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公民法律解释的动议权是公民的一项宪法性权利,赋予公民此项权利有利于扩大公民民主参与性,有利于为公民权利提供另一种新的救济手段,也有利于法律的进一步完善。但现行法律中缺乏对该权利的具体规定,应在《立法法》及相关的法律中明确赋予公民法律解释的动议权,并建立健全公民启动法律解释的程序规则。  相似文献   

2.
公民宪法权利到法律权利的转化要依靠宪法的实施。在全面依法治国背景下要想真正实现宪法权利到法律权利的现实切换,需要立法保障、社会权保障和司法保障协同推进。立法保障是宪法权利转化为法律权利的基础与前提;社会权保障是指公民权利尤其是社会权的发展离不开一系列具体制度的安排;司法保障是指权利司法救济机制的合理配置尤其是宪法诉讼模式的建立能为宪法权利提供全面的保障。这三种保障模式有不同的侧重点要求。  相似文献   

3.
公民罢工权属于人权的重要内容,是经济、社会和文化权利中的一项重要权利。我国现行宪法并没有规定罢工权,这种状况致使罢工的发生和处理都难以规范。罢工权入宪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平衡劳资双方权利的要求。罢工权入宪也有利于政府及时、有效地处理矛盾,有利于我国宪法与国际接轨。  相似文献   

4.
论我国行政给付的原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行政给付是落实宪法规定的公民物质帮助权的制度,行政给付行为的实施应遵守国家责任原则、基本生活保障原则、公平公开原则、补充性原则、补足性原则和及时性原则。  相似文献   

5.
宪法和宪政是保障公民合法权益的基础,农民工是公民的一种,当然享有宪法赋予的一切权利,我国宪法从没有将农民工排斥在外,现行宪法对农民工是平等的,是没有歧视的。农民工权益保障的宪法实然权利主要有平等权、选举权、受教育权、物质帮助权或社会保障权。构建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都必须保障农民工宪法实然权利的真正实现。  相似文献   

6.
流浪乞讨,古已有之。随着社会的进步,国家对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的态度也从收容遣送转变为救助管理,从被动趋向主动。但在具体救助管理过程中,由于对救助管理对象的不明确和流浪乞讨法律属性的认识不一,各地做法各异,进退两难。文中在这样的背景下,从最基础的概念解析出发,对流浪乞讨现象进行不同的分类,详细探究其形成原因,并从生存权、获得物质帮助权、社会保障权、权利与自由等宪政理论角度着手,准确定位流浪乞讨的法律属性,为探索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机制的完善措施奠定理论根基。  相似文献   

7.
"财产权的社会义务"理论和"治安权"理论为国家限制公民财产权提供了正当性基础。这种正当性最终体现为一个国家的法律规范体系对公民财产权内容的具体规定。作为一项侵益行为,国家需要在宪法和法律授权的基础上,通过立法或者行政方式在合理的限度内限制公民财产权。北京市在APEC会议期间要求企业停工限产缺乏宪法和法律依据,对公民财产施加了过重的负担,构成了应付补偿的征收行为。为了实现国家管制和保护公民权利之间的平衡,我国需要完善宪法中的公民基本权利规范体系,制定规范政府决策行为的相关法律规范,逐渐将抽象行政行为纳入法院司法审查的范围之内,进一步探索我国宪法司法适用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相似文献   

8.
随着生态权理论的发展,许多国家和国际组织开始了生态权的立法实践。我国现行法也从不同角度折射出了生态权的影子,但并未在立法上予以确认,尤其是以生存权为核心的公民生态权至今也没有披上法律保护的外衣。应针对公民生态权实现所面临的困境,提出相应的法律对策,希企有助于公民生态权从应有权利转化为实有权利。  相似文献   

9.
“财产权的社会义务”理论和“治安权”理论为国家限制公民财产权提供了正当性基础。这种正当性最终体现为一个国家的法律规范体系对公民财产权内容的具体规定。作为一项侵益行为,国家需要在宪法和法律授权的基础上,通过立法或者行政方式在合理的限度内限制公民财产权。北京市在APEC会议期间要求企业停工限产缺乏宪法和法律依据,对公民财产施加了过重的负担,构成了应付补偿的征收行为。为了实现国家管制和保护公民权利之间的平衡,我国需要完善宪法中的公民基本权利规范体系,制定规范政府决策行为的相关法律规范,逐渐将抽象行政行为纳入法院司法审查的范围之内,进一步探索我国宪法司法适用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相似文献   

10.
自《联合国宪章》以来,人的尊严即成为国际法律规范与国内法律文件中屡屡提及的重要概念。我国现行宪法第38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的人格尊严不受侵犯。"这是宪法第一次明确保护公民人格尊严的内容,是对公民尊严不受侵犯权利的补充和扩展。实践中我国也采取了积极措施来保障公民的尊严权。但是,我国人的尊严权保障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本文从现行法律法规中的相关规定出发,论述了我国法律保障过程中的不足,最后提出了完善保障我国公民尊严权的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