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隧道围岩收敛量测技术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范俊萍  王选祥 《山西建筑》2003,29(3):251-252
阐述了用徕卡智能全站仪进行隧道围岩及支护收敛变形量测的工作原理,介绍了外业数据采集和内业数据处理的方法,并引用实例证实了该方法具有快速、准确、方便和适用的优点。  相似文献   

2.
钢尺收敛计隧道围岩变形量测由人工拉尺读数,效率低,与施工相互干扰,测量结果容易受人为因素影响。为满足现代隧道快速、大跨、安全施工需求,提出全站仪围岩变形非接触量测单站、双站自由设站三维坐标法和单站、双站独立坐标测线法的概念和方法,推导围岩变形监测全站仪自由设站坐标转换数学模型。阐述自动全站仪隧道围岩变形非接触监测系统的组成、开发及其特点。以北京东直门地铁隧道施工围岩变形监测为例,说明系统的数据处理、精度评定、图形分析和预报功能,该系统以其高精度、自动化、简便实用的优点在隧道围岩变形监测中起到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
简述了现有的隧道变形收敛量测的各种方法;尝试了应用数字图像处理技术对隧道围岩收敛进行量测的新方法(二次比较法);编制了一套隧道图像处理系统TIPS(TUNNEL IMAGE PROCESSING SYSTEM)。室内试验表明,本系统对距离的量测结果是可靠的,灵敏度和精度达到相关的要求。本研究成果,可供有关人员进行参考,作为现场实用研究的基础。  相似文献   

4.
对采用全站仪进行隧道围岩收敛监测的方法进行了研究.理论误差计算的结果表明这种方法可以大体上满足现场施工监测的要求.采用这种方法监测的精度不仅依赖于仪器的精度,同时也和施测过程中仪器的位置有关.该方法在凤凰关隧道的监控量测中进行了应用.应用结果表明采用这种方法所测得的结果可以较好地反映出施工过程中围岩的变形特性.  相似文献   

5.
徐孟强  杜强  桑圣华 《城市勘测》2021,(4):132-134,138
对边测量、任意定向法是隧道净空收敛非接触量测的有效方法,采用误差传播理论推导了两种方法测量净空收敛中误差计算公式,结合工程案例验证,得出两种方法测量收敛测线长度精度相当,理论精度均满足《铁路隧道监控量测技术规程》净空变化测试精度0.5 mm~1.0 mm的精度要求.  相似文献   

6.
董强  袁海生 《山西建筑》2011,37(30):200-202
介绍了"非接触量测技术"在天津地铁一号线暗挖施工中的应用,重点论述了该系统的组成、应用方法、观测原理、后处理系统,并对非接触量测技术的精度方法进行了试验和评估,得出该项技术自动化程度高、操作简便,能有效减小误差的结论。  相似文献   

7.
利用全站仪的ATR(Automatic Target Recognition)功能,能使隧道围岩收敛测量自动化,从而提高测量效率。本文简单地介绍全站仪自动目标识别功能ATR的原理与测量精度,结合隧道内实际情况讨论了ATR在收敛测量中的一些问题,根据实际经验提出了解决方法。  相似文献   

8.
浅埋岩质公路隧道爆破开挖时,由于工程地质条件复杂,环境影响因素较多,施工安全是大家十分关注的重要问题。对密云火郎峪浅埋岩质公路隧道开挖施工过程进行了应力应变有限元计算分析和监控量测,结果对比分析可知,隧道开挖后拱顶存在明显的拱效应,拱脚处围岩压力集中,拱脚的安全直接影响到整个隧道的安全和施工;围岩压力、洞顶沉降和收敛监控量测表明,初衬支护后7d为构筑二次衬砌最理想的时机。正确的监测和计算分析可以预测和预知隧道在施工过程中可能发生的变形和结构所受的应力大小,指导设计和施工,提高隧道施工安全性。  相似文献   

9.
郦亚军  刘大刚 《四川建筑》2007,27(1):102-104
隧道位移非接触量测可以避免施工干扰,加快隧道修建速度,具有方便、快捷、自动化程度高等特点,是隧道位移量测发展的必然趋势。文中对隧道位移非接触量测各种技术研究现状及其理论和方法进行了简要说明,指出了非接触量测技术的研究动向。  相似文献   

10.
《低温建筑技术》2016,(1):122-124
结合具体工程实际,研究了复杂地质背景下围岩变形与初期支护受力特征,并基于现场监测数据,从隧道水平收敛监测、拱顶沉降监测两个角度,分析了施工期隧道围岩的受力状态及围岩与支护的力学响应规律。结果表明,隧道围岩位移-时间曲线图呈台阶型,曲线类型可分为三个阶段:增长和急速增长阶段,该阶段一般出现在开挖的1~10d左右;缓慢增长阶段,该阶段一般出现在开挖的11~30d左右;趋于稳定阶段,该阶段一般出现在开挖的31~42d左右。台阶型曲线与实际相符,当开始开挖隧道时围岩变形速率急速增大,随着围岩变形速率逐渐减慢,然后受下一步开挖的影响,围岩变形仍然处于缓慢增长,最后随着开挖步骤的减少,围岩变形逐渐趋于稳定。  相似文献   

11.
通过新奥法量测,可以及时掌握围岩动态和支护结构的工作状态,利用量测结果修改设计、指导施工;预见事故险情,以便及时采取措施,防患于未然;积累资料,为以后设计提供类比依据,并为进一步深化理论研究提供原始数据。本文基于雪山梁隧道的现场监控量测工作,介绍了隧道监控量测的方法及应用,利用现场监测数据,进行回归分析,判定隧道围岩的稳定性,为设计的修改和现场的施工提供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2.
隧道围岩变形监测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乔志超  周建春 《施工技术》2012,41(8):40-42,63
结合广州增从高速公路桃园1号隧道工程,介绍了一种单独利用隧道收敛计量测周边位移和拱顶下沉的三角形量测法,重点论述了监测数据的处理分析方法,即通过选取比较最优回归分析模型,最后得到拟合结果.以监测断面ZK55+200为例,运用上述方法,判断围岩稳定性以及二次施工时机.  相似文献   

13.
斑竹林隧道软弱围岩段施工监控量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攀科 《重庆建筑》2011,10(8):19-22
通过斑竹林隧道软弱围岩洞段台阶法施工典型断面必测项目进行现场监控量测,对监测数据进行分析研究,并对监控量测数据进行回归分析,总结出围岩变形的基本规律,确定了二次衬砌的合理施作时间,用以指导施工实践。  相似文献   

14.
倾斜岩层双洞四线暗挖车站围岩稳定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重庆轨道交通环线涂山站为倾斜岩层中双洞四线大跨暗挖车站,单洞开挖跨度为21.56 m,双洞净距19.7 m,所处岩层中斜层理和交错层理较发育,贯通性好,层面结合处岩体破碎,结合较差。为研究此暗挖车站围岩稳定性,采用有限元分析软件MIDAS/GTS建立三维有限元模型,对其施工过程进行数值分析。通过分析此暗挖车站开挖过程中围岩变形、应力和塑性破坏区的分布特征和变化规律,验证了支护措施和施工方案的合理性,并为薄弱部位加强和一次拆撑长度优化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5.
基于复合岩体方法考虑锚杆与围岩的相互作用,在引入加锚效应不均匀性基础上,根据对围岩变形约束程度修正复合岩体等效计算刚度,获得了锚杆支护作用下圆形隧道收敛变形的修正解。对比既有解及数值结果验证了本文解的正确性,修正解合理地降低了既有计算方法对锚杆约束效果的过高估计。结果表明:锚杆通过提高复合围岩等效刚度降低隧道收敛变形;增加锚杆密度比增加锚杆长度对降低隧道收敛更为有效;在常规锚杆布置参数条件下,锚杆支护对隧道最终收敛的降低幅度不会超过20%,难以完全依靠系统锚杆来限制软岩隧道的收敛大变形。本文提出的修正解能合理反映锚杆对围岩收敛变形的约束作用,可为锚杆支护下隧道收敛变形的量化分析提供简洁准确的计算方法。  相似文献   

16.
大跨软岩公路隧道围岩稳定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针对大跨度软岩隧道的围岩变形特点,以集呼高速公路旗下营隧道右线出口段YK197+040断面在CD法施工下围岩变形的现场监测数据为背景,整理了拱顶沉降的位移-时间曲线,探讨了拱顶沉降随开挖时间的变化情况。运用ABAQUS软件,结合实际隧道工艺建立了三维有限元模型,数值分析了隧道开挖后拱顶及周边位移的变化趋势,研究了围岩力学性能参数对隧道变形以及围岩稳定性的影响。在综合考虑监测数据与数值结果的基础上,为后续隧道安全施工提供了有益的理论建议。  相似文献   

17.
廖文铭  金军良 《城市建筑》2014,(12):341-341
文章结合工程实例论述了浅埋隧道软弱围岩的监控量测的目的,量测项目,监控量测实施及要求。供业内人士参考。  相似文献   

18.
胡金海 《施工技术》2012,41(1):95-98
八车道大跨度连拱隧道的设计和施工均有较大的难度,施工期施工工序较为复杂、各道工序的相互影响、围岩多次扰动等导致施工力学行为极为复杂。结合福州机场二期高速公路八车道连拱隧道工程实践,在施工中采用先进的测量技术对该隧道围岩变形进行现场实时监测,并根据反馈的围岩变形状况判断隧道稳定性。根据监测结果,分析了围岩变形随时间的变化规律及其变形模式,并结合开挖扰动对围岩变形发展的影响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9.
国标《工程岩体分级标准》(GB50218—94)在隧道设计阶段应用广泛,但是由于地质条件的复杂性及岩体各向异性的影响,不能精准预测施工阶段隧道围岩等级。本文基于统计岩体力学提出了针对隧道施工阶段的围岩分级方法,即通过现场岩体结构面统计和岩石力学试验,获取结构面参数和岩石力学参数,应用统计岩体力学强度理论及本构理论,获得具有各向异性特征的岩体弹性模量参数Em,进而应用经验公式换算得到BQ值,从而确定隧道围岩基本分级。在实例中,小盘岭2号隧道GDK347+360里程处围岩设计分级为Ⅲ级;应用此方法重新分级的结果为Ⅳ级,低于设计分级,这与现场观察和监测的围岩性状吻合,说明本方法在隧道施工阶段能较为客观地反映围岩性质。以上研究结果表明,在含碳泥质板岩隧道围岩施工阶段岩体分级过程中,本方法具有良好地适用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