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蒸散发是湿地生态系统水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湿地生态系统蒸散发的时空变化规律,对分析湿地生态系统的水量平衡具有重要意义。选取典型寒区滨河湿地——哈尔滨金河湾湿地为研究区,利用彭曼公式计算湿地潜在蒸散发量,并与涡度相关观测的实际蒸散发量进行对比分析;为探明土壤蒸发和植被蒸腾对湿地实际蒸散发的贡献,利用双涌源模型对实际蒸散发进行分解研究。结果显示:试验观测年份,金河湾湿地生态系统全年潜在蒸散发量为847.17 mm,潜在蒸散发量的月变化呈现双峰曲线,实际蒸散发量为420.46 mm,实际蒸散发量的月变化呈现典型的单峰分布曲线,风速与辐射对实际蒸散发的影响最大,降水偏少、气温较高是造成潜在蒸散发量与实际蒸散发量差异的主要原因;实际蒸散发量中土壤蒸发量为182.90 mm,植被蒸腾量为237.56 mm,植被蒸腾占主导地位。  相似文献   

2.
针对无资料地区陆地蒸发量计算困难的现状,提出了一种新的推求公式,考虑了水田、旱地、水面、不透水层等各种下垫面对陆地蒸发的影响,较全面地反映了计算区域产流和蒸散发的实际情况.通过实例验证,该方法具有相当高的精度,可以满足实用要求.  相似文献   

3.
云南石林喀斯特地区属于典型的生态脆弱区,地表蒸散是喀斯特地区的重要地表环境参数。采用Landsat5 TM遥感影像数据和地面气象测站辅助数据,利用改进的Priestlry-Tayley方程算法反演实验区地表蒸散,与传统方法相比,该方法不需要过多的气象参数和繁琐的计算,并且具有较好的反演精度。采用MOD16蒸散发数据和实际测站蒸散发数据与TM反演蒸散发数据进行精度检验,研究区TM反演蒸散发数据与实际测站数据进行对比分析,绝对误差为-0.32 mm,测站点处MOD16蒸散发数据与实际测站数据进行对比分析,绝对误差为-1.05 mm。最后随机选取地表土壤和植被类型的测试点,实验结果表明TM反演蒸散发数据和MOD16蒸散发数据在土壤测试点的平均绝对误差为-0.78 mm,植被测试点的平均绝对误差为3.795 mm。  相似文献   

4.
通过计算得出了陕西关中地区年、四季实际蒸散发量和气候因子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实际蒸散发量与其影响因素的偏相关系数,分析了实际蒸散发量和气候因子的突变和周期性质。结果表明,关中地区年和四季实际蒸散发量的空间分布是一致的,而与其影响因素的偏相关系数却不同。关中地区年实际蒸散发量在1974年发生了突变性的减小且存在9a的振荡周期。  相似文献   

5.
以河套灌区义长灌域永联试验区为例,对水均衡法中采用不同时间和空间尺度时的蒸散发估算结果进行了比较分析.然后借鉴由参考作物腾发量(ET0)计算实际蒸散发量的思路,以区域平均埋深和累积生长度日(GDD)为变量,建立综合因子,再结合参考作物腾发量估算出区域蒸散发.利用永联试验区的数据对模型进行检验,结果可靠.该模型需要数据较少,易应用,为实时估算农田区域蒸散发量提供了一种方法.  相似文献   

6.
蒸散发的时空变化研究对于理解气候变化与水资源之间的相互影响具有重要的意义.基于1961-2013年共53 a的气象站点资料,利用Penman-Monteith(P-M)模型计算了长江中下游流域的潜在蒸散量(PET),并采用反距离权重(IDW)插值生成流域的PET年值及季节值的空间分布.另外以蒸散发产品MOD16A2为基础,计算流域2004-2013年遥感蒸散发的时空分布,同时和P-M公式计算的结果进行对比分析,探索两者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1)流域的年PET值1961-2002年呈减少趋势,2002-2013年大体呈增加趋势;2)采用反距离权重(IDW)插值生成流域的年PET均值为885 mm,4个季节的PET值对年值的贡献大小顺序为:夏季春季秋季冬季;3)在长江中下游流域中,MOD16/PET与P-M公式计算的PET值的相关系数、平均相对误差与均方根误差平均值分别是0.67、10.4%、0.31 mm/d,表明MOD16A2产品对研究区的模拟精度较高,可以用来进行遥感蒸散量的时空分布研究.  相似文献   

7.
过去水资源总量定义为流域产水量,即由降水量减去包气带蒸散发量、水体蒸发和植物截流量。本文认为应将包气带蒸散发量分为包气带地表蒸散发量和植株蒸腾两部分,后者应包含在水资源的总量中。  相似文献   

8.
为了更精确地估算城市不透水面信息以及探索城市不透水面的增温效应,以合肥市为研究区,对landsat 8数据进行处理,使用单通道算法反演地表温度(LST).提出改进的归一化不透水面指数(MNDISI),使用该指数估计不透水面分布信息和不透水面盖度(ISC).将不透水面盖度进行划分,结合遥感数据和气象数据对不透水面的热环境效应加以研究,分析不透水面盖度变化所导致的地表温度和气温变化.结果表明,不透水面盖度与地表温度之间呈指数关系,与气温之间呈线性关系.地表温度和气温随着不透水面盖度的增加而升高.当某区域内的不透水面盖度在43%时,区域内不透水面增温效应和其他地物的降温效应达到动态平衡.  相似文献   

9.
本文在分析降水、燕散发机制和观测实验资料基础上,运用水平衡原理,揭示了森林对多年平均径流量影响的机理和两种观点对立的原因,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了一条新的成因分析途径。根据分析,本文认为:一般情况下,森林将使多年平均径流量减少,小面积造林减少得多,近似等于森林增加的蒸散发量;大面积造林减少得少,但不低于森林增加的蒸散发量的35%。南方温湿地区造林减少得多,北方干旱地区造林得少减少。  相似文献   

10.
城市下垫面组成及其对水平衡要素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阐述了佳木斯市下垫面的量测方法、量测精度、分类及统计分析;对下垫面状况的改变对地表径流量、陆面蒸发量、降水入渗量、包气带土壤水蓄变量的影响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1.
在佳木斯城区地下热水调查中,运用了水中氡活度浓度测量和土壤氡活度浓度测量综合方法,有效地克服了城市地热地质调查中的不利因素。通过对水中氡活度浓度及土壤氡活度浓度测量值的正态化变换以及原始氡活度浓度异常分析,明确了氡活度浓度异常对地下热水控制构造的指示作用。通过对氡活度浓度测量值的趋势分析,提取局部异常,综合各种异常信息,确定了城区地下热水的有利远景区。  相似文献   

12.
根据佳木斯市城区1994~1996年的水质水量监测资料,对城区废污水的污染现状、污染程度及对城区水环境带来的影响进行了分析和评价。指出对污染源的治理已迫在眉睫。  相似文献   

13.
佳木斯市水资源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佳木斯市的地表水资源、地下水资源、水资源总量。地表水资源可利用量、地下水资源可利用量、水资源可利用总量及其分布特征进行了估算评价,以期为佳木斯市的水资源管理和保护及开发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4.
就佳木斯城市防洪工程建设,以城市规划、滩涂(堤岸)开发、水土资源的综合利用、建设经费等为切入点,探讨加快城市水利现代化建设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15.
根据地表水与地下水观测资料,针对畅流期和封冻期的水文特点,采用非稳定流和稳定流方法进行计算,分析松花江佳木斯江段江水与地下水补排关系。  相似文献   

16.
利用佳木斯市地下水水质监测资料,采用了一种能反映水质实际状况的方法──模糊综合评判法,对市区15个监测点的水质进行了评价,并与其它方法进行了对比,评价过程借用计算机编程计算,提高了该方法的实用性.  相似文献   

17.
为进一步探讨松花江流域佳木斯段COD降解特性,利用水团追踪及罗丹明B示踪实验,采用水质数学模型分析结合水团追踪实测数据,重点研究佳木斯江段平水期和冰封期的COD模型,识别相应特征参数,验证模型的有效性.结果表明:通过罗丹明B示踪实验分析,确定了松花江佳木斯段横向扩散系数为0.41 m2/s,纵向扩散系数为43.51 m2/s;水团追踪实验方法确定了松花江佳木斯段COD衰减系数K(20)=0.188;对松花江佳木斯段COD模型参数进行了温度参数修正K(T)=0.188×1.109 8T-20.松花江佳木斯江段的实测结果和模型模拟结果误差在10%以内,证明了模型应用和所获得参数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8.
基于Gardner提出的模型,对潜水稳定蒸发条件下,欧洲地区5种土体响应进行了模拟研究。数值实验结果表明:土壤含水率和对数坐标系下的土壤水吸力分布曲线分别呈现单拐点和双拐点的特点;相同地下水埋深条件下,土体的最大蒸发强度与黏粒含量呈负相关关系,二阶多项式可以很好的拟合地下水埋深与最大蒸发强度之间的关系;蒸发强度介于0.01cm/d~0.1cm/d,潜水稳定蒸发时,土体对应的最大地下水埋深值可以作为临界水深的参考范围;相对蒸发系数的模拟结果与相关文献记录的实验规律相似。使用Gardner模型可以对土体潜水稳定蒸发响应进行很好的模拟,模型求解方法相对简单,模拟结果可靠性高。  相似文献   

19.
分析了齐齐哈尔市降水、蒸发、径流、出入境水量、水质等水文要素时空分布规律,提出水文站网布局方面的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