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天坛声学现象的首次测试与综合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世界上最大的祭天建筑群-天坛,以其宝贵的艺术价值和丰富的文化内涵为举世瞩目,又以其奇妙的声学现象位列我国四大回音古建筑之首。该文首次运用现代物理实验方法和先进的测试仪器对天坛声学现象进行了现场测试与综合分析,揭示了“回音壁”、“一音石”、“二音石”、“三音石”、“圜丘台”和新发现的“对话石”声学现象机理,对古建筑声学现象研究提出了一些新见解。  相似文献   

2.
铜制古乐钟是唯一给我们保存下古乐音的乐器,对它的形状、结构和发声特性的研究,可以了解古代人关于音乐学和声学技术的知识,为科学史研究增加了丰富的内容。本文叙述了古代编钟的形成和发展过程;指出了中国编钟和欧洲圆钟在外形、结构和振动方式等方面的区别,研究了复杂的中国编钟结构,如杖乳、扁圆形状(椭圆横截面)、声弓、曲于等的声学效果,阐述了中国编钟一体二个基音和能用于演奏的声学特点,  相似文献   

3.
峡江地区部分青铜器的成分与金相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峡江地区129件青铜器的金相组织与成分分析,初步了解峡江地区战国中晚期至秦汉青铜技术水平。所分析129件青铜器均为锡青铜和铅锡青铜,93%是铸造组织,有6件为热锻组织,3件是热锻后又经过冷加工。有1件是青铜淬火组织。从成分含量、金相组织整体审视这批样品,兵器与工具代表了当时巴地乃至峡江流域的青铜工艺技术的较高水平。技术分析结合型制研究,初步判断峡江出土青铜器以本地制作为主,少量属于外来的。该地区青铜制作技术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但与周边不同步的自身发展仍是该区域的主流。  相似文献   

4.
眼科超声生物显微镜是一种采用甚高频超声波并应用现代微电子、计算机、软件、声学及精密制造技术于一体的高科技医学设备。上世纪90年代初开始用于临床,超声生物显微镜的频率为40~100MHz,图像分辨力达到20~70微米;由于超声波的物理特性克服了光学显微镜所具有的弱点,且分辨力又达到了低倍光学显微镜的水平,因此,被国际眼科界应用于眼科临床。  相似文献   

5.
《自然辩证法研究》2020,(2):124-128
针对在传统戏台设"共鸣瓮"以增强戏曲演奏声学效果的说法,本文通过文献调研、声学原理以及相关实验数据的分析,指出"设瓮"一说广为流传,亦在个别传统戏台确有其事,但是由于"瓮"而产生振动,实为选择性频率吸声。而在考古中发现的瓮,其共振频率并不在人声和传统乐器的主要频率范围,实无"助声"之效果。尽管如此,古人对传统戏场的"助声"仍然做了有益的尝试,如戏台藻井和八字壁等建筑形式的出现。  相似文献   

6.
北京天坛     
天坛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 年),原称“天地坛”,最早时它是供皇帝祭祀天地之神的场所。明嘉靖九年 (1530年)时,因在京城北郊另建方泽祭地(地坛),此处才专为祭天祈谷之用,更名为“天坛”。天坛经明、清朝增建、改建,建筑宏伟壮丽,环境庄严肃穆,集明、清建筑技艺之大成,是中国古建珍品,是世界上最大的祭天建筑群。1998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相似文献   

7.
丁丁 《科学大观园》2009,(22):47-48
安阳曾经埋葬过十一位殷商朝代的大君,但在历朝历代盗墓者的不懈努力下,如今只剩下了十一座空陵。冥冥之中,神灵保佑住了妇好墓,得以让我们看到了中国古代一位真实的女人。1976年,在对河南安阳殷墟遗址妇好墓发掘时,有了惊人的发现:以司母戊大方鼎为代表的二百多件青铜礼器,以铜钺(音“越”)为代表的一百三十余件青铜兵器,一百五十多件酒器,七百多件产自新疆等地的玉器佩饰,十六名殉葬者、六条殉葬狗,甚至还有四面铜镜,等等。  相似文献   

8.
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增强,人们对产品声学品质(如电声、建筑声、材料声学、设备噪声等)的要求也日益提高,相对应的消声室、混响室以及建筑厅堂内声场特性的校准测试研究也愈显重要。
  目前校准上述声学实验室声场(包括自由声场、扩散声场及一般其他声场)普遍采用的方法为手动测量,测量准确度和测量效率难较低。本项目研制的一套声场自动校准装置,可实现声场的准确、自动、高效测试校准,为研究实验室声场特性提供了一条便捷的途径。同时本项目开展了自由声场校准方法研究,包括声源声中心的计算、自由声场衰减理论值的推导、测试信号与测量方式的选择、测量速度、测量距离间隔、测量数据选取、声场近场区确定等,此方法研究成果对实际声场校准测量工作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9.
北纬30度青铜文明光耀成都平原北纬30度,地球的一根纬线,奇迹诞生的地方。这条纬线上,产生了人类最早最辉煌的上古文明——青铜文明,古巴比伦、古埃及、古印度,都曾令世界为之倾倒。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中国的青铜文明,曾经不被国际史学界看重,直到成都平原的大型青铜雕像破士而出,吸引了整个世界的视线。巨大的青  相似文献   

10.
一带一路国家环境条件(低温)差异明显,使高速列车噪声源特性与声音的传播速度均会发生很大变化,热别是由于车内外存在较大的温度梯度,使噪声在车体结构中的传播速度、方向和衰减量发生较大变化,同时金属材料热胀冷缩引起连接处产生缝隙和形变,也极大地影响了车内噪声环境。通过在高声强低温环境室进行的声学性能试验,以及低温环境下高速列车低噪声轻量化声学结构设计、数据库和设计平台的建立,搭建可适应不同标准体系的高速列车产品声学仿真与设计平台,形成跨国互联互通的高速列车噪声技术规范与标准,降低不同环境条件下高速列车车内和车外噪声,为一带一路高速铁路建设项目和环境影响评价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1.
古麇地出土青铜器合金技术与金相组织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金相显微镜、XRF等方法分析了郧县五峰乡乔家院墓群出土部分青铜器样品。此批青铜器合金配比中,容器的含锡量比兵器低;而工具、兵器的含铅量要低于容器。对强度、硬度要求较高的样品(如剑等),合金配制中几乎不加铅,而加入较高的锡;对需要进行锻打成形的样品则严格采用低铅用量,适度控制锡含量。同时,对含锡量中等的青铜削刀(Sn 12.83%),古代工匠将热处理、冷加工等加工工艺与合金配比结合起来,制成了性能更为优良的工具。另外,XRF分析指出,12件铸造成型的青铜容器均具有非常高的铅含量。分析表明,古麇地出土青铜器的合金技术较高,此时对合金规律有了深刻的认识。  相似文献   

12.
2012年10月28日,声学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成立大会在杭州召开。中国声学学会理事长田静,中国科学院院十张仁和、侯朝焕、张淑仪,中国工程院院士杨士莪、马远良、王威琪,全国科技名词委审定与研究室主任邬江,以及北京大学、南京大学、中国海洋大学、同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中科院声学所等多家单位参加声学名词审定T作的负责人和专家100多人席了会议。  相似文献   

13.
我国每逢新年零时,北京、杭州、苏州等地,都响起迎接新年的钟声,人们随着钟声相互祝福,祈求新的一年吉祥如意。而为何鸣钟“108”下迎接新年呢?  相似文献   

14.
晚商中原青铜的锡料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原青铜文化发展到晚商时期,已经达到鼎盛阶段。在河南殷墟等地发现的大型冶铸遗址和属于这一时期的巨型器物如司母戊大鼎等互相印证,显示了当时中原青铜铸造业的巨大规模。大量研究表明,这一时期的中原青铜主要是铜、锡合金,铜、锡、铅合金,以及部分铜、铅合金和其它类青铜。从现代地质资料看,黄河中下游所谓中原地区仅产部分铜、铅矿产。因此,晚商中原青铜的矿料特别是锡的来源,便成为一个重大历史疑案。这一问题还涉及晚商的政治疆域、交通贸易及其文化影响范围等诸多商代历史问题,故为国内外学术界所关注。笔者试就研究所得,谈谈对这一问题的看法。并希望得到批评指正。  相似文献   

15.
在我国古代青铜艺术最后一个闪光点秦汉时代,青铜器制造由青铜时代的礼乐兵器转变成为以日常生活用器为主。从生态建构方面来看,这些内容极其丰富的青铜日常生活用器尽管具体形制不一,但它们与当时的青铜艺术珍品汉彩绘雁鱼铜灯一样,本质上都遵循顺应自然、尊崇自然的构建体式,表现了那一特殊时期人们朴素的生态追求与无穷的创造性智慧。  相似文献   

16.
《科学大观园》2006,(14):95
晶珠紫丹银屑胶囊针对病根,治疗牛皮癣效果好,京城十年,无数患者受益,好口碑广为流传。晶珠紫丹银屑胶囊疗效好,复发率低,副作用小获国家专利,列入中国民族医药学会《中国民族医药重点发展科研项目》。在近年来召开的全国  相似文献   

17.
拂晓歌唱的鸟来到澳大利亚的首都堪培拉,住在田园牧场似的居民区,每至晨曦朦胧的拂晓之前,寂静夜色中便有一鸟率先啼鸣,声音似从后院的蔷薇丛传来。啼声为八音,前三音连贯快速,中间四音间隔拉开,最后一音时有缺失,好像啼到此时便生犹疑。最初的啼鸣带有试探性,以后便明显放开  相似文献   

18.
我国太赫兹基础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太赫兹(THz)波是指频率在0.1—10THz(波长3000—30μm,1THz=10^12Hz)范围内的电磁波。在频谱图上,它位于微波与红外光之间,因而在电磁波频谱中占有很特殊的位置。由于多种原因,特别是THz波源的问题未能很好解决,太赫兹波科学技术的发展受到很大的限制,成为电磁波谱中有待进行全面研究的最后一个频率窗口,  相似文献   

19.
中国古代青铜器的焊接技术拥有较长的发展历史。若按照被焊部件的物理形态划分焊接技术的种类,可分为连接固相与液相青铜的铸焊技术,以及连接固相与固相青铜的钎焊技术。铸焊技术约诞生于夏代晚期对薄壁空腔青铜容器铸型的修补和重塑,并逐渐发展演化出划分部件的拼铸焊接技术以及榫卯对接式铸焊结构;钎焊技术约始见于商代中晚期直接对接式钎焊,属于简单界面的钎焊工艺,而后又产生了多项利用榫卯结构增大钎焊界面的复杂界面钎焊工艺,并最终发展出能够焊接精致、细小界面的精细化钎焊工艺。钎焊技术最终代替铸焊技术成为制造复杂器形青铜器的主要连接工艺。铸焊技术和钎焊技术为中国古代青铜文明的繁荣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20.
该文对北流型101号铜鼓及其它大型北流型铜鼓进行了测量分析和研究,得出了北流型大型铜鼓外形特征的统计规律,并对101号铜陵的残缺部分提出了复原方案。而对101号铜鼓的声学特性的深入探讨,为复原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