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轨道交通终点站折返能力分析及改进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影响轨道交通线路实际运输能力的各种因素,找出制约线路运能进一步提高的瓶颈。对折返车站在不同折返模式下的折返能力进行分析,并结合上海轨道交通1号线莘庄折返站的实例,提出了在实际生产中利用既有站线条件提高其折返能力的改进措施。  相似文献   

2.
根据现代有轨电车运营组织特点,结合珠海现代有轨电车1号线首期工程上冲站(起点站)的设计实例,对车站折返能力的计算要点进行了分析。从车站的折返配线型式入手,在分析影响有轨电车车站折返能力因素的基础上,给出有轨电车折返作业过程及详细的折返作业时间计算要点,并将理论计算与实测数据进行对比分析,提出了提高车站折返能力的措施。  相似文献   

3.
城市轨道交通站前折返能力分析与计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站前折返一般应用在两条线路呈T型交叉的车站。通过对站前折返车站的运营方式、折返能力进行详细的分析和计算,确定影响站前折返能力的原因,提出提高站前折返能力的有效方法,同时纠正目前折返能力计算所存在的计算误区。  相似文献   

4.
折返站的折返能力是地铁线路通过能力的关键环节,直接影响整个地铁系统的运输能力和效率.从信号系统角度出发,对典型车站折返能力进行了研究分析,提出了满足90 s设计追踪间隔要求的车站配线形式优化方案.  相似文献   

5.
轨道交通线路折返能力与信号系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轨道交通线路折返能力是影响整个轨道交通运营能力的关键因素,本文从信号系统角度对线路折返能力进行了探讨和分析,指出了信号系统对折返能力的影响,并提供了线路折返能力计算方法及提高线路折返能力可采用的手段。  相似文献   

6.
为了解决城市轨道交通运能供给与需求的矛盾,我国各大城市最近新建的轨道交通线路纷纷选择运能更大的A型车。经过分析认为,目前制约城市轨道交通线路运输能力的瓶颈为车站的折返能力,进而提出站前双折返站型,并计算理论折返能力,分析该站型的技术经济性。最后,提出新线可按站前双折返站建设,以便为将来全线线路运输能力的提升提供保证。  相似文献   

7.
根据业主关于分段开通城铁线路的要求,为了提高阿布贾城铁起点站折返线的折返能力,通过对适用于尼日利亚阿布贾城铁3号线起点站折返线的多种设置形式进行优缺点分析,经过技术方案比选和折返能力的计算,最终确定阿布贾城铁3号线起点站折返线的设置形式。  相似文献   

8.
对于采用CBTC(基于通信的列车控制)系统的轨道交通线路而言,制约线路运行能力的瓶颈点通常是折返站的折返能力,道岔限速对站后折返站型折返能力的影响尤为明显。在分析道岔限速和站后折返能力计算方法的基础上,研究分析了道岔侧向限速对折返能力的影响,并据此提出了提高折返能力的建议。  相似文献   

9.
随着大连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大连快轨3号线既有线路的运能和需求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快轨3号线大连站折返能力成为阻碍减小发车间隔、提高线路运能的制约因素。介绍了通过增设点式应答器提高快轨大连站折返能力的应用过程。通过对改造后的大连站折返能力的实测结果表明,采用地面应答器和车载查询器相配合,在不改变原有信号制式及模式下可成功地提高车站的折返能力。  相似文献   

10.
城市轨道交通终端折返站的折返能力是制约线路运能的瓶颈。结合上海轨道交通5号线既有线进行的信号系统CBTC(基于通信的列车控制)改造,对莘庄站的站后折返线改造方案进行折返能力仿真与分析,提出了实际改造过程中基于CBTC和终端站土建条件提高终端站折返能力的措施与建议,并给出了莘庄站站后折返线的改造方案和改造时机。  相似文献   

11.
市域铁路是解决市域范围交通需求的有效途径。介绍温州轨道交通发展模式,车辆、限界设计、行车组织、车站建筑、桥梁结构、轨道工程、供电系统、信号体系、通信技术等市域铁路关键技术;从运输能力、线路条件、设备技术条件和投资效应等角度,分析市域铁路与中等城市的适应性。温州市域铁路是一种新模式,采取城轨运行模式,集合国铁乘坐舒适度和地铁的便捷性,具有行车速度高、运能大的特点。  相似文献   

12.
通过总结国外大城市快速轨道交通的发展经验,指出超大城市市域快速轨道交通线网应基于既有城市轨道交通实施,并给出市域快速轨道交通的系统制式、设计速度、线路运输能力、运营模式及收费方式等主要技术指标选择。以广州为例,提出市域快速轨道交通"贯穿式"空间网络布局的设想方案,并通过与地铁线路互联互通,实现广州远郊区域快速通勤的目标以及城市轨道交通网效益最大化,为国内(超)大城市发展轨道交通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3.
城市轨道交通乘客乘车方案是指乘客在出行过程中先后登乘的列车以及相应的乘降车站按照时间顺序排列的集合。在乘客旅行时间划分和基于“二阶段法”的乘客可行乘车方案搜索研究的基础上,提出利用AFC数据和列车时刻表进行乘客乘车方案辨识的方法。首先定义旅行时间匹配度,并在构建随机时间分布的基础上提出随机时间匹配度,在此基础上建立乘车方案的时间匹配度指标;然后利用时间匹配度,提出基于列车容量限制的乘客乘车方案的辨识方法;最后介绍该方法在某市轨道交通系统中的应用。提出的辨识方法利用大量轨道交通数据,对城市轨道交通的运营具有一定的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14.
从不同尺度对城市轨道交通列车运行图进行协调性分析与评估,是实现城市轨道交通网络化运营协调与优化的重要基础。通过选取大量的指标数据进行归纳总结,提取了运营协调决策中的共性需求,构建了适应运营管理的城市轨道交通列车运行图协调性评估指标新体系。基于该指标体系,开发了完整的城市轨道交通列车运行图协调性评估系统,可以对点(车站)、线(运行线)与面(运行图)进行全方位综合评估。以北京市实际路网运营情况为例,在10 s内完成各项指标计算,计算结果得到了北京市交通信息中心与北京地铁运营有限公司的专家认可,可以为列车运行图进一步优化编制提供有效的参考。  相似文献   

15.
贺鹏 《都市快轨交通》2021,34(5):155-160
通过对东京都市圈轨道交通直通运营情况的系统梳理,整理出不同地铁线路的直通运营互通性。从城市功能分区与城市空间结构两个方面,讨论直通运营线路与城市发展协调性之间的关系。研究早高峰时段轨道交通网络直通运营区段的运力特征,并以京王线-新宿线为例,分析直通运营、快慢车等列车运行组织模式和基本规律,提出对我国轨道交通发展的建议。  相似文献   

16.
城市轨道交通既有的CBTC系统存在结构复杂、接口种类多、信息共享差、扩容难等不足。根据城轨列控系统发展的新动态,从系统结构、接口方式、平台要求、运营维护等方面,对城市轨道交通信号系统未来的发展趋势做出一些预测。同时,结合城轨列控系统发展的新趋势,提出了一种基于云技术的云信号系统,并对云信号系统的系统架构、技术特点、功能实现方案等做了详细的介绍。  相似文献   

17.
干线铁路、城际铁路、市域(郊)铁路、城市轨道交通的“四网融合”综合交通网络采用铁路或城市轨道交通票制,分别由中国铁路客票发售和预订系统(简称:铁路客票系统)、城市轨道交通自动售检票(AFC,Automatic Fare Collection)系统提供功能服务。“四网融合”中城市群内轨道交通公交化运营时,铁路客票系统难以提供快速便捷的通勤服务,城市轨道交通AFC系统又无法满足实名认证、席位管理的铁路运营需求。针对这些突出的问题,根据铁路和城市轨道交通的主流票制模式和技术体系,重点分析不同票制的优缺点和运营组织关键点,结合现行已实施案例提供一体化融合技术方案,探讨并提出铁路和城市轨道不同票制的融合技术思路、关键问题及解决方法。  相似文献   

18.
基于市域快轨列车控制方式和运输组织模式,综合考虑列车长度、运行速度、制动距离、安全防护距离及车站作业时间等影响因素,借鉴铁路列车间隔时间计算思路,归纳出市域快轨列车间隔时间类型及定义,并针对不同越行条件下的各种间隔时间提出计算方法。以国内某市域快轨线路进行实例分析,计算结果表明:区间追踪间隔时间为45~52 s,起车附加时间为22~56 s,停车附加时间为19~46 s,列车到通间隔时间为45~51 s,通发间隔时间为18~19 s。与OpenTrack仿真结果进行对比,理论计算结果平均误差约为0.21。列车间隔时间理论计算方法的提出,为市域快轨系统运输组织计划编制过程提供了关键参数选取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9.
从奥运期间的北京轨道交通得到两点启示:现有技术水平可以在保证运营安全的前提下缩短行车间隔,提高轨道交通运营效率;修建轨道交通应首先考虑其社会、经济效益。提出奥运后北京轨道交通的发展重点:缩短行车间隔,提高拥挤线路的运输能力,改善服务水平;针对城市中心线网密度低的现状,研究制定不同区域内合理的轨道交通线网密度:加强城市轨道交通线间以及与其他交通方式换乘的研究,最终实现轨道交通又好又快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