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6,(13):1207-1210
[目的]观察未经抗病毒药物治疗的男性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感染/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 infection/acquired immune deficiency syndrome,HIV/AIDS)患者骨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BMD)情况,初步探讨骨密度降低的影响因素。[方法]2014年1月~2015年1月就诊于本院的120例未经抗病毒治疗的男性HIV/AIDS患者,采用定量跟骨超声骨密度仪(quantitative ultrasound bone mineral density meter,QUS)测定患者骨密度,收集年龄、体重指数(BMI)、CD4+T细胞水平、HIV感染时间、HIV病毒载量等指标,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未经抗病毒药物治疗的男性HIV/AIDS患者中,骨密度降低发生率为52/120(43.33%),其中骨质疏松占11/120(9.17%),骨量减少占41/120(34.17%)。骨密度正常组与骨密度降低组年龄、HIV病毒载量之间存在差异。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HIV病毒载量为骨密度降低的危险因素。[结论]未经抗病毒药物治疗的男性HIV/AIDS患者年龄越大,HIV病毒载量越高,骨密度降低越明显。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感染者/获得性免疫综合征患者(HIV/AIDS)早期抗逆转录病毒治疗(ART)的疗效,为早期ART提供依据。 方法对2013年1月至12月广西横县的HIV/AIDS患者疗效进行观察并随访1年,观察早期治疗组及延迟治疗组发生死亡或患AIDS、失访、停药、维持治疗情况、病毒抑制、免疫学恢复情况及药物不良反应。 结果共入组288例患者,其中早期治疗组52例,延迟治疗组236例。早期治疗组死亡或患AIDS者2例(3.8%),失访2例(3.8%),停药9例(17.3%),维持治疗40例(76.9%)。延迟治疗组死亡或患AIDS者68例(28.8%),失访13例(5.5%),停药24例(10.2%),维持治疗173例(74.0%)。早期治疗组死亡或患AIDS率显著低于延迟组(χ2= 14.438、P = 0.000)。两组失访率(χ2= 0.238、P = 0.625)、停药率(χ2= 2.140、P = 0.143)和维持治疗率(χ2= 0.290、P = 0.590)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延迟治疗组CD4+T细胞计数增幅为144.00(13.00~228.00)/μl,早期治疗组增幅为131.00(72.00~195.00)/μl,两组增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 =-0.026、P = 0.980)。早期组病毒完全抑制患者38例(95.0%),延迟组161例(93.1%),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 = 0.198、P = 0.656)。两组患者发生各级药物不良反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级:χ2 = 1.297、P = 0.255,2级:χ2 = 2.122、P = 0.145,3级:χ2 = 0.394、P = 0.530,4级:χ2 = 1.426、P = 0.232,5级:χ2 = 0.000、P = 1.000)。 结论早期ART可显著降低死亡和AIDS相关疾病的发生率,且安全性良好。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HIV/AIDS患者鼻出血的临床特征、易发原因,以探讨临床上合适的治疗方法及预防措施。 方法将本院于2010年12月至2017年2月其他科室到耳鼻喉会诊的HIV/AIDS合并鼻出血72例患者作为调查对象,分析疾病特点,总结相关因素,探讨治疗方法及疗效。 结果患者鼻腔黏膜以干燥、溃疡、糜烂或萎缩为主(24例),其中14例患者鼻腔黏膜水肿,22例患者合并鼻窦炎、鼻前庭炎等相关疾病;出血性质以黏膜破溃、糜烂、水肿等出血为主(37例),其余患者为动脉出血(21例)及静脉出血(14例);出血频次以多次为主,> 3次者47例,首次发作者17例,2~3次者8例;出血侧别以双侧为主(43例),单侧出血者29例。以上各指标采用多个率趋势的卡方检验,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 0.05)。72例患者中65例出现血常规、凝血功能的异常,70例患者免疫功能下降。经积极治疗后成功治愈者52例、缓解者18例、无效者2例。 结论HIV/AIDS患者鼻出血与其基础疾病相关,临床上采取鼻腔填塞及鼻内镜下微创治疗疗效良好,辅以局部可调式鼻腔冲洗器保湿护理的措施,可较好地预防、恰当地治疗,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减轻痛苦。  相似文献   

4.
截至2009年底,我国HIV/AIDS人数已达326 000例,其中AIDS患者107 000例,累计死亡54 000例.高效抗反转录病毒疗法(HAART)是目前治疗AIDS最有效的方法,可显著降低HIV/AIDS的病死率.我国自2003年实施免费抗病毒治疗以来,接受免费治疗的人数累计达8万人,病死率已从22.6%降至4%~5%[1],但其间仍面临诸多挑战.  相似文献   

5.
.0%和83.3%.结论 肝移植是HPS的有效治疗方法.99Tcm-大聚合白蛋白肺分流率及术后机械通气时间是影响HPS肝移植患者术后生存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6.
护理干预对HIV/AIDS患者自我管理疾病能力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护理干预对HIV/AIDS患者自我管理疾病能力的影响.方法 将100例HIV/AIDS患者按住院号分成干预组和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及护理,干预组在常规治疗及护理基础上,由专职的责任护士从心理、认知、行为方面进行全面系统干预.于出院后6个月复查时采用自行设计的自我管理疾病能力调查表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干预组自我管理能力总分、疾病认知水平、症状管理、用药依从性、生活行为方式、获得社会支持方面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均P<0.01).结论 全面系统的护理干预,可明显提高HIV/AIDS患者自我管理疾病能力.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抗逆转录病毒药物所致HIV/AIDS患者药疹的临床资料,为药疹防治提供参考。 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收集2008年11月至2016年12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地坛医院收治的行抗逆转录病毒药物治疗(ART)而引起药疹的HIV/AIDS患者临床资料,将患者分为依非韦伦(EFV)组(63例)和奈韦拉平(NVP)组(34例),对发生药疹患者的年龄、性别、合并用药、过敏史、药疹分级、潜伏期、CD4+ T淋巴细胞计数、嗜酸性粒细胞百分比(EO%)以及治疗措施等进行分析。 结果97例药疹患者中男性87例,女性10例,年龄18~68岁,合并用药6~20种。有过敏史者23例,69例(74.19%)患者伴EO%升高。NVP组患者重症药疹发生率(47.06%)显著高于EFV组患者(14.2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12.398、P < 0.001)。70.10%(68/97)患者药疹发生在ART治疗2周内,其中EFV组患者中51例(81.95%),NVP组患者中17例(50.0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2~4周内,NVP组患者药疹发生率显著高于EFV组(χ2= 4.750、P = 0.029)。CD4+T细胞≤200个/μl患者易发生药疹(54/97,55.67%),EFV组患者药疹发生率高于NVP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4.705,P= 0.030);CD4+ T细胞为201~499个/μl患者中NVP组药疹发生率显著高于EFV组(χ2= 7.109、P= 0.008);CD4+ T细胞≥500个/μl患者中两组药疹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97例药疹患者经治疗均好转出院。NVP组停药者显著多于EFV组(79.41% vs. 22.22%,χ2= 7.109,P= 0.008);NVP组接受甘草酸制剂和糖皮质激素治疗的药疹患者比例显著高于EFV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44.44%vs. 70.59%,χ2= 6.069、P= 0.014)。 结论尽管EFV和NVP引起皮疹特点各异,但通常均发生在抗病毒治疗4周内,NVP更易引起重症皮疹;CD4+T≤200个/μl患者更易发生药疹,合并用药种类多为危险因素,药疹发生时患者EO%可升高,EO%可作为监测皮疹发生的指标。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患者骨科手术后发生手术部位感染(SSI)的危险因素以及预防策略。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8年1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地坛医院住院行骨科手术的HIV/AIDS患者共79例,根据是否发生手术部位感染将其分为手术切口感染组(21例)和非感染组(58例)。分析两组患者SSI发生率,筛选SSI影响因素,并经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独立危险因素。 结果79例行骨科手术的HIV/AIDS患者中发生SSI者共21例(26.58%),其中13例为切口浅部感染,5例为深部感染,3例为腔隙感染。感染组和非感染组患者年龄基础疾病(糖尿病)、合并疾病(结核)、术前HIV RNA载量、术后1周红细胞沉降率(ESR)、术后1周C-反应蛋白(CRP)、手术时程、住院时间、腰部及下肢手术部位、BMI指数、CD4+ T计数、CD8+ T计数、CD4+/CD8+ T、白细胞(WBC)和血红蛋白(HGB)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 0.05)。将临床中及以往文献报道的SSI相关因素均纳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ALB、BMI、CD4+ T计数、HGB、WBC、合并疾病(结核)、手术类型、手术部位、手术时程、切口类型、麻醉类型和术中出血量均为HIV/AIDS患者骨科相关手术部位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P均< 0.05)。 结论行骨科手术的HIV/AIDS患者为SSI高危人群,应针对其危险因素采取有效措施干预,积极治疗基础疾病,纠正贫血、低蛋白血症,合理围手术期用药包括高效联合抗反转录病毒治疗(HAART)进行免疫重建、应用抗菌药物以预防性抗感染治疗;尽量控制术中出血量,减少手术时间,术中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尽可能降低手术切口感染。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替比夫定在HBV DNA阳性慢性HBV感染合并肺结核患者抗结核治疗过程中减轻肝损害的作用.方法 选择2011年6月至2013年12月武汉市黄陂区人民医院收治的HBV DNA阳性慢性HBV感染合并肺结核患者68例.按数字表法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2组,联合治疗组(35例)在抗结核治疗的同时给予替比夫定抗病毒治疗,单纯抗结核治疗组(33例)仅接受抗结核治疗.采用x2检验或秩和检验比较两组患者接受抗结核治疗后肝损害的发生率、调整或中止抗结核治疗率及HBV再激活率.结果 联合治疗组有5例(5/35,14.29%)患者发生肝损害,而单纯抗结核治疗组有15例(15/33,45.45%)患者发生肝损害,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7.95,P<0.05).联合治疗组有1例(1/35,2.86%)调整抗结核治疗方案,而单纯抗结核治疗组有13例(13/33,39.39%)调整或中止抗结核治疗,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3.87,P<0.01).联合治疗组有2例(2/35,5.71%)患者发生HBV再激活,而单纯抗结核治疗组有10例(10/33,30.30%)患者发生HBV再激活,两组HBV再激活率比较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x2=7.34,P<0.01).结论 替比夫定在HBV DNA阳性慢性HBV感染合并肺结核患者抗结核治疗中减轻肝损害有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恩替卡韦对减轻肺结核并乙型肝炎患者抗结核药肝损害的作用。方法提前干预及与抗结核药物同步治疗及单纯抗结核药物治疗3组对比观察。结果 3组患者中,提前干预组发生肝损害发生率为10.7%(3/28),同步治疗组发生率为18.2%(6/33),单纯抗结核组发生率为51.4%(18/35),3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15.215,P<0.01)。3组患者两两比较发现,提前干预组和同步治疗组肝损害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单纯抗结核组(χ2=11.604,P<0.01;χ2=8.221,P<0.01),但提前干预组与同步治疗组肝损害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00,P>0.05)。单纯抗结核组临床症状及肝损害发生率高,其肝功能恢复时间长且部分患者无法完成抗结核治疗。结论提前干预及与抗结核药物同步治疗对比单纯抗结核药物治疗,提前干预组肝损害发生率低,化疗完成率高,建议对肺结核患者合并乙型肝炎者提前使用恩替卡韦再进行抗结核治疗。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者/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合并无症状神经梅毒(ANS)和症状性神经梅毒(SNS)患者的临床及实验室特征,并探讨SNS的危险因素。 方法收集2014年1月至2021年8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地坛医院住院确诊为神经梅毒的60例HIV/AIDS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患者CD4+ T细胞计数与脑脊液指标的相关性;并根据临床症状或体征分为ANS组(23例)和SNS组(37例),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特征、血清学及脑脊液指标,并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ANS患者进展为SNS的危险因素。 结果入组患者均为男性,中位年龄32.5岁,SNS组驱梅治疗和抗逆转录病毒治疗(ART)者均为6例(16.22%),显著低于ANS组[18例(78.26%)和16例(69.57%)](χ2 = 22.750、P = 0.001,χ2 = 17.383、P < 0.001);CSF TRUST滴度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30),SNS组CSF TRUST阳性患者29例(78.38%),显著高于ANS组[9例(39.13%)](χ2 = 8.013、P = 0.005)。入院时血清TRUST滴度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26),SNS组患者入院时血清TRUST滴度[1︰128(1︰32,1︰256) vs. 1︰32(1︰8,1︰64):Z =-3.303、P = 0.001]和CSF-WBC计数[45(18.5,92)个/μl vs. 15(6,22)]个/μl:Z = -3.613、P < 0.001]均显著高于ANS组;而CSF葡萄糖浓度[2.9(2.5,3.5)mmol/L vs. 3.3(3.0,4.0)mmol/L:Z =-2.266、P = 0.023]显著低于ANS组。两组患者年龄、CSF蛋白含量、CSF蛋白异常率、CSF氯化物浓度、CD4+ T细胞计数以及CD4+ T细胞计数< 200个/μl患者比例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CD4+ T细胞计数与脑脊液蛋白含量(r =-0.498、P < 0.001)、脑脊液葡萄糖浓度(r = 0.442、P < 0.001)、脑脊液氯化物浓度(r = 0.289、P = 0.025)均有一定相关性。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有驱梅治疗史(OR = 0.060、P = 0.001)为ANS进展为SNS的保护性因素;入院时血清TRUST滴度(OR = 1.489、P = 0.039)、ln脑脊液白细胞计数(OR = 2.690、P = 0.007)为ANS进展为SNS的危险性因素。血清TRUST滴度每升高1个滴度,ANS进展为SNS的风险增加1.489倍;脑脊液白细胞计数每增加1个ln值,ANS进展为SNS的风险增加2.690倍。 结论患者CD4+ T细胞计数越低,脑脊液蛋白含量越高,而脑脊液葡萄糖浓度、脑脊液氯化物浓度则越低;驱梅治疗可降低SNS发生率,血清TRUST滴度及脑脊液白细胞计数升高可能增加ANS进展为SNS的风险。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者的结核分枝杆菌(MTB)分离株对一线抗结核分枝杆菌药物的耐药特征,为临床治疗HIV/MTB双重感染提供参考依据。 方法选取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2012年1月至2016年12月收治的HIV合并MTB感染者154例(实验组)和单纯结核分枝杆菌感染者357例(对照组),进行异烟肼(INH)、利福平(RFP)、乙胺丁醇(EMB)、链霉素(STR)4种一线药物耐药性检测,比较两组患者MTB的总耐药率和总耐多药率,初始及获得性耐药、耐多药率。 结果HIV/MTB双重感染组患者总耐药率(44.2%,68/154)、初始耐药率(42.2%,19/45)、初始耐多药率(13.3%,6/45)、STR总耐药率(31.8%,49/154)和初始耐药率(28.9%,13/45)显著高于单纯结核分枝杆菌感染组(33.9%、25.0%、3.8%、22.7%、11.4%)(P均<0.05)。INH、RFP、EMB耐药率与单纯结核分枝杆菌感染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 0.05)。单纯结核分枝杆菌感染组患者获得性耐药率(39.1%,88/225)和获得性耐多药率(19.1%,43/225)分别高于初始耐药率(25.0%,33/132)和初始耐多药率(3.8%,5/132)(χ2= 16.785、P < 0.001;χ2= 7.393、P = 0.004)。 结论HIV/MTB感染者分离的MTB对一线抗结核分枝杆菌药物耐药率和耐多药率高,其中STR耐药最为严重,提示临床治疗应重视HIV/MTB双重感染者的结核耐药问题,及时采取预防措施和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3.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结核分枝杆菌(HIV/M.tb)共同感染已经成为发展中国家的主要公共卫生威胁。自噬是一种溶酶体分解代谢过程,正常状态下维持细胞内环境的稳态,还涉及细胞内病原体如HIV-1和M.tb的清除,可增强机体的免疫防御能力。本文概述在HIV-1和M.tb单独感染以及共同感染的背景下自噬对机体免疫防御的调控,全面了解病原体与自噬的相互作用,展望未来开发基于自噬原理新的预防性疫苗和治疗干预措施的巨大潜力。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合并结核病(TB)患者感染结核分枝杆菌二线药物耐药特点。 方法选取2010年4月至2012年10月于北京大学地坛医院教学医院住院的艾滋病合并结核病患者标本,由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培养鉴定。进行4种一线药物(异烟肼、利福平、链霉素、乙胺丁醇)和4种二线药物(卷曲霉素、卡那霉素、氧氟沙星、乙硫异烟胺)药敏试验监测,并对所有菌株在gyrA、gyrB、rrs、tlya、eis和ethA基因位点进行DNA测序以检测基因多态性。 结果经培养鉴定共得到31株结核分枝杆菌,其中12株耐卷曲霉素,8株耐氧氟沙星,4株耐卡那霉素,5株耐乙硫异烟胺,耐药率分别为38.71%、25.81%、12.90%和16.13%。7株菌为耐多药菌株,1株菌为广泛耐药菌株,耐药率分别为22.58%和3.23%。耐药菌株最常见的突变位点是rrs1401,gyrA94和gyrA90。一线敏感菌株中氧氟沙星的耐药率显著低于一线耐药菌株(P = 0.012)。性别与结核分枝杆菌耐药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533),年龄> 40岁组的氧氟沙星耐药率低于其余两组(P = 0.043)。结核初治组与复治组患者二线耐药率、CD4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333、0.307)。 结论AIDS合并TB患者存在二线抗结核药物原发耐药,其中卷曲霉素耐药率最高,其次是氧氟沙星。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合并鸟分枝杆菌复合群(MAC)病的临床特点,以提高其临床诊断和治疗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至2021年7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地坛医院住院经淋巴结穿刺活检组织学病理、肺泡灌洗液细胞学病理或二代测序技术(NGS)等确诊的HIV感染合并MAC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其临床表现、受累脏器、影像学表现、治疗以及预后等。年龄、白细胞计数、白蛋白、C-反应蛋白等呈正态分布,以x±s表示;CD4^(+)T淋巴细胞水平、HIV RNA载量、抗反转录病毒治疗(ART)治疗时长等为非正态分布计量资料,以中位数(四分位数)[M(P25,P75)]表示。计数资料(性别、致病菌种和受累脏器等)以[例(%)]表示。结果入组HIV感染合并MAC病患者共13例,其中男性10例、女性3例,平均年龄(30.15±6.5)岁。HIV合并MAC病患者CD4^(+)T淋巴细胞水平显著减低,CD4^(+)T淋巴细胞计数为[34(12.5,82)]个/μl。累及器官以淋巴结受累最为常见(61.5%、8/13),其次为肺(23.1%、3/13)。HIV感染合并MAC病最常见菌种为鸟分枝杆菌(76.9%、10/13),其次为胞内分枝杆菌(15.4%、2/13)。发热是HIV感染合并MAC病最常见的临床表现,占76.9%(10/13),其中90%(9/10)患者体温峰值超过39℃。HIV感染合并MAC肺病最常见的影像表现为斑片实变影,常伴纵膈淋巴结肿大。13例患者CD4^(+)T细胞计数为34(12.5,82)个/μl,53.8%(7/13)患者水平低于50个/μl。所有患者均根据菌种鉴定结果行经验性治疗,最常用的药物为大环内酯类(阿奇霉素或克拉霉素)[92.3%(12/13)]和乙胺丁醇[92.3%(12/13)]。结论在HIV感染人群中,MAC可累及全身多脏器,患者可出现高热、淋巴结受累,菌种主要鉴定为鸟分枝杆菌。应积极获取患者淋巴结、肺泡灌洗液等病理结果,尽早明确诊断,及时治疗。  相似文献   

16.
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引起的、具有高病死率、高传播率的后天获得性免疫缺陷疾病。HIV主要侵犯人体免疫系统,靶向攻击CD4+T淋巴细胞,使其数量进行性减少(200个/μl或低于总淋巴细胞的14%),易引发机会性感染和恶性肿瘤。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观念意识的变化,HIV/AIDS患者病例数逐渐增多,相应的HIV/AIDS相关性眼部并发症的发生率亦逐渐增高。与一般眼部疾病相比,HIV/AIDS相关性眼病的临床表现特殊,治疗困难。本文对HIV/AIDS几种常见眼部疾病展开综述,对其最新研究进展进行总结,以期能够更加全面地了解此类疾病,及时准确地诊断病情以及合理地指导治疗,从而改善患者视力,减少痛苦,提高其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7.
目的调查综合医院医务人员结核分枝杆菌感染状况,分析结核分枝杆菌感染的影响因素及有效措施以降低感染风险。 方法采用整群抽样方法将湖北省宜昌市某医院1 086名符合条件的医务人员纳入本研究,按照工作中是否曾接触过结核病患者或其分泌物划分为接触组与非接触组,按照不同的工作岗位划分为临床组、医技组及行政组。所有受试人群均进行结核T细胞斑点试验(T-SPOT.TB)检测,组间进行T-SPOT.TB试验阳性率比较。 结果接触组与非接触组研究对象T-SPOT.TB阳性率分别为55.03%和40.29%,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 14.245、P = 0.018)。行政组与医技组研究对象T-SPOT.TB阳性率分别为44.27%和62.28%(χ2= 9.803、P = 0.02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行政组与临床组研究对象T-SPOT.TB阳性率分别为44.27%和51.4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 2.284、P = 0.063);临床组与医技组研究对象阳性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 6.794,P = 0.038)。针对不同工作年限段的临床组与医技组中医务人员进行T-SPOT.TB试验阳性率分层比较,工作年限< 5年群体中,医技组与临床组研究对象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 0.015,P = 0.489);工作年限5~15年群体中,医技组研究对象的阳性率显著高于临床组(χ2= 5.018,P = 0.046);工作年限> 15年群体中,医技组的阳性率显著高于临床组(χ2= 7.320,P = 0.031)。临床组研究对象中,结核专业组与非结核专业组T-SPOT.TB阳性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 4.022、P = 0.036)。 结论医务人员结核分枝杆菌感染率与不同工种、工作年限以及与患者接触与否有关,应加强对医技人群和从事非结核病专业临床医务人群的个人防护和健康教育。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血清乳酸脱氢酶(LDH)在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患者合并机会感染疾病中的临床应用价值。 方法选取2010年1月至2015年12月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所收治的708例初诊住院AIDS患者,收集AIDS患者入院时临床特征和血清LDH水平,分析AIDS患者各种机会感染疾病的血清LDH水平。根据LDH水平(LDH>250 U/L和≤250 U/L)将入组患者分成两组,即LDH升高组245例和LDH正常组463例。 结果708例初诊住院AIDS患者中,女性132例、男性576例,合并机会感染者182例(Waldχ2 = 29.675、P < 0.001),合并肺部感染者162例(Waldχ2= 69.328、P < 0.001)。Logistic回归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低CD4+T细胞计数水平(Waldχ2 = 60.646、P < 0.001)、高HIV RNA载量(Waldχ2 = 25.305、P < 0.001)、合并真菌感染(Waldχ2= 67.264、P < 0.001)、卡氏肺孢子(PCP)感染(Waldχ2 = 101.892、P < 0.001)更易导致AIDS患者LDH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而合并分枝杆菌感染(Waldχ2 = 0.137、P=0.711)的患者不易出现血清乳酸脱氢酶升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Logistic回归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HIV RNA载量> 107拷贝/μl(Waldχ2 = 5.175、P = 0.023)、肺部感染(Waldχ2 = 5.096、P = 0.024)、血流感染(Waldχ2= 9.443、P = 0.002)、PCP(Waldχ2= 57.216、P < 0.001)和真菌感染(Waldχ2= 6.064、P = 0.014)均影响LDH水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AIDS合并机会感染者LDH升高提示肺部感染和血流感染,感染病原体倾向于PCP和真菌感染,具有一定早期临床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