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研究患者入院时血钾水平与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短期预后的关系。方法回顾性收集张家界市人民医院神经外科于2014年1月-2018年6月诊治的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对符合纳入标准患者入院时的血钾水平、一般情况、Hunt-hess分级、白细胞计数、PCO2、住院时间等进行有序线性回归分析,探讨血钾水平对患者短期预后的影响并阐述其可能的机制。结果有序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低血钾(0~3. 5mmol/L)与短期预后不良有关(P 0. 05),其中0~2. 9mmol/L、2. 9~3. 1mmol/L、3. 5~5. 5mmol/L(P均0. 001),趋势P值0. 05;其他危险因素包括Hunt-hess分级为Ⅰ级、Ⅱ级、Ⅲ级,动脉瘤位于前交通动脉与后交通动脉,白细胞计数正常(P 0. 05);箱线图显示:随mRS14评分增高,血钾水平呈下降趋势,低血钾组mRS14评分的分布区间偏高。结论血钾水平越低,短期预后不良可能性越大,导致住院时间延长。其他可能影响因素有Hunt-hess分级、动脉瘤部位、白细胞计数。  相似文献   

2.
目的 对比研究复合手术与栓塞手术治疗颅内动脉瘤破裂致蛛网膜下腔出血疗效。方法 回顾性描述性研究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开封市中医院和河南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治疗颅内动脉瘤破裂致蛛网膜下腔出血的13例复合手术与16例栓塞手术病例。结果 术后栓塞组术后发生2例脑积水、1例脑梗死、1例脑血管痉挛,复合组未发生;两组各有1例发生术后肺部感染;复合组2例发生术后颅内感染,栓塞组未发生;两组各有1例发生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两组均无围手术期死亡病例。两组并发症发生有统计学差异(P<0.05)。出院时复合组有4例功能障碍,栓塞组有8例功能障碍;两组出院及随访GOS分级有统计学差异(P<0.05)。栓塞组1例1年内动脉瘤再破裂出血,复合组未发生,两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复合手术在颅内动脉瘤致蛛网膜下腔出血治疗上有一定优势。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脑胶质瘤共济失调毛细血管扩张突变基因(ATM)及磷脂酰肌醇3-激酶(PI3K)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 采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技术检测40例脑胶质瘤组织(WHOⅠ~Ⅱ级25例,WHO Ⅲ~Ⅳ 级15例 )和8例非瘤脑组织ATM及PI3K mRNA的表达水平。结果 与非瘤脑组织相比,胶质瘤组织ATM和PI3K mRNA水平明显增高(P<0.05),而且随着胶质瘤病理级别增高,ATM和PI3K mRNA水平亦明显增高(P<0.05)。结论 脑胶质瘤ATM、PI3K表达显著增高,且随着病理学分级的升高,其表达水平显著升高。这提示两者在胶质瘤发生、发展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的危险因素。方法选择郑州市第一人民医院2012-01—2018-03住院治疗的301例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者为研究对象。分析患者入院时的基本资料、动脉瘤大小和数量、Hunt-Hess分级、改良Fisher分级、动脉瘤治疗方法、实验室检查结果与血管造影血管痉挛(AV)、有症状的血管痉挛(SV)、脑梗死的相关性,并分析SV、AV、脑梗死独立危险因素。结果入院时年龄≥53岁、改良Fisher分级3~4级、Hunt-Hess分级4~5级、白细胞计数水平≥11×10~9个/L、血糖水平≥7.0 mmol/L是AV、SV、脑梗死的危险因素(P0.05)。此外,高血压史和吸烟是SV或脑梗死的危险因素;动脉瘤直径≥1 cm是AV或SV的危险因素(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入院时改良Fisher分级3~4级、Hunt-Hess分级4~5级、白细胞计数水平≥11×10~9个/L、高血压史是SV、AV、脑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此外,血糖水平≥7.0 mmol/L也是AV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动脉瘤直径≥1 cm也是SV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年龄≥53岁、吸烟史也是脑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不同类型危险因素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眶上外侧入路与翼点入路显微手术治疗急性期前循环破裂动脉瘤的疗效。方法 2014年3月至2015年9月采用显微手术治疗Hunt-Hess分级Ⅰ~Ⅲ级急性期前循环破裂动脉瘤81例,经眶上外侧入路夹闭43例(观察组),翼点入路夹闭38例(对照组)。结果 观察组手术时间[(152.7±19.1)min]、手术切口长度[(9.1±0.9)cm]、住院时间[(12.3±3.6)d]较对照组[分别为(182.4±26.6)min、(15.1±1.1)cm、(15.3±2.8)d]均明显减少(P<0.01)。两组术后3个月gos评分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眶上外侧入路创伤小、手术时间短、术后恢复快,治疗Hunt-Hess分级低级别急性期前循环破裂动脉瘤手术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究转录因子CUX-1在胶质瘤中的表达及其对临床病理和患者预后的意义。方法 在TCGA数据库中对CUX-1在肿瘤和正常脑组织中的差异性表达及其对患者总体生存期的影响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运用蛋白印迹、免疫组化实验检测CUX-1在不同级别胶质瘤中的表达,同时分析其与临床病理指标及患者预后的关系。结果 生信分析结果表明CUX-1在胶质瘤中表达显著上调,且CUX-1高表达明显缩短患者生存期。蛋白印迹、免疫组化结果证明CUX-1随肿瘤WHO分级的升高而上调(P<0.05),且CUX-1与胶质瘤WHO分级及增殖指标Ki67、P53mut显著相关(P<0.05)。Kaplan-Meir分析示CUX-1低表达患者生存期显著长于高表达者(P<0.01)。结论 CUX-1在胶质瘤中显著上调,且与肿瘤增殖密切相关,同时CUX-1高表达提示患者预后较差。综上,CUX-1有望作为胶质瘤预后的分子标志物和治疗的潜在靶点。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头孢曲松钠(CEF)对大鼠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后的认知功能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 将68只成年SD大鼠随机分为4组:正常组(n=12)、对照组(n=24)、CEF低剂量治疗组(n=8)和CEF高剂量治疗组(n=24)。采用枕大池双次注血方法建立大鼠SAH模型。SAH后3 h经小脑延髓池缓慢注射100 μl CEF(高剂量组浓度为100 μmol/L,低剂量组浓度为50 μmol/L),对照治疗组注射等体积生理盐水。采用Morris水迷宫检测各组动物学习记忆能力;Western blot检测各组大鼠海马 Caspase-3和兴奋性氨基酸转运体2(EAAT2)的表达水平。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CEF治疗组SAH后动物的水迷宫实验中的逃逸时间显著减少(P<0.05),大鼠海马组织中EAAT2的表达增加(P<0.05),Caspase-3的表达减少(P<0.05)。结论 CEF对SAH后具有显著的神经保护作用,CEF治疗可能通过上调星形胶质细胞EAAT2的表达逆转SAH诱导的神经损伤。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改良大骨瓣减压术对颅脑损伤神经功能及预后的影响。方法 2010年8月至2013年6月行大骨瓣减压术治疗颅脑损伤86例,实施改良大骨瓣减压术43例(观察组),实施传统大骨瓣减压术43例(对照组),所有患者术后随访2年。结果 两组患者治疗前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GCS评分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NIHSS评分均显著降低(P<0.05),GCS评分均显著升高(P<0.05),观察组改善更明显(P<0.05);观察组不良预后率、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39.53%、9.30%,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分别为69.77%、27.91%;P<0.05)。观察组手术时间与术中出血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改良大骨瓣减压术可显著改善颅脑损伤患者的神经功能和预后。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早期高压氧(HBO)治疗对急性脑出血的临床疗效及其对脑水肿和血清氧化应激产物水平的影响。方法 2015年1~12月收治84例急性脑出血,分为观察组(n=42)和对照组(n=42);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应用HBO治疗。参照2004年我国脑出血诊治指南评估临床疗效,总有效率=(治愈+显效+改善)/总例数×100%。治疗前和治疗后1、3、4周应用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评分评估患者肢体功能;治疗前后应用MRI 弥散加权成像评估脑水肿,应用硫代巴比妥酸法、黄嘌呤氧化酶法及硝酸还原酶法测定血清丙二醛(MDA)、超氧歧化酶(SOD)及一氧化氮(NO)水平。结果 观察组总有效率(92.86%)明显高于对照组(71.43%;P<0.05)。两组治疗1、3、4周ADL评分较治疗前均明显改善(P<0.05),观察组但改善更明显(P<0.05)。两组治疗后脑水肿较治疗前均改善(P<0.05),观察组改善更明显(P<0.05)。两组治疗后血清NO、SOD水平明显增高(P<0.05),而MDA水平明显降低(P<0.05);观察组改变更明显(P<0.05)。结论 HBO治疗能有效减轻急性脑出血患者脑水肿及氧化应激反应,提高患者治疗效果,改善患者日常生活能力及预后。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血管内治疗颅内巨大动脉瘤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连续收治的74例颅内巨大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采用血管内栓塞治疗57例,保守治疗17例。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检验预后影响因素。结果 17例保守治疗患者随访4~71个月,平均(30.7±7.7)个月,死亡4例,症状加重6例、无变化6例、改善1例。57例血管内治疗患者中,术后即刻造影显示完全栓塞38例,次全栓塞6例,部分栓塞13例;28例影像随访3~63个月,平均(11.7±15.2)个月,复发10例(35.7%);51例临床随访4~71个月,平均(30.7±17.7)个月,42例(73.7%)预后良好(改良Rankin量表评分0~1分)。年龄>60岁、动脉瘤位于后循环和保守治疗与不良预后显著相关(P<0.05)。>结论 对于年龄>60岁以及动脉瘤位于后循环的颅内巨大动脉瘤患者,治疗应慎重;血管内治疗颅内巨大动脉瘤复发率较高。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究脑梗死发生时间对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aSAH)临床结局的影响。方法纳入2010年3月至2016年6月来我院进行就诊的aSAH患者395例,其中发生早期脑梗死患者74例,迟发性脑梗死患者77例,两者并发患者29例。分析aSAH术后脑梗死患者临床特征;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术后脑梗死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和长期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Hunt~Hess≥Ⅲ级和手术夹闭术是早期脑梗死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Hunt~Hess≥Ⅲ级和血管痉挛是迟发性脑梗死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早期脑梗死是术后a SHA患者长期不良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OR,2.43;95%CI,1.16~4.72;P0.001)。结论 Hunt~Hess≥Ⅲ级和手术夹闭术是aSAH患者术后并发早期脑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而Hunt~Hess≥Ⅲ级和血管痉挛则是迟发性脑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早期脑梗死比迟发性脑梗死更能预测aSAH患者术后的不良预后。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高分级颅内动脉瘤的治疗方式和影响预后的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南方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神经外科2011年4月至2017年7月收治的24例高级别颅内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和影像资料,采用mRS量表评价患者的预后,通过单因素t检验和卡方检验分析影响预后的因素。结果预后良好12例,预后差12例。单因素分析显示患者年龄≥65岁(P=0.028)、高血压病史(P=0.041)、动脉瘤直径5mm(P=0.041)、急性脑积水(P=0.028)与预后不良有关。Hunt-HessⅣ级患者不同手术时机分组间死亡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8);Hunt-HessⅤ级患者不同手术时机分组间死亡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05)。结论通过积极的治疗,高级别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可以取得较好的预后。患者的年龄、高血压病史、急性脑积水、动脉瘤大小与预后相关。超早期手术有助于降低Hunt-HessⅣ级患者死亡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实验室参数对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a SAH)后分流依赖性脑积水(SDHC)发生的预测价值。方法应用单因素、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影响a SAH患者SDHC发生的危险因素。结果 (1)SDHC组在年龄、脑室内出血比例、术前Hunt-Hess分级≥III级比例、术前空腹血糖、术后3 d血钠、术后3 d血钾、术后3 d空腹血糖方面与无SDHC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49,11.15,22.39,5.96,2.45,-2.69,5.47;P0.05);(2)年龄≥60岁、脑室内出血、术前Hunt-Hess分级≥III级、术前血钾3.48 mmol/L、术前空腹血糖≥160.25 mg/d L、术后3 d血钠≥145.54 mg/L、术后3 d血钾3.02 mmol/L、术后3d空腹血糖≥167.55 mg/d L是影响a SAH后SDHC发生的危险性因素(P0.05)。结论夹闭术术前及术后第3d血钠、空腹血糖、血钾与a SAH患者SDHC发生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血乳酸动态监测对评估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预后的价值。方法收集2015年9月至2016年9月收治的86例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依照格拉斯哥预后评分分为预后良好组58例和不良组28例;回顾性分析入院即刻、术后即刻、术后第1天、第3天及第5天血乳酸值,比较组间的差异。结果预后良好组患者入院即刻、术后即刻、术后第1天及第3天血乳酸值均显著低于预后不良组(1.97±1.42、1.24±0.86、1.36±0.90、1.14±0.50 vs.3.20±1.54、1.98±1.11、2.28±1.58、1.73±1.23,P0.05);Hunt-Hess分级Ⅳ~Ⅴ级组入院即刻、术后即刻、术后第1天及术后第3天血乳酸值均显著高于Ⅰ~Ⅲ级组(P0.05);通过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术后第3天血乳酸值是患者不良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OR=3.184,95%CI:1.065~9.507,p=0.038)。结论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急性期内血乳酸的动态监测对于评估病情及预后有重要价值;术后第三天血乳酸水平是不良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合并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PA)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临床特点。方法收集19例确诊的合并PA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临床资料,与同期就诊的384例未合并PA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进行比较。结果合并PA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相对于未合并PA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入院时血压更高(收缩压P=0.012,舒张压P=0.009);合并PA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相对于未合并PA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血钾更低(P0.001),但仅有6例PA患者(31.6%)血钾低于正常值下线(3.5 mmol/L)。合并PA和未合并PA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TOAST分型所占比例没有明显差异。结论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中合并PA的患者比例较高,应对入院时有持续性高血压或难治性高血压和合并低钾血症等PA危险因素的缺血性卒中患者进行筛查。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缺血修饰白蛋白(IMA)评估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a SAH)患者迟发性脑缺血(DCI)的价值及其与患者预后的关系。方法选取198例a SAH患者,根据有无DCI把患者分为DCI组和无DCI组,测定血清IMA,同时使用经颅多普勒(TCD)监测大脑中动脉的平均血流速度(VMCA),比较两组脑血管痉挛发生率和血清IMA。结果在7~10天时间段VMCA和血清IMA达到峰值,然后逐渐下降;在1~6天、7~10天、11~14天时间段,VMCA比较、血清IMA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 05)。DCI组的CVS发生率高于无DCI组,并且DCI组的血清IMA水平高于无DCI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 05)。预后不良组的血清IMA[(64. 28±5. 94) U/ml]高于预后良好组[(45. 46±5. 72) U/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血清IMA水平与脑血管痉挛及预后密切相关,它可在一定程度上反应a SAH后脑缺血情况,对血管痉挛相关的DCI评估有重要价值,并且有助于判断预后。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LR)对急性腔隙性脑梗死患者病情进展的预测价值。方法根据病情进展与否将2012年2月~2017年1月收治的230例急性腔隙性脑梗死患者分为进展组(40例)与非进展组(190例),记录各组中性粒细胞绝对值、淋巴细胞绝对值等指标,计算NLR。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NLR等对急性腔隙性脑梗死患者病情进展预测的特异度、敏感度,Pearson相关性分析NLR等指标与mRS评分的关系。结果进展组NLR、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绝对值均显著高于非进展组(P 0. 05);淋巴细胞绝对值显著低于非进展组(P 0. 05)。NLR对进展性腔隙性脑梗死(PLI)预测曲线下面积(AUC)为0. 800,最佳临界值3. 25,敏感度85. 06%,特异度70. 68%;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绝对值、淋巴细胞绝对值对PLI预测AUC分别为0. 650、0. 745、0. 615。进展组预后良好率显著低于非进展组(P 0. 05)。NLR、中性粒细胞绝对值、白细胞计数与mRS评分正相关(P 0. 05)。结论 NLR值对急性腔隙性脑梗死患者病情进展有一定的预测价值,有可能作为患者预后评估的有效指标。  相似文献   

18.
目的确定青年急性缺血性卒中(AIS)患者的卒中严重程度及短期预后的独立预测因子。方法收集2013年4月至2015年6月确诊为AIS的青年患者325例。根据入院NIHSS评分分为轻型卒中组和重型卒中组;根据卒中后第14天的改良Rankin评分(mRS)分为预后良好组及预后不良组;比较各组基线资料及实验室结果。结果重型卒中组中白细胞、球蛋白、血糖和纤维蛋白原(Fib)水平高于轻型卒中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白蛋白、白蛋白/球蛋白(A/G)比值和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FT3)水平低于轻型卒中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回归分析表明,高白细胞(≥7.1×10~9/L)和低FT3(4.09 pmol/L)水平是重型卒中的独立预测因子。短期预后不良组白细胞、球蛋白、血糖、Fib水平、入院NIHSS评分和住院时间均高于预后良好组;白蛋白、FT3和A/G比值水平低于预后良好组。回归分析表明,高白细胞(≥7.1×109/L)、低A/G比值(1.56)和低FT3(4.09 pmol/L)水平是短期预后不良的独立预测因子。结论在青年AIS患者中,较高的白细胞水平及较低的FT3水平是重型卒中的独立预测因子,而较高的白细胞水平及较低的FT3水平、A/G比值是短期预后不良的独立预测因子。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分析血浆正五聚蛋白3(Pentraxin 3,PTX3)对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的预测价值。方法 收集本院2016年2月-2019年2月186例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经颅多普勒检测仪检测大脑中动脉(Middle cerebral artery,MCA)流速,MCA平均流速(Mean velocity of MCA,MCA Vm)>120 cm/s,且同侧Lindegaard≥3为血管痉挛组(92例),其余为无血管痉挛组(94例); 收集2组一般资料; 酶联免疫吸附(Enzyme 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法检测血浆中PTX3水平; 绘制受试者工作特性曲线(Receiver operator characteristic curve,ROC)分析血浆中PTX3对动脉瘤性蛛网膜者发生脑血管痉挛的诊断价值; 以血浆PTX3水平<4.73 ng/mL和≥4.73 ng/mL分为PTX3低表达组和PTX3高表达组,分析血浆PTX3水平与一般资料的关系; Logistic分析影响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发生脑血管痉挛的因素。结果 无血管痉挛组与血管痉挛组年龄、治疗方法、高血压病史、Fisher分级、Hunt-Hess分级存在明显差异(P<0.05); 与无血管痉挛组比较,血管痉挛组血浆PTX3水平升高(P<0.05); ROC曲线显示,血浆PTX3水平预测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发生脑血管痉挛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777,截断值为4.73 ng/mL,其敏感性为68.50%、特异性为74.50%; 血浆PTX3水平与年龄、治疗方法、Fisher分级、Hunt-Hess分级关系密切(P<0.05); Logistic分析显示,PTX3、年龄、Fisher分级、Hunt-Hess分级是影响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发生脑血管痉挛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脑血管痉挛患者血浆PTX3水平升高,PTX3对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发生脑血管痉挛具有一定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颅内多发动脉瘤(Multiple Intracranial Aneurysms,MIAs)个体化治疗方案及预后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106例MIAs患者的完整资料。分别应用单因素分析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术前各因素、治疗方案对治疗效果的影响。结果出院时MIAs患者GOS评分预后良好(4-5分)85例,差(1-3分)21例。各治疗组GOS评分:手术58例中,良好45例;介入44例中,良好37例;介入+手术4例中,良好3例。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MIAs患者年龄、部位、术前Fisher及Hunt-Hess分级与预后相关(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部位及Fisher分级与预后相关(P0.05)。结论患者年龄、部位、术前Fisher和Hunt-Hess分级是影响MIAs患者术后疗效的关键因素。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选择开颅手术、介入栓塞或开颅手术+介入栓塞等个体化治疗方案是改善MIAs患者预后的关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