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目的分析应用标准化尘螨变应原疫苗(德国默克,阿罗格)对尘螨变应性鼻炎患者行皮下特异性免疫治疗的局部不良反应。方法对280例尘螨变应性鼻炎患者行皮下特异性免疫治疗过程中出现的注射部位不良反应,按照欧洲变态反应和临床免疫学会不良反应判定标准进行评定,记录首次不良反应并输入数据库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皮下特异性免疫治疗的尘螨变应性鼻炎患者出现不良反应82例(29.29%),其中局部不良反应74例(26.43%,速发60例,迟发14例),主要不良反应表现为硬结、皮丘、红晕、红肿,其阳性率分别为10.00%、6.07%、5.71%和4.64%。患者过敏程度/注射与局部不良反应的频度分析:(1)皮肤点刺试验反应强度(从++++至+)/不良反应频度,阳性率分别为46.67%(14/30)、30.00%(33/110)、27.28%(25/90)、4.00%(2/50);(2)血清IgE等级(超重度、重度、中度、轻度)/不良反应频度,阳性率分别为48.89%(22/45)、30.36%(34/112)、17.89(17/95)、3.57%(1/28);(3)特异性免疫治疗注射浓度(从5000TU至5TU)/不良反应频度分析,阳性率分别为16.26%(40/246)、7.52%(20/266)、4.66%(13/279)、0.36%(1/280);(4)特异性免疫治疗注射部位浅深/不良反应频度分析,阳性率分别为23.07%(18/78)、3.47%(7/202)。除点刺试验(+++~++,P0.05)外,其他等级之间不良反应的频度均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皮下特异性免疫治疗出现局部皮肤不良反应以硬结为主要表现,且局部皮肤不良反应的频度与患者过敏强度、皮下特异性免疫治疗注射浓度及注射部位的深浅有密切关系,特别是重度过敏患者从高浓度疫苗初次注射时就应给予高度关注。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对屋尘螨过敏的儿童哮喘患者进行常规免疫治疗和集群免疫治疗的不良反应,并对两种免疫治疗方法的安全性进行比较。方法通过回顾性分析,观察2013-2015年期间就诊的对屋尘螨过敏的儿童哮喘患者,采用标准化屋尘螨变应原(安脱达)进行免疫治疗,其中常规免疫组55例,集群免疫组29例,观察不同治疗方式、不同注射剂量后局部不良反应(LRs)和全身不良反应(SRs)发生率、症状、发生时间及治疗处理方法、变应原制剂调整等,分析可能的危险因素及预防措施。结果55例患者接受常规免疫总注射867针次,LRs发生率分别为6. 46%(56针次/867针次)和52. 73%(29例/55例),SRs发生率分别为1. 04%(9针次/867针次)和9. 09%(5例/55例); 29例患者接受集群免疫总注射431针次,LRs发生率分别为10. 21%(44针次/431针次)和58. 62%(17例/29例),SRs发生率分别为3. 02%(13针次/431针次)和24. 14%(7例/29例)。两种免疫治疗方法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 05)。集群免疫治疗7周达维持剂量,剂量递增阶段较常规免疫治疗明显缩短。结论对儿童哮喘患者采用标准化屋尘螨变应原(安脱达)进行集群免疫治疗是一种安全的治疗方法,较常规免疫治疗能够更快达到维持剂量。  相似文献   

3.
患者女,75岁,确诊2型糖尿病3年。3年前开始使用精蛋白锌重组人胰岛素(优泌林N),每日6U,晚10时注射,以及重组人胰岛素(优泌林R),早晨28U,中午22U,晚上16U,皮下注射。使用规格为30G×8mm的BD胰岛素笔用针头。胰岛素使用前须恢复至室温。注射范围为腹部脐周10cm,注射部位轮换使用。6个月后注射部位出现凹陷,改为双臂三角肌下缘和双大腿内外侧注射,3~6个月后也先后出现注射部位凹陷,凹陷局部均无皮肤红肿、皮疹等,无瘙痒及疼痛。患者1年半前停用优泌林N和优泌林R,改口服格列喹酮、阿卡波糖,皮肤凹陷区域未见明显变化。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剖宫产术中不同部位注射欣母沛的消化系不良反应情况,并且分析其临床护理方法.方法:采取回顾性方法分析2011-01/2012-12120例欣母沛在剖宫产术中不同部位注射患者的效果,观察不良反应,并了解其临床护理方法.结果:A组vs B组产妇产后2、24 h出血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消化系不良反应发生率15.7%vs B组42.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欣母沛在剖宫产术中不同部位注射的效果相似,但是上臂三角肌注射后出现消化不良反应明显增加,临床中应合理的选择注射部位,并实施针对性的护理.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屋尘螨过敏的哮喘和(或)变应性鼻炎儿童进行屋尘螨变应原特异性皮下免疫治疗的全身不良反应并探讨其可能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7月至2013年6月始于中山市博爱医院儿科门诊诊断为哮喘和(或)变应性鼻炎并进行屋尘螨皮下特异性免疫治疗(为期3~5年)的患儿202例。分析每次免疫治疗后出现不良反应的相关病史资料。结果 202例患儿中47例患儿出现全身不良反应。注射总次数为9 285例次,共发生全身不良反应76例次(0.8%),其中速发全身不良反应93.4%(71/76例次),迟发全身不良反应6.6%(5/76例次)。76例次全身不良反应,以呼吸道症状和Ⅰ级全身不良反应为主,更易发生于免疫治疗维持阶段。不良反应在哮喘组及特异性IgE值≥50 kU/L患儿中发生率更高(P0.01)。10岁以下儿童及7~9月份更易出现全身不良反应。结论屋尘螨过敏的哮喘和(或)变应性鼻炎儿童特异性皮下免疫治疗较少发生全身不良反应且以轻度Ⅰ级反应为主,哮喘、特异性IgE值≥50 kU/L为在免疫治疗的过程中出现不良反应的高危因素。中山地区全身不良反应主要发生在7~9月份。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800例乙脑疫苗接种儿童的不良反应并总结其护理体会。方法选取2013年1月—2014年1月在我中心接受乙脑疫苗首次接种的儿童800例,均于上臂外侧三角肌下缘附着处皮下接种乙脑减毒活疫苗,密切观察接种儿童不良反应并总结其护理方法和处理原则。结果 800例儿童接种乙脑疫苗出现局部红肿375例(46.9%)、发热362例(42.3%)、过敏反应43例(5.4%)、其他19例(2.4%)。结论儿童接种乙脑疫苗的不良反应较多,以局部红肿及发热为主,在科学控制及预防的同时给予心理护理及不良反应护理对接种儿童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800例乙脑疫苗接种儿童的不良反应并总结其护理体会。方法 选取2013年1月—2014年1月在我中心接受乙脑疫苗首次接种的儿童800例,均于上臂外侧三角肌下缘附着处皮下接种乙脑减毒活疫苗,密切观察接种儿童不良反应并总结其护理方法和处理原则。结果 800例儿童接种乙脑疫苗出现局部红肿375例(46.9%)、发热362例(42.3%)、过敏反应43例(5.4%)、其他19例(2.4%)。结论 儿童接种乙脑疫苗的不良反应较多,以局部红肿及发热为主,在科学控制及预防的同时给予心理护理及不良反应护理对接种儿童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肩关节腔内药物注射结合康复综合训练治疗脑卒中后肩痛的效果。方法将60例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经皮神经电刺激(Tens)治疗、神经-肌肉电刺激治疗、肩胛骨松动术、肩关节神经肌肉本体感觉促进(PNF)技术、肩部肌力训练。治疗组在上述治疗基础上增加肩关节腔内药物注射,每周1次,共治疗8周。第一疗程注射曲安奈德、利多卡因、生理盐水混合液10mL注射,1次/周,共3次。第二疗程注射玻璃酸钠(施沛特)2mL,1次/周,共5次。治疗前及治疗8周后分别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法)评估患侧肩关节疼痛程度。采用简化Fugl-Meyer评分法(FMA法)评估上肢运动功能。采用测角器测量肩关节主动前屈角度及主动外展角度。分别比较治疗前、后的改善程度。结果治疗8周后治疗组和对照组肩关节的疼痛评分、上肢运动功能、关节活动度各项指标均较治疗前显著改善(P<0.01),并且治疗组各项指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根据脑卒中后肩痛的发生机制,选择性地应用关节腔注射治疗结合康复综合训练能明显缓解脑卒中后肩部的疼痛程度,改善患侧上肢运动功能及肩关节活动度,对脑卒中后肩痛具有良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9.
急性坏死性胰腺炎炎症和坏死过程的起动机制仍不清楚,治疗上除支持疗法外亦无其它有效方法.本文描述在用雨蛙肽引起大鼠急性坏死性胰腺炎后的生化和组织结构改变的消退过程,并比较胰泌素与两种CCK受体拮抗剂,丙谷胺和benzotriPt的保护作用.材料和方法:实验用大鼠15只禁食16~18小时后,每小时接受不同剂量的雨蛙肽(5~200μg/kg)皮下或腹腔内注射共7次,对照组注射0.9%氯化钠,于首次注射后9小时全部杀死.在研究胰腺炎时间过程和药物保护作用的实验中,用雨蛙肽50μg/kg腹腔内注射共7次.杀死鼠的时间同前.每次给予雨蛙肽前半小时,皮下注射不同剂量的丙谷胺或benzotript或胰泌素.另作下述实验:1.首次雨蛙肽注射后12小时杀死动物,观察丙谷胺或胰泌素的作用.2.研究在第三次注射雨蛙肽后给予丙谷胺或benzotript 4次的作用.3.研究丙谷胺或胰泌素对小剂量雨蛙肽引起的胰腺炎的作用.对部分鼠进行较长时间的实验观察.结果:皮下或腹腔内注射大剂量雨蛙肽可引起血清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经卡介苗(BCG)活化的树突状细胞(DC)疫苗体外直接抗胰腺癌细胞Panc02的机制,以及观察经不同部位注射DC疫苗抗小鼠胰腺癌移植瘤的效应.方法 从C57BL/6小鼠骨髓中诱导培养DC,并予以BCG促成熟,用流式细胞技术检测DC成熟度,CCK-8细胞计数检测DC直接抑制Panc02增殖情况,流式细胞仪检测BCG促成熟DC表面凋亡诱导配体(TRAIL)的表达量.C57BL/6小鼠皮下接种Panc02胰腺癌细胞制成荷瘤小鼠,第7d予以DC疫苗注射免疫治疗(DC疫苗为经Panc02细胞冻融抗原致敏后BCG促成熟的DC),分为3组:瘤内注射生理盐水组、皮下注射DC疫苗组和瘤内注射DC疫苗组,1周后再治疗1次,第2次治疗后15d处死小鼠,观察不同治疗抗肿瘤的效果.结果 BCG活化后DC疫苗成熟度明显增加,其表型CD86表达增加;经BCG活化成熟的DC能直接抑制Panc02细胞生长,这一作用可被TRAIL抗体部分抑制,且流式细胞术检测发现成熟DC表面分子TRAIL明显高于未经BCG促成熟组未成熟DC.肿瘤体重:瘤内注射DC疫苗组<皮下注射DC疫苗组<瘤内注射生理盐水组(P<0.01).结论 BCG活化的胰腺癌DC疫苗的生物活性明显增加,并可通过TRAIL这一途径直接杀伤肿瘤细胞;且经BCG活化的DC疫苗瘤内注射免疫治疗抗肿瘤作用更强.  相似文献   

11.
一、病例资料患者女性,30岁,布依族,农民,体质量50kg.体检结果显示抗-HCV阳性(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无明显肝病症状及体征;进一步检查提示:肝功能指标正常,HCVRNA阳性,为9.50×105拷贝/ml(最低检测限为1000拷贝/ nl),10年前曾因产后大出血接受过500 ml输血治疗;回顾性调查证实献血员为HCV感染者,病毒基因型为1b型;诊断为慢性丙型肝炎.在知情同意的基础上给予干扰素α-2b(购自天津华利达生物有限公司)3 MU,上臂三角肌处皮下注射,隔日1次;同时给予利巴韦林300 mg口服,2次/d;共治疗48周.治疗12周复查,HCV RNA阴性(<1000拷贝/ml),提示患者获得早期病毒学应答;治疗24、36、48周及停药后24、48周复查,HCV RNA均阴性(最低检测限< 15 IU/ml),提示患者获得治疗结束时病毒学应答及持续病毒学应答.  相似文献   

12.
在皮下注射胰岛素治疗糖尿病中,注射局部发生红肿、硬块,临床上并不少见。我院近遇一女性糖尿病患者(51岁,住院号86—6847),住院治疗期间每次给皮下注射正规胰岛素后注射局部均出现无痛感的皮肤红肿及皮下3~5cm大小硬块,虽改换胰岛素品种亦不能避免。治疗20天后,双臂及臀部两侧注射部位硬块融合成大片,血糖、尿糖均控制不良。后改用肝素化正规胰岛素(HPN-INS,将每次所需胰岛素用量与33mg肝素充分混合即成)皮下注射,3天后原有硬块逐渐消退,未有新的硬块出现;尿糖定性转阴,空腹血糖降至正常。继续减量应用HPN-INS皮下注射治疗1个月,未出现不良反应而带药出院。近经随访,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评价依那西普治疗活动性强直性脊柱炎(AS)的短期疗效与安全性.方法 为期12周(双盲治疗期和开放治疗期各6周)的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的Ⅲ期临床研究.双盲期试验组和对照组患者分别接受依那西普或空白模拟制剂50 mg,1次/周,皮下注射;开放期2组均接受依那西普50 mg,1次/周,皮下注射.分别在第0、2、4、6、8、10、12周按规定完成临床评估.主要疗效指标为达到AS疗效评价20%改善程度(ASAS 20)的受试者比例,次要疗效指标为达到ASAS 40%改善程度(ASAS 40)、ASAS 50%改善程度(ASAS 50)、ASAS 70%改善程度(ASAS 70)和ASAS标准中6项改善5项(ASAS 5/6)的受试者比例、受试者总体评估、医生总体评估、夜间和总体背部疼痛、Bath强直性脊柱炎功能指数(BASFI)、Bath强直性脊柱炎疾病活动指数(BASDAI)、脊柱活动度、关节评价及生活质量.所有受试者均进行安全性评价.结果 152例患者入选本研究,对照组78例,试验组74例.双盲期第2周时,2组达到ASAS 20的受试者比例差异即有统计学意义.第6周时,试验组86.5%(64/74)的受试者达到ASAS 20,对照组为29.5%(23/7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次要疗效指标ASAS 40、ASAS 50、ASAS 70、ASAS 5/6、受试者总体评估、医生总体评估、夜间和总体背部疼痛、BASFI、BASDAI、脊柱活动度、关节评价及生活质量均有明显改善.不良反应大多为轻度,最常见的为肝酶水平升高、注射部位反应和鼻咽炎,未见死亡和严重不良事件.结论 依那西普治疗活动性AS,起效迅速,疗效显著,安全性好.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前瞻性的评价无ST段抬高的急性冠状动脉 (冠脉 )综合征患者接受冠脉介入治疗前应用依诺肝素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入院后给予依诺肝素 1mg/kg ,皮下 ,1 /1 2h ,至少 48h ,在最后一次注射后 8h内行介入检查或治疗。术中 /术后不再追加肝素或低分子肝素。部分病人术后集中测定抗Xa因子活性。结果  50 7例患者完成了本研究。 1 76例 (93 .2 % )的患者抗Xa因子活性 >0 .5IU/ml。30d内的随访中 ,急性心肌梗死 1 6例 (3 .2 % ) ,再发不稳定性心绞痛 34例 (6 .7% ) ,1例 (0 .2 % )进行了血运重建 ,1例死亡 (十二指肠穿孔 )。轻微出血 2 4例 ,占 4 7%。30d后的随访有 1例发生非Q波心肌梗死 ,1例再发不稳定性心绞痛。结论 高危急性冠脉综合征病人皮下注射依诺肝素至少 48h ,最后一次注射 8h内行介入检查或治疗 ,不再给抗凝制剂 ,对病人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观察重组人白介素-11(rhIL-11)治疗恶性肿瘤化疗后血小板减少症的临床疗效及毒副反应.方法 62例第1个周期化疗后血小板≤50×109/L的患者,非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第2个周期化疗结束后24 h皮下注射rhIL-11,1.5 mg/次,1次/d,连续用药7~14 d,或血小板从最低点恢复至≥100×109/L停药;对照组第2个周期化疗结束后不接受rhIL-11.结果 治疗组化疗后血小板上升幅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分别为(72.73±0.34)×109/L和(13.69±6.52)×109/L,有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组需要输注单采血小板平均数为(0.29±0.58)单位,对照组需要输注单采血小板平均数为(0.81±1.37)单位,有显著性差异(P<0.01).主要不良反应:乏力、注射部位疼痛、恶心呕吐、肌肉关节疼痛、结膜充血、皮疹.结论 rhIL-11能治疗化疗引起的血小板降低,是一种有效、安全的治疗血小板减少的药物.  相似文献   

16.
目的 低分子量肝素(LMWH)可以有效取代普通肝素(UH)应用于急性冠脉综合征(ACS)的治疗.然而,这些患者行冠脉造影(CAG)的最佳抗凝策略尚不明了.国外有关LMWH在冠脉造影中的应用研究表明,皮下应用低分子肝素至少48h(≥4次)冠脉造影,术中不追加抗凝剂是安全有效的,但此方案不一定适合我国.我科室曾沿用此法人选176例ACS患者,结果显示CAG前肝素抗-X a因子活性(0.808±0.265)IU/ml,93.2%的患者抗-X a活性>0.5 IU/ml.本研究扩大样本量,试图进一步评价LMWH在心导管室应用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探索适合国人的心导管检查抗凝策略.方法 与结果人选278例ACS患者.所有患者按照1 mg(100 IU)/kg每隔12 h(7 am~7 pm)皮下注射依诺肝素(克赛),在接受至少48 h(≥4次)的LMWH后进行导管检查.末次注射(7 am)距离冠脉造影不超过8 h(3 pm之前).穿刺前(≈末次注射的3~5 h内)取血测定抗-X a活性.如病情需要,可行经皮冠脉介入术(PCI),术中追加普通肝素5000 IU.结果 显示冠脉造影前肝素抗-X a活性为(0.745±0.304)IU/ml,79.7%的患者抗-X a活性>0.5 IU/ml,5.4%抗-X a活性>1.2 IU/ml.1例在造影过程中,另3例在PCI中出现血栓,无严重出血事件.结论 皮下注射依诺肝素至少48h行冠脉造影抗凝强度偏低,可能需要寻找新的抗凝方案.  相似文献   

17.
郝创利  陶慧  沈美菊  侯政 《国际呼吸杂志》2008,28(23):1413-1416
目的 通过观察进行标准化屋尘螨特异性免疫治疗(脱敏治疗)的支气管哮喘(简称哮喘)患儿,在脱敏治疗过程中出现的不良反应,评价脱敏治疗的安全性.方法 对在苏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哮喘专科门诊临床确诊的110例哮喘患儿,应用(丹麦ALK-Abell(o)公司安脱达)标准化屋尘螨提取液进行皮下注射脱敏治疗.观察每次注射后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统计脱敏治疗的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 在110例患儿共接受免疫注射2332人次,发生局部不良反应291人次(发生率12.48%),其中速发型局部不良反应146人次(6.26%),迟发型局部不良反应145人次(6.22%).局部不良反应在20~800SQU、2000~80 000SQU、100 000 SQU阶段的发生率分别是:1.05%(6/569)、12.05%(97/805)和19.62%(188/95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发生全身不良反应79人次(3.39%),1例次为3级非致命性全身反应,其余均为轻度全身反应(包括哮喘、过敏性鼻炎,过敏性结膜炎、过敏性皮炎),其中速发型全身不良反应49人次(2.10%).迟发型全身不良反应为30人次(1.29%).全身不良反应在20~800 SQU、2 000~80 000 SQU、100 000 SQU阶段的发生率分别是:0.35%(2/569)、6.71%(54/805)和2.51%(24/95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哮喘患儿对标准化屋尘螨提取液特异性免疫治疗耐受性良好.绝大多数局部不良反应为轻度,其发生率随注射提取物浓度增高而增高.全身不良反应绝大多数为轻度,以发生在2 000~80 000 SQU剂量明显上升阶段为最多,在此阶段多加注意.全身不良反应以注射浓度2 000~80 000 SQU为最高.而局部不良反应以100 000 SQU组为最高,提示局部不良反应和全身不良反应不平行.局部不良反应发生不提示全身不良反应发生.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多频次气压治疗对全髋关节置换术后下肢静脉血流速度与肿痛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10月-2020年1月复旦大学附属闵行医院骨科收治的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80例,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0例,2组患者均接受术后常规康复治疗,观察组气压治疗:30 min/次,2次/日,每次间隔时间约3 h;对照组气压治疗:30 min/次,1次/日。2组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第3天和治疗后第7天进行疼痛和肿胀程度评估,并采用多普勒超声波对下肢股总静脉、股深静脉和腘静脉血流速度进行检测。结果术前2组患者患侧下肢血流速度变化、周径和VAS(疼痛)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第3天:2组VAS评分和患肢周径、患肢股总静脉、股深静脉和腘静脉血流速度变化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第7天:VAS评分和患肢周径、患肢股总、股深和腘静脉血流速度变化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髋关节置换术后采用常规康复治疗结合3 d内多频次气压治疗,在深静脉血栓预防和肿痛改善上优于单次治疗。在肿痛减轻后,单次气压治疗即可。  相似文献   

19.
目的 研究依那西普每周1次皮下注射50 mg对接受甲氨蝶呤(MTX)治疗的中国活动性类风湿关节炎(RA)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本研究由2部分组成:12周双盲治疗阶段和12周安全性开放研究阶段.双盲期间的随机通过临床操作随机化(CORE)系统完成.在双盲阶段,RA患者被随机分配到依那西普50mg治疗组或安慰剂组,每周1次皮下注射给药,同时坚持一定剂量MTX给药.完成双盲治疗的RA患者在开放治疗中均接受每周1次依那西普50 mg和MTX给药.以美国风湿病学会(ACR)疗效评价指标ACR 20为主要终点疗效指标.次要终点疗效指标包括医生和患者总体评价、晨僵持续时间、疼痛目视模拟测试表(VAS)、健康评估问卷(HAQ)、C反应蛋白(CRP)值、疼痛和肿胀关节数.并且比较2组的安全性结果.采用Fisher精确概率法对主要终点疗效指标第12周ACR 20应答情况及其他次要终点疗效指标进行分析.使用协方差方法分析连续终点相对于基线的变化.结果 双盲治疗期间修正的意向性治疗人群(Mitt)共有156例患者,其中依那西普+MTX组77例.安慰剂+MTX组79例,149例患者完成双盲阶段的治疗.治疗4周时,依那西普+MTX组ACR 20有效率为39%(30/77),安慰剂+MTX组为16%(13/7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12周时,依那西普+MTX组ACR 20有效率为62%(48/77),安慰剂+MTX组为23%(18/7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其他疗效指标包括医生和患者总体评价、晨僵持续时间、疼痛VAS、HAQ、CRP、触痛关节数、肿胀关节数等均从第4周开始,在依那西普+MTX组明显优于安慰剂+MTX组(P<0.01).总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在2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与安慰剂治疗活动性RA相比.依那西普治疗活动性RA起效迅速、疗效显著.依那西普50 mg+MTX每周1次给药治疗中国成年活动性RA患者24周,耐受性良好.  相似文献   

20.
目的评价标准化屋尘螨过敏原淋巴免疫治疗过敏性哮喘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72例屋尘螨致敏性哮喘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6例,对照组给予布地奈德气雾剂和沙丁胺醇气雾剂治疗;治疗组在上述药物治疗同时,行超声引导下分别于0、4、8、12、16和20周行腹股沟淋巴结内注射屋尘螨过敏原制剂,除0周用药剂量为100 SQ-U外,其余5次应用剂量均为1000 SQ-U。治疗前后两组患者分别进行血清屋尘螨特异性IgE(sIgE)检测、哮喘控制测试(asthma control test,ACT),药物用量评分、肺功能[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占预计值的百分比(percentage of forced expiratory volume in first second to predicted value,FEV1%)、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与用力肺活量比值(ratio of forced expiratory volume in first second to forced vital capacity,FEV1/FVC)和峰流速占预计值的百分比(percentage of peak expiratory flow to predicted value,PEF%)]检测并记录患者疗程中的不良反应。结果治疗组32例患者完成了淋巴免疫治疗,2例因怀孕退出,2例失访;对照组32例按要求完成了对照观察,4例失访。治疗组患者治疗后4、8、12、16和20周ACT评分分别为(15.72±2.00)、(16.44±2.06)、(18.88±1.29)、(20.16±1.43)、(23.97±1.03),高于治疗前(0)周(15.34±2.1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12、16和20周ACT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同时间ACT评分[(16.63±2.12)、(16.81±2.10)、(16.87±2.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肺功能检测(FEV1%、FEV1/FVC和PEF%)分别为(74.81±5.91)、(77.31±5.43)、(74.09±4.71),均明显高于治疗前各项[(57.06±7.49)、(60.31±7.04)、(50.81±6.57)]及治疗后对照组水平[(54.91±7.79)、(59.44±8.77)、(50.38±8.1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治疗后药物用量评分(0.66±0.43)和血清屋尘螨sIgE浓度(1.69±0.92)kU/L明显低于治疗前[(2.19±0.78)、(2.73±1.09)kU/L],且明显低于对照组[(1.92±0.77)、(3.09±1.29)kU/L],差异均有统计学差异(P<0.01)。32例淋巴免疫治疗患者进行了192次浅表淋巴结注射,未发生局部不良反应和全身不良反应。结论过敏原淋巴免疫治疗不仅临床疗效显著,而且大大缩短了疗程,减少了变应原剂量、注射次数和不良反应的发生,为安全、有效的病因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