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首先研究了吸油率作为考察淀粉成孔指标的可行性;研究酶解工艺时,在单因素实验基础上再进行正交实验,得到最佳酶解工艺条件为:温度55℃,时间28h,pH5.6,淀粉浆浓度60%,加酶量50%,并进一步把此条件运用到放大实验中,取得了较好结果。   相似文献   

2.
玉米多孔淀粉制备工艺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首先研究了吸油率作为考察淀粉成孔指标的可行性;研究酶解工艺时,在单因素实验基础上再进行正交实验,得到最佳酶解工艺条件为:温度55℃,时间28h,pH5.6,淀粉浆浓度60%,加酶量50%,并进一步把此条件运用到放大实验中,取得了较好结果。  相似文献   

3.
粳米多孔淀粉的制备工艺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粳米淀粉为原料,利用生物酶解工艺,在其糊化温度下作用于原淀粉形成多孔性蜂窝状产物———多孔淀粉。在单因素实验基础上进行正交实验,以吸油率为检测指标,得到最佳酶解工艺条件为:温度30℃,反应时间8 h,pH值4.0,底物浓度0.5 g/L,加酶量30%。以期为我国的粳米和淀粉资源综合开发提供一条有效途径,并为推动我国多孔淀粉工业化生产提供参考数据。  相似文献   

4.
以碎米淀粉为原料,采用超声辅助复合酶法制备多孔淀粉。通过单因素和Box-Behnken响应面优化实验,得到多孔淀粉的最佳制备工艺条件为:超声时间25 min、超声功率450 W、温度40℃、pH=4.0、复合酶配比1∶5(α-淀粉酶:糖化酶)、加酶量1.4%、酶解时间14 h。最优条件下的吸油率为(105.33±2.49)%,比原淀粉的吸油率提高了59.33%。采用高倍场发射扫描电镜、X-晶体射线衍射仪和傅里叶红外光谱仪等对多孔淀粉的性质进行表征,结果表明多孔淀粉表面孔洞分布相对均匀,多孔淀粉的结晶度微高于原淀粉的结晶度,淀粉的晶型结构及特征官能团仍较好保留。  相似文献   

5.
以碎米为原料,通过中性蛋白酶和复合酶水解制备碎米多孔淀粉,探讨了碎米淀粉的制备工艺和多孔淀粉的转化工艺。碎米淀粉的制备工艺条件为:中性蛋白酶加入量(占碎米质量)4%,酶反应温度45℃,反应时间20 h;碎米多孔淀粉转化最佳工艺条件为:复合酶加入量(占碎米淀粉质量)40%,在45℃条件下处理20 h左右,得到的碎米淀粉吸油率达到76.4%。  相似文献   

6.
以碎米多孔淀粉为原料,以三偏磷酸钠为交联剂制备碎米交联多孔淀粉。选取沉降积作为交联淀粉交联效果的评价指标,通过单因素和正交实验,获取交联工艺最佳条件为:三偏磷酸钠用量3.5%、pH9、交联温度40℃、交联时间120min。在此条件下,碎米交联多孔淀粉的沉降积为1.78mL,吸油率为86.1%。  相似文献   

7.
复合酶法制备葛根多孔淀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江慧娟  黄赣辉 《食品科学》2011,32(18):91-94
使用α-淀粉酶与糖化酶复合制备葛根多孔淀粉。通过单因素试验,对多孔淀粉吸油率进行考察,研究其品质特性随加酶量、酶配比、pH值、酶解时间和酶解温度等变化的规律。并由正交试验得出最佳工艺条件,当加酶量0.6%、酶解时间12h、pH5.0、酶解温度50℃、酶质量比(糖化酶:α-淀粉酶)3:1时吸油率最高(60%),且成孔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8.
高吸油率玉米多孔淀粉的制备工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玉米淀粉为原料,用酶水解法研究高吸油率玉米多孔淀粉的形成,在研究单因素的基础上,优化了制备玉米多孔淀粉的工艺条件.实验结果表明:在α-淀粉酶、糖化酶之比为1∶3,酶用量1.5%,pH5.0,温度55℃,时间18 h的条件下,得到了 吸油率较高的多孔淀粉.  相似文献   

9.
为探究辛烯基琥珀酸多孔淀粉酯(OSAPS)的最佳制备工艺,本实验以玉米淀粉为原料,采用先酶解后酯化和先酯化后酶解的两种制备路线制备OSAPS。考察了不同工艺对其吸油率和取代度的影响,并探究了产物的结构特性。结果表明两种制备路线均可成功制备OSAPS。其中路线一的最佳工艺:底物浓度20%,pH值9.0,酸酐添加量3.5%,反应时间5 h,反应温度40 ℃,取代度(DS)为0.02678,吸油率为116.49%;路线二的最佳工艺:底物浓度20%,酶添加量3.0%,酶配比1:5,反应时间8 h,反应温度50 ℃,DS为0.02238,吸油率为122.22%。红外表征显示两种路线的产物均存在酯基基团;X射线衍射光谱表明酯化和酶解反应主要发生在无定形区;扫描电镜(SEM)显示了产物中明显的多孔结构;热重(TG)结果表明产物的热稳定性出现1~4℃左右的下降。  相似文献   

10.
以高粱淀粉为原料,优化高粱多孔淀粉的制备工艺并对多孔淀粉的理化性质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高粱多孔淀粉最佳酶解工艺条件为酶配比1∶5(g/g)、底物浓度25%、酶添加量3%、酶解时间10 h、酶解温度50℃、pH4.6,在该条件下制得的多孔淀粉的吸油率为132.04%,比容积为2.39 g/cm~3、溶解率为3.97%、膨胀率为13.80%、透光率为11.89%,较原淀粉分别提高了92.81%、21.31%、69.65%、38.41%、7.2%;扫描电子显微镜(SEM)显示多孔淀粉颗粒完整,表面形成类似蜂窝状孔洞,孔径大小及孔深适中,淀粉内部形成中空结构,成孔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1.
酸法制备微孔淀粉的技术研究   总被引:14,自引:3,他引:14  
刘雄  阚建全  陈宗道  马嫄 《食品科学》2003,24(10):81-83
用盐酸对玉米淀粉进行处理,可以得到一种具有吸附功能的微孔淀粉载体。研究表明,微孔淀粉对色素和水溶性维生素的吸附能力远远高于原淀粉。通过交联反应能加强这种淀粉载体的结构性能和吸附性能。  相似文献   

12.
研究以碎米为原料微波辅助酶法制备抗性淀粉的工艺。通过单因素和正交试验,获取最佳工艺条件:淀粉浆添加量25g/mL、微波时间90s、普鲁兰酶添加量4.0U/g 干淀粉、酶解时间2h、回生时间20h。在此条件下抗性淀粉得率为21.81%。本实验可为碎米抗性淀粉的制备提供一定参考。  相似文献   

13.
袁学会  易美华  潘颉 《食品科学》2009,30(18):217-221
为了优化包埋粉末油脂的木薯微孔淀粉工艺、提高吸附性能,利用糖化酶和α- 淀粉酶对木薯淀粉进行处理,先通过六组单因素试验确定反应时间、反应温度、pH 值、底物浓度、酶浓度以及糖化酶和α- 淀粉酶配比最佳范围,再通过L18(37)正交试验,研究这些因素对木薯微孔淀粉吸附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当反应时间7h、温度60℃、pH6.0、底物浓度40%、酶浓度2.5%、糖化酶和α- 淀粉酶配比为1:4(m/m)时制备的木薯微孔淀粉的吸附性能最佳,木薯微孔淀粉对油脂的吸附性与原淀粉相比,从11.5% 提高到52%,提高了4.52 倍。  相似文献   

14.
研究以碎米为原料压热-酶法制备抗性淀粉的工艺.通过单因素和正交试验,获取最佳工艺条件:淀粉浆质量浓度20%、压热温度125℃、压热时间40 min、普鲁兰酶添加量3.5 U/g干淀粉,酶解时间6 h.在此条件下碎米抗性淀粉得率为16.8%;采用扫描电镜观察分析表明碎米抗性淀粉具有更稳定的晶体结构,具有抗酶解性;运用X-...  相似文献   

15.
影响碱酶两步法制备大米淀粉工艺条件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碱法和酶法加工碎米制备得到大米淀粉.确定碱法分离大米淀粉和大米蛋白的较佳工艺条件为:pH11,温度40℃,水料比6,时间120min.采用碱性蛋白酶对碱法制备得到的大米淀粉进行纯化,酶解条件为pH9,温度45℃,酶与底物比48AU/kg,时间60min.大米淀粉中的蛋白质含量由2.87%降低到0.40%.  相似文献   

16.
辛烯基琥珀酸碎米淀粉酯的制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碎米淀粉为原料,采用湿法制备辛烯基琥珀酸碎米淀粉酯,以取代度为评价指标,确定辛烯基琥珀酸酐添加量为3%,通过单因素与正交试验确定辛烯基琥珀酸碎米淀粉酯的最佳制备工艺。结果显示:淀粉乳质量分数30%、pH8.5、反应时间5h、反应温度35℃为最佳工艺条件,在此条件下所得产品取代度可达0.01445。  相似文献   

17.
研究半干法制备蜡质玉米微孔淀粉的工艺条件。以蜡质玉米淀粉为原料,淀粉吸油率为评价指标,考察反应温度、加酶量、加水量和反应时间4个因素对蜡质玉米微孔化的影响。结果表明蜡质玉米微孔淀粉半干法制备的最佳工艺条件为反应温度51℃,加酶量1 685 U/g,加水量32%,反应时间11.75 h,在该条件下制得的微孔淀粉的吸油率为13.54%。研究得出了半干法制备蜡质玉米微孔淀粉的最佳工艺参数,为工业化生产提供了参考数据。  相似文献   

18.
玉米微孔淀粉制备及其显微结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玉米淀粉为原料,研究比较酶法及酸法水解处理玉米淀粉制备微孔淀粉工艺,并借助于 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差式扫描量热计(DSC)、动态热机械分析(DMA)等分析手段对产品显微 结构及热相变过程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9.
以大米蛋白为研究对象,比较了几种酶对大米蛋白的水解作用效果,确定了一种合适的酶源——精制中性蛋白酶。同时通过单因素试验和响应面分析,确定了采用精制中性蛋白酶制备大米蛋自抗氧化肽的最佳酶解条件为:[S]5.0%、[E]/[S]2.0%、pH7.0、温度37.5℃、时间4.16 h,该条件下制备的大米蛋白抗氧化肽对DPPH自由基的清除率为60.54%。  相似文献   

20.
己二酸交联碎米淀粉的工艺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以碎米淀粉为原料,己二酸为交联剂,通过单因素与正交实验确定己二酸交联碎米淀粉的最佳制备工艺。结果显示,制备己二酸交联碎米淀粉的最佳工艺条件为:己二酸的添加量为0.5%(m/m,相对于淀粉干基),pH值为9,反应时间为1.0 h,反应温度为60℃。在该条件下,制备的己二酸交联淀粉的交联度为0.75 mL。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