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胚胎植入及胎儿发育是母胎相互识别、相互适应的过程,该过程蕴含复杂的分子机制,至今尚未阐明。胚胎植入失败是不明原因性不孕、早期流产和反复种植失败的重要原因之一。胚胎植入与子宫内膜容受性密切相关,胚胎植入过程中机体分泌的各种细胞因子可以调控子宫内膜容受性,有效改善妊娠结局。目前研究已发现Notch、Janus激酶-信号转导及转录活化因子、Wnt/β-连环蛋白、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和核因子κB等信号通路与胚胎植入息息相关。综述这些胚胎植入相关的信号通路及其研究进展,探讨胚胎着床机制,并为改善妊娠结局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临床病理与年龄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谢红东  于盈  金茜  杨亦德  侯伟 《中国医师杂志》2010,12(12):1639-1642
目的 探讨年龄因素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临床病理的影响.方法 对114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进行肝组织病理学检查,同时以荧光定量PCR法检测血清HBV-DNA水平,以微粒子酶联免疫法检测HBV血清标记物,以自动分析仪检测血清ALT水平;研究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组织炎症和纤维化与年龄的关系.结果 114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都存在不同程度的肝脏病理改变,其中G2及以上占75.4%(89/114),S2及以上47.4%(54/114);以ALT水平进行分层分析,发现ALT水平与患者年龄、纤维化分期及炎症程度分级无关(P>0.05);以不同年龄组进行分层分析,发现年龄与纤维化分期及炎症程度有关,随着年龄增加炎症及纤维化程度加重(x2=30.86,P<0.01;x2=21.17;P<0.05).结论 年龄因素是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疾病轻重的独立预测因素;对年龄>30岁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进行肝穿活检对明确肝脏病变程度、指导临床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机体对HBV的免疫耐受导致感染慢性化.已有大量研究发现,在慢性HBV感染过程中,免疫调节相关基因如人类白细胞抗原(HLA)、TNF-α、细胞凋亡因子-1(PD-1)、Bcl2家族凋亡协助蛋白(BIM)等基因的表达状态与肝脏炎症程度有关.动物模型中也观察到,封闭某些基因表达可以阻断免疫炎症,更进一步证实这一点.因此,涉及基因表达的宿主遗传背景对免疫应答的影响,成为新近关注的热点问题.人类基因组变异形式之一的基因拷贝数变异(CNVs)已被证实与多种免疫性疾病的发生与发展密切相关,虽然目前尚未证实哪些基因的CNVs与HBV感染转归有关,但已有的相关研究结果对研究HBV感染后疾病进程有借鉴作用.此文就HLA、TNF-α、PD-1、BIM等基因的多态性及基因表达差异对HBV感染的影响,以及近年来对CNVs与免疫性疾病关系研究所取得的进展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4.
HBsAg定量在慢性乙型肝炎诊治中相当重要。已有研究证明,HBsAg和HBV DNA水平的结合检测可鉴别非活动性HBV携带者。抗HBV治疗过程中,检测HBsAg定量可反映抗病毒疗效。HBAg水平快速下降可预测持续应答。此文就HBsAg定量在慢性乙型肝炎诊治中的临床应用和价值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5.
朱万英  彭力科 《中国校医》2014,28(10):782-783
乙型肝炎是由乙肝病毒引起的以肝脏损害为主要病变的传染病,乙肝疫苗接种是阻断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最有效方法。乙型肝炎疫苗有不同剂量和免疫程序,同时免疫效果也各有不同。本文就近年来乙型肝炎疫苗免疫效果一些研究进展加以综述。  相似文献   

6.
肖忠远  滕莉 《中国校医》2013,(12):906-906,908
目的了解2009—2012年徐州经济开发区乙型肝炎发病现状与流行病学特征,为制定防治策略和措施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描述流行病学的方法对2009—2012年该区乙型肝炎疫情资料进行汇总、分析。结果 2009)2012年徐州经济开发区报告乙型肝炎病例204例,年均发病率为27.86/10万,男性高于女性,以30~69岁年龄组为主,发病职业以农民为主,无明显季节性。结论乙型肝炎在病毒性肝炎发病率中所占比例较高,应巩固乙肝疫苗计划免疫成果,对5岁以上儿童应开展乙肝疫苗的加强免疫;充分发挥健康教育的先导作用,扩大乙肝疫苗重点人群和高危人群的预防接种,加强医源性感染和血液制品的管理,进一步控制乙肝疫情。  相似文献   

7.
2004年广州市乙型肝炎流行状况分析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了解广州市人群乙型肝炎的发病率、分布特征和发展趋势,为制定和评价防制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2004年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全市按行政区域水平分三层,每层随机抽1个区(县、市),每个区(县、市)随机抽2条街(镇),每条街(镇)抽1个(居委)村,按0~5、6~10、11~17、18岁及以上4个年龄段分组,每个年龄组约调查30人。结果共调查1~59岁人群400人,HBsAg总携带率为3.0%,其中0~5、6~10、11~17、18~59岁年龄组的携带率分别为0、0.9%、6.3%和4.5%,不同年龄组HBsAg携带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抗-HBs总阳性率为70.8%,各年龄组的阳性率分别为81.5%、63.0%、69.4%和70.8%。不同地区HBsAg总携带率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不同地区总体抗-HBs水平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1),其中郊区和农村均比市区高,而郊区和农村的差别则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广州市自应用乙肝疫苗预防和控制乙型肝炎以来,有效地阻断了乙肝病毒在母婴间的垂直传播以及在人群中的水平传播,极大地提高了人群免疫水平,全市乙型肝炎得到有效控制。  相似文献   

8.
慢性乙型肝炎(简称乙肝)是中国第一大传染病,严重危害健康和威胁生命,受到广泛关注.随着乙肝患者发病率的上升及辅助生殖技术(ART)的迅猛发展,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者实施ART过程中HBV的传播成为热议话题.对慢性乙肝患者实施ART,因操作不当及管理不严,有发生交叉感染或院内感染的危险,既可能将病毒传播给正常者的配子和胚胎,也可能将病毒传播给医疗技术人员.然而,科学合理地ART可降低病毒传播给子代的风险.综述HBV感染者的ART传播风险和防范措施,为预防病毒传播和医源性感染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IFN γ诱导蛋白10(CXCL10)单核苷酸多态性(SNP)位点rs4257674和rs4256246的多态性和中国人群慢性乙型肝炎(CHB)遗传易感性的关系.方法 采用多通道Snapshot分型技术检测501例CHB患者(CHB组)和301例自限性乙型肝炎者(对照组)CXCL10基因rs4257674和rs4256246的多态性,计算和分析基因型、等位基因频率和单体型频率.结果 CXCL10 rs4257674位点多态性在CHB组和对照组组中的等位基因频率(OR=2.347,95%CI:1.478~3.729,x2=13.763,P<0.01)和基因型分布(x2=12.910,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s4256246位点多态性在CHB组和对照组中的基因型分布(x2=1.795,P>0.05)、等位基因频率(OR=1.107,95% CI:0.897~1.366,x2=0.899,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rs4257674和rs4256246两位点构成的单体型C/T在CHB组和对照组频率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OR=2.139,95%CI:1.340~ 3.413,x2=10.597,P<0.01);单体型C/C、T/C频率分布在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C/C=0.262,x2T/C=1.342,P>0.05);单体型T/T频率<0.03.结论 CXCL10基因多态性位点rs42.57674可能与中国人群CHB发病相关.  相似文献   

10.
慢性乙型肝炎(简称乙肝)是中国第一大传染病,严重危害健康和威胁生命,受到广泛关注。随着乙肝患者发病率的上升及辅助生殖技术(ART)的迅猛发展,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者实施ART过程中HBV的传播成为热议话题。对慢性乙肝患者实施ART,因操作不当及管理不严,有发生交叉感染或院内感染的危险,既可能将病毒传播给正常者的配子和胚胎,也可能将病毒传播给医疗技术人员。然而,科学合理地ART可降低病毒传播给子代的风险。综述HBV感染者的ART传播风险和防范措施,为预防病毒传播和医源性感染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1.
乙型肝炎病毒X蛋白与细胞信号转导途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HBV X蛋白(HBx)是泛宿主多功能蛋白质,能影响多种细胞信号转导途径.HBx可以调节相关蛋白激酶的活性,包括蛋白激酶C、Janus激酶/STAT、IKK、PI-3-K、应激调节蛋白激酶/Jun N末端激酶、ca2+通道以及蛋白激酶B/Akt,还能上调一系列转录因子、多肽分子的活性,包括NF-кB、AP-1、CREB和p53等,此文就相关研究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大气细颗粒物PM2.5通过p38MAPK信号通路对人支气管上皮(human bronchial epithelial,HBE)细胞癌基因表达的影响。方法 设立空白对照组、PM2.5组、SB203580组、PM2.5+SB203580组。以10 µmol/L的p38MAPK抑制剂SB203580预先处理HBE细胞30 min,接着用无血清DMEM培养基培养24 h作为SB203580组;用50 µg/mL PM2.5染毒24 h作为PM2.5组;用10 µmol/L的SB203580预先处理HBE细胞30 min,然后用50 µg/mL的PM2.5染毒24 h作为PM2.5+SB203580组;应用荧光定量PCR和Western blot检测C-MYCC-FOSK-RASP53p38MAPK基因的mRNA和蛋白质表达水平变化。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PM2.5C-MYCC-FOSK-RASp38MAPK基因表达分别升高54.0%、49.2%、96.1%、74.1%,P53基因表达下降49.1%(均P<0.01)。与PM2.5组比较,PM2.5+SB203580组C-MYCC-FOSK-RASp38MAPK基因表达分别下降21.4%、20.8%、39.3%和21.4%,P53基因表达升高43.1%(P<0.01或P<0.05)。Western blot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PM2.5C-MYCC-FOSK-RASp38MAPK蛋白表达分别升高110.6%、46.7%、35.5%、82.8%,P53蛋白表达下降42.7%(均P<0.01)。与PM2.5组比较,PM2.5+SB203580组C-MYCC-FOSK-RAS和p38MAPK蛋白表达分别下降37.7%、16.2%、19.6%和25.9%,P53蛋白表达上升43.5%(P<0.01或P<0.05)。结论 p38MAPK抑制剂明显影响PM2.5对癌基因表达的作用,提示p38MAPK信号通路在PM2.5致癌基因表达作用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 研究乙型肝炎病毒(HBV)和/或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及其不同临床转归者IL-2基因多态性(SNP).方法 对河北省赵县某农村HBV和/或HCV感染者及对照共277人采集空腹静脉血.用ELISA检测抗-HBV、抗-HCV生物标志物,筛出HBV重叠HCV感染79例、单纯HBV感染69例、HCV感染55例和对照74例.用RT-nPCR检测HCVRNA,BeckmanLX-20全自动生化仪检测肝功能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RFLP-PCR技术检测IL-2-330 SNP,分析IL-2-T330G SNP与HBV和/或HCV感染、不同临床转归、ALT和HCVRNA表达的关系.结果 (1)不同感染类型即单纯HBV、HCV感染和重叠感染者IL-2-330 TT频率明显高于对照,-330 GG频率明显低于对照(χ2=14.24,P=0.03),OR值(95%CI)分别是7.14(2.13~23.81)、3.46(1.17~10.02)、2.93(1.15~7.46),各感染类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09,P=0.72);各感染组-330T频率明显升高,-330G频率明显降低(χ2=12.33,P=0.01),OR值(95%CI)分别是2.26(1.39~3.69)、1.82(1.09~3.03)、1.73(1.10~2.73)倍.(2)不同临床转归即轻型、中重型肝炎和肝硬化组IL-2-330 TT频率明显高于对照组、-330 GG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χ2=13.52,P=0.04),OR值(95%CI)分别是3.33(1.75~6.32)、3.31(1.75~6.26)、11.23(3.09~40.76).不同临床转归组-330T频率明显升高,-330 G频率明显降低(χ2=12.32,P=0.01);OR值(95%CI)分别是1.86(1.32~2.63)、1.71(1.27~2.31)、2.77(1.57~4.89)倍.(3)IL-2-330基因型和等位基因频率与HCV的病毒复制无统计关联(χ2=0.83,P=0.66;χ2=0.20,P=0.66),与ALT水平亦无统计关联(χ2=1.10,P=0.58;χ2=0.08,P=0.78).结论 IL-2-330 T/G SNP与HBV和/或HCV感染者慢性化及不同临床转归有一定关联,IL-2-330TT/T能增加HBV和/或HCV感染及其临床转归的危险,-330 GG/G则减低其感染和临床转归风险.  相似文献   

14.
隐匿性HBV感染的存在和临床意义已经被许多研究所证实,目前已有大量研究开始关注其发生机制.此文就HBV的S基因变异对隐匿性感染的发生和影响的若干研究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5.
资捷  王前  郑磊  熊石龙  王芳 《中国医师杂志》2011,(11):1464-1467,1472
目的探讨Toll样受体4(TLR4)配体脂多糖(LPS)抑制人滋养层细胞Bewo中乙型肝炎病毒(rtBv)复制的作用机制,为防治HBV宫内感染提供依据。方法首先将2txg1.3倍HBV全基因重组质粒pcDNA3.1(+)-HBV1.3转染Bewo细胞12h后,以TLR4配体LPS处理3d。尔后用LPS处理Bewo细胞,观察IFN—β、TNF-a表达的动力学、NF—KB拮抗剂二硫代氨基甲酸吡咯烷(PDTC)对LPS诱导Bewo细胞产生细胞因子的作用。采用微粒子酶免疫分析法(MEIA)和荧光定量PCR法分别检测HBsAg、HBeAg和HBVDNA水平,并以ELISA和RT—PCR分别检测IFN-β、TNF—a水平及TIR结构域的转接蛋白(TRIF)、髓样分化蛋白(MyD88)表达。结果与对照组比较,LPS可显著抑制Bewo细胞中HBV复制(P〈0.01),且LPS可显著诱导Bewo细胞产生TNF-a(P〈0.05),呈时间和剂量依赖性。PDTC可抑制LPS诱导细胞产生TNF-a,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但对IFN—β无显著作用(P〉0.05)。与对照组比较,LPS可诱导HBV重组质粒转染的Bewo细胞表达MyD88(P〈0.01)。结论通过MyD88/NF—KB信号途径诱导Bewo细胞产生TNF—a,TLR4配体LPS可显著抑制HBV复制。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分析慢性乙型肝炎患者HBeAg滴度及HBV DNA载量与T细胞亚群分布的关系.方法 选取苏州市第五人民医院2013年1-8月住院乙型肝炎患者87例为研究对象,50例健康体检者为正常对照,采用化学发光微粒子酶免疫法测定患者外周血血清中HBeAg滴度;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外周血HBV DNA;采用流式细胞术测定患者和对照外周血T细胞亚群数量.87例乙型肝炎患者,HBeAg阳性54例,阴性33例;HBV DNA阳性60例,阴性27例.54例HBeAg阳性患者根据HBeAg含量分成3组:HBeAg低滴度组、中滴度组和高滴度组.60例HBV DNA阳性患者根据病毒载量分成3组:HBV DNA低载量组、中载量组和高载量组.结果 HBeAg阳性组的CD3+和CD4+T细胞所占百分比分别为(60.36±6.62)%和(29.26±7.62)%,均低于对照组(t=8.95、7.19,P均<0.05);CD8+T细胞所占百分比为(26.17±6.34)%,高于对照组的(23.70±4.53)%(t=-2.27,P<0.05).不同HBV DNA载量组与正常对照组之间CD3+、CD4+和CD8+T细胞百分比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2.93、3.97和7.67,P均<0.05).HBeAg阴性、HBeAg阳性与正常对照组之间CD3+、CD4+、CD8+T细胞所占百分比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30.68、22.86和3.31,P均<0.05).结论 乙型肝炎患者的外周血HBeAg滴度及HBV DNA载量不同,其T细胞亚群分布也不同.测定T细胞亚群或可了解患者的免疫状态,为及时调节患者的免疫功能和抗病毒治疗的临床应用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分析乙型肝炎病毒(H BV)血清标志物HBeAg与HBeAb同时阳性患者的病毒复制、肝功能状况,并探讨该类模式的产生原因及其意义.方法 应用微粒子化学发光法检测HBV血清标志物,从中筛选出HBeAg与HBeAb同时阳性的标本,检测该类标本HBV-DNA定量值和肝功能结果及肿瘤标志物AFP值.结果 检测17 895例患者HBV血清标志物,HBeAg与HBeAb同时阳性73例,阳性率7.4%;73例HBeAg和HBeAb阳性患者中,HBV-DNA>1×E+004拷贝/ml者占55.0%;肝功能指标的异常率为58.3%,肿瘤标志物AFP异常率21.9%.结论 乙型肝炎患者出现HBeAg与HBeAb同时阳性,提示乙型肝炎病毒复制处于低水平状态,体内病毒较少,传染性弱,但是也容易造成肝功能的慢性损伤,应当引起实验室和临床的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18.
乙型肝炎疫苗接种预防乙型肝炎和肝癌效果   总被引:26,自引:0,他引:26  
目的 评价乙型肝炎(乙肝)疫苗预防乙肝和原发性肝细胞癌(肝癌)的保护效果。方法采用出生队列调查、横断面血清流行病学调查以及乙肝发病和肝癌死亡监测,对乙肝疫苗的预防效果进行评价。结果 婴儿乙肝疫苗普种后14年,接种人群HBsAg阳性率为0.7%~2.9%(平均为1.5%),保护率为83.5%~96.6%;HBV感染率为1.1%~5.1%(平均为2.2%),保护率为93.5%~98.4%。乙肝疫苗普种后15年,1~14岁年龄组乙肝发病率为1.4/10万,下降92.4%;0~19岁组肝癌死亡率为0.17/10万,下降19.23倍。结论 婴儿乙肝疫苗普种可降低急性乙肝发病率和肝癌死亡率。  相似文献   

19.
耐拉米夫定乙型肝炎病毒聚合酶P区变异与基因分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拉米夫定耐药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HBV P区变异和基因分型的关系,为制定针对不同HBV基因型抗病毒的个体化方案提供依据。方法应用聚合酶链反应( PCR)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ELISA)对187例拉米夫定耐药患者的HBV DNA载量及HBV-M进行检测,用特异的引物对待检标本HBV P区进行全序列测定,对不同性别、年龄的测序结果的基因分型作比较;并对C、B基因型发生实变模式作分析。结果187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感染的HBV均为B和C基因型,B基因型51例(27.27%),C基因型134例(71.66%),并存在混合感染2例(1.07%);HBeAg含量在B基因型和C基因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P区基因突变结果显示,B基因型以单纯YMDD突变为主,C基因型以YMDD突变+ rtL180M 突变为主。结论本研究对象的HBV基因型主要是C型,不同基因型可能决定了与耐药相关的P区变异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