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介入治疗下肢动脉闭塞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采用介入治疗方法,临床治疗下肢动脉闭塞症。方法:临床确诊的16例住院病人,均经血管造影证实。男9例,女7例,平均年龄68.3岁,病程4小时-3年。股动脉穿刺入路,导管灌注尿激酶局部溶栓,视血管开通情况加经皮腔内球囊血管成形术(PTA)、内支架植入术。结果;溶栓后血管开通13例,开通率81%,血管存在严重狭窄者行PTA,成功率94%,其中1例失败,内支架植入后成功。随访1-48月,Doppler检查2例术后出现不同程度再狭窄,其中1例再次PTA后满意。结论:导管灌注尿激酶局部溶栓治疗为下肢动脉闭塞症的首选方法,PTA为内支架植入术作为溶栓后进一步治疗的手段,提高了成功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经导管血管内溶拴治疗下肢动脉闭塞性疾病的疗效、价值和方法。方法:10例患者均选择经股动脉穿刺插管,1例患者因左侧髂总动脉起始部闭塞.改行右锁骨下动脉插管,采用微量泵注入尿激酶50万~200万U。结果:髂总动脉血栓1倒,髂外动脉1例,股浅动脉和腘动脉各3例,胫前动脉2例。结论:经导管血管内溶栓治疗,疗效可靠,方便快捷,是治疗动脉闭塞性疾病的可行方法。  相似文献   

3.
肝移植术后肝动脉狭窄或闭塞的介入治疗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介入手术方法治疗肝移植术后血管并发症的作用越来越得到重视,已经有病例报道表明介入治疗可以有效处理肝动脉血栓形成。但是,有关介入手术治疗肝动脉狭窄或闭塞的成功经验国内外报道均较少。本研究回顾性评价了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应用不同血管介入技术治疗肝动脉狭窄或闭塞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下肢动脉闭塞性病变介入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对97例下肢动脉闭塞性疾病的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97例患者128条患肢术前经CTA或MRA诊断后,采用腔内血管成形术(PTA)和置入血管支架进行介入治疗,并随访0.5~1.5年。治疗前后Rutherford分期,踝肱指数(ABI)双尾法配对t检验。结果成功完成96例(99.0%)患者127条(99.2%)患肢的介入治疗,支架置入114枚(92例),术中造影血管通畅,无严重并发症的发生。术后患者下肢缺血症状消失或明显减轻。踝肱指数(ABI)由治疗前0.36±0.13增加至0.71±0.15,P〈0.01,具有统计学意义。术后随访6~18个月,12例(12.5%)患者复发再次介入治疗,其余患者足背动脉搏动良好。结论下肢动脉闭塞性病变的介入治疗具有微创、高效等优点,可作为临床的首选。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介入治疗下肢动脉闭塞性疾病的价值。方法采用经皮血管腔内成形术(PTA)和动脉内溶栓术治疗15例下肢动脉闭塞症患者,术后口服抗凝药物,观察临床效果。结果对15例下肢动脉闭塞性疾病采取介入治疗,均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缺血症状明显缓解,随访3~6个月,恢复良好。结论介入疗法是治疗下肢动脉闭塞的一种有效方法,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介入治疗下肢动脉闭塞性疾病的价值.方法 采用经皮血管腔内成形术和动脉内溶栓术治疗15例下肢动脉闭塞症患者,术后口服抗凝药物,观察临床效果.结果 对15例下肢动脉闭塞性疾病采取介入治疗,均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缺血症状明显缓解,随访3~6个月,恢复良好.结论 介入疗法是治疗下肢动脉闭塞的一种有效方法,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
畅辉  岳黎明 《当代医学》2011,17(7):57-58
目的探讨外伤后四肢动脉急性闭塞介入治疗的临床价值。方法对11例外伤后四肢动脉急性闭塞患者行介入治疗,分析疗效。结果 DSA造影显示四肢动脉闭塞段的部位、范围。11例完全再通,术后远端动脉恢复正常,疼痛明显减轻、消失,未出现肢体坏死,无严重出血等并发症。结论介入治疗外伤后肢体动脉急性闭塞是安全、可靠的微创手段,疗效显著,并发症少,同时为外科手术创造了条件。  相似文献   

8.
下肢动脉硬化性闭塞症介入治疗的观察与护理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动脉硬化性闭塞症主要由于动脉硬化引起 ,多见于中老年患者 ,随着我国老年人口的增多和生活水平的提高 ,动脉硬化性闭塞症患者在我国有增多的趋势。本科自成立以来 ,成功收治 4例下肢动脉硬化性闭塞症患者 ,现将护理体会汇报如下。1 临床资料本组 4例 ,男 3例 ,女 1例 ,年龄最大 84岁 ,最小 6 2岁 ,平均 6 9岁 ;有冠心病史 3例 ,其中 1例曾行冠状动脉内支架术。临床症状以患肢麻木、发凉、间歇性跛行为主 ,其中 1例有足趾坏疽。所有病例均经动脉IADSA造影证实。2 材料与方法患者取仰卧位 ,消毒皮肤后 ,局麻下经健侧股动脉穿刺插入 4Fco…  相似文献   

9.
目的:采用介入球囊扩张成形结合支架植入治疗下肢动脉完全闭塞性病变,并观察治疗的可行性和近期疗效.方法:2007年1月至2008年1月我科收治的下肢动脉闭塞性病变患者18例,采用常规或者内膜下成形技术对完全闭塞性病变进行扩张,根据扩张后病变变化选择性使用支架植入.观察术中及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技术有效率和临床有效率,通过随访,判断治疗的初始通畅率、救肢率和生存率.结果:18例患者早期技术性的并发症1例(5.6%),为穿刺部位假性动脉瘤.动脉闭塞性病变再通的技术有效率髂、股、腘动脉为11/12,胫前动脉为6/14,胫后动脉为9/16,腓动脉为4/11,总的技术有效率为30/53,临床有效率为17/18.髂股段再通后支架植入16枚.术后平均住院时间8 d.术后6个月初始通畅率、救肢率和生存率分别为27/30、16/18和17/18.结论:对于下肢动脉完全闭塞性病变的患者,采用介入方法治疗的技术有效率与病变部位有关,可以达到理想的救肢率和生存率,操作死亡率和并发症的发生率都比较低,是一可用的、安全的、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下肢动脉闭塞性疾病外科手术方案的选择及其对移植血管远期通畅率的影响。方法:自1998年12月至2002年12月手术患者中,有80例得到完整随访,按照不同手术方案分组,结合随访结果,统计远期通畅率。结果:移植血管近期通畅率98.5%;1年、3年、5年远期通畅率分别为82%、71%、57%。腹股沟以上动脉旁路术中,移植血管5年通畅率85%;腹股沟以下动脉旁路术血管5年通畅率54%。腹股沟以下动脉旁路术中,移植血管采用自体大隐静脉5年通畅率66%,而采用PTFE人工血管5年通畅率41%(P=0.022)。结论:术前详细评估,结合患者状况制订个体化手术方案,选择适宜的移植物,完善围手术期处理,才能降低手术并发症及死亡率,提高远期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经皮介入碎栓、溶栓加血管内支架植入术治疗外周动脉阻塞的疗效。方法经血管莓影确诊并行介入治疗34例外周动脉栓塞患者。采用普通造影导管及导丝行碎栓,局部灌注尿激酶溶栓,仍有血管狭窄严重者行血管内支架植入术。结果 34例患者中33例血管再通,仅有1例出现再闭塞,所有患者均获显著临床症状改善,技术成功率达97%.结论 经皮介入碎栓、溶栓加血管内支架植入术治疗外周动脉阻塞是安全有效的,可显著改善临床症状。  相似文献   

12.
外周动脉阻塞性病变的血管内介入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外周动脉阻塞性病变的血管内介入治疗价值。方法58例外周动脉阻塞性患者按治疗方式分为3组:常规动脉内导管药物溶栓者18例(A组),改良动脉内导管药物溶栓者23例(B组),超声消融结合导管内药物溶栓者17例(C组)。溶栓后球囊成形者26例,同时行内支架置入者18例。结果58例外周动脉闭塞均溶栓成功,无1例发生并发症者。A、B、C三组的平均溶栓时间分别为17.8±8.6、11.6±5.2和7.3±3.5h,C组的溶栓时间明显短于A、B组(P<0.05)。A、B、C三组的平均尿激酶用量分别为121.5±52.7,102.2±38.4和34.9±10.3万u,C组的平均尿激酶用量明显少于A、B组(P<0.05)。结论血管内介入治疗是外周动脉阻塞性病变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经导管选择性及超选择性动脉栓塞治疗急性动脉源性大出血的介入操作技术、介入栓塞治疗的方法及临床疗效评价.方法对41例动脉源性大出血,采用Seldinger技术,经皮穿刺动脉选择性及超选择性插管.其中支气管动脉破裂大出血7例,消化道大出血13例,子宫动脉破裂出血9例,外伤性肾动脉出血5例,肝癌肝动脉出血2例,腰椎间盘微创手术后腰动脉出血2例,下肢动脉出血2例,胆道支架术后出血1例.栓塞材料为明胶海绵、弹簧钢圈及碘化油乳化剂.结果41例急性动脉出血患者行DSA造影,40例行动脉栓塞术,1例消化道出血患者未行栓塞术.40例介入治疗后38例活动性出血停止,即刻止血率95% (38/40),失血性休克得到纠正,39例经康复治疗后出院,本组病例介入治疗成功率95.1%,栓塞术后未出现相关严重并发症.本组病例中有1例胆道支架术后第30天出血、动脉栓塞术后第5天再次大出血死亡.1例下消化道大出血术中未见活动性出血,未行栓塞治疗,后再次出血,3d后死亡.1例小肠动静脉畸形出血介入治疗4月后再发出血行外科开放手术肠段切除.1例腰椎间盘微创手术后腰动脉出血行主干栓塞后造影,仍见造影剂外渗,但出血量明显减少,28 d后康复出院.其余所有患者随访3~15个月,无再发出血.结论动脉源性大出血介入栓塞治疗因创伤小、安全、疗效确切,已广泛应用于临床.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系统化家庭随访对下肢动脉闭塞症介入治疗术后患者健康行为的影响。方法将100例下肢动脉闭塞症介入治疗术后康复出院的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50例。两组患者出院前均接受专业化的出院指导,对照组进行必要的电话随访调查,观察组给予系统化家庭随访,建立详细的随访档案;随访1年后对两组患者的健康行为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观察组患者的健康行为显著优于对照组(生活态度积极乐观、了解疾病知识、危险因素、坚持进行肢体锻炼坚持服药方面有显著性差异)X2值分别是7.86、16、7.29、8.58、8.27,p〈0.01。结论对下肢动脉闭塞症介入治疗术后患者出院后实施系统化家庭随访,对患者的健康行为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5.
内脏动脉破裂大出血可导致急性循环衰竭。用血管内球囊阻断术可迅速控制出血、为后续治疗创造条件。 作者报道2例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出血患者,在做血管造影术中发生大出血、失血性休克,造影证实为腹腔动脉-肝动脉破裂,不适宜做常规栓塞治疗。通过8F导管鞘、将直径12mm的专用阻断球囊选择性插入至腹腔动脉,使出血立刻停止,经输血、补液后纠正休克。随后1例患者在持续球囊阻断下进行了手术修补、1例患者做覆膜支架置入术。2例均救治成功。 结论:选择性血管内球囊阻断术是救治凶险性内脏动脉破裂大出血的快捷有效技术,可为后续治疗赢得时间。  相似文献   

16.
动脉取栓术与介入溶栓治疗急性下肢动脉栓塞疗效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任征 《中国现代医生》2010,48(33):195-196
目的比较动脉取栓术与介入溶栓分别治疗急性下肢动脉栓塞的疗效。方法选取我院2006年1月~2009年12月收治的30例急性动脉栓塞的患者(手术组),行Forgarty导管动脉取栓术治疗;选取同期收治的30例急性动脉栓塞的患者(介入组)行介入溶栓治疗,术后比较两组的动脉通畅情况、D-二聚体含量、复发率、不良反应等观察指标。结果两组的动脉通畅情况、复发率等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二聚体含量比较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动脉取栓术比介入溶栓术在治疗急性下肢动脉栓塞效果略为理想,但介入溶栓术也有自己的优势,患者可根据个人情况选择不同的方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经皮血管内支架治疗动脉粥样硬化或大动脉炎所致锁骨下动脉狭窄及梗阻性病变的临床疗效。方法9例锁骨下动脉狭窄及梗阻性病变患者中,5例为动脉粥样硬化,4例大动脉炎。其中,锁骨下动脉狭窄2例,完全闭塞7例,均成功的置入血管内支架治疗。结果9例行经皮血管内支架置入治疗的患者均获成功,有5例置入Wallstent支架,4例置入Palmaz支架。术后即刻桡动脉搏动恢复正常,双上肢平均动脉压差降低至2.0kPa,介入治疗后,血管恢复通畅,患者临床症状消失。未发生严重并发症,9例介入治疗成功者随访6~18个月,无1例发生再狭窄。结论血管内支架置入术治疗动脉粥样硬化或大动脉炎所致锁骨下动脉狭窄梗阻性病变,安全、可靠、成功率高、并发症少、临床疗效好,是目前最有效的治疗方法之一,可以作为锁骨下动脉狭窄的一线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8.
蒋国民  赵进委  田丰  李绍钦  王云 《当代医学》2009,15(11):144-146
目的探讨膝下动脉成形术治疗严重下肢缺血的安全性和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07年8月~2008年7月采用膝下动脉成形术治疗16例患者共26条严重缺血患肢的结果。糖尿病下肢动脉闭塞性硬化11例(18条患肢),占69.2%,非糖尿病下肢动脉闭塞性硬化5例(8条患肢),占30.8%。有19条患肢静息痛,7条患肢伴有溃疡或足趾坏疽,踝肱指数(ABI):0.1~0.3有11条患肢,0.31~0.5有15条患肢。结果技术成功率为96%(25/26),15条患肢(15/19)疼痛明显缓解,2条患肢(2/19)疼痛减轻,2条患肢(2/19)疼痛无缓解而分别行膝上和膝下截肢;踝肱指数增加了0.5以上有16条,增加0.31一0.5有7条,增加0.1一0.3有2条。随访4~12个月,平均为8.6个月,坏疽足趾脱落、溃疡愈合的5条患肢(5/7);4条(4/24)复发。ABI平均值为0.70。结论应用球囊导管行膝关节以下动脉成形术治疗严重下肢缺血具有较高的成功率,短期有较好疗效,可减少截肢率;中长期疗效有待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19.
目的尝试改良PBL教学联合激励式教学法模式应用于医学影像本科专业介入放射学教学中。方法对2006级5年制统招南华大学影像本科A、B班分别采用传统的方式教学和改良PBL教学联合激励式教学法教学介入放射学,通过期末考试和问卷调查评价教学效果。结果B班学生考试总成绩及问卷调查结果均明显优于A班学生,B班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结论改良PBL教学法联合激励式教学法具有明显的优势,值得进一步完善和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