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针刺效应主要取决于机体的机能状态,而交感神经在调节机体内环境稳定方面有极其重要的作用。交感神经参与了针刺信号的介导、整合和表达;在病理状态下,不同针刺"剂量"调整着交感神经电活动特征及其诱导产生的生物效应物质,从而使机体回归稳态。因此,研究交感神经电活动特性,探讨其电信号及化学信号传导规律,将为针刺量效、时效关系研究提供新的动力。  相似文献   

2.
<正> 在针刺作用原理研究中,人们发现针刺效应与针刺后交感神经系统机能活动的变化有较密切的关系。有的工作表明,针刺可使交感神经活动受到相对抑制;也有人报道钎刺对交感神经活动有兴奋作用。己经知道,中枢肾上腺素能机能与外周交感神经活动之间存在着复杂的关系。中枢肾上  相似文献   

3.
交感神经敏感线与经络实质   总被引:25,自引:2,他引:23  
《内经》的经络包括运动营血的血管性经络和运行卫气的非血管性经络两类,后者即针刺信号沿皮肤经线的传导过程。本文从五个方面论述了皮肤中确实存在传递针刺信号的通道以及通道的实质是交感神经敏感线:针刺信号传递或循经感 传发生在皮肤中,针刺后皮肤经线交感递质释放与阻断与经络传导相关,微量的α受体兴奋剂穴位注射模拟出针刺效应,经脉线为交感神经递质富集线,皮肤中存在特异的儿茶酚胺细胞。最后指出,血管本身是体内最典型的交感神经及递质敏感通道,因此,交感神经敏感通路是两类经络的共同核心。  相似文献   

4.
长期高血压可导致以心肌肥厚为特征的心室重塑,迄今现代医学尚无法完全阻滞高血压心肌肥厚(包括心肌细胞肥大和心肌组织纤维化)及心衰的发展进程。研究表明,针刺能够兴奋迷走神经,对抗交感神经过度的紧张性活动,有效地降低血压,并能够通过调节心肌细胞内钙信号相关蛋白改善心脏功能。上述研究结果为针刺治疗高血压-心肌肥厚-心衰发展进程提供了科学依据。本文通过系统梳理高血压-心肌肥厚及心脏功能损害的发生发展机制以及目前积累的针刺心血管效应研究,从调节自主神经、内分泌、细胞因子及细胞内钙信号相关通路等几个方面,对针刺改善高血压心肌肥厚及心功能损害的潜在机制提出新的研究思路。  相似文献   

5.
不同针刺手法调节体温效应机制研究概况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季淑梅  阎丽 《中国针灸》2007,27(4):306-308
目的:介绍近年不同的针刺手法对体表温度调节效应的研究,并探讨其产生体温效应的机制。方法:从临床研究、实验研究等方面进行综述。结论:针刺穴位的作用及其疗效,随着手法引起的温度变化而不同,针刺补法引起体温升高,而泻法则引起体温下降。体表温度是由血液循环状态、交感神经兴奋程度和组织新陈代谢状态等多方面决定的,不同的针刺手法引起的皮肤温度变化与影响上述3个环节状态有关。  相似文献   

6.
中医学认为针灸治病的最终目的是调和阴阳,针刺向穴位传递信息,通过经络系统或神经系统传递到相应脏腑组织器官和大脑,从而调节机体的阴阳平衡状态。近年来国内学者对针刺调节疾病的心率变异性(heart rate variability,HRV)分析进行了深入研究,发现针刺调节各内脏器官的作用与自主神经系统密切相关,针刺可以调节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的平衡;许多学者通过HRV频域性或时域性分析探讨针刺效应对自主神经功能失调相关疾病的影响,取得了一定的成果。该文就近年来国内对针刺结合HRV分析对自主神经功能失调疾病的研究加以总结,综述了自主神经与疾病的紧密联系和针刺作用的相关机制。  相似文献   

7.
针刺镇痛效应个体差异机制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综述针刺镇痛效应个体差异性的相关研究文献,回顾了针刺镇痛效应个体差异与一些基因、多肽和神经系统等相关性,总结了针刺镇痛效应个体差异性研究对阐明针刺内在机制的贡献,最后在临床应用上展望针刺镇痛效应个体差异性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针刺手法是决定疗效的关键环节,本文从针刺手法的效应差异、手法量化研究以及相关手法测定仪器研发等方面进行了综述。多数研究表明,不同针刺手法存在着不同的临床效应,其量化研究和相关仪器的研究也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目前对针刺手法的研究存在诸多问题,严密的定性定量实验分析工作较少。因此,应用科学的评价手段,研究不同针刺操作手法的客观效应及其作用机制,对于统一针刺手法、提高针刺技术的可重复性,进而提高临床疗效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针刺内关-间使对健康人心脏自主神经的生理调节作用。方法将89例健康志愿者随机分为电针组、针刺组和对照组,采用心率变异性分析方法观察针刺对心脏自主神经调节的即刻效应和后效应,并对电针与针刺的调节效应进行比较。结果针刺时心率减慢、迷走神经兴奋(P〈0.05),交感-迷走神经均衡性变化不显著(P〉0.05),交感神经兴奋(电针组,P〈0.05)或者变化不显著(针刺组,P〉0.05)。取针后,针刺组心率减慢(P〈0.05),交感和迷走神经张力、交感-迷走神经均衡性变化不显著(P〉0.05);电针组交感神经张力、交感-迷走神经均衡性增高(P〈0.05),而迷走神经张力、心率变化不显著(P〉0.05)。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刺对健康人的心脏自主神经存在一定的调节作用,即引起迷走神经兴奋、心率减慢。但是,不同的针刺方法对心脏自主神经活动的调节方式和对心率的作用时间不同。  相似文献   

10.
脑功能成像技术在针刺机理研究中的运用为科学阐释针刺效应的中枢机制提供了无创性、可视化的研究手段。基于针刺脑功能成像研究的现状,今后在研究内容上可适当增加针刺治疗功能性疾病的作用机理研究、加大对穴位配伍规律和针刺手法的研究;在试验设计上可加大引入针刺效应相关的事件相关设计;在数据分析上可加强针刺效应的网络整合机制分析、重视影像数据和效应指标的相关性分析;在研究手段上可注重新的成像技术的引入和多种成像技术的综合运用;在质量控制上宜注重样本量、受试者纳入与培训、试验条件的控制。  相似文献   

11.
杜蓉  关卫  孟智宏 《天津中医药》2021,38(7):947-952
广泛的实践和研究均证明了针刺对多种疾病有效。然而部分研究中显示针刺效力不优于安慰针刺对照组,因此,针灸临床研究得到日益发展的同时也面临新的问题及困扰。安慰剂效应分为积极和消极两个方面,同样对针刺临床及研究产生深远影响,导致研究中偏倚的产生。对安慰针效应的研究,明确安慰针效应内涵必将对针刺临床及研究产生深远意义,进一步影响针刺疗法的有效性之辨,推动针刺疗法的国际化进程。  相似文献   

12.
针灸传入尼泊尔的历史源远流长,但其进一步发展始于近半个世纪前。本文介绍了针灸在尼泊尔的发展历史,并从临床治疗、教育、相关研究及法律等方面介绍了针灸目前在尼泊尔的现状。1972年第一名尼泊尔留学生来华学习中国针灸,开启了针灸在尼泊尔的现代发展史。目前在尼泊尔针灸治疗已被公众所接受,成为一种既定替代医学方式之一,针灸课程相关项目已经取得批准,针灸教育正逐步进入正轨教育体系,很多学者也同外国学者共同开展了多项针灸的相关研究,尼泊尔政府已着手制定针灸临床应用规范、针灸师注册等相关法律。  相似文献   

13.
针灸作为一种物理刺激,在穴位局部被感知并转化传递到病变部位发挥效应的过程是复杂的.直至目前针灸的起效机制尚未完全阐明.外泌体作为细胞间通讯的新方式,前期研究发现针灸可以调控外泌体的释放,外泌体与针效之间关系密切,发现外泌体可能在针刺信息传递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是针刺信息传递的重要途径.外泌体具有分布广、来源广、运载物质...  相似文献   

14.
针灸临床研究越来越重视试验设计,临床试验设计遵从的是PICO原则,其中干预措施(I,intervention)在试验设计中尤其重要,文章针对目前针灸临床研究的现状和国内外针灸临床试验的分析,从针灸临床试验干预措施设立的重要性,针灸临床试验干预措施设立的具体要求,以及针灸临床试验干预措施设立的类型等方面进行了论述,并对国内外针灸临床试验干预措施的应用情况进行了述评。  相似文献   

15.
针刺治疗偏头痛一直是研究的热点,量表在评价疼痛时是比较直观的,常用的疼痛强度评价量表共有5种,每种量表都有其适用性,比如,Wong-Baker面部表情疼痛量表虽然很直观,但是可能更适用于儿童、老年人和理解程度低者。选择合适的量表得出对疼痛强度的正确评价可以为针刺治疗偏头痛的有效性提供依据,也可以使针灸科研更加规范、严谨和科学。  相似文献   

16.
Acupuncture, as a healing art i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has been widely used to treat various diseases. In the history of acupuncture anesthesia, in the past decades, mechanisms of acupuncture analgesia has been widely investigated, and in recent years, acupuncture protection on organ functions has attracted great interest. This review summarized the research progress on mechanisms of acupuncture for analgesia and of its protection against organ function injury in anesthesia, and its perspective of analgesia, immunomodulation, neuroendocrine regulation and multiple organ protection. The current evidence supports that acupuncture analgesia and its organ protection in anesthesia is associated with the integration of neuroendocrine-immune networks in the level of neurotransmitters, cytokines, hormones, neuronal ensembles, lymphocytes, and endocrine cells. Although the mechanisms of acupuncture analgesia and its organ protection are still not completely understood, basic as well as clinic researches on the mechanisms and applications of acupuncture and related techniques are being carried out.  相似文献   

17.
现代研究发现,针灸刺激作用可通过网状结构上行激动系统使大脑皮层兴奋性增强,调节兴奋与抑制过程的平衡,从而恢复中枢神经系统的平衡状态。并能改善椎动脉供血情况,使脑血流速度加快,从而改善脑细胞的代谢。针灸亦可通过改善大脑皮质抑制状态,增强代偿功能,而提高皮质细胞的基本电活动。以此达到改善并治疗抑郁症患者的各种症状的目的。近年来针灸治疗抑郁症随机对照试验运用较为普遍的是头针、体针、腹针,而耳针、眼针与腕踝针的应用较少或仅作为配合治疗。  相似文献   

18.
21世纪是信息科学时代,信息的载体就是数据。计算机等学科的迅猛发展,为针灸学领域储备了大量的数据,但是这些数据背后蕴含哪些尚未发现的特征与规律,缺乏系统深入的挖掘研究,严重制约了针灸学的学科发展。作为传统针灸学与现代科学相结合而形成的新兴前沿交叉学科,计算针灸学应运而生,以针灸学中的现象和规律、理论作为研究对象,以解决针灸医学的关键科学问题和提高针灸临床疗效为最终目标,为针灸科学研究铺开一条多学科交叉融合的高速路。  相似文献   

19.
在大规模组学技术的推动下,针灸穴位机制的研究取得了一系列进展。然而,在穴位配伍规律和整体效应方面,仍然缺乏深入研究,有待在方法学上寻求新的突破。网络作为一种强调"联系、整体、系统"的新型研究工具,已经渗透到各学科的前沿研究领域,特别是网络药理学的提出对中药方剂研究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因此,借鉴中药网络药理学的研究经验,将网络生物学与针灸学进行整合,尝试提出"网络针灸学"的概念,为针灸学在新时期的研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西方用现代临床试验方法研究针灸引出一些令传统针灸界十分困惑的难题,其中包括如何确认针灸适应症,穴位是否有特异性,为何东方临床经验同西方研究结果迥异等问题。笔者试图以“针灸愈合作用”、“泛穴现象”及“硬针灸和软针灸”3个假说解释西方报道的大量临床研究数据同中国传统针灸理论和实践的差异。相信,采用科学方法对这些假说的证实或否定,将促进对传统针灸的重新认知和现代针灸理论的成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