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50 毫秒
1.
传统的下腰椎后路手术的体位有侧卧与俯卧位两种类型,近年来多倾向跪式体位,但该体位需特殊跪式手术床,此床价格昂贵,尚难在基层医院普及。我们在临床实践中就地取材,设计了简易跪式手术床,在临床应用十余年,效果满意,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2.
下腰部手术现多倾向于采用跪式体位,但跪式手术床价格昂贵,尚未在基层医院普及。我们在临床实践中就地取材,设计了简易跪式手术床,在临床应用十余年,效果满意,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3.
过去,我院进行腰椎手术时,常采用侧卧体位,在这种体位手术,术者必须向前抬起双臂进行操作,很容易疲劳,影响工作效率。1983年开始部分采用俯卧位,大大便利了手术者操作,但有时因衬垫不好,可造成腹部受压,引起椎管内外静脉丛充盈而增加出血,并影响手术野显露。自1989年以来,我们又对一部分术中不需要X线检查的患者,采用跪卧体位进行腰椎手术,感到这一体位具有一定的优点。现将其作一介绍,并与采用其他体位进行的类似手术比较、分析如下。1体位要点 见附图。(1)病人双膝及双髓屈曲并稍向外分开,双膝及小腿着床;(2)上身向前爬下,胸部偏于升高的…  相似文献   

4.
杨军  杨群  田霖  王博  刘阳 《脊柱外科杂志》2018,16(5):289-292
目的测量患者全麻后过屈跪位下L4/L5椎板间隙高度和宽度,探讨其在过屈跪位下行经椎板间入路经皮内窥镜下椎间盘切除术(PEID)治疗L4/L5腰椎椎间盘突出症(LDH)中的意义。方法 2014年4月—2016年6月,采用PEID治疗L4/L5 LDH患者81例,手术体位为过屈跪位41例(过屈跪位组),俯卧位40例(俯卧位组)。用C形臂X线机正位透视测量患者摆好手术体位后L4/L5椎板间隙的高度和宽度,并进行组间比较。记录所有患者手术前后下肢痛、腰痛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及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价手术疗效。结果所有患者手术均顺利完成,随访 6个月。过屈跪位组L4/L5椎板间隙高度大于俯卧位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2组L4/L5椎板间隙宽度差异无显著统计学意义(P 0.05)。所有患者术后下肢痛和腰痛明显缓解,所有患者下肢痛、腰痛VAS评分及ODI均较术前显著改善。结论患者在过屈跪位下可显著减小腰椎曲度、增加椎板间隙高度,使经皮内窥镜系统工作通道在椎管内的活动度及安全操作空间增加,减少椎板骨质切除。过屈跪位下行PEID治疗L4/L5 LDH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5.
单侧显露棘突悬留式腰椎管扩大术31例报告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单侧显露棘突悬留式腰椎管扩大术31例报告关家文,冯承泉,孙海涛,王志奎,王相如,王洪亮近两年来我们设计并应用改进的腰椎后侧入路术式治疗腰椎管狭窄症合并椎间盘突出31例取得满意疗效,报告如下:1手术方法1.1麻醉本组均采用硬膜外麻醉。1.2体位:俯卧位...  相似文献   

6.
套环式导针定位在腰椎滑脱椎弓根钉置入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经椎弓根钉棒系统技术矫正治疗腰椎滑脱畸形已逐渐被广大医务人员所接受,但由于椎体自身结构的变异、患者术中体位、术者的姿态等原因,椎弓根钉的置入往往很难达到要求,直接影响手术效果.笔者自2007年7月~2009年8月,采用套环式导针定位技术在C型臂X线机配合下置入椎弓根螺钉治疗腰椎滑脱9例,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7.
外伤性脊柱骨折手术不宜用硬膜外麻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编委 :贵刊 1999年刊登了《硬膜外阻滞下行胸腰椎手术的体会和教训》一文。从文中资料看出 12例胸腰椎手术病例 ,均属外伤性不稳定型脊柱粉碎性及压缩性骨折。有的还伴Ⅰ°脱位畸形、完全性或不全性截瘫 ,麻醉方式均采用硬膜外阻滞麻醉。 12例均出现严重呼吸、循环抑制 ,其中 4例呼吸停止等危及生命的险情。此文教训是深刻的 ,编者按也提出了这类手术硬膜外麻醉的质疑 ?我们认为此类手术应禁忌用硬膜外麻醉 ,理由如下 :( 1)硬膜外穿刺体位必须要屈曲位 ,违背脊柱损伤救治原则 ;( 2 )脊柱手术均采用俯卧位 ,胸廓运动受阻 ,导致有效呼吸气量降…  相似文献   

8.
上肢手术前多采用传统的臂丛神经阻滞,临床上常用的多为腋路法、锁骨上法及肌间沟法.而锁骨上及肌间沟法体位应为头偏向对侧,手臂贴体旁,手尽量下垂以暴露颈部.但是在较长时间的上肢手术中或初始麻醉效果欠佳需要给与追加臂丛神经阻滞时,此时病人尚处于手术的特殊体位,比如侧卧位或侧俯卧位,而手术体位又不允许随便变动时,如何在特殊体位下,给予患者臂丛神经阻滞,而又达到良好的效果?笔者自2003年7月~2008年4月,共实施特殊体位下臂丛神经阻滞麻醉20例,现进行临床观察.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9.
脊神经后支阻滞麻醉在腰椎后路手术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脊神经后支阻滞麻醉在腰椎手术中的可行性和适应性 ,为腰椎后路手术提供安全可靠的麻醉方法。方法 根据腰脊神经后支的局部解剖特点 ,术前通过腰椎 X线片测量或X线透视定位 ,确定腰椎横突根部体表投影点 ,采用经皮穿刺阻滞相关的脊神经后支而麻醉腰后部 ,观察术中麻醉效果和麻醉作用时间 ,比较腰椎不同类型手术的麻醉差异。结果  196例腰椎后路手术在脊神经后支阻滞麻醉下均能顺利完成 ,一次给药成功率 87.2 4%。手术时间平均 10 4分钟 ;麻药用量平均 48ml。术中后均无麻醉并发症发生。结论 脊神经后支阻滞麻醉在腰椎中后柱的后路手术中较其它麻醉优越 ,具有操作简便 ,麻药用量少 ,麻醉效果确切和减低脊髓、脊神经根损伤机率等优点。涉及两个椎体以上和椎体滑脱 °以上的椎体复位手术 ,应避免采用脊神经后支阻滞麻醉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可调式充气装置在剖宫产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择期剖宫产术的产妇275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三组,观察组92例,麻醉后采用自制的可调式充气装置行体位护理;对照1组91例,采用麻醉后将手术床左倾15~30°的方式行体位护理;对照2组92例,采用麻醉后产妇臀部用小枕垫高的方式行体位护理。比较三组下腔静脉受压状况、仰卧位低血压综合征发生率、体位侧滑率。结果三组下腔静脉管径变化、血流速度、体位侧滑距离及仰卧位低血压综合征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观察组各项指标优于对照1组和对照2组。结论在剖宫产手术中应用可调式充气装置,能有效改善子宫和胎儿对下腔静脉的压迫,减少剖宫产仰卧位低血压综合征和体位侧滑发生,提高剖宫产手术产妇体位的安全性及舒适度,保证手术的顺利进行和母婴安全。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强迫体位下行PVP手术的手术技巧及疗效观察;方法:综述特殊体位下PVP手术经验,结合一例强迫体位下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腰椎转移性肿瘤病例总结学习强迫体位下行PVP手术的手术技巧及疗效观察;结果:强迫性体位下PVP手术对手术医生要求更高,而疗效与常规俯卧位下PVP手术相当;  相似文献   

12.
全身麻醉下患者坐位实施后颅窝手术具有出血量少、手术野暴露清晰及手术时间短等优点,但全身麻醉抑制机体的正常反射,导致自我调节能力低下,患者体位由卧位变为坐位过程中,由于重力作用及心血管调节功能低下,可引起血液动力学剧烈波动,表现为动脉压下降、CI降低、HR加快. 尤其是老年患者,坐位手术时还可诱发空气栓塞,心前区采用多普勒监测时,肺静脉空气栓塞发生率达40%,采用TEE监测时达76%[1].本院于2006-2007年在全身麻醉下患者坐位实施后颅窝手术30例,麻醉过程顺利,现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3.
正肛管手术常用的体位有侧卧位、俯卧位、截石位,而右侧卧位摆放方便,有利于手术医师的操作~([1])。重比重布比卡因蛛网膜下腔阻滞(简称腰麻)是肛管手术最常用的麻醉方法,麻醉效果确切,但需等待腰麻平面固定后再摆手术体位~([2]),延长了术前等待时间,而麻醉平面尚未固定下摆放手术体位有可能造成血流动力学紊乱和单侧阻滞。如何缩短等待时间,提高工作效率,同时保证麻醉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促进术后快速康复~([3])是麻醉科医师目前关注的重点。  相似文献   

14.
健忘镇痛慢诱导用于俯卧位胸腰椎手术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健忘镇痛慢诱导用于俯卧位胸腰椎手术的优势。方法随机将120例胸腰椎后路手术患者分为A、B2组:A组行健忘镇痛慢诱导,在指令下由医护人员协助自主翻身成俯卧位,手术结束前减为浅麻醉,令其自行翻身平卧;B组行快速诱导,由医护人员翻身摆体位。分别记录患者各时段血压和心率、气管插管和翻身过程中的呛咳反应,维持循环所用药物及剂量,随访患者术后对气管插管和翻身过程的印象。结果B组有13例在翻身后5min内收缩压〈70mmHg(1mmHg=133.322Pa),2例导管扭折,拔管期躁动19例。而A组患者插管后能在指令下翻身摆好手术体位,翻身时血压下降不明显,俯卧位时导管不扭折,且能有效保护病变部位。结论健忘镇痛慢诱导用于俯卧位胸腰椎手术优于快速诱导。  相似文献   

15.
<正>近年,腰椎椎间盘突出症(LDH)的手术方式从传统开放手术逐渐向微创术式发展,微创手术的优势在于在局部麻醉下进行,出血少,肌肉及软组织损伤小,对硬膜损伤小,避免了出现硬膜外瘢痕及纤维化,且住院时间短。对无法耐受全身麻醉手术的患者,微创手术具有一定的优势[1]。1997年,Yeung[2]研发的脊柱内窥镜系统(YESS)可用于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脊神经后支阻滞麻醉在腰椎后路手术中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对178例腰椎后路手术患实施脊神经后支阻滞麻醉,观察术中麻醉效果和麻醉作用时间。结果:178例腰椎后路手术在脊神经后支阻滞麻醉下均能顺利完成,一次给药成功率91.57%,有效操作时间可达2h,术中术后均无麻醉并发症发生。结论:脊神经后支阻滞麻醉具有操作简便,麻药用量少,麻醉效果确切,能减低脊髓和神经根损伤机率等优点,是腰椎间盘突出症和腰椎管狭窄后路手术的优选麻醉方法。  相似文献   

17.
俯卧位麻醉对血流动力学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麻醉时体位改变可能引起动脉血压下降和组织灌流减少。有人报道俯卧位全麻下行脊柱术时中心静脉压的改变与失血的影响。Backofen等曾报道俯卧下麻醉可能使心排血量减少。作者工作的医院矫形外科因为使用后凸鞍状支架行脊柱手术,而在这种俯卧体位下,病人能耐受较长时间手术对机体也无损伤,不过这种俯卧体位能使腹压增加往往直接影响腔静脉从而造成椎静脉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综合保温护理对在全身麻醉下腰椎融合手术患者术后应激反应及并发症的影响。方法 选取62例本院手术室接受全身麻醉下腰椎融合手术的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31例。试验组接受常规护理,对照组接受综合保温护理。记录患者入麻醉苏醒室和出麻醉苏醒室时的麻醉恢复评分、肾上腺素(adrenaline, AD)和去甲肾上腺素(noradrenaline norepinephrine, NE)水平、围手术期出现低体温和寒战次数,以及两组患者术前、术中1 h、进入麻醉苏醒室及出麻醉苏醒室时的机体核心体温,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两组患者入麻醉苏醒室时的麻醉苏醒评分无统计学差异(P>0.05),试验组出室时的麻醉苏醒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患者的AD、NE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围手术期出现低体温及寒战的次数也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术前体温无明显差异,但试验组术中1 h、进入麻醉苏醒室及出麻醉苏醒室的体温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全身麻醉下腰椎融合手术患者采用综合保温护理,有助于术后意识恢复、缩短苏...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体位改良联合流程化安置方法在神经外科侧卧位手术的应用效果。方法将神经外科行侧卧位手术患者60例,按照手术时间单双日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观察组采用体位改良联合流程化安置方法,对照组采用常规体位安置方法,比较两组手术体位安置耗时、体位稳定性、术后并发症及手术人员满意情况。结果观察组安置体位时间、术中体位移动情况显著短于和少于对照组,术后压力性损伤、外周神经损伤和颈部拉伤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医生、护士和麻醉医生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P<0.01)。结论采用体位改良联合流程化安置方法可降低神经外科手术风险及体位并发症发生率,提高手术人员满意度。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体位复位联合经皮置钉技术行后路短节段椎弓根钉内固定手术治疗胸腰椎重度压缩性骨折的可行性和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02-2015-04手术治疗的41例胸腰椎重度压缩性骨折,术前均在全身麻醉后进行体位复位,复位满意后,予以经皮置钉手术。术后随访1年以上,统计其伤椎矫正情况和VAS评分、ODI指数等疗效指标。结果 41例均顺利完成手术,手术时间为46-72 min,平均(53.1±9.8)min;术中出血量为67-90 ml,平均(76.1±12.5)ml;患者术后住院3-7 d,平均(4.5±1.3)d。与术前相比,所有患者术后1个月和12个月的VAS评分、ODI指数均有显著性降低(P0.05)。41例患者经体位复位后,其伤椎前缘、中部高度丢失率,以及后凸Cobb角均有显著改善(P0.05);经钉棒撑开、内固定术后,其复位程度进一步改善(P0.05)。但术前体位复位后伤椎前缘高度恢复50%者,内固定后的矫正效果亦显著差于体位复位后恢复≥50%者(P0.05)。而术后12个月时,其伤椎高度及后凸Cobb角的丢失程度并未见显著增加。有2例患者内固定术后出现伤椎内部"空壳样"变化,予以PVP行骨水泥强化治疗。结论胸腰椎重度压缩性骨折患者采用体位复位联合经皮置钉技术治疗,创伤小、其伤椎矫正良好,安全可靠;但术前体位复位效果50%者,术后矫正效果将受影响,应谨慎选择手术方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