照组。两组数据采用统计软件SPSS 18.0成组设计的两样本均数比较和χ2检验。结果:所有手术均顺利完成,术后视力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在与传统PKP的比较中,两种术式的术后UCVA在术后1mo时分别是3.48±0.43和2.97±1.14,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009);术后3mo时UCVA分别是3.86±0.25和3.74±0.73,术后6mo时分别是4.04±0.23和3.98±0.29,均无统计学差异(P=0.146,P=0.56);FSPKP组术后1mo BCVA优于传统PKP手术组,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02),而术后6,10mo,两组的BCVA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6mo=0.132,P10mo=0.47);但在术后散光、高眼压、切口裂开等方面FS-PKP组的发生率明显低于传统PKP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与传统的穿透性角膜移植相比,飞秒激光辅助的穿透性角膜移植术后早期的视力恢复快,角膜散光值和并发症的发生率显著降低,体现了这一新技术的临床优越性。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跨上皮角膜胶原交联手术治疗进展期圆锥角膜后1a的疗效并讨论其临床意义。方法:收集2017-01/2018-12于我院进行快速跨上皮角膜胶原交联手术的进展期圆锥角膜患者45例48眼,术后随访1a,分析手术前后视力、角膜最薄点厚度、角膜内皮细胞计数、角膜交联线深度、角膜前表面曲率Km值及角膜生物力学参数等变化情况。结果:与术前比较,本组患者术后裸眼视力明显改善(P<0.05),但最佳矫正视力、角膜最薄点厚度和角膜内皮细胞计数均无明显变化(P>0.05),术后6mo,1a角膜前表面曲率Km值(48.54±2.57、48.77±2.29D)均显著下降,角膜生物力学参数第1次压平宽度(1.52±0.21、1.57±0.22mm)均显著降低(P<0.05),第2次压平速度绝对值(0.82±0.09、0.82±0.18m/s)均显著增加(P<0.05)。结论:快速跨上皮角膜胶原交联手术治疗进展期圆锥角膜对裸眼视力有明显改善,术后角膜生物力学也有改善,但最佳矫正视力改善不明显。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隐形锚钩式巩膜层间人工晶状体固定术的临床效果。

方法:前瞻性非对照性病例研究。选取2019-01/2020-12我院收治的无晶状体、人工晶状体脱位或晶状体脱位患者19例19眼,所有患者均接受锚钩式人工晶状体巩膜层间固定植入手术。观察手术前后最佳矫正视力(BCVA)、裸眼视力(UCVA)、角膜内皮细胞密度、术后人工晶状体位置有无倾斜和并发症。

结果:术前和术后1 mo ,UCVA(LogMAR)为1.06±0.63和0.40±0.26(P<0.01),BCVA(LogMAR)为0.27±0.51和0.06±0.15(P=0.09),角膜内皮细胞密度为2406±625和2004±759 cells/mm2(P=0.13)。术后1d房水闪辉2级或以上3眼,角膜后弹力层皱褶2眼,一过性眼压升高2眼。随访24 mo均未发生人工晶状体脱位。

结论:锚钩式人工晶状体巩膜层间固定技术,组织间线头顺行进入-逆向固定,类似锚钩原理,达到了良好的人工晶状体稳定性和视觉效果。  相似文献   


13.
目的:在缺少囊膜支撑的无晶状体眼中,比较后房植入虹膜夹人工晶状体(IOL)与后房睫状沟巩膜缝合固定人工晶状体的疗效。

方法:本研究收集缺少囊膜支撑的无晶状体患者70例进行回顾性对比分析,患者根据手术方式的不同分为A、B两组,A组35眼行后房植入虹膜夹IOL,B组35眼行后房睫状沟巩膜缝合固定IOL。比较两组患者术前及术后3d,1、3、6mo,1a的裸眼视力(UCVA)、最佳矫正视力(BCVA)、眼压(IOP)、角膜内皮细胞密度(CECD),并且观察两组IOL的稳定性,记录术中及术后并发症。

结果:随访12~14mo。术后3d,A组的UCVA较术前明显改善(P<0.01),而BCVA较术前无差异(P=0.073); B组的UCVA较术前无差异(P=0.097),而BCVA较术前差(P=0.002); 两组患者术后1mo UCVA、BCVA均较术前显著改善(P<0.05),分别于术后6、3mo保持稳定。两组患者随访期间的IOP均维持于正常水平。A组、B组患者术后1a的CECD分别较术前平均降低0.7%、2.3%(均P<0.05)。两组患者随访期间各时间点IOP及CECD的均无差异(P>0.05)。两组患者术后1、3mo的全眼散光较角膜散光无明显差异(均P>0.05)。术后两组各有1眼IOL脱位,均经手术复位,其余患者术后随访期间IOL无显著倾斜和偏位; 其他术后并发症较轻微,组间并发症发生率无差异(P>0.05)。

结论:对于缺少囊膜支持的无晶状体眼患者,后房植入虹膜夹IOL与后房睫状沟巩膜缝合固定IOL均是安全有效的手术方式。后房植入虹膜夹IOL的操作相对简单,对眼球内组织损伤较小,手术时间较短,术后视力恢复较快,是有效的治疗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角膜塑形镜对青少年近视患者视力及角膜形态变化的影响。
  方法:随机选取97例176眼配戴角膜塑形镜的青少年近视患者,在戴镜前、戴镜后1d,1wk,1、3、6lo检查平均等效球镜度(spherical equivalent,SE)、裸眼视力(uncorrected visual acuity, UCVA )、矫正视力( best corrected visual acuity,BCVA)、角膜曲率及角膜中央厚度,对比分析检查结果。
  结果:配戴角膜塑形镜后1d,1wk,1、3、6lo 的 SE 下降, UCVA明显改善,与戴镜前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戴镜后BCVA与戴镜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配戴角膜塑形镜后1d,1wk,1、3、6lo的角膜曲率与戴镜前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央角膜厚度1 wk开始变薄,1、3、6 lo的中央角膜厚度与戴镜前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角膜塑形镜能有效降低近视度,显著提高裸眼视力。  相似文献   

15.
目的:评估经上皮角膜交联(Epi-on CXL)术中采用角膜缘保护技术治疗圆锥角膜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前瞻性临床研究。选取2019-01/12我院收治拟行Epi-on CXL手术的双眼进展期圆锥角膜患者15例30眼,将右眼15眼纳入试验组,术中采用角膜缘保护技术;左眼15眼纳入对照组,术中不采用角膜缘保护技术。比较两组患眼术前和术后最佳矫正远视力、散光度、角膜曲率Sim-K平均值(Km)、角膜最薄点厚度、泪膜破裂时间及术后不适感、角膜上皮愈合时间的差异。结果:与术前相比,术后3mo时两组最佳矫正远视力、散光度均改善(P<0.05),术后角膜最薄点厚度逐渐减小(P<0.05),术后3mo内泪膜破裂时间变短(P<0.05),但两组之间最佳矫正远视力、散光度、Km、角膜最薄点厚度、泪膜破裂时间、术后不适感方面均无差异(P>0.05),且试验组术后角膜上皮愈合时间比对照组短(3.20±0.56d vs 3.73±0.96d,P=0.041)。结论:角膜缘保护技术能够缩短Epi-on CXL术后角膜上皮愈合时间,初步证实了该技术在Epi-on CXL手术中应用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角膜胶原交联技术(CXL)的临床应用及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郑州市第二人民医院2019年1至6月行CXL或屈光手术联合CXL者62例(84只眼)的临床资料。其中圆锥角膜42例(46只眼),采用核黄素及紫外线诱导的快速去上皮CXL;薄角膜及高度近视20例(38只眼),进行角膜屈光手术联合CXL。术后随访12...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在有晶状体眼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implantable collamer lens,ICL)中应用角膜缘松解切开矫正散光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高度近视合并散光患者105例185眼,随机分为角膜缘松解切开组(A组)60例105眼,角膜缘松解切开联合ICL植入术;手术对照组(B组)45例80眼,仅施行常规ICL植入术。分别于术前,术后1wk;1,3mo进行裸眼视力(uncorrected visual acuity,UCVA)、最佳矫正视力(best-corrected visual acuity,BCVA)、眼前节分析仪Pentacam检查,观察角膜散光变化。结果:术后1,3mo UCVA比较,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wk;1,3mo BCVA比较,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术前平均角膜散光度为1.52±0.55D,B组术前平均角膜散光度为1.48±0.57D,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术后1wk;1,3mo平均角膜散光度数分别为0.55±0.41,0.60±0.38,0.51±0.32D,B组术后1wk;1,3mo平均角膜散光度分别为1.20±0.48,0.93±0.47,0.96±0.40D,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与术后1wk;1,3mo角膜散光差值变化,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RIs组术前与术后各时间点平均角膜散光度变化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ICL术中应用角膜缘松解切开矫正散光,可安全有效的减少角膜散光,提高UCVA、改善视觉质量。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全飞秒激光小切口角膜基质透镜取出术(SMILE)对角膜表面规则指数(SRI)的影响。方法:回顾性病例研究。选取2017-01/2019-12秦皇岛视光眼科医院210例401眼近视患者为研究对象,依据采取的矫正手术将其分为观察组110例205眼行SMILE,对照组100例196眼行飞秒激光辅助的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FS-LASIK)。比较两组患者手术前后裸眼视力(UCVA)、最佳矫正视力(BCVA)、角膜前表面6mm范围的非球面参数Q值和SRI。结果:术后3、6mo两组患者UCVA、BCVA均较术前改善(P<0.05),但组间比较无差异(P>0.05);观察组术后3、6mo、1a SRI高于对照组(P<0.05);术后两组患者各时点非球面参数Q值均高于术前,且观察组术后6mo,1a非球面参数Q值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与FS-LASIK相比,SMILE术后有相似的视力恢复效果,但SMILE术后SRI大、对非球面参数Q值影响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