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28 毫秒
1.
革胡子鲇上颌须离体标本味觉反应的测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龙天澄  黄溢明 《动物学报》1995,41(2):158-166
本实验采用革胡子鲇离体上颌须-传入神经标本,记录传入神经电活动,测定了须部味蕾对动物组织浸提液、氨基酸、酸盐化合物等多种化学刺激的反应。发现某些物质有较强的刺激作用。另外,机械刺激也引起较强的反应。分析传入神经单纤维的记录结果,可将化学刺激引起的味觉反应分为3种单元类型:(1)对精氨酸特别敏感;(2)对柠檬酸和氯化胺有较强的反应;(3)对多种刺激都有一定的反应。实验表明,革胡子鲇的须部味蕾可能是一  相似文献   

2.
以胡子鲇(Clarias fuscus)为研究对象,利用RT-PCR技术和SMART RACE技术克隆获得Dmrt1基因cDNA全长,并利用生物信息学分析其结构及功能;利用半定量RT-PCR技术检测胡子鲇性腺(精巢/卵巢)、肌肉、肠、肝脏、心脏、头肾、鳃丝、脑和眼等10种组织以及Ⅱ—Ⅴ期精巢中Dmrt1基因表达。结果表明:胡子鲇Dmrt1基因cDNA全长为1417 bp,其中5′非编码区(5′-UTR)为35 bp,3′非编码区(3′-UTR)为516 bp,开放阅读框(ORF)包含864 bp,编码287个氨基酸(aa),预测所编码DMRT1为主要位于细胞核内的不稳定性亲水蛋白。氨基酸序列比对显示,胡子鲇DMRT1与已公布的非洲胡子鲇、蟾胡子鲇、黄颡鱼等鲇形目鱼类的相似性为83.3%—96.1%。胡子鲇DMRT1中具有DMRT基因家族共有的、保守性很高的DM结构域,此结构域具有典型的"C2H2C4"锌指结构,与上述鲇形目鱼类的相似性达100%,与斑马鱼、青鳉、虹鳟等鱼类的相似性为91.9%—97.3%,而与鸡、鼠、猪人等的相似性达80%以上。组织表达显示,胡子鲇Dmrt1基因仅在精巢中表达,且Ⅱ期精巢(即精子发生期)中Dmrt1基因表达量显著高于Ⅲ、Ⅳ和Ⅴ期精巢(P<0.05),而卵巢及其他8种组织中均无表达,表明Dmrt1是胡子鲇精巢特异性表达基因,可能与胡子鲇的雄性性别决定、精子发生及精巢发育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3.
革胡子鲇卵巢在第一次性周期内分化与发育的研究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1  
用光镜和电镜研究了革胡子鲇(Clariaslazera)原生殖细胞的起源迁移,卵巢在第1次性周期内的分化与发育以及各发育时期卵母细胞的超微结构。原生殖细胞起源于内胚层,有固定的迁移路线,进入生殖嵴后,生殖嵴进一步分化,出现卵巢腔分化成卵巢,卵母细胞在第1次性周期内的发育可分成6个时相,描述了各时相卵母细胞的显微结构与超微结构。同时,叙述了卵母细胞中卵黄发生的形态形成。  相似文献   

4.
革胡子鲇原始生殖细胞的起源、迁移及性腺分化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革胡子鲇又称埃及胡子鲇,是一种多次产卵类型的硬骨鱼。作者用组织学、组织化学、电子显微镜等方法对革胡子鲇的原始生殖细胞(Primordial germ cells,PGCs)的起源、特征、迁移方式和性腺分化进行了研究。实验结果:PGCs来源于内胚层;PGCs的细胞质中存在着一种与生殖细胞有关的电子致密物--生殖质(Germ plasm);PGCs在迁移过程中有主动迁移的能力;PGCs到达生殖嵴的部位后,与生殖上皮细胞(Epithelisl cells)一起共同形成原始性腺;原始性腺分别逐步向精巢和卵巢分化;生殖质与性腺的分化有密切关系;卵巢的分化比精巢早。    相似文献   

5.
四种胡子鲇核型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本文以鱼类肾细胞为材料,用空气干燥法制备染色体标本,对四种胡子鲇的核型进行了分析和比较。观察到这几种鱼的肾细胞中都存在不同程度的罗伯逊易位和其他染色体易位的现象。在蟾胡子鲇的核型中发现有粒状染色体的存在;在四种鱼中都发现可能是XY性染色体的异型染色体。结果还表明,斑点胡子鲇的核型可能由胡子鲇的核型通过染色体罗伯逊易位进化而来,而蟾胡子鲇的核型则是这四种鱼中最原始的一种。  相似文献   

6.
胡子鲇mtDNA多态性及限制性酶切图谱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用8种限制性内切酶对胡子鲇(ClariasfuscusLacepede)肝脏线粒体DNA(MitochondrialDNA,mtDNA)进行了分析。XhoⅠ、EcoRⅠ、PstⅠ、BamHⅠ、XbaⅠ、HindⅢ在mtDNA分子上分别有2、3、1、1、3和5个切点。胡子鲇种内存在mtDNA酶切片段长度多态性(Restrictionfragmentlengthpolymorphisms,RFLP)。经BglⅠ、BglⅡ酶解,mtDNA都出现两种酶切类型,Ⅰ型各具2个片段,Ⅱ型各具1个片段。mtDNA分子量为10.242×106u,长度约为16.68kb。用双酶解法建立了胡子鲇mtDNA的限制性酶切图谱,并对RFLP现象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7.
用电镜观察了革胡子鲇原生殖细胞和早期间质细胞主动迁移时的超微结构.这两种细胞具有伪足,伪足内有线粒体.两种细胞周围的间质细胞的排列比较疏松.在这两种细胞主动迁移时,细胞周围的空隙内分布有丰富的纤维状的结构,这种纤维状结构与这两种细胞的主动迁移有密切的联系.  相似文献   

8.
与高等脊椎动物相比,鱼类的性别决定和生殖方式纷繁多样。环境因子、遗传等多种因素均可调控鱼类的性腺发生和分化[1,2],并对其生长、繁殖等重要生命活动产生影响。胡子鲇(Clarias fuscus)又称塘虱鱼,属鲇形目(Siluriformes)、胡子鲇科(Clariidae)、胡子鲇属(Clarias),  相似文献   

9.
&#  &#  &#  &#  &#  &#  &#  &#  &#  &#  &#  &#  &#  &#  &#  &#  &#  &#  &#  &# 《水生生物学报》2013,37(6):1020-1027
研究采用组织学和荧光实时定量PCR方法,检测17-甲基睾酮(17-MT)和17-雌二醇(17-E2)对胡子鲇(Clarias fuscus)性腺组织学、性别比率以及性分化前后脑型芳香化酶基因(Cyp19a1b)和翼状螺旋/叉头转录因子2(Foxl2)基因表达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出膜后230日龄,17-MT (50、100和200 g/L)浸浴、17-E2(100、200和300 g/g)投喂处理对成活率无显著影响,但中、高剂量(100和200 g/L)17-MT显著抑制卵巢发育,促进精巢发育,卵巢腔出现时间分别推迟4d和6d,初级卵母细胞出现时间分别推迟8d和9d,而初级精母细胞出现时间则分别提前3d和5d,且雄性率分别达70%和76%,显著高于50 g/L组和对照组(P0.05)。相反,中、高剂量17-E2(200和300 g/g)处理使卵巢腔出现时间分别提前2d和3d,初级卵母细胞出现时间分别提前1d和3d,初级精母细胞出现时间分别推迟3d和7d,而雌性率分别达74%和78%,显著高于100 g/g组和对照组(P0.05)。此外,在性腺分化期,17a-MT促进Cyp19a1b但抑制Foxl2的表达,而17-E2促进Cyp19a1b和 Foxl2的表达。结果显示Cyp19a1b不是引起胡子鲇性分化的直接因素,但可能通过下丘脑-垂体-性腺轴对胡子鲇性分化过程产生间接影响;而Foxl2直接参与胡子鲇的性分化,即17a-MT和17-E2分别通过抑制和促进Foxl2的表达来影响雌激素的生物合成,从而调控胡子鲇性分化的方向。    相似文献   

10.
应用扫描电子显微镜与透射电子显微镜技术观察了具气呼吸作用的胡子鲇树枝状鳃上器、月鳢耳片状鳃上器和泥鳅的肠等器官 ,证实 3种淡水鱼类具气呼吸作用的器官表面均被覆一层高度毛细血管化的呼吸上皮。胡子鲇的呼吸上皮表面形态呈玉米棒状 ,月鳢的鳃上器表面为半圆形鹅卵石状 ,泥鳅肠内壁表面如云朵状。这 3种器官的呼吸上皮细胞均为同一种类型 ,是一类特化的扁平上皮细胞 ,兼有哺乳类肺泡Ⅰ型和Ⅱ型上皮细胞的细微结构特征。同时 ,构成气血屏障的三部分即呼吸上皮细胞、毛细血管内皮细胞胞质薄层和两者之间的基底膜与其他脊椎动物的呼吸器官极为相似。  相似文献   

11.
继胡子鲇的养殖试验成功之后,我们又对其进行了人工繁殖试验。1977年我场和藤县新庆、和平、太平三个公社等点上开展胡子鲇的人工繁殖,初获成功。试验从4月15日至6月21日进行,共催产26批、362组,顺产214组,催产率达59.1%,共产卵约229,400粒,出苗132,510尾,孵化率达60.1%。一、亲鱼来源 (一)自繁自养的胡子鲇,一冬龄后,体重在2—3两,便可作亲鱼。 (二)利用收购站收购的合乎亲鱼标准的野生胡子鲇作为亲鱼。  相似文献   

12.
利用18S和ITS序列揭示8种鲇形目鱼类的系统发育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为了探讨鲇形目(Siluriformes)鱼类系统发育关系,本研究克隆了黄颡鱼(Pelteobagrus fulvidraco)、长吻(Leiocassis longirostris)、斑鳠(Mystus guttatus)、革胡子鲇(Clarias gariepinus)、鲇鱼(Silurus asotus)和斑点叉尾(Ictalurus punctatus)6种鱼类的18S和两个内转录间隔区(包括全长ITS1-5.8S-ITS2)基因,结合GenBank中双须缺鳍鲇(Kryptopterus bicirrhis)和脂鳍胡鲇(Dinotopterus cunningtoni)的同源序列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1)8种鱼18S的长度为1814~1842bp,同源性达97%以上,5.8S均为157bp,同源性也高达99.36%~100%;(2)8种鱼ITS1长度为335~620bp,其中,黄颡鱼的最长,为618~620bp,斑点叉尾的最短,为335~336bp;ITS2长度为265~459bp,其中,脂鳍胡鲇最长,为459bp,斑点叉尾的最短,约为270bp。ITS1序列的同源性为29.45%~88.21%,其中,革胡子鲇和脂鳍胡鲇同源性最高,鲇鱼和革胡子鲇同源性最低。ITS2序列的同源性为41.59%~94.07%,其中,革胡子鲇和脂鳍胡鲇同源性最高,鲇鱼和革胡子鲇同源性最低;(3)分别以鲤鱼(Cyprinus carpio)18S和ITS为外群,采用NJ法构建18S、ITS系统发育树,结果显示,鲇科与胡鲇科的关系最近,鲿科与这两科关系较远,科与另外3科关系最远。鲿科中属和黄颡鱼属的关系较鳠属更近;胡鲇科的胡鲇属和脂鳍胡鲇属是关系很近的两个属;鲇科的鲇属和缺鳍鲇属是关系较远的两属。  相似文献   

13.
我国引进鲇形目鱼类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我国先后从国外引进钻形目的鱼类在国内饲养。据我们研究鉴定有:革胡子鲇,斑点胡子鲇,蟾胡子鲇,欧洲六须鲇,苏氏芒鲇,巨无齿芒,斑点叉尾Hui,长鳍叉尾Hui等9种,其中革胡子鲇和斑点叉尾Hui在我国已成为有发展前途的养殖对象。本文对引进我国饲养 鲇目撸类的种类,形态,养殖等方面进行了总结。  相似文献   

14.
人工湿地对胡子鲇养殖水体循环净化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大型观光植物美人蕉-砾石为基础的垂直流人工湿地对胡子鲇养殖水体进行净化处理和回流使用,在胡子鲇养殖中测定了水体主要水质指标的变化,表明人工湿地对养殖水体净化效果显著,养殖期间BOD5、COD、TN的平均去除率分别为81.77%、55.55%和65%,净化后水质部分符合渔业用水标准,可以循环利用.对照池水体由于BOD5、COD、TN得不到去除而持续增加,混浊度显著高于实验池,并出现水华.这种水体循环养殖模式具结构简单和易推广等优点.  相似文献   

15.
垂直板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图谱揭示所有实验鱼的LDH-A_4均表现相同的迁移率,革胡子鲶的LDH-B_4比另两种的迁移较缓慢。胡子鲶和斑点胡子鲶具有五条由A、B座位编码的LDH谱带,且其迁移位置对应相同;革胡子鲶则只有三条LDH酶带。全部实验鱼的肝组织、斑点胡子鲶和革胡子鲶的脑组织存在靠近阴极的酶带,杂种斑点胡子鲶×胡子鲶的LDH与双亲的相问,而杂种胡子鲶×革胡子鲶、斑点胡子鲶×革胡子鲶则显示一些由来自双亲的基因编码的杂合带。利用LDH的表型差异对三种鱼的进化关系、遗传特性和杂交育种问题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16.
兰州鲇染色体组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研究的目的在于认识兰州鲇(Silurus lanzhouensis)染色体组特征,为兰州鲇的细胞遗传学和人工育种研究提供基础参考资料。以兰州鲇培养肾细胞为材料,采用空气干燥法制备染色体玻片标本,分析了兰州鲇的染色体组型。兰州鲇的染色体数2n=58,核型公式为2n=20m+18sm+16st+4t,染色体总臂数(NF)为96。通过比较分析认为,兰州鲇在鲇属鱼类中属于较为原始的类群。  相似文献   

17.
大口鲇微卫星标记在三个鲇形目鱼类种群间适用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分析了12对大口鲇(Silurus meriaionalis)微卫星标记引物在兰州鲇(Silurus lanzhouensis)、鲇(Silurus asotus)及革胡子鲇(Clarias fuscus)各群体间通用性。结果表明,大口鲇微卫星标记引物除位点DQ223147、DQ223160扩增无特异性条带,位点DQ223149、DQ223159无多态性外,其余8对在这几种鲇形目鱼类中具有较高的通用性,每个位点等位基因数为2—15个不等;不同重复拷贝类别的位点以富含AC重复单元的等位基因数较多,多态性比较丰富。4个群体平均观测杂合度为0.7571,平均期望杂合度为0.6870,平均多态性信息含量0.6441,均为高度多态,说明这8个位点适用于鲇形目鱼类的遗传学研究。采用Nei’s遗传距离(D)绘制NJ系统发育树,4个群体聚成两大类,兰州鲇与鲇群体先聚类后和大口鲇聚为一大类,革胡子鲇聚为另一大类。8个有效微卫星位点中3个具有特异基因型的稀有等位基因位点(DQ223146、DQ223151与DQ223173),可区分4种鲇形目鱼类,作为其种质鉴定的标记位点。借用已有鲇形目鱼类遗传标记资源,增加同目鱼类遗传连锁图谱上遗传标记的密度,将对今后开展鲇形目鱼类种质资源保护及分子育种奠定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18.
革胡子鲇触须味蕾及其味觉反应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革胡子鲇(Clariasgariepinus)上颌须有体表味蕾存在,约为12个/mm ̄2,由通过眼眶后下缘的面神经分枝联系。用电生理学方法记录传入神经冲动,测定上颌须味蕾对多种动物组织浸提液和氨基酸的味觉敏感性。除甘氨酸、L-脯氨酸、L-色氨酸和L-酪氨酸外,多数刺激物能引起有效的昧觉反应。氨基酸中,L-精氨酸刺激最有效,阈值低达10 ̄(-7)mol/L左右。氨基酸引起的味觉反应与浸提液的反应特性相似:快适应;位相性反应;高浓度刺激下出现饱和。各种刺激物的味觉反应的阈值、反应速率和相对反应强度有不同,由电生理记录得到的敏感性结果可在行为学实验中得到验证,并发现体表昧蕾的味觉反应与鱼类的摄饵行为有关。饵料中的游离氨基酸可能是这种行为的引诱剂。  相似文献   

19.
应用形态学、细胞学和分子标记的方法对通过胚挽救获得的青花菜与萝卜属间杂种植株进行了鉴定。结果表明:杂种植株的生长势明显强于父本和母本,大部分形态性状超出了父、母本的范围,部分性状介于父母本之间或偏向于父本或母本一方。表型和细胞学观察显示杂种植株具有类似母本的雄性不育特性。SSR分子标记分析表明,杂种植株包含了双亲的遗传信息。可见,远缘杂种是双亲间的真杂种。远缘杂交种的获得与初步鉴定为促进萝卜属和芸薹属的基因交流提供了桥梁种质,为进一步创制萝卜或芸薹属作物新种质提供了基础材料。  相似文献   

20.
通过人工授精获得鲇(Silurus asotus)♀×南方鲇(Silurus meridionalis)♂杂交受精卵,对杂交F1胚胎发育进行了观察和记录,以期了解杂交鲇早期发育特征并进一步验证鲇与南方鲇杂交的可行性。用0.3%胰蛋白酶液对受精卵进行脱黏处理,在Leica MZ16 A体式显微镜下进行观察和拍照。早期每隔15 min观察一次,发育至原肠胚阶段后每隔30 min观察一次。受精卵及胚体大小长度等用Leica DC500照相系统自带软件进行测量。结果表明,鲇(♀)×南方鲇(♂)杂交受精卵呈圆球形,草绿色,吸水后膨胀,卵径(2.50±0.14)mm,卵膜外形成一层较厚胶膜且黏性较强。在水温(24.5±0.6)℃的情况下,受精卵在受精后48 min形成胚盘,1 h 35 min开始卵裂,4 h 23 min进入囊胚期,7 h 22 min时达到原肠胚期,11 h 23 min发育至神经胚期,随后进入器官分化和逐渐完善的阶段,28 h 49 min开始出膜,40 h 33 min全部出膜。杂交胚胎的平均受精率为89.7%,孵化率为55.3%,初孵仔鱼畸形率为5.9%,表明南方鲇与鲇的精卵不亲和性程度较小,二者杂交可行。总体上看,鲇(♀)×南方鲇(♂)杂交F1胚胎发育时序、器官分化进程与其母本鲇基本相同,呈现"偏母遗传"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