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52 毫秒
1.
通过探索催化剂种类和用量对聚醚合成的影响,合成不同EO质量分数的表面活性剂四甲基-5-癸炔-4,7-二醇聚醚,系统测试此类表面活性剂的平衡表面张力、动态表面张力、接触角和泡沫性能。结果表明:选用三乙胺作为催化剂合成炔二醇聚醚较为理想,随着EO质量分数的增加,平衡表面张力、动态表面张力、接触角和消泡性能降低。  相似文献   

2.
ES无纺布无硅亲水整理剂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赋予疏水性ES无纺布多次亲水性能,采用多组分无硅表面活性剂的复配方法对ES无纺布进行亲水改性。研究了异构十三烷醇聚氧乙烯醚(Lexxico醇醚)和直链十三烷醇聚氧乙烯醚的分子结构与溶液表面张力、在PE薄膜上的动态接触角和被其处理后ES无纺布多次亲水性的关系,优化了一系列亲水整理剂配方。结果表明,Lexxico醇醚在PE薄膜上的润湿铺展能力明显强于直链脂肪醇醚,并具有较好的亲水性能。以Lexxico醇醚为基础复配而成的无硅亲水整理剂具有良好的综合性能,5次透水时间都在5 s内,反渗量为0.11 g,比电阻小于10~9Ω·cm。  相似文献   

3.
选用甲氧基封端的烯丙基聚醚进行接枝,在高效铂络合物催化剂作用下,通过无溶剂界面聚合,在氮气保护下进行硅氢加成反应制备聚醚接枝硅氧烷类表面活性剂。对催化剂用量、反应物配比、反应温度、反应时间对产物的表面张力影响进行了深入考察。结果表明,在m(聚醚)/m(硅)为2.5,催化剂用量为20滴(HMX-8用量的1%)、140℃下反应5 h所得聚醚改性硅氧烷表面活性剂性能最佳,其0.5%的水溶液的表面张力低至18.83 mN/m。  相似文献   

4.
采用酸性催化剂BF3·Et2O合成低环氧加成数的异构十三醇聚氧乙烯醚。研究了催化剂用量、反应温度、反应压力、反应时间对异构十三醇残留量、二烷生成量的影响。确立了较佳的异构十三醇聚氧乙烯(2)醚的反应条件:催化剂用量0.1%,反应温度70℃,反应压力0.2 MPa,反应时间20 min。用气相图谱分析合成的异构十三醇聚氧乙烯(2)醚中原料异构十三醇的残留量为9.8%,二烷的生成量为4.2×10~(-6)。  相似文献   

5.
氟表面活性剂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能使溶剂的表面张力降低的性质称为表面活性,而能以极低的浓度就能显著地降低溶剂的表面张力的一类物质称为表面活性剂。碳氢键中的氢原子被氟原子取代后称为碳氟链,具有碳氟链憎水基的表面活性剂叫氟表面活性剂,也称含氟表面活性剂。碳氢键中的氢原子被氟全部取代称为全氟代,部分被氟取代称为部分氟代。用于造纸工业的氟表面活性剂一类为磷酸盐型氟表面活性剂,多是由含氟醇与三氯氧磷(POCI3)反应生成;另一类为聚合物型,通常是以全氟烷基丙烯酸酯与氟乙烯单体的共聚物为主。氟表面活性剂作为一种重要的表面活性剂,在纸张涂料…  相似文献   

6.
采用五氧化二磷法合成异构十三醇聚氧乙烯醚磷酸酯,探讨了原料配比、酯化温度、酯化时间、水解条件对合成磷酸酯耐碱渗透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磷酸酯中单、双酯比例是耐碱渗透性能的重要影响因素,即单、双酯比例越大,磷酸酯的耐碱渗透性能越好,同时试验得出了异构十三醇聚氧乙烯醚磷酸酯最优合成工艺,合成工艺为:n(AEO)∶n(P2O5)=3∶1,酯化温度90℃,酯化时间4h,水解前一次性加水,水解温度90℃,水解时间3h,此工艺下合成磷酸酯的耐碱渗透性能最优。试验还采用FTIR、HPLC对异构十三醇聚氧乙烯醚磷酸酯进行了测试与表征,探讨了醚的酯化机理。  相似文献   

7.
合成了阴离子表面活性剂异构醇聚氧乙烯醚羧酸(AEC-6H),采用电导滴定法测定其产率,以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CTAB)作为滴定剂。为验证该方法的可行性,滴定已知浓度的冰醋酸和异构醇聚氧乙烯醚的混合溶液,比较CTAB的理论和实际消耗量。结果表明,电导滴定法测定异构醇聚氧乙烯醚羧酸的产率准确性较高。电导滴定法与两相滴定法和离子交换法相比,操作简便,可较准确判断滴定终点,不易受其他物质的干扰。  相似文献   

8.
《印染》2016,(13)
合成了阴离子表面活性剂异构醇聚氧乙烯醚羧酸(AEC-6H),采用电导滴定法测定其产率,以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CTAB)作为滴定剂。为验证该方法的可行性,滴定已知浓度的冰醋酸和异构醇聚氧乙烯醚的混合溶液,比较CTAB的理论和实际消耗量。结果表明,电导滴定法测定异构醇聚氧乙烯醚羧酸的产率准确性较高。电导滴定法与两相滴定法和离子交换法相比,操作简便,可较准确判断滴定终点,不易受其他物质的干扰。  相似文献   

9.
利用表面张力仪和接触角测量仪研究了2个四甲基-6-癸炔-5,8-二醇聚氧乙烯醚的表面活性及其在低能表面(石蜡)上的铺展行为。结果表明:四甲基-6-癸炔-5,8-二醇聚氧乙烯醚在1.0 g/L时都能将水的表面张力降到26 m N/m,且在石蜡表面的接触角为50°。2个表面活性剂都有很高的表面活性和铺展能力。  相似文献   

10.
研究了微乳液主表面活性剂种类及配比、助表面活性剂种类、主表面活性剂与助表面活性剂比值及主表面活性剂与D-柠檬烯的比值对伪三相图面积的影响,通过盐度扫描优化了水相中Na Cl的用量,获得了微乳液最优制备工艺;通过动态光散射、电导率等对微乳液结构性能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当脂肪醇聚氧乙烯醚、十二烷基硫酸钠、异构醇醚为主表面活性剂且三者质量比为1∶1∶1,正丁醇为助表面活性剂,主表面活性剂与助表面活性剂的比值为2∶1,主表面活性剂与D-柠檬烯的质量比为2∶1,Na Cl用量为4.8%水溶液为水相时,得到的双连续微乳液微乳区面积最大;微乳液的粒径为51.8 nm,多分散指数为0.274,具有较小的粒径及较好的分散性,表面张力为27.3 m N/m,界面张力为0.09 m N/m,乳化、润湿和稳定性能优异;微乳液皮革脱脂剂对多脂绵羊酸皮的脱脂率高于市售皮革脱脂剂。  相似文献   

11.
讨论了浆纱用油脂合成中常用的几类乳化剂对浆液黏度及热黏度稳定性的影响规律,分别制备以异构十三醇聚氧乙烯醚类及脂肪醇聚氧乙烯醚类为乳化剂的浆纱用油脂,对比两种油脂对浆料浆膜性能及浆液对粗纱黏附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烷基酚聚氧乙烯醚乳化剂OP-10和异构十三醇聚氧乙烯醚乳化剂TO-10对浆液不增黏;油脂的加入会削弱浆膜的断裂强力、伸长率、耐屈曲次数及浆液对纤维的黏附性能.  相似文献   

12.
湿布丝光可提高碱液的渗透性,提高丝光效果,并且节约能源,但该工艺要求助剂具有很好的耐碱稳定性.通过考察合成条件对助剂性能的影响,如渗透性能、沉降时间和耐碱稳定性等,优化了丝光助剂异构十三醇聚氧乙烯醚磷酸酯的合成条件,即异构十三醇聚氧乙烯醚与五氧化二磷的摩尔分数比为3:1,分批投入五氧化二磷,酯化温度90℃,酯化时间4 h,水解前一次性加水,水解温度为90℃,时间3 h.用该产品进行湿布丝光,并与干布丝光进行比较,结果显示,湿布丝光工艺具有较好的丝光效果,并且对织物损伤小.  相似文献   

13.
以侧含氢硅油(PHMS)、烯丙基环氧基聚氧乙烯聚氧丙烯醚(APEE)和三乙醇胺为原料,合成了季铵化改性聚醚聚硅氧烷柔软剂(QPESO),用红外光谱(IR)对产物结构进行了表征.用非离子表面活性剂异构醇聚氧乙烯醚(XL)将其乳化,制得外观半透明的QPESO乳液,并考察了QPESO乳液在棉织物上的应用性能.结果表明:经该产品整理后的棉织物具有良好的亲水性和柔软性,白度基本保持不变.  相似文献   

14.
以α,ω-含氢硅油(α,ω-PHMS)和烯丙基环氧基聚醚(APEE)为原料,无水乙醇为溶剂,在铂催化下,通过硅氢加成合成环氧基聚醚聚硅氧烷(EPEPS),再与N,N-二甲基十二烷基叔胺(DMA12)进行开环反应,制得一种新型季铵盐型有机硅双子表面活性剂(QSGS).用红外光谱(IR)对QSGS和EPEPS的结构进行了表征,并对QSGS的临界胶束浓度(cmc)、表面张力、发泡力、耐酸碱盐稳定性和在硬水中的稳定性等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QSGS水溶液的cmc为1.6 g/L,cmc处表面张力(γcmc)为25.5 m N/m.质量分数为0.5%的QSGS水溶液发泡力为1.63,5 min稳泡性为0.158,在硬水中的稳定性为5级.QSGS溶液具有很好的耐酸、耐碱、耐盐等化学稳定性.  相似文献   

15.
以D4、含氢双封头、烯丙基聚醚和氯乙酸钠为原料,合成了聚醚改性有机硅阴离子表面活性剂。研究了反应物物质的量比、反应温度、反应时间、pH对转化率的影响,并对产物进行表征,同时与线性聚醚改性有机硅阴离子表面活性剂进行对比。确定了合成的最佳工艺为:n(有机硅嵌段聚醚共聚物):n(氯乙酸钠):n(氢氧化钠)=1∶2.1∶2.42,70℃,5 h。聚醚改性有机硅阴离子表面活性剂的临界胶束浓度为2.41×10-2mol/L,此时表面张力为23.88 mN/m,具有良好的发泡性、稳泡性、耐酸耐碱性和乳化性。  相似文献   

16.
以端基含氢聚硅氧烷、烯丙基聚氧乙烯聚氧丙烯醚及一氯乙酸为主要原料,合成了一种阴离子型端羧基改性聚醚有机硅表面活性剂(CPS)。采用红外光谱对其中间体及终产物的结构进行表征,分析了CPS的表面活性、泡沫性能及乳化力。结果表明,该表面活性剂临界胶束浓度(CMC)为1×10-6 mol/L,溶液表面张力为28.1 mN/m;与阳离子表面活性剂1631和1831相比,CPS有良好的发泡和稳泡效果,水溶液的稳泡率为90%,且具有较高的乳化力。  相似文献   

17.
《印染》2017,(11)
以长链烷基叔胺、氯乙醇、环氧氯丙烷、PEG200和五氧化二磷为原料,合成了聚醚基磷酸酯盐两性表面活性剂。确定最佳的合成工艺条件为:烷基醇与P_2O_5的物质的量之比为2.5:1,酯化温度80℃,酯化时间6 h,加水量2%,水解温度75℃,得到的产物单酯含量均大于73%。合成的聚醚磷酸酯盐具有良好的抗静电性和较好的乳化性。  相似文献   

18.
测定非离子表面活性剂Tween 80的浊点,研究无机盐、醇、pH等对非离子表面活性剂Tween 80浊点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具有盐析性的无机盐的溶水能力大于胶束溶水能力,这使非离子表面活性剂析出,导致非离子表面活性剂的浊点降低;阴离子大于阳离子对浊点的影响,硫酸根氯离子硝酸根;有机醇中甲醇、乙醇略微升高浊点温度,而异丙醇则明显降低浊点温度;随着pH升高, Tween 80浊点温度随之降低。  相似文献   

19.
将两种阳离子表面活性剂和阴离子聚合物乳液混合,测定混合体系的电导率和表面张力变化,探索阳离子表面活性剂与乳液的相互作用机理.结果发现:十六烷基三甲基氯化铵(CTAC)和马来酸聚氧乙烯醚(20)双酯季铵盐型阳离子表面活性剂(OEMD-20)会通过静电吸引力吸附在乳胶粒表面,减少其表面所带电荷,改变其体积,降低乳胶粒的导电能力.同时CTAC和OEMD-20能与聚合物乳液中游离的阴离子表面活性剂(SDS)形成复合物,降低混合体系的表面张力.  相似文献   

20.
采用单一变量法,控制R(—NCO/—OH)值、亲水基含量不变,使用不同的二异氰酸酯、二元醇、小分子扩链剂、交联剂作为原料合成水性聚氨酯,并探讨以上因素对水性聚氨酯表面张力的影响。结果表明:脂肪族异氰酸酯在降低乳液表面张力方面要远优于芳香族类异氰酸酯,结构越规整的异氰酸酯合成的乳液表面张力越高;聚醚型二元醇合成的聚氨酯乳液相比聚酯型二元醇基聚氨酯拥有更低的表面张力,带支链型聚醚或聚酯二元醇比直链型聚醚或聚酯二元醇合成的水基聚氨酯具有更低的表面张力;扩链剂、交联剂及硬段含量也对水性聚氨酯乳液的表面张力有着较大影响,极性组分的增加均会提高乳液的表面张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