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9 毫秒
1.
当人类皮肤微血管血液灌注通过光电容积描记法(PPG)进行测定时,通常采用红外光(800~960nm)做光源。PPG信号由脉动成分(AC)和缓慢波动成份(DC)两部分组成。在不同的波长时研究PPG信号,是利用光导纤维在皮肤表面进行光发射和接收。检查手和前臂的皮肤,高和低位的皮肤血灌注是由局部不同水温刺激所致。对测定结果的分析表明在PPG(AC)中使  相似文献   

2.
在日常临床医学及微血管研究中,对徽循环中的血流测量来讲,激光多谱勒测流术(LDF)是一有效而又可靠的方法,这主要是因为LDF能对微血管中的血流进行连续、非损伤及实时测量。利用LDF测量皮肤灌注的医生往往不知道这种方法的局限性。本文的目的是介绍一些LDF用户所面临的困难以引起公众的注意。并提出一些方法以期将来能解决所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目的:测定不同性别和年龄健康成年人足趾皮肤温度和加热前后微血管血流灌注量的变化。方法:选择51例健康成年人(31~83岁)。分别按性别不同分为:男性组(n=25),女性组(n=26),以及按年龄不同分为:31~40岁组(n=11)、41~50岁组(n=9)、51~60岁组(n=6)、61~70岁组(n=10)、≥71岁组(n=15)后,用激光多普勒血流仪(LDF)检测各组左足趾皮肤温度、基础血流灌注量(PU0)、加热至44℃时的血流灌注量(PU)以及加热后血流灌注量与基础血流灌注量的比值(加热后比值),比较不同性别组和年龄组上述指标测定值的差异,分析年龄与加热前后血流灌注量的相关性。结果:(1)不同性别的足趾皮肤温度、PU0、PU、加热后比值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PU明显高于PU0(P<0.01)。(2)不同年龄组足趾皮肤温度、PU0及PU的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不同年龄组之间加热后比值随年龄增长呈下降趋势。统计学分析结果显示:61~70岁组以及≥71岁组加热后比值明显低于31~40岁组(P<0.01);≥71岁组加热后比值明显低于41~50岁组(P<0.05)。(3)年龄与足趾皮肤温度、PU0及PU之间均无显著相关性(P>0.05);年龄与加热后比值呈负相关(r=-0.419,P<0.05)。结论:不同性别健康成年人足趾皮肤温度和血流灌注量无明显差异,随着年龄增加,足趾皮肤微血管反应性明显降低,血流储备能力下降。  相似文献   

4.
引言激光多普勒血流量测定法(LDF)为日常临床医学和微血管中血流量的测量,提供了一套有效而可靠的方法。这主要是因为LDF可以满足在微血管系统中。连续、无创和实时地测量血流量的需要。应用LDF测量皮下灌注的临床医师常常不了解这种技术的局限性。这篇报告的目的就是引起LDF使用者对面临的某些困难的注意,并且指出将来解决这些困难的途径。  相似文献   

5.
目的:利用高效激光多普勒血流探测仪(LDF)的小波分析早期自发性高血压大鼠(SHR)微循环血流灌注频谱特征。方法:8周龄、10周龄、13周龄雄性SHR大鼠(实验组)和8周龄、10周龄、13周龄WKY大鼠(对照组),每组各周龄大鼠均7只,采用多功能LDF检测两组大鼠耳、趾、脑皮质和肾皮质血流量(Flu),并利用小波分析上述部位的血流灌注信号(SFBO)的频谱特征。结果:13周龄实验组大鼠的趾部血流灌注信号在神经活动(brand4)和内皮来源(brand5)相关的信号区间内明显高于同周龄对照组大鼠(P0.05)。实验组大鼠各部位的血流灌注信号随年龄变化的趋势不明显,在趾部,10周龄实验组大鼠在各个频率信号区间的血流灌注信号均明显减弱,但是在13周时又再次升高,肾部交感神经来源(brand4)信号区间也呈现该现象。耳部和脑部的血流灌注信号随周龄的变化相对平稳。对照大鼠脑部的血流随着周龄的增加在各个频率区间都呈现血流灌注信号减弱的趋势,尤其是与内皮来源(Brand5)(P0.05或P0.01)和肌源性活动(Brand3)相关的频率范围。结论:通过小波转换分析早期高血压大鼠的激光多普勒血流灌注信号,从时频分析的角度为评估高血压大鼠的微循环状况提供另一个方向。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足部皮肤微血管反应性充血在3种血流阻断压力下的变化。方法:对28例2型糖尿病患者右足相关部位施以三种持续压力阻断血流,分别为收缩压以上20mmHg/2min,30mmHg/3min,40mmHg/4min,减压后造成反应性充血(PORH)。用激光多普勒血流仪(LDF)连续检测内踝及足背皮肤微血流值,比较三种压力下皮肤微血流基值(PU0),最小血流值(PUmin),反应性充血最大值(PUmax)及最大储备量(PUmax-PUmin)、最大变化程度(PUmax-PU0)。结果:三种压力条件下的内踝和足背皮肤PU0、PUmin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Umax、PUmax-PUmin、PUmax-PU0等指标在40mmHg/4min时明显大于20mmHg/2min,差异有非常显著性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LDF检测PORH可用于糖尿病患者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的判断,对足部施加收缩压以上40mmHg压力持续4min能获得较满意的临床检测结果。  相似文献   

7.
典型的皮肤光学试验仪器是由大功率光源、改变光谱特性的单色器或滤光器、透镜、照射区域限制器等部件组成的。使用这类仪器时,为保持其正常工作需进行调整,并需防止照射时患者的即使是微小的移动,因而要求很细心和相当高的技巧。本文作者采用一种光导纤维(FOLG)装置,使上述光试验大为简化。光导纤维的一端直接与光源接合,另一端直接与皮肤接触或经过一个隔离器(装有滤光器)与皮肤接触。在进行精确的照射测量时,可利用二分叉的光导纤维。它具有三个端点,其一为输入端,二个输出端之一用来照射患者,另一输出端与光度计相连。光源输出强度改变,或光导传输特性改变(因纤维损坏或过度挠曲而引起)而引起的到达皮肤光强的任何改变,都由光度计加以记录和监视。光导纤维的选择取决于试验所需的光谱区域。  相似文献   

8.
磁感应相移(MIPS)技术以检测生物组织介电特性为基础,具有非接触、无创、可连续监测等优点,是检测脑缺血非常有效的方法。为验证MIPS技术检测失血性休克脑血流低灌注的有效性,本研究在自研的MIPS检测系统上对20只家兔失血性休克模型进行脑血流灌注检测,同时采用动脉血乳酸(ABL)以及激光多普勒(LDF)脑血流值作为对照指标。选取19只家兔实验数据纳入统计分析。结果显示随着失血性休克发生,脑血流灌注MIPS值由基线(0°)下降到(-5.28±1.99)°,ABL浓度由(3.55±2.24)mmol/L上升到(13.34±6.66)mmol/L,LDF脑血流值基线百分比由100%下降到(59.26±51.57)%,脑血流灌注MIPS值与ABL浓度具有很高的相关性(相关系数均大于0.816),且MIPS测量值较LDF测量值具有更好的分辨力。结果表明MIPS技术能有效检测失血性休克脑血流低灌注,采用脑血流灌注MIPS指标作为院前检测失血性休克具有可行性。  相似文献   

9.
本文对激光多普勒血流计(LDF)中通常采用的各种信息处理算法的离体响应进行了对比研究,并给出了结果。LDF在血流测量方面比其它方法更具有优越性。它不仅对血液的检测灵敏度高、响应时间快,而且适用于连续的非侵入式病人监护,具有通用性。在完全在体的实验中,由于个体间皮肤结构差异大,而且在同一个体中不同位置上差异也很大,因而很难得到LDF校准系统。皮肤的特性复杂多变,建立精确的微血管模型也很困难,这就意味着根据LDF给出的血流指标不能完全连续地测  相似文献   

10.
微循环障碍可发生于创伤、炎症等许多疾病过程中,它的主要表现为组织微循环灌流量的减少。过去对微循环障碍动物模型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血流紊乱、形态变化以及血液流变学测定等方面。激光多普勒微循环血流仪(LDF)可以无创地测量脏器和皮肤表面的微循环血液灌流量相对变化,为研究微循环血液灌流量动态变化提供了一个新的手段。本实验用LDF对大鼠微循环障碍模型的多脏器微循环血液灌流量动态变化进行了观察,并同时测量了血压和心率,为这个模型的实验应用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1.
环境、生理和病理因素的改变会导致光电容积波(photoplethysmography, PPG)波形的变化。为探究氧含量降低时PPG波形的变化,本研究在氧浓度为13.4%的常压低氧舱中(相当于海拔3 600 m)开展实验,记录每个志愿者在短时低氧暴露之前和过程中的指尖PPG信号,提取了9个与面积和时间特征相关的PPG参数,并测量了4次血压。结果表明,由常氧环境进入低氧环境后,7个PPG参数在所有志愿者中发生了显著一致的变化(P<0.05),2个参数的变化不具显著性差异,且各PPG参数的变化方向不同。从PPG中提取的脉率变异性(pulse rate variation, PRV)指标具有相似的变化规律。当氧含量降低时,PPG面积参数的升高与低氧暴露导致血管外周阻力增加的生理机制相符,PPG时间参数与血压呈负相关。本研究可为低氧条件下无创监测人体外周血管阻力和其他生理指标的变化提供思路,并为缺氧环境中工作人员的健康监测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激光多普勒血流测定对真皮下血管网皮瓣监测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激光多普勒血流仪(LDF)在腹部真皮下毛细血管网超薄皮瓣成形术中的临床作用及对治疗的指导意义。方法:2005年7月~2007年11月采用腹部真皮下毛细血管网超薄皮瓣治疗手部、腕部及前臂皮肤套状撕脱伤14例,并采用LDF对围手术期皮瓣供区、皮瓣组织及皮瓣断蒂前血流灌注量(PU)进行监测,评价治疗及监测结果。结果:14例患者在皮瓣成形术后10~17天断蒂,平均13.2天,其中13例患者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2个月~1.3年(平均为8个月)。12例患者随访时皮瓣的外形、色泽、弹性、柔软度均正常,皮瓣PU/周围皮肤PU均大于65%,认定皮瓣断蒂术后成活;1例皮瓣远端断蒂前发生局部坏死。结论:LDF对腹部真皮下毛细血管网超薄皮瓣的临床观察结果对治疗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3.
综合评价冠心病病人微循环改变状况并探讨可能的机制。方法应用显微镜、激光多普勒血流仪、经皮氧分压监测仪对36例冠心病病人甲襞微循环观测、皮肤微区血流量以及组织氧分压测定。结果⑴26例冠心病病人甲襞毛细血管数减少 ,交叉、畸形管襻增多 ,输入枝变细 ,输出枝和乳头下静脉丛扩张 ,血流速度慢伴红细胞聚集(P<0.05~0.001) ;LDF值、tcPO2 值无明显改变 ;⑵10例合并心力衰竭者除甲襞微循环异常改变外 ,LDF值、tcPO2 值也有显著改变(P<0.05~0.001) ;经过综合治疗后 ,甲襞微循环好转(P<0.05~0.01) ,LDF、tcPO2 显著提高(P<0.05)。⑶LDF、tcPO2 与输入枝口径呈直线正相关 ,与管襻数无相关关系 ,说明冠心病病人LDF、tcPO2 与甲襞微循环并不完全平行 ,还受其它因素影响。结论冠心病病人外周微循环存在结构的破坏与功能异常改变 ,体循环功能障碍是影响冠心病病人皮肤血流、血氧供应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4.
瘢痕疙瘩局部皮肤温度测定及微循环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毛运春  唐红梅  归来  张晓东 《微循环学杂志》2007,17(2):18-19,22,F0004
目的:探讨瘢痕疙瘩及其周边皮肤组织微循环状态。方法:应用红外线热图测定瘢痕疙瘩及其相邻皮肤、周边正常皮肤,正常切口瘢痕的温度,间接反映其局部微循环及血液灌注与回流状态。结果:正常切口瘢痕与正常皮肤红外线热图一致;瘢痕疙瘩及其相邻皮肤较外周正常皮肤温度升高(P<0.01);而瘢痕疙瘩局部温度不均,边缘区温度较高,中央区温度较低(P<0.01)。结论:瘢痕疙瘩血液灌流量较正常切口瘢痕及正常皮肤增加,瘢痕疙瘩局部微循环平衡失调。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激光多普勒血流仪(LDF)评价活体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制作成功的可行性和可靠性分析。方法:10只体重280-310 g的雄性SD大鼠用传统线栓法制作单侧大脑中动脉阻塞(MCAO)模型,神经功能评分,LDF监测插栓前后大鼠脑血流动态变化。于缺血2 h和再灌注24 h断头取脑,TTC染色检测脑片梗死灶体积。结果:基线血流均值为 (224.99±75.00) PU,局灶神经功能障碍评分0分。插栓成功MCAO模型,缺血2 h血流均值为 (67.23±6.90) PU,与基线血流差值为157.76PU,降幅约为70%(P<0.01),差异显著。拔拴后血流均值为 (216.01±7.30) PU,与缺血2 h血流差值为148.78PU(P<0.01),差异显著;与基线血流差值为-8.98 PU(P>0.05),无显著差异。再灌注24 h后,局灶神经功能障碍评分10.35分,脑片TTC染色显示梗死及水肿灶。插栓不成功模型LDF监测显示仍有血流通过,降幅少于基线的50%,再灌注24 h后,局灶神经功能障碍评分0分,TTC染色未见梗死灶。结论:LDF对大鼠脑血流的监测是除神经功能评分以外另一种判断活体大鼠MCAO模型制作成功的可靠而实用的方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病程≤5年的2型糖尿病患者是否已经存在皮肤微血流的变化,分析影响2型糖尿病患者皮肤微血流的相关因素。方法:应用激光多普勒血流仪(LDF)对24例病程≤5年的2型糖尿病患者(糖尿病组)和25例非糖尿病对照者(对照组)进行足背皮肤微血流测定。微血流的测定应用阻断后反应性充血(PORH)的方法,通过LDF记录皮肤微血流阻断前基值(PORHrest)、袖带加压阻断后最小值(PORHmin)和减压后反应性充血的微血流峰值(PORHpeak),其它观察指标还有微血流从开始减压到升至峰值的时间(Tp)、PORHmax(=PORHpeak-PORHrest)和PORHmax/Tp[=(PORHpeak-PORHrest)/Tp]。结果:与对照组相比,糖尿病组的PORHrest、PORHpeak、PORHmax均明显下降,而Tp和PORHmax/Tp明显增加。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显示,影响PORHrest的因素是空腹血糖(FBG)和舒张压(DBP);影响PORHpeak的因素是DBP;影响PORHmax的因素是DBP和FBG。结论:病程≤5年的2型糖尿病患者已存在下肢皮肤微血流改变,高血压、高血糖是导致其微血管病变的主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7.
子宫颈阴道部和阴道是女性内生殖器的“窗口”,其微循环灌注是否正常,可能从一个侧面反映女性生殖器的生理或病理状态。为研究宫颈和阴道的微循环,我们建立了用激光多普勒血流仪(LDF PF_2型)测定宫颈和阴  相似文献   

18.
本文报道了系统性硬皮病(SSDM)56例、系统性红斑狼疮(SLE)24例、类风湿性关节炎(RTA)28例甲襞微循环改变和指腹皮肤血细胞灌流量(LDF)变化。目的是从微循环角度探讨三者的鉴别诊断问题。根据我们对甲襞微循环中微血管袢清晰度、数目、长度、口径、形态、流速、RBC聚集、渗出、出血等指标  相似文献   

19.
激光多普勒微血流(LDF)测量是一种应用广泛的微区微循环血流状态测量方法,但由于LDF测量的数据量大,且伴有各种干扰,给结果的分析带来很多的困难。我们在多年应用的基础上逐步建立了一个LDF信号的计算机辅助分析软件,用此可从LDF信号中获得更多的信息并大大提高了LDF信号分析效率。该软件所依赖的硬件环境是PC/XT计算机、多路数据高速同步采集板(SCA-Ⅱ北京理化应用技术公司),  相似文献   

20.
测量接受紫外线照射的皮肤温度变化,可以获得紫外线红斑产生的机理以及解释与红斑有关的血管问题。在可控制的环境条件下,我们分别测量了接受UVB(波长介于280nm和315nm之间)和UVC(波长介于100nm和280nm之间)照射后的皮肤温度变化(皮肤区域主要背部),发现经过两种照射后皮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