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近来,发现在塞内加尔北部地区用标准剂量的吡喹酮治疗曼氏血吸虫病的治愈率很低(18%—36%),为了解出现上述情况有无相关的宿主因素,作者针对年龄、性别、感染度、有无吡喹酮治疗史、个体疫水接触习惯及特异性抗体水平进行了如下研究。 自1991年8月至1993年9月期间,在塞内加尔曼氏血吸虫病疫区,每隔8个月随机选择4组人群(组1—4),每组400人,收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急性血吸虫病(急血)吡喹酮治疗后的临床演变情况,并探讨防治对策。方法:首次吡喹酮总剂量120mg/kg(儿童140mg/kg),3次/d,分6d服完。1997-2001年,逐年对全部患者进行询检、体格检查及粪便、血清学、B超检查。粪检(Kato-Katz)阳性者,吡喹酮总剂量60mg/kg,2日疗法;IHA、ELISA阳性者,吡喹酮总剂量40mg/kg顿服。结果:2000年粪检阴转率达100%;血清免疫学试验1999年部分阴转,至2001年阴转率IHA为93.75%、ELISA为90.00%。结果:吡喹酮治疗急性血吸虫病可迅速消险症状,杀灭虫体,是目前最安全、有效的药物。  相似文献   

3.
本文报道吡喹酮门诊(或送药上门)治疗410例血吸虫病患者的结果。其中慢性早期406例,晚期4例;伴夹杂症者44例(10.7%)。本组患者治疗前后粪检均采用Kato改良法,其中210例同时用孵化法进行对照检测并考核疗效。吡喹酮剂量与用法:儿童按总剂量  相似文献   

4.
为了探讨外用预防药物科旗防蚴灵预防血吸虫病感染的效果 ,选择鄂州市芦洲村 3组为实验组 ,人口 2 1 7人 ,人群感染率为 7.3 7% ;芦洲村 2组作为对照组 ,人口 2 50人 ,人群血吸虫病感染率为 5.60 %。对防蚴灵预防血吸虫病感染的效果进行观察 ,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方法1 .1 观察对象的病原处理和选择观察前通过对芦洲村 2组和 3组 6~ 65岁的居民采用粪便常规沉孵法进行检查 ,对查出的病人进行病原治疗(吡喹酮剂量 :60 mg/kg,60 kg为限 ) ,对粪检阴性的居民 ,采用询检法化疗进行病原处理 (吡喹酮剂量 :4 0 mg/kg,60 kg为限 ) ,然后将经过…  相似文献   

5.
吡喹酮治疗日本血吸虫病合理剂量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400例粪孵阳性的日本血吸虫病患者,按分层随机抽样分为四组,分别采用吡喹酮总剂量60、50、40与30mg/kg-日疗法进行治疗;治毕6个月粪孵阴转率依次为79.8%、71.7%、78.8%与70.1%,各剂量组的疗效无显著性差异。因此建议,可以总剂量40mg/kg治疗慢性血吸虫病,并对30mg/kg总剂量作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6.
吡喹酮化疗在山区血吸虫病防治中的效益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本文对吡喹酮用于山区血吸虫病防治对策中的效益进行了现场研究。采用单盲法,临床观察952例经粪检确诊的血吸虫病人。共分9组不同的治疗方案。结果表明40mg/kg顿服为山区血吸虫病流行区简易有效的治疗方法。比较了三种比疗防治对策-选择性群体化疗、年龄组集体化疗和扩大选择性群体化疗,实施1年后人群的患病率分别下降63.2%,54.0%和85.2%,表明扩大群体化疗对控制人群患病率是一种简便有效的防治方案。前瞻性观察显示:经3年的吡喹酮化疗冲击,人群血吸虫病患病率下降80.8%,传染源显著减少,但是还有感染钉螺和新感染者发现,证明这种化疗对策在2~3年内不能阻断血吸虫病的传播。因此,有效的化疗防治方案、化疗阻断血吸虫病传播所需要的时间、治疗次数等尚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7.
日本血吸虫对吡喹酮敏感性的研究--低度流行区的情况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探讨日本血吸虫对吡喹酮敏感性是否改变,为调整防治策略和修订日本血吸虫病治疗方案提供依据.方法在江苏省南京、镇江市各选择1个沿江血吸虫病低度流行村,对村中人群作粪便检查,进行病原学诊断,阳性者为观察对象,做个案调查.对观察对象分别按60 mg/kg或40mg/kg吡喹酮抗虫治疗.治疗6周后粪检复查,阳性者进行第2次治疗.第2次治疗6周后再粪检,体内仍有活卵排出者,结合以往病史和治疗情况,可被认为体内存在对吡喹酮不敏感虫株.结果43例观察对象中,有吡喹酮抗虫治疗史1次者16人,2次以上者27人;中度感染10人(EPG 216~31 2),轻度感染33人(EPG 24~96),第1次治疗使用吡喹酮60 mg/kg 30人,40 mg/kg 13人,复查均未查见毛蚴或虫卵.结论目前,在血吸虫病低度流行区,日本血吸虫对吡喹酮仍保持着较高的敏感性.  相似文献   

8.
吡喹酮不同化疗策略与方案对控制血吸虫病效果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本文报道1980年-1996年在湖沼型重流行区吡喹酮5种化疗策略控制日本血吸虫病的效果。结果:靶人群化疗后1个月、3个月粪检阴转率均在86%以上,扩大化疗3年粪检阳性率下降74.90%,群体化疗1次和每年1次、每年2次连续2年粪检阳性率分别下降54.36%和70.19%、75.51%,阶段化疗3年粪检阳性率下降88.34%,间歇性化疗粪检阳性率下降39.34%。并对吡喹酮群体与个体化疗的剂量与疗法、不同阶段不同化疗策略的合理应用、群体化疗的对象等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9.
儿童反复感染日本血吸虫会严重影响生长发育。50年代,上海市青浦县3个流行村的侏儒症患者占三村总人口的4%。我省于80年代初开始大规模使用吡喹酮防治血吸虫病。1990-1994年,作者观察了吡喹酮干预对儿童血吸虫病患者身高及体重的影响情况。试区概况和观察方法西昌市大兴乡位于大凉山区,海拔1640-1880m,总人口3280人,是血吸虫病重流行区。1990年以来作为卫生部血吸虫病流行病学纵向观测点,每年秋季用粪孵法普查3岁以上居民和全部耕牛,阳性者用吡喹酮治疗;每年春、秋季各查螺1次,对高危地带和阳性螺点进行药物灭螺。1990-1994年该村人群感染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现场评价日本血吸虫中国大陆株对吡喹酮的敏感性.方法在云南、江苏、江西、湖南和湖北等5个省的血吸虫病流行区,选择11个村作为调查现场.在血吸虫病非传播季节,采用粪检法(Kato-Katz法和/或尼龙袋集卵孵化法)筛选出病人;以吡喹酮40 mg/kg 一次顿服对粪检阳性病人实施抗血吸虫治疗;治疗后6周采用相同方法复查粪便;阳性者仍按40 mg/kg吡喹酮顿服进行第2次治疗;首次治疗后12周,对所有已治者(包括第2次治疗者)进行再次粪便复查.结果在11个流行村共粪检村民4 760人,阳性者584人,其中505人经吡喹酮首次治疗后6周复查粪便, 480人转阴, 治愈率为95.1%;21例首次治疗后粪检仍然阳性者予以第2次治疗.在首次治疗后12周,对所有已治者(包括第2次治疗者)进行再次粪便复查,未发现粪检阳性者.结论尽管在我国血吸虫病主要流行区采用吡喹酮实施大规模化疗已达10余年,但现场至今尚未发现日本血吸虫中国大陆株对吡喹酮敏感性下降的证据.  相似文献   

11.
目的现场评价日本血吸虫中国大陆株对吡喹酮的敏感性.方法在云南、江苏、江西、湖南和湖北等5个省的血吸虫病流行区,选择11个村作为调查现场.在血吸虫病非传播季节,采用粪检法(Kato-Katz法和/或尼龙袋集卵孵化法)筛选出病人;以吡喹酮40 mg/kg 一次顿服对粪检阳性病人实施抗血吸虫治疗;治疗后6周采用相同方法复查粪便;阳性者仍按40 mg/kg吡喹酮顿服进行第2次治疗;首次治疗后12周,对所有已治者(包括第2次治疗者)进行再次粪便复查.结果在11个流行村共粪检村民4 760人,阳性者584人,其中505人经吡喹酮首次治疗后6周复查粪便, 480人转阴, 治愈率为95.1%;21例首次治疗后粪检仍然阳性者予以第2次治疗.在首次治疗后12周,对所有已治者(包括第2次治疗者)进行再次粪便复查,未发现粪检阳性者.结论尽管在我国血吸虫病主要流行区采用吡喹酮实施大规模化疗已达10余年,但现场至今尚未发现日本血吸虫中国大陆株对吡喹酮敏感性下降的证据.  相似文献   

12.
Kato-Katz法检查急性血吸虫感染的效果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979年菲律宾和日本血吸虫病研究与防治联合会议认为,应用Karo法检查日本血吸虫病只能检查40mg粪便,因而在EPG值20以下的病例不敏感,轻感染可能被漏检。近年来,国内已有人对不同(轻、中、重)疫区的慢性血吸虫病人Kato-Katz法的漏检情况做了观察。但Kato-Katz法对急性血吸虫病人的漏检情况未见报道,为此,我们进行了这方面的观察。 1 观察对象 123例急性血吸虫感染者均为芜湖市血吸虫病防治站住院病人。患者系芜湖市内居民(学生、工人、教师、干部等),既往无血吸虫病患病史,入院前均有夏季在疫区游泳史。入院时有不同程度的发热(37.8—42.0℃),部分患者伴有腹胀、腹痛、腹泻、纳差、咳嗽、荨麻疹、肝肿大等症状和体征。环卵沉淀试验均为阳性(环沉率8%—48%)。吡喹酮(总剂量120mg/kg,6d疗法)治疗均有效。 2 方法 2.1 Karo-Katz法 按照《血吸虫病防治手册》的规定操作,一粪两张涂片。  相似文献   

13.
吡喹酮治疗血吸虫病具有疗效高、副作用小等优点。为进一步探索大剂量吡喹酮治疗急性血吸虫病过程中 ,EKG(心电图 )和 ALT(丙氨酸转氨酶 )的变化及影响 ,笔者就 1 989年以来 ,我院收治的 3 0例急性血吸虫病患者采用大剂量吡喹酮 (总剂量为 1 2 0 mg/ kg)短程疗法 (分 2日口服 ,每日 2次 ) ,观察治疗前后 EKG、ALT的变化情况 ,现报道如下。1 材料与方法3 0例急性感染病例 ,均有疫水接触史 ,有发热、肝脾肿大 ,粪便集卵孵化发现血吸血虫卵或毛蚴 ,确诊为急性血吸虫病者。男性 2 0例、女性 1 0例 ,年龄 1 5~ 55岁 ,其中 1 8~ 3 5岁 2 6…  相似文献   

14.
大剂量吡喹酮治疗人囊虫病61例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大剂量吡喹酮治疗人囊虫病的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每人15服吡喹酮36mg/(kg·d),3次分服,连服9d,2-3个月后重复1个疗程,直至治愈。脑积水患者手术后用吡喹酮治疗。结果61例患者,治愈57例,总治愈率为93.44%。其中皮肌型25例,全部治愈,治愈率为100%,分别用1—3个疗程;脑实质型患者20例,17例治愈(2例脑积水,先手术减压后用药),治愈率为85%,分别用2~5个疗程,仅1例患者颅内多发病灶,用13个疗程;癫痫型16例,15例治愈,治愈率为93.75%,分别用2~5个疗程。15例出现不良反应,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4.59%,主要表现为癫痫样发作、头晕、头痛、恶心、呕吐等;4例死亡。结论大剂量吡喹酮治疗囊虫病,治愈率高,有一定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5.
作者对菲律宾莱特地区人群用吡喹酮治疗在控制血吸虫病中所起的作用进行了调查。调查对象是当地的小学生,采用粪检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每年的患病率,自1979年起连续观察4年。当地控制血吸虫病流行所采取的四种措施是:吡喹酮治疗、灭螺、改善卫生设施、卫生教育。1979年粪检阳性的学生中有54~80%于1979年应  相似文献   

16.
为了探讨血清学方法对血吸虫病群体化疗效果考核的实用价值,于1987~1989年采用间接血凝试验(IHA)和环卵沉淀试验(COPT),选择两个点进行群体化疗效果观察,结果报告如下。 方 法 一、试区:组Ⅰ:为黄盖湖地区渔民。该组人群在血吸虫病疫区活动范围广泛,粪检阳性率在25%左右。组1:为白云镇新合村居民。该地1979年发现血吸虫病流行。试验前粪检阳性率在5%左右。 二、化疗:对组Ⅰ所抽取的对象,均采用吡喹酮  相似文献   

17.
血吸虫对吡喹酮抗药性评价方法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吡喹酮自问世以来,以其高效、低毒、使用方便、价格低廉等优点在血吸虫病临床治疗和防治工作中得到广泛应用,并成为目前治疗各种血吸虫病的首选药物。然而,近年来在非洲北塞内加尔采用标准剂量吡喹酮治疗曼氏血吸虫病的治愈率仅为18%~36%,增加治疗剂量并不能明显提高治愈率。继而又在埃及发现部分患者经反复治疗难以治愈。鉴于人群化疗仍是当前血吸虫病防治的一个重要措施,是否出现了吡喹酮抗性虫株的问题引起了科学界的重视。  相似文献   

18.
我们用上海第十一制药厂生产的吡喹酮治疗日本血吸虫病1,530例。男819例,女711例;慢性血吸虫病1,443例,晚期血吸虫病87例。吡喹酮总剂量均为60mg/kg体重,分2天6次餐后半空腹服药。治疗结果无副作用者905例(59.2%)。一般  相似文献   

19.
【摘要】 目的  评价日本血吸虫病低度流行区吡喹酮薄膜衣片对血吸虫病患者的疗效。 方法  选择1 个血吸虫病低度流行村,对5~60岁常住居民采用毛蚴孵化法进行粪检,并统计患者感染度(EPG)。阳性者分别采用60mg/kg 或40mg/kg 吡喹酮薄膜衣片进行病原学治疗。治疗6 周后粪检复查,评估吡喹酮薄膜衣片疗效,阳性者采用相同治疗进行第2 次治疗;同时观察吡喹酮服药后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结果  87 例观察对象中,有吡喹酮抗虫治疗史1 次者43例,2 次以上者44例;中度感染37例(EPG:216~312),轻度感染50例( EPG:24~96);第1 次治疗使用吡喹酮薄膜衣片60mg/kg 37例,40mg/kg 50例,复查均未查见毛蚴或虫卵。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7.24%。 结论  在日本血吸虫病低度流行区,吡喹酮薄膜衣片对血吸虫感染者具有较高敏感性。  相似文献   

20.
脑血吸虫病常可引起中枢神经系统症状,严重者可直接威胁生命。其发生率占血吸虫病的1.74%~4.29%。目前对脑血吸虫病的治疗,大多应用吡喹酮,但对吡喹酮的用量、给药方法、间隔时间无统一的方案,本院从2002年7月起用吡喹酮小剂量双疗程治疗5例脑血吸虫病,经临床观察取得较好的效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