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保留灌肠治疗输卵管梗阻性不孕的临床体会李朝虹,陈向敏,张万娥关键词中药,灌肠,不孕作者采用中药保留灌肠治疗输卵管梗阻性不孕19例,取得满意的效果,现介绍如下:引起不孕的输卵管疾病有先天性输卵管发育不良,功能性输卵管痉挛、炎症性输卵管阻塞。其中最多见的...  相似文献   

2.
中医四联疗法治疗输卵管性不孕症45例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中医四联疗法治疗输卵管性不孕症的疗效.方法:将确诊的女性输卵管性不孕症75例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45例采用中药内服、中药保留灌肠、电脑中频药物导入加穴位贴敷、藤药外敷四联疗法治疗;对照组30例采用输卵管通液术加西药治疗.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为86.7%,对照组为63.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中医四联疗法治疗输卵管性不孕症有较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中药灌肠配合中频脉冲治疗输卵管阻塞性不孕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输卵管阻塞性不孕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30例采用中药灌肠方保留灌肠配合中频脉冲治疗,对照组单采用中药灌肠方保留灌肠治疗,两组均连续应用15d,1个月经周期为1个疗程,连续应用1~3个疗程。观察两组治疗前后输卵管是否通畅、是否妊娠,并以此判断临床疗效。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为83.33%,对照组为63.3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药灌肠配合中频脉冲治疗输卵管阻塞性不孕能取得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宫腹腔镜联合中医药治疗输卵管性不孕患者的疗效。方法:将60例输卵管性不孕患者,根据中药治疗方式的不同,分为单纯中药组、中药+外敷组、中药+保留灌肠组,每组于宫腹腔镜术后联合中药治疗,3个月为1个疗程,最长者治疗4个疗程。结果:观察1年后,妊娠31例,总妊娠率51.67%,其中单纯中药组妊娠率30.00%,中药+外敷组妊娠率60.00%,中药+保留灌肠组妊娠率65.00%。结论:宫腹腔镜联合中医药治疗输卵管性不孕疗效显著,外治法联合口服中药能明显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5.
正近年来,随着盆腔感染率的上升,输卵管病发病率呈上升趋势。近年来,我院采用输卵管通液配合中药口服及保留灌肠的方法,对输卵管性不孕进行治疗,取得了一定的疗效。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2014年1月-2015年1月,我院对收治不孕患者,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措施。共治疗观察80例,均经输  相似文献   

6.
不孕症是妇科常见病,其中输卵管阻塞性不孕约占30%~50%[1].近年来我院采用腹腔镜手术联合中药保留灌肠合并理疗治疗输卵管伞部阻塞,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输卵管性不孕的临床效果。方法:采取中药口服、中药保留灌肠、每月输卵管通液1次,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输卵管性不孕461例为实验组;采取单纯输卵管通液治疗输卵管性不孕226例为对照组。结果:实验组治愈率为52.71%,对照组治愈率为25.71%,两组在治愈率上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输卵管性不孕,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活血化瘀通络中药口服配合中药保留灌肠治疗输卵管阻塞性不孕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73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91例和对照组82例,治疗组采用活血化瘀通络中药口服配合中药保留灌肠治疗,对照组口服阿奇霉素、奥硝唑分散片治疗。观察2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治愈率为72.5%,总有效率为91.2%;对照组治愈率为57.3%,总有效率为80.5%。2组治愈率、总有效率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活血化瘀通络中药口服配合中药保留灌肠治疗输卵管阻塞性不孕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9.
孙书范 《中医药学刊》2003,21(5):806-806
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输卵管性不孕的临床效果。方法:采取中药口服、中药保留灌肠、每月输卵管通液1次,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输卵管性不孕461例为实验组;采取单纯输卵管通液治疗输卵管性不孕226例为对照组。结果:实验组治愈率为52.71%,对照组治愈率为25.71%,两组在治愈率上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输卵管性不孕,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0.
程美燕  陈浩波 《新中医》2020,52(9):12-14
输卵管阻塞性不孕的发病率有逐年升高的趋势,临床以输卵管通液术、腹腔镜手术及中药灌肠治疗为主。笔者总结中药灌肠疗法治疗输卵管阻塞性不孕的临床实验研究,发现临床上多以中西医结合治疗为主,中药灌肠疗法通常联合通液术、腹腔镜手术以及其他中医药疗法治疗。灌肠方所用中药遵循活血化瘀、清热解毒的治则治法。收集的52篇文献中高频出现的灌肠药物有败酱草、莪术、丹参、红藤、三棱、路路通、赤芍、蒲公英,这些药物在输卵管阻塞性不孕的灌肠治疗中占主导地位。目前,灌肠的次数及时间不定,有待后续研究统一灌肠流程及疗程,以利于该疗法在基层的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1.
日的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输卵管阻塞性不孕的临床疗效.方法 口服中药通管汤,1剂/d,同时配合中药保留灌肠及热敷,两个月经周期为1疗程,连续治疗1~3个疗程.结果 60例患者,痊愈31例占51.6%,总有效率86.6%.结论 中西医结合治疗输卵管阻塞性不孕疗效确切,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2.
中西医结合综合治疗输卵管阻塞性不孕55例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中药内外兼治联合输卵管通液术综合治疗输卵管阻塞性不孕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以中药口服为基础治疗,分阶段施行中药灌肠、中药外敷和输卵管通液的综合疗法,治疗55例输卵管阻塞性不孕.同时,随机选取55例输卵管阻塞性不孕患者仅做输卵管通液治疗作为对照组.结果:中药内外兼治联合通液术综合治疗输卵管阻塞性不孕临床妊娠26例,其妊娠率为47.3%,而对照组妊娠3例,妊娠率仅为5.5%.临床妊娠率两组对比,有高度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中药内外兼治联合通液术综合治疗,能明显提高输卵管阻塞性不孕的临床妊娠率,并能缩短疗程.  相似文献   

13.
中药保留灌肠治疗输卵管阻塞52例疗效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子柱 《新中医》1994,26(4):38-39
中药保留灌肠治疗输卵管阻塞52例疗效观察王子柱主题词输卵管疾病/中医药疗法,灌肠法笔者自1972年以来,在西医诊断的基础上,采用中医辨证与辨病相结合的诊断方法,用中药煎剂保留灌肠治疗52例输卵管阻塞患者,取得较满意疗效,兹小结如下。1临床资料1.1年...  相似文献   

14.
输卵管不通或通而不畅是厚发和继发不孕的主要原因之一,占不孕证的30%-40%,多发于盆腔感染之后,临床效果多不理想,笔者自2001年1月-2009年1月采用中药保留灌肠配合输卵管道液治疗盆腔炎性输卵管不通220例,并进行疗效观察,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5.
三联疗法治疗输卵管炎性不孕症50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章勤 《浙江中医杂志》2009,44(9):658-658
输卵管炎症梗阻是导致女性不孕的一个常见原因。我们近年来,采用中药何氏通管汤口服、中药妇外IV号保留灌肠、官腔镜下输卵管口插管通液术三联疗法治疗输卵管炎性不孕症50例,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兹整理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6.
输卵管阻塞性不孕是女性不孕症的主要原因,其发病率有逐年增高的趋势,引起越来越多医家的关注。与西医治疗的局限性相比,祖国医学有着独特的优势,且疗效肯定。本文就中医辨证论治、专病专方治疗、中药保留灌肠、中药外敷及各种综合疗法做简单综述,并提出展望。  相似文献   

17.
<正>输卵管性不孕是女性不孕症的重要病因,占50%以上,特别是在农村基层妇女中比例更高。妇科炎症、特别是盆腔炎症是导致输卵管炎症的主要原因。我站近年采用以中药外用保留灌肠为主、辅以口服中西药物和下腹部热敷的方法治疗输卵管性不孕,取得较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输卵管阻塞性不孕的临床方法及疗效。方法:治疗组40例,采用自拟丹术煎保留灌肠同时配合TDP理疗及西药宫腔输卵管内注药;对照组Ⅰ14例,给予西药宫腔输卵管注药;对照组Ⅱ20例,给予中药灌肠配合TDP理疗,对比三组的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5.00%(P<0.05),优于对照组Ⅰ、Ⅱ。结论:三联疗法治疗本病,其效果优于单纯的西医或中医治疗,是临床切实可行的方法。  相似文献   

19.
聂巧珍 《内蒙古中医药》2010,29(21):101-101
目的:探讨中药煎剂保留灌肠联合超短波音频理疗治疗输卵管阻塞不孕的临床效果。方法:经子宫输卵管碘油造影术(HSG)确定为输卵管阻塞不孕者120例,中药保留灌肠联合超短波并音频理疗,2~6个疗程后行阴道B超下通水实验,并追踪随访1年。结果:总有效率83%,年妊娠率56%。结论:中药煎剂保留灌肠联合超短波理疗是治疗输卵管阻塞不孕的理想方法。  相似文献   

20.
三联法治疗输卵管炎性阻塞性不孕48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输卵管炎性阻塞性不孕是妇科常见病症。笔者采用自拟通管汤内服、中药保留灌肠及输卵管注射的三联法治疗本病48例,取得较好疗效,现介绍如下:1临床资料本组48例基础体温为双相,B超监测有排卵,经输卵管通液试验或输卵管碘油造影确诊为输卵管不通患者。其中原发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