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986~1987年于吉林省平原地区长春市西郊、通榆、乾安、洮南、公主岭及本山区的辽源、永吉等7个县市进行猪巨吻棘头虫的传播媒介初步研究。共采集22科53种昆虫成虫8055只。在5科9种金龟成虫体内检出自然感染猪巨吻棘头虫的幼虫——棘头体,证实这些金龟为猪巨吻棘头虫的传播媒介,系吉林省首次发现。犀金龟科宽额金龟Fentodon latifrons R.10.46%.丽金龟科黄褐畸金龟Anomala exoleta F.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腾冲市棘球蚴病的感染现状,为制订棘球蚴病防治策略提供依据。方法以2011~2017年报告病例为线索,选取报告病例所在自然村及毗邻的2~4个村,对1岁以上常住居民进行腹部B超检查,开展人群棘球蚴患病情况调查。对报告病例所在小学的全体学生进行腹部B超检查,同时采集静脉血,ELISA试剂盒检测血清抗棘球蚴Ig G抗体水平。采用内脏剖检法调查牲畜和啮齿动物棘球蚴感染情况。采集报告病例所在自然村的所有家犬犬粪,检测犬粪棘球蚴抗原。结果进行B超检查3 153人,未发现棘球蚴病患者;检测血清376份,血清抗棘球蚴Ig G抗体阳性率为0.27%(1/376);中间宿主检查牛11头、羊113只、猪2 217头,鼠48只,未发现棘球蚴感染;检测终宿主犬粪251份,犬粪棘球蚴抗原阳性率为0.4%(1/251)。结论腾冲市部分乡镇存在棘球蚴病流行,应加强传染源犬的监测和管理。  相似文献   

3.
<正> 北海道流行着家畜棘球绦虫病,1982年12月~1983年3月东藻琴屠宰猎时,发现猪的肝脏有结节病灶,诊断为棘球蚴病。1983年3月检查了附近95头猪,发现9头感染本病。6月8日对网走厅地区7个市镇村  相似文献   

4.
大牙锯天牛Dorysthenes paradoxus(下称天牛)自然感染猪巨吻棘头虫Macracanthorhynchushirudinaceus(下称棘头虫)幼虫的报道较多~[1,2],而其它甲虫报告较少~[3,4].大连地区庄河和新金两县人体和猪体棘头虫感染呈地方性流行,为了解其传播媒介,我们于1984年调查了棘头虫的中间宿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甘南藏族自治州动物棘球绦虫及棘球蚴的感染状况,为该地区制定防制策略提供依据。方法:2004年8月耀2007年9月在甘南藏族自治州选择玛曲县和碌曲县的8乡21个自然村为调查点,采用鼠夹、粘鼠板捕捉啮齿类动物进行剖检,收集当地屠宰场绵羊、牦牛的肝、肺和心脏等剖检,进行棘球蚴病原学和病理学检查。对家犬、牧羊犬采用15%槟榔碱溶液驱虫,随机捕杀无主野犬剖检十二指肠成虫感染情况。结果:共捕获啮齿类动物331只,经剖检进行病理学检查和鉴定,4只感染多房棘球蚴,即达乌尔鼠兔(Ochotona daurica)和中华鼢鼠(Myospalax fontanieri),感染率分别为1.2%(1/87)和2.3%(3/132);6只喜马拉雅旱獭(Marmota himalayana)、34只西藏鼠兔(Ochotona tibetana)和72只小家鼠(Mus musculus)未感染棘球蚴。剖检绵羊1 021头,其中细粒棘球蚴和多房棘球蚴的感染率分别为11.1% (113/1 021)和0.3% (3/1 021)。剖检牦牛634头,其细粒棘球蚴和多房棘球蚴的感染率为19.9% (126/634)和0.3%(2/634)。犬的细粒棘球绦虫和多房棘球绦虫的感染率分别为23.0%(17/74)和5.4%(4/74)。牧羊犬、家犬棘球绦虫的检出率为24.6%(15/61),无主野犬检出率为6/13,未发现两型绦虫的混合感染。结论:甘南藏族自治州动物以细粒棘球绦虫感染为主,有少量多房棘球绦虫感染。  相似文献   

6.
目的对青海省玉树州称多县藏狐和犬体内的棘球绦虫(Echinococcus)进行虫种鉴定。方法搜集称多县意外死亡的藏狐(Vulpes ferrilata)6只、驱虫犬5只和未驱虫无主犬1只,剖检小肠,肉眼观察小肠内棘球绦虫感染情况,沉淀法搜集棘球绦虫成虫,虫体经硼砂洋红染色后于镜下观察,初步鉴定虫种后,计算感染度。选取8条多房棘球绦虫和2条石渠棘球绦虫,提取基因组DNA,PCR扩增线粒体DNA(mt-DNA)的细胞色素氧化酶第1亚基(COⅠ)基因,测序并进行序列分析。结果镜下观察,共发现2种棘球绦虫,分别为多房棘球绦虫和石渠棘球绦虫。6只藏狐中,2只感染多房棘球绦虫,感染度分别为1 640条和839条,1只感染石渠棘球绦虫,感染度为833条。6只藏区犬中,2只感染多房棘球绦虫,感染度分别为10 195条和78条。PCR结果显示,8条多房棘球绦虫和2条石渠棘球绦虫的扩增产物约为450 bp。8条多房棘球绦虫的COⅠ基因序列一致,与四川省藏狐体内发现的多房棘球绦虫COⅠ基因(登录号为AB461417)序列一致性为100%。2条石渠棘球绦虫的COⅠ基因(登录号为JQ317998)序列一致,与四川省石渠县高原鼠兔(Ochotona curzoniae)体内发现的石渠棘球绦虫幼虫COⅠ基因(登录号为AB159136)序列一致性为99.2%。结论青海省玉树州称多县藏狐和犬有多房棘球绦虫和石渠棘球绦虫感染。  相似文献   

7.
本文报道继1964和1974年在辽宁省绥中和庄河首次发现大牙锯天牛Dorythenes parudoxus为人体猪巨吻棘头虫自然感染的中间宿主之后,于1978~  相似文献   

8.
棘球蚴基因工程疫苗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贵南县位于青海省青海湖南侧,以牧业为主。全县草原放牧高原牦牛15万头,藏系绵羊近70万只。2000年对贵南县居民及犬、牦牛、藏系绵羊感染细粒棘球蚴情况进行了基线调查,并用新西兰引进的棘球蚴基因工程疫苗进行免疫。结果报告如下。1 材料与方法 人群感染情况调查,采用皮内变态反应(ID)方法,共普查全县6个乡的牧民及学生1867人,年龄17~61岁,均与犬、牛、羊有密切接触史。剖检1~6岁绵羊246只、牛100头,对60条犬采用氰溴酸槟榔碱驱虫。 棘球蚴基因工程疫苗,是由国家农牧业用单克隆抗体工业性试验基地于2000年从新西兰引进。为疏松冻干、呈乳白色  相似文献   

9.
为了解山东省有无动物棘球蚴感染,1991年对部分地区肉联厂屠宰的猪进行了初步调查。结果先后在菏泽冷藏厂,济南、郓城肉联厂共查猪176头,发现病猪22头,感染率12.5%。对本次所查的176头猪,经追踪均来  相似文献   

10.
1982年自林金祥等首次发现人体自然感染日本棘隙吸虫以来,在福建、广西、广东、江苏、安徽、辽宁、北京及浙江等省、区已相继报告人体和动物感染本虫。1989年我们在河南省演川县进行调查时,首次在河南省发现鱼体感染日本棘隙吸虫。共捕获小鱼50条,其中检出感染日本棘隙吸虫囊蛐者鱼20条,阳性率为40%。鱼种有:麦穗鱼、鲫鱼、白条鲢、晓鲢鱼、赤眼蹲、爬虎6种。鱼鳃中的囊迹近圆形,直径为55~80urn.囊壁两层,两侧具有黑色折光性圆形颗粒。取鱼鳃中的囊迹喂饲小鼠2只,其中一只于感染后第7天检出日本棘隙吸虫卵,卵大小平均为82.slX…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明确四川西部地区石渠县、甘孜县牲畜和野生动物两型包虫病 (Hydatidosis,HD)的感染状况 ,为进一步开展防治工作做好基线调查。方法 采取捕杀、剖检、作病理切片等。结果 检查牦牛 42 9头 ,其中 2 19头感染细粒棘球蚴 (Cysticechinococcus,Ce)感染率为 5 0 8% ,3头感染多房棘球蚴 (Alveolarechinococcus,Ae)感染率为 0 7%。在啮齿类动物中 ,黑唇鼠兔 (Ochotonacurzoniae)Ae感染率为 5 6 % (13/2 33) ,灰尾兔 (Lepusoiostolus)Ae感染率为 7 1% (1/14) ,松田鼠 (PitymysireneThomas)Ae感染率为 2 5 % (3/12 ) 检查小家鼠 (Musmusculus) 70只未发现感染。终末宿主调查中 ,犬体内发现两种棘球绦虫感染 ,其中细粒棘球绦虫 (Echinococcusgranulosus,Eg)感染率为 13 2 % (7/16 ) ;多房棘球绦虫(Echinococcusmultilocularis,Em)感染率 16 98% (9/16 ) ,未发现混合感染犬。藏狐 (Vulpesferrilata)的Em感染率为 44 4%(76 /171)。结论 调查显示在该地区存在着较广泛的动物两型包虫病流行  相似文献   

12.
为了深入进行猪巨吻棘头虫棘头体的生态学研究.在辽宁省猪巨吻棘头虫病流行区辽中县茨榆坨镇、对猪巨吻棘头虫病传播媒介金龟子感染猪巨吻棘头虫棘头体的消长情况作了季节性动态观察。用黑光灯诱捕法、定点、定时(每月上、中、下旬)采集金龟子成虫,肉眼或镜下检出棘头体,记录消长情况,压片染色制作永久性标本保存。  相似文献   

13.
猪巨吻棘头虫引起肠穿孔一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猪巨吻棘头虫(Macracanthorhynchus hiru-dinaceus Pallas,1781)又名棘头虫,是猪肠道内常见的寄生蠕虫,人体感染报道较少。近年国内辽宁、河北、山东等省均有病例发现,且在辽宁省的一些地区呈地方性流行。本虫寄生人体可引起以肠穿孔、腹膜炎或腹腔脓肿为主要临床表现的棘头虫病,常易误诊为阑尾炎穿孔、肠穿孔、节段性小肠炎、肠梗阻及结核性腹膜炎等。海南岛过去未见本病报告,现将我们收治的猪巨吻棘头虫引起肠穿孔一例报告  相似文献   

14.
目的Rausch and Schiller(1954)在美国阿拉斯加白令海峡St.Lawrence岛从北极狐(Alopex lagopus)和雪撬狗(sledge dogs)发现西伯利亚棘球绦虫新种(Echinococcus sibiricensis sp.nov.),但诸多学者认为E.sibiricensis Rausch et Schiller,1954是欧洲的多房棘球绦虫(Echinococcus multilocularis Leuckart,1863)的地理株(或亚种)(Vogel,1957;Skrjabin and Abuladze,1964;Kumaratilake and Thompson,1982;Meyajaki,1991等)。于1985-2002年间,作者在我国内蒙古大兴安岭北麓草场多年进行泡状棘球蚴(alveolar Echinococcus)病原的野外调查和实验室鼠类的人工感染试验,结果发现该地区同地点存在有北美西伯利亚棘球绦虫、欧洲多房棘球绦虫及苏俄多房棘球绦虫三种不同"地理株",而且三种成虫常混合感染于同一终宿主沙狐(Vulpes corsac)的体内,它们的幼虫期也存在于当地的布氏田鼠(Microtus brandti)。2001年,作者再次检查当地沙狐151只,从中检出19只感染有泡状棘球绦虫成虫。含成熟虫体的13只阳性沙狐中,感染西伯利亚棘球绦虫有11只,其中2只单独感染此虫种,另9只还混合感染了欧洲多房棘球绦虫及苏俄多房棘球绦虫三虫种。在呼伦贝尔草原的泡状棘球蚴病原中,西伯利亚棘球绦虫是优势种,它在终宿主沙狐和中间宿主的感染率都高过其他虫种。本文着重介绍西伯利亚棘球绦虫的成虫子宫结构和它幼虫期在野外布氏田鼠及人工感染实验鼠体内的发育情况。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调查青海省玉树市人群定居点周围小型啮齿类动物种群动态及其棘球蚴感染情况。方法 2018年5、8月和10月,在青海省玉树市巴塘乡和隆宝镇牧场布置鼠夹捕捉啮齿类动物,测量捕获的动物体质量和头体长并根据形态学进行种类鉴定。提取动物肝脏组织和病灶组织DNA,PCR扩增棘球绦虫线粒体cox1基因进行虫种鉴定,PCR检测阳性组织样本进行病理观察。计算啮齿类动物棘球蚴感染率,基于棘球绦虫cox1基因序列构建系统进化树。结果 累计捕获小型啮齿类动物285只,其中高原鼠兔143只(50.2%)、青海田鼠141只(49.5%)、高原松田鼠1只(0.3%),高原鼠兔和田鼠在栖息地选择上表现出明显分离。青海田鼠数量与植被覆盖度呈正相关(r = 0.350,P = 0.264),在8月达到最高水平;高原鼠兔数量与植被覆盖度呈负相关(r = –0.371,P = 0.235),在8月活动频率最低、5月活动频率最高。高原鼠兔雌雄性别比例为1∶0.96,田鼠雌雄性别比例为0.82∶1;高原鼠兔体质量(r = 0.519,P < 0.01)和头体长(r = 0.578,P < 0.01)随月份呈逐渐增大趋势,田鼠体质量(r = –0.401,P < 0.01)和头体长(r = –0.570,P < 0.01)随月份呈逐渐下降趋势;田鼠中未发现棘球绦虫感染,高原鼠兔石渠棘球绦虫感染率为2.1%。系统进化树显示,青海省玉树市石渠棘球绦虫和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石渠县境内发现的石渠棘球绦虫cox1基因序列一致。结论 青海省玉树市人群定居点周围小型啮齿类动物主要为高原鼠兔和青海田鼠,高原鼠兔和青海田鼠分别在5月和8月达到最大种群数量;随着玉树市棘球蚴病防治措施的有效实施,人群定居点周围小型啮齿类动物棘球蚴感染率处于较低水平,但仍然存在棘球蚴病传播风险。  相似文献   

16.
为观察不同实验动物对藐小棘隙吸虫的易感性 ,以定量囊蚴感染幼犬 2只、幼猫 2只、新西兰兔 3只、昆明小鼠 10只、猪 2头、鸡鸭各 10只 ,并观察犬体内藐小棘隙吸虫成虫寿命、日产虫卵量以及排卵动态。结果所有感染犬、兔、猫均检获成虫 ,10只小鼠有 7只感染成功 ,其他实验动物均为阴性 ;犬、兔、猫和鼠的获虫率分别为 5 6 .15 %、5 1.45 %、2 9.82 %和 11.93%。实验犬和兔的获虫率、所获虫体大小以及虫体子宫含卵数均明显高于或大于实验猫和小鼠。上述结果表明 ,犬和兔是藐小棘隙吸虫适宜终宿主 (其中兔为终宿主新记录 ) ,猫次之 ,小鼠的易感性较低。实验犬感染藐小棘隙吸虫后第 13d开始从粪便中排卵 ,此后排卵量迅速增加 ,感染后 3个月达到高峰 ,感染后 6个月时明显下降 ,10个月时排卵量处于很低水平 ,此后 10个月仍维持同一水平 ,未见明显升降或停止排卵现象。犬体内 13~ 2 5日龄藐小棘隙吸虫成虫日产卵量为 ( 48± 2 7)个。成虫在犬体内的寿命超过 2 0个月。另外 ,3只兔感染日本血吸虫 ( 2 0 0 0尾蚴 /只 ) 2 8d后再用藐小棘隙吸虫囊蚴攻击感染 ,结果对藐小棘隙吸虫产生了明显的抗性 ,与无血吸虫感染的实验兔相比其减虫率达到 86 .78%~ 10 0 % (平均为 92 .0 9% )。藐小棘隙吸虫 /兔模型对于研究异  相似文献   

17.
目的RauschandSchiller(1954)在美国阿拉斯加自令海峡St.Lawrence岛从北极狐(Alopex lagopus)和雪撬狗(sledge dogs)发现西伯利亚棘球绦虫新种(Echinococcus sibiricensis sp.nov.),但诸多学者认为E.sibiricensis Rausch et Schiller,1954是欧洲的多房棘球绦虫(Echinococcus multilocularis Leuckart,1863)的地理株(或亚种)(Vogel,1957;Skrjabin and Abuladze,1964;Kumaratilake and Thompson,1982;Meyajaki,1991等)。于1985—2002年间,作者在我国内蒙古大兴安岭北麓草场多年进行泡状棘球蚴(alveolar Echinococcus)病原的野外调查和实验室鼠类的人工感染试验,结果发现该地区同地点存在有北美西伯利亚棘球绦虫、欧洲多房棘球绦虫及苏俄多房棘球绦虫三种不同“地理株”,而且三种成虫常混合感染于同一终宿主沙狐(Vulpes corsac)的体内,它们的幼虫期也存在于当地的布氏田鼠(Microtus brandti)。2001年,作者再次检查当地沙狐151只,从中检出19只感染有泡状棘球绦虫成虫。含成熟虫体的13只阳性沙狐中,感染西伯利亚棘球绦虫有11只,其中2只单独感染此虫种,另9只还混合感染了欧洲多房棘球绦虫及苏俄多房棘球绦虫三虫种。在呼伦贝尔草原的泡状棘球蚴病原中,西伯利亚棘球绦虫是优势种,它在终宿主沙狐和中间宿主的感染率都高过其他虫种。本文着重介绍西伯利亚棘球绦虫的成虫子宫结构和它幼虫期在野外布氏田鼠及人工感染实验鼠体内的发育情况。  相似文献   

18.
目的比较7种实验动物对藐小棘隙吸虫的易感性,并观察犬体内藐小棘隙吸虫成虫寿命、日产虫卵量以及排卵动态。方法以定量囊蚴人工实验感染幼犬2只、幼猫2只、新西兰兔3只、昆明小鼠10只、猪2头、鸡鸭各10只以及日本血吸虫感染的新西兰兔3只,定期粪检或解剖观察动物感染情况。结果与结论所有感染犬、兔、猫均检获成虫。10只小鼠有7只感染成功,其它实验动物均为阴性;犬、兔、猫和鼠的获虫率分别为56.15%、51.45%、29.82%和11.93%。实验犬和兔的获虫率、所获虫体大小以及虫体子宫含卵数均明显高于或大于实验猫和小鼠。上述结果表明,犬和兔是藐小棘隙吸虫适宜终宿(其中兔为终宿主新记录),猫次之,小鼠的易感性较低。实验犬感染藐小棘隙吸虫后第13d 开始从粪便中排卵,此后排卵量迅速增加,感染后3个月达到高峰,感染后6个月时明显下降,10个月时排卵量处于很低水平,此后10个月仍维持同一水平,未见明显升降或停止排卵现象。犬体内13~25日龄藐小棘隙吸虫成虫日产卵量为48±27个。成虫在犬体内的寿命超过20个月。另外,3只兔感染日本血吸虫(2000尾蚴/只)28d 后再用藐小棘隙吸虫囊蚴攻击感染,结果对藐小棘隙吸虫产生了明显的抗性,与无血吸虫感染的实验兔相比其减虫率达到86.78%~100%(平均为92.09%)。藐小棘隙吸虫/兔模型对于研究异源抗性产生的机制以及宿主与寄生虫的关系有一定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9.
为观察不同实验动物对藐小棘隙吸虫的易感性,以定量囊蚴感染幼犬2只、幼猫2只、新西兰兔3只、昆明小鼠10只、猪2头、鸡鸭各10只,并观察犬体内藐小棘隙吸虫成虫寿命、日产虫卵量以及排卵动态。结果所有感染犬、兔、猫均检获成虫,10只小鼠有7只感染成功,其他实验动物均为阴性;犬、兔、猫和鼠的获虫率分别为56.15%、51.45%、29.82%和11.93%。实验犬和兔和获虫率、所获虫体大小以及虫体子宫含卵  相似文献   

20.
目的确定犬细粒棘球绦虫感染PCR检测的窗口期。方法家犬8只,口服喂饲细粒棘球绦虫原头节,感染后40 d,收集犬粪,用PCR方法检测粪便中的目的DNA。结果6只犬获得细粒棘球绦虫重度感染,感染后21 dPCR检出目的DNA片段。结论犬重度感染细粒棘球绦虫后粪便PCR检测的窗口期为20 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