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994年进行的亚麻品种,播期单因子试验和氮肥,磷肥,农肥,密度4因子正交回归旋转组合试验,研究了主要栽培措施对亚麻象发生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1)参试亚麻品种均受害较重,15个品种幼虫发生量63.1163-83.2201头/百茎,但方差分析表明其发生量在品种间仍有显著差异;(2)播期对亚麻象影响很大,以适期播种者发生最重;(3)磷肥,农肥,密度对该虫影响极显著,氮肥单因子影响虽不显著,但与磷肥  相似文献   

2.
采用植物解剖学与发育形态学相结合的光学显微技术方法,进行亚麻韧皮经形态结构、发育规律及不同品种、不同粗细度、不同播期、不同N、P、K肥配比、不同生长调节剂等生态因子对亚麻韧度纤维发育与品质影响的研究,其结果使研究者从实践中认识了亚麻韧皮纤维细胞形成过程和分化发育的内在规律,从生理上明确了不同的栽培因子对其发育和品质所造成的重要。利用这种栽培因子生理基础和纤维品质所构成的对应关系,进行优质高产亚麻新  相似文献   

3.
焦尹1号豌豆春播优化栽培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通过对焦尹1号豌豆密度施肥量,播其三因子五水平试验,经逐步回归分析表明,各因子对产量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播期〉密度〉施肥量,在建立二次回归模型基础上,进一步综合选优,提出了该品种春播优化栽培模式。  相似文献   

4.
1997~1998年,在四川三个主要生态麦区就综合性农艺措施对小麦品种“川麦28”产量的影响进行多因素综合试验,结果表明:(1)栽培因素对产量的影响程度,因不同生态环境而异。盆西平原麦区播期〉N肥〉密度〉P肥〉K肥;盆中浅丘麦区N肥〉播期〉P肥〉K肥〉密度;盆东南麦区P肥〉N肥〉播期〉密度〉K肥。(2)某一栽培因素对小麦产量的影响,因生态区域和其他栽培因素所处水平不同,其作用规律与作用大小也就不同  相似文献   

5.
栽培因子对皖油29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王斌 《安徽农学通报》2009,15(19):83-84,202
采用正交设计,研究播期、密度和施氮量等栽培因子对皖油29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1)栽培因子对产量影响大小顺序为播期〉密度〉施氮量。(2)皖油29高产最佳模式为9月25日播,18万株·hm^-2、施氮量255kg·hm^-2。(3)皖油29应适期早播,以利个体充分生长获得高产;随着密度的增加,一次有效分枝数、单株有效角果数、每角粒数、千粒重呈现逐渐减少趋势;随着氮肥施用量的增加,单株有效角果数随之增加,每角粒数呈先增后减的趋势,千粒重变化不大。  相似文献   

6.
密度和播种方式对亚麻生长和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以“黑亚 12号”为材料 ,通过田间小区试验研究了密度和播种方式对亚麻生长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 :适度密播有利于亚麻原茎产量的提高 ,而稀播亚麻的种子产量较高 ,条播略优于撒播但差异不显著 ;通过经济效益分析 ,确定亚麻在安徽的适宜播种密度为 2 0 0 0粒 /m2 。  相似文献   

7.
[目的]通过亚麻栽培试验,筛选适合新疆亚麻生产种植的最佳栽培措施.[方法]采用不同留苗密度、施肥和灌溉的三因素正交栽培试验.[结果]影响原茎产量高低的栽培因素为施肥>灌溉>留苗密度,影响种籽产量高低的栽培因素为灌溉>留苗密度>施肥.[结论]在新疆亚麻主产区以每667 m2留苗160×104株、施肥20㎏和灌水160 m3(2次)为获得亚麻原茎产量的最佳组合;以每667 m2留苗80×104株、施肥20 kg和灌水80 m3(1次)为获得亚麻种籽产量的最佳组合.  相似文献   

8.
陈光蓉 《安徽农学通报》2008,14(17):105-106
采用三因素二次回归正交旋转组合设计试验,建立了油菜新品种万油25产量(Y)与播期(X1)、施氮量(X2)和密度(X3)间的数学模型。在本试验条件下,三因素对油菜产量影响的顺序是:施氮量〉密度〉播期;经因子水平选优,得出产量在180.00kg/667m^2以上的优化栽培措施为:播期:9月8-14日;施纯氮量:17.179-20.632kg/667m^2;密度:7632-8800株/667m^2。  相似文献   

9.
不同播期、密度、施氮量和水分对晚稻的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杂交晚稻金优928进行不同播期、密度、施肥量和水分四因素三水平的正交试验,筛选其最佳栽培因子组合.结果表明,播期和施氮量是影响晚稻生育期和产量的主要因素;播期对晚稻生育期影响显著,对产量影响极显著,施肥量对中稻产量影响极显著;晚稻高产栽培的最佳组合为:播期6月22日、密度90万·hm-2、施氮量262.5 kg·hm-2、水分为水层10cm.  相似文献   

10.
在山西临汾采用均匀试验设计、逐步回归和综合贡献值方法,开展了不同栽培因子对冬小麦产量的影响序列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栽培因子对产量的影响序列为底施磷量>底施氮量>灌浆期灌水时间>冬前灌水量>起身期灌水量>灌浆期灌水量>起身期追氮量>密度>播期;研究还明确了晋南盆地冬小麦的最高产量(8 785.74kg/hm2)及其各栽培因子的最佳组合。该项研究为晋南盆地冬小麦实现高产提供了理论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1.
强筋小麦扬麦29产量和籽粒品质对栽培措施的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强筋小麦扬麦29为研究对象,采取田间裂区试验,研究播期、播种密度和施氮量等栽培措施对其产量、产量构成要素和品质的影响,探究扬麦29的最优高产优质栽培措施.结果表明,播期、播种密度和施氮量均对扬麦29的产量具有显著影响;其产量构成要素对播期均有显著响应,对播种密度和施氮量均无显著响应;千粒质量是其产量形成的关键因子;扬...  相似文献   

12.
为了明确不同栽培因子对‘绥杂7号’产量影响的综合效应,采用三因素二次通用旋转组合设计方法,建立了栽培密度、施肥量、播种日期与粒用高粱‘绥杂7号’产量之间的效应模型,经DPS统计软件检验,二次回归模型拟合度较好。建立的回归模型为:Y=8218.18312-446.78324X12-287.68422X22-567.34494X32。试验结果表明:密度、施肥量、播期3因子对产量的增产作用依次为播期密度施肥量,对密度与肥料、密度与播期、肥料与播期之间的交互效应分析得出:以上两两因子之间存在一定程度的正交互效应。模型经计算机模拟寻优,得到’绥杂7号’获得7330 kg/hm2以上产量的栽培因子组合方案为栽培密度17.154~18.846万株/hm2,施肥量为211.8~150.7 kg/hm2,播种日期为5月7号—5月12号。  相似文献   

13.
不同栽培因素对油菜群体干物重等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运用五元二次正交旋转组合设计研究栽培因素对甘蓝型杂交油菜群体干物重、经济系数、收获指数的影响,其为密度〉播期〉施钾量〉施磷量〉施氮量,其中播期笔密度对群体干物重的影响达极显著水平。播期与施氮量、施磷量与施钾量的交互作用对群体干物竽的影响达显著水平。五因素对经济系数、收获指数不产生显著影响,不同产量水平下,群体干物重间存在极显著差异,而经济系数间收获指数间无显著差异性。群体产量与群体干物重间呈极显著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不同亚麻屑添加量对茶树菇菌丝体生长和产量的影响,为新型栽培基质的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亚麻屑替代木屑作为主要基质栽培茶树菇,按20%、30%、45%、60%和78%不同添加量设计培养料配方,以无亚麻屑为对照(CK)。[结果]添加亚麻屑对菌丝生长具有促进作用,适量的亚麻屑可提高茶树菇商品性状和产量。当亚麻屑添加量为78%时,菌丝生长状况最好;当添加量为20%时,子实体色深、盖厚,不易开伞,商品价值最高;当添加量为45%时,子实体产量和生物学效率最高,与对照和其他配方相比差异显著。[结论]亚麻屑栽培茶树菇具有可行性,不仅能提高产量,降低原料成本,还可为废弃亚麻屑的处理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5.
王丽芳 《安徽农业科学》2014,(20):6585-6586,6622
为了明确沿淮地区不同播期和栽培密度对小麦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等的影响,采用二因素饱和D最优设计不同处理试验,研究了沿淮地区淮麦22生育进程、地上干物质积累、产量和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播期与栽培密度2因素中播期对生育期的影响较大,栽培密度间生育进程无明显差异。干物质积累量随着播期的推迟呈下降趋势,拔节期之前干物质积累量在不同处理间差异比较大,灌浆期差异变小。小麦产量随着播期的推迟先增加后降低、随着栽培密度的增加而增加的趋势。通过回归方程的解析,其潜在最大产量值达到7 916.82 kg/hm2,对应的播期为10月27日,栽培密度为340.57万株/hm2。  相似文献   

16.
不同播期·密度·施肥量·水分对早稻生长发育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研究播期、密度、施肥量和水分对早稻生长发育与产量的影响,筛选最佳栽培因子组合。[方法]对杂交早稻金优402进行播期、密度、施肥量和水分4因素3水平的正交试验。[结果]播期和施肥量是影响早稻生育期和产量的主要因素;播期对金优402的生育期和产量影响极显著,施肥量对早稻生育期和产量的影响显著。早稻高产栽培的最佳组合为:播期3月22日,密度135万/hm2,施肥总量225 kg/hm2,水分刚淹没土表。[结论]为农业生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对杂交中稻丰两优香1号进行不同播期、密度、施氮量和水分4因素3水平的正交试验,筛选其最佳栽培因子组合。结果表明,播期和施氮量是影响中稻生育进程和产量的主要因素;播期对中稻生育期影响显著,对产量影响极显著,施氮量对中稻产量影响极显著;中稻高产栽培的最佳组合的播期为5月1日、大田栽插秧苗密度为60万苗/hm2、施氮量为121.6kg/hm2、水分为10cm水层。  相似文献   

18.
为探索优质玉米新品种华兴单88的最佳栽培因子组合,以便于在云南省适宜区域推广应用,采用3因素3水平正交试验设计,研究华兴单88在玉溪市中海拔区域最适宜的播期、密度、施肥量及这三者对主要农艺性状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3个栽培因子对产量影响大小依次为播期、密度、施肥量,播期与密度对产量的影响达到极显著性水平,施肥量对产量影响达到显著水平;播期与密度对主要农艺性状均有显著影响,施肥量对主要农艺性状影响相对较弱;产量与生育期、百粒重呈显著正相关,与穗位高、穗长、行粒数及株高呈显著负相关,与穗粗、秃尖及穗行数呈不显著负相关。华兴单88在中海拔玉米种植区域的最适宜播期应选择在5月20日,密度为4 500株/亩,种肥、苗肥及穗肥共施用尿素45 kg/亩。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不同农艺措施对神东矿区采煤塌陷区蓖麻产量的效应。[方法]采用L18(6×36)正交表安排正交试验,研究神东矿区采煤塌陷区不同播期、播深、种植密度、种子处理方法与蓖麻品种产量的关系。[结果]播期、播深、种植密度、种子处理方法对6个蓖麻品种产量的影响均达到极显著水平。极差分析结果表明,影响蓖麻产量因子的主次顺序为:蓖麻品种〉株行距〉播期〉种子处理〉播深。经综合对比,确定神东矿区采煤沉陷区蓖麻最佳栽培技术方案是:法国杂交种CSR24.181;播期为5月2日;种子处理为冷水浸种;播深8cm;株行距60cm×60cm。在该农艺措施下,蓖麻植株生产情况较佳,产量较高。[结论]为神东矿区采煤塌陷区大面积推广种植蓖麻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20.
播期,密度和氮肥对小麦白粉病定量效应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研究了播期、密度和氮肥对小麦白粉病及产量的定量效应,组建了病情指数及产量回归数学模型,并对其进行了检验和解析,结果表明:两回归模型均在0.01水平上显著,且拟合较好;三个因子对白粉病病指的影响为:播期>氮肥>密度,对产量的影响为:播期>密度>氮肥;播期与氮肥互作对病指的影响达到0.05显著水平,播期与密度互作对病指及产量的影响分别在0.1和0.05水平上显著;早播稀植低氮措施组合有利于控制小麦白粉病,减少产量损失。最后对回归模型进行了仿真优化,提出了控病增产的栽培措施决策方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