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为确定水稻精确施氮技术参数,进行了水稻不同氮肥用量试验。结果表明,无氮基础地力水稻产量为412.5 kg/667 m2;土壤供氮量为7.27 kg/667 m2;水稻每100 kg籽粒吸氮量随氮肥用量增加而相应增多,N2P2K2处理每100 kg籽粒吸氮量为2.35 kg;水稻对氮肥养分的吸收量也随氮肥用量增加而增多,但氮肥当季利用率在用氮量8~12 kg/667 m2时逐渐提高,在16~24 kg/667 m2时逐渐降低,N2P2K2处理的氮肥当季利用率为36.7%。  相似文献   

2.
笔者于2007~2009年在常熟市水稻土不同肥力水平上进行了水稻精确施氮试验,结果表明:高肥力水平下水稻目标产量600kg/667m2,无氮基础地力产量为407.1kg/667m2,土壤供氮量为7.01kg/667m2,百kg籽粒吸氮量2.21kg,氮肥当季利用率35.9%;中肥力水平下,目标产量550kg/667m2,无氮基础地力产量为388.6kg/667m2,土壤供氮量为6.35kg/667m2,百kg籽粒吸氮量2.11kg,氮肥当季利用率35.2%;低肥力水平下,目标产量500kg/667m2,无氮基础地力产量为363.7kg/667m2,土壤供氮量为5.76kg/667m2,百kg籽粒吸氮量2.03kg,氮肥当季利用率37.2%。  相似文献   

3.
不同肥力水平下小麦精确施氮技术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笔者于2007~2009年在常熟市进行了水稻土不同肥力水平下小麦精确施氮试验,结果表明:小麦目标产量400kg/667m2,无氮基础地力产量为195.4kg/667m2,土壤供氮量为3.67kg/667m2,百kg籽粒吸氮量为2.38kg,氮肥的当季利用率为33.1%;目标产量350kg/667m2,无氮基础地力产量为177.9kg/667m2,土壤供氮量为3.57kg/667m2,百kg籽粒吸氮量为2.16kg,氮肥的当季利用率为34.4%;目标产量300kg/667m2,无氮基础地力产量为161.3kg/667m2,土壤供氮量为3.09kg/667m2,每百kg籽粒吸氮量为2.14kg,氮肥的当季利用率为34.7%。  相似文献   

4.
在江苏省张家港市水稻土、潮土等两大类型土壤上进行21组水稻精确施氮试验,初步明确水稻精确施氮的3个技术参数.结果表明:水稻精确施氮与常规施氮相比,有明显的增产效果,水稻土平均增产1 205.9 kg/hm2,潮土平均增产1 019.3 kg/hm2.水稻土土壤供氮量为127.2 kg/hm2,在7 500、8 250、9 000、9 750 kg/hm2产量水平下100 kg籽粒吸氮量分别为1.94、2.04、2.14、2.24 kg,氮肥利用率为40%;潮土土壤供氮量为104.1 kg/hm2,在7 500、8 250、9 000、9 750 kg/hm2产量水平下100 kg籽粒吸氮量分别为1.78、1.87、1.96、2.05 kg,氮肥利用率为30%.  相似文献   

5.
以精确施氮试验为基础,通过对产量、土壤供氮量、氮肥利用率、作物需氮量等指标进行分析,提出不同类型土壤目标产量氮肥用量。结果表明,精确施氮处理与常规施氮处理相比,小麦产量提高6.2%~7.6%,效益增加60.6~71.8元/667m2。水稻土、沿江潮土、沿海潮土土壤供氮量分别为6.37、5.57、6.02 kg/667m2。在300~500kg/667m2产量条件下,小麦百kg籽粒吸氮量、氮肥利用率均与产量呈线性正相关。目标产量400、425、450、475kg/667m2时,所需施氮量分别在9.0~14.0、11.5~16.1、13.8~18.1、15.9~19.9kg/667m2。  相似文献   

6.
在张家港市水稻土、潮土上进行小麦精确施氮试验,。结果表明:精确施氮与常规施氮相比有明显的增产效果,水稻土小麦平均增产7.43kg/666.67m2时,潮土小麦平均增产74.30kg/666.67m2。水稻土土壤供氮量为5.59kg;产量水平分别为350、400、450、500kg/666.67m2时水稻土百千克籽粒吸氮量分别为2.04、2.21、2.39、2.56kg;氮肥利用率为50%。潮土土壤供氮量为4.04kg;产量水平分别为350、400、450、500kg/666.67m2时潮土百千克籽粒吸氮量分别为1.72、1.80、1.88、1.96kg;氮肥利用率为55%。  相似文献   

7.
为探讨烟茬稻的氮肥效应和适宜用量,2022年在泰宁县下渠镇渠口村和朱口镇音山村同时开展氮肥总量施用控制试验。共设置4个施氮量处理,分析比较不同处理水稻的农艺性状、产量、经济效益及氮素肥料利用情况。结果表明,处理3亩施纯N 8 kg,水稻的农艺性状性状、产量及经济效益情况均高于其他处理,且氮肥贡献率和氮肥农学利用率最优,2个试验点处理3的稻谷亩产量分别为660.1、784.4 kg,氮肥贡献率和氮肥农学利用率的分别达到13.33%、11.00 kg/kg和13.90%、13.63 kg/kg。本地烟茬稻适宜施氮量为8.0 kg/亩。  相似文献   

8.
在精确施氮条件下,通过田间试验比较水稻土高、中、低肥力水平的土壤供氮量、每100kg产量吸氮量及当季氮肥利用率等施肥参数。结果表明,高、中、低肥力水平的土壤对当季水稻的供氮量平均分别为9.53、10.46、8.84kg/667m^2;水稻形成每100kg籽粒产量的吸氮量分别为2.93、2.61、2.62kg;水稻对当季氮肥的吸收率分别为34.42%、30.32%、41.03%。经统计分析,在高、中肥力水平下,精确施氮区水稻产量显著高于常规施肥区,分别增产14.94%、12.29%,而低肥力水平下增产不显著。水稻经济施N量为15.5kg/667m^2。  相似文献   

9.
利用高肥力稻田研究了氮肥减施对水稻籽粒产量及其构成、氮素吸收和利用效率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不施肥水稻籽粒产量平均为5847 kg/hm2,施肥使产量提高了18.1%,但肥料增产贡献率仅有15.3%。施肥显著提高了水稻株高和有效穗数,从而提高了水稻籽粒产量。但不同施氮量处理间籽粒产量及其构成因素均没有显著变化。与不施肥水稻相比,施肥使水稻的籽粒和秸秆氮含量提高了12.0%~21.4%和16.2%~37.6%,吸氮量分别提高了33.0%~45.8%和77.5%~88.7%。在本试验条件下,施肥水稻吸收的氮66.2%被存储在籽粒中,通过收获可带走氮约73.3 kg/hm2,秸秆全部还田相当于施氮肥37.4 kg/hm2。由于作物不断的吸收,造成不施肥土壤氮素亏缺74.8 kg/hm2。施氮肥可使土壤氮素出现盈余,随着施氮量的提高,土壤盈余量从71.0 kg/hm2到112.7 kg/hm2。尽管N85水稻氮肥累积利用率与N80的相似,但比N90和N100高13.5%和23.2%。不施肥水稻每吸收1 kg纯氮,可以生产籽粒78.0 kg。施氮降低了水稻氮素内部效率,N80、N85和N90氮素内部利用率相似,平均为63.2 kg,而N100只有58.9 kg。同样,随着施氮量的增加氮肥偏生产力逐渐下降,从每施1 kg氮可生产38.7 kg水稻籽粒(N80)到N100的29.0 kg,下降了33.4%。  相似文献   

10.
采用田间小区试验方法,研究了氮磷钾肥不同配施处理对盐碱地水稻产量性状及吸肥规律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在轻度盐碱化稻田上,氮磷钾肥合理配施水稻产量可较不施肥处理提高95.5%,水稻吸氮量、吸磷量和吸钾量可较不施肥处理分别提高100kg/hm2、30kg/hm2和80kg/hm2。盐碱化稻田土壤供肥能力较低,氮肥分次施用是提高其利用率的重要措施,水稻种植后土壤速效磷含量常出现亏缺,因此,今后在盐碱地水稻种植中一定要注意氮肥的合理投入以及氮磷钾的合理配施,并不断加强提高磷肥有效性的研究。  相似文献   

11.
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不同施氮量对水稻产量及肥料利用率的影响。结果表明,较不施氮肥处理,施氮处理的水稻增产率为45.7%-68.1%,氮肥贡献率为31.4%-40.5%,且氮肥利用率随施肥量的增加而下降。氮肥农学利用率、偏生产力、吸收利用率和生理利用率分别为8.6-18.3kg/kg、21.9-58.4kg/kg、30.9%-51.5%和27.7-35.6kg/kg。土壤氮素依存率为41.4%-55.9%,说明水稻氮肥吸收依赖于土壤,因此通过均衡施肥、改善土壤供氮能力,是提高水稻产量和节约氮肥资源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2.
为明确鄂中地区油菜-水稻轮作条件下适宜的氮肥施用量,在水稻土上进行油菜-水稻轮作中不同氮肥施用量对作物产量及土壤碱解氮含量影响的田间试验。结果表明,在土壤碱解氮为125mg/kg的中等肥力水稻土,施氮肥后的增产率油菜为3.9%~41.5%,水稻为7.3%~42.5%,全年8.3%~41.3%;氮肥最高施用量为水稻78.1kg/hm2,油菜62.3kg/hm2,全期72.4kg/hm2;氮肥最佳施用量为水稻75.8kg/hm2,油菜58.0kg/hm2,全期70.9kg/hm2。土壤碱解氮与油菜、水稻施氮增产率符合二次曲线关系,土壤施氮前后碱解氮增量与施氮量符合线性关系。  相似文献   

13.
郭万胜  王曙光 《安徽农业科学》2005,33(3):410-411,419
以迟熟中粳广陵香粳为材料 ,研究不同施氮水平对水稻产量及氮肥吸收利用的影响 ,结果表明 :广陵香粳要获得 10 5 0 0kg/hm2左右的产量 ,在土壤基础地力产量 60 0 0~ 675 0kg/hm2 ,10 0kg稻谷吸氮量为 2 .11~ 2 .2 0kg ,氮肥当季利用率为 40 .5 %~ 42 .4%的条件下 ,大面积生产总施氮量为 2 2 6.65~ 2 81.2 5kg/hm2 。  相似文献   

14.
为实现畜禽粪便消纳及水稻化肥减量生产,利用2年的田间试验研究猪粪替代高量氮肥对水稻生长动态及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结果表明,单施225 kg/hm~2化肥氮(N1)处理的产量显著低于其他处理,225 kg/hm~2化肥氮结合总氮量26.4 kg/hm~2的猪粪(N1M)(总氮量251.4 kg/hm~2)处理的产量和单施270 kg/hm~2化肥氮(N2)处理无显著差异。N1M处理的产量效应与促进水稻苗期根系生长及齐穗期后氮素高强度供应有关,但225 kg/hm~2化肥氮+26.4 kg/hm~2猪粪氮+4 500 kg/hm~2秸秆(N1MR)处理水稻在分蘖期和孕穗期吸氮量较低。N1M处理2年的氮素利用回收率均值与N2处理相比增幅为7.10%;270 kg/hm~2化肥氮+26.4 kg/hm~2猪粪氮(N2M)处理的氮素回收利用率均值与N2处理相比增幅为9.85%,表明猪粪和氮肥配合对水稻氮素吸收产生促进作用,减氮45 kg/hm~2配施猪粪(总氮量26.4 kg/hm~2)或和秸秆配合可有效保持水稻的高产和氮素吸收利用,在水稻分蘖期和齐穗期注意氮肥调控能获更高增产效果。上述结果可以为水稻的减量施肥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5.
基于稻草还田的氮肥优化管理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田间试验比较研究了在水稻秸秆还田环境下不同施氮模式对土壤N素供应、氮肥利用率及其对水稻生产力的影响。结果表明,稻草还田改善了土壤的供氮能力,不论在背景氮较低的砂性土壤上还是在背景氮较高的粘性土壤上,稻草还田配施减量氮肥(N1、N3处理全年施氮量180kg.hm-2,其中桃江主试验中N1处理早稻施氮80kg.hm-2,60%为基肥,40%为分蘖肥施用;晚稻施氮105kg.hm-2,50%为基肥,40%为分蘖肥,10%为穗肥施用;桃源氮替代试验中N1、N3处理早稻施氮81kg.hm-2,晚稻施氮99kg.hm-2,N1处理早、晚稻氮肥施用分配比例为基肥30%,分蘖肥30%,穗肥40%,N3处理早稻氮肥50%为基肥,50%为分蘖肥施用,晚稻氮肥50%为基肥,40%为分蘖肥,10%为穗肥施用)处理,相对于移走稻草 高量氮肥(N2处理其中桃江主试验早稻施氮量115kg.hm-2,晚稻施氮量为150kg.hm-2,分别以60%为基肥,40%为分蘖肥施用;桃源氮替代试验早稻施氮量为108kg.hm-2,50%为基肥,50%为分蘖肥施用,晚稻施氮量为132kg.hm-2,50%为基肥,40%为分蘖肥,10%为穗肥施用)处理之间稻田系统生产力无显著差异,但每年节约60~80kg纯氮化肥的投入,提高了其边际成本报酬率。分次施氮的效果表明,稻草还田下等量氮肥不同施氮模式(N1、N3)处理之间,水稻产量差异不显著,但水稻吸氮高峰集中在分蘖旗至孕穗期,N1模式减少了基肥施氮量,防止了因作物未能及时吸收导致的土壤速效氮的损失,而适当增加作物后期施氮量又能有效缓减作物后期生长大量吸氮的要求与微生物分解稻草固持矿质氮之间的矛盾,改善了土壤的供氮状况,其效果最优。因此,在全年稻草还田量为7500kg.hm-2的红壤稻田系统,根据投入氮肥的边际收益,全年适宜配施氮量为180kg.hm-2,且各时期施氮量优化比例为基肥30%、分蘖肥30%、穗肥40%。  相似文献   

16.
以精确施氮试验为基础,对水稻产量、土壤供氮量、氮肥利用率、作物需氮量等指标进行分析,研究了不同类型土壤与不同目标产量的氮肥用量。结果表明,精确施氮处理与常规施氮处理相比,水稻产量提高6.3%~8.1%,效益增加112~134.8元/667m^2。水稻土、沿海潮土、沿江潮土的土壤供氮量分别为7.43、6.24、6.54kg/667m2。在目标产量600~675kg/667m^2条件下,水稻100kg籽粒吸氮量、氮肥利用率均与产量呈线性正相关。目标产量600、625、650、675kg/667m^2时,需氮量分别为12.7~18.8、14.5~20.3、16.3~21.7、17.9~23.0kg/667m^2。  相似文献   

17.
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三个供氮水平下(施氮50 kg/hm2、150 kg/hm2、250 kg/hm2)施用肥料添加剂对苏南太湖地区水稻产量、氮素吸收利用及土壤氮平衡的影响。结果表明,施氮和肥料添加剂对水稻产量、氮肥吸收利用及表观损失氮均有显著影响,但只有在水稻产量和氮肥农学利用率指标上二者表现出显著的交互作用(P0.05);随施氮量增加,水稻产量、累积吸氮量、土壤残留无机氮(Nmin)、表观损失氮增加,氮肥吸收利用率和农学利用率降低;与单施尿素相比,尿素配施肥料添加剂可进一步增加水稻产量、累积吸氮量,并能提升氮肥利用率和降低表观损失氮量,且该效应总体上随施氮量增加而愈趋明显;施用肥料添加剂对水稻营养生长期的氮素积累影响要明显强于生殖生长期。在本研究条件下,综合分析水稻产量、氮肥利用及氮平衡指标,不施用肥料添加剂时,施氮150 kg/hm2可获得较好的农学和环境效应。  相似文献   

18.
在稻麦秸秆全量还田条件下,研究了不同施氮量及不同氮肥基追比例对土壤理化性质、作物生长及产量的影响,以期为稻麦轮作生产提供合理的施肥技术支撑。结果表明:稻季施氮量为20 kg/hm~2时,相较于施氮量17 kg/hm~2处理,土壤全磷、速效氮磷钾含量分别显著增加3. 60%、6. 25%、45. 54%、50. 00%,水稻产量提高3. 89%。麦季施氮量为17 kg/hm~2时,相较于施氮量14 kg/hm~2处理,土壤全钾、速效氮磷分别显著提高4. 38%、33. 43%、30. 03%,返青期、拔节期和成熟期株高均显著增加,小麦产量增加2. 13%。随着基肥比例的增加,土壤养分、株高和产量均有显著增加。氮肥基追比例为7∶3和8∶2时,相较于常规5∶5处理,水稻和小麦产量的增幅分别为12. 95%—13. 08%和20. 97%—21. 77%。综上,稻季和麦季最佳施氮量分别为20 kg/hm~2和17 kg/hm~2,最佳氮肥基追比例为7∶3和8∶2。  相似文献   

19.
水稻长期氮肥效率和土壤氮素平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不施肥(CK)、施氮磷肥(NP)、平衡施肥(NPK)和有机肥配施无机肥(MNPK)4个处理,利用8年水稻定位试验数据,分析水稻地上部生物量、产量及籽粒和秸秆中氮含量对不同施肥处理的响应,研究了水稻生长期土壤和环境氮素供应状况、氮肥效率和土壤氮素表观平衡等。结果表明,8年CK的水稻平均每年可生产籽粒9.42 t·hm-2,相当于NPK的77.5%,因此,施肥对水稻产量提高的贡献率为22.5%。平均每年不施肥的土壤自然供氮131.4 kg·hm-2,相当于平衡施肥的71.4%。水稻地上部吸氮量的74.5%来源于籽粒。在平衡施肥条件下,每施入1 kg氮肥,可生产籽粒61.1 kg,每吸收1 kg氮素,可生产籽粒平均为66.1 kg。由于作物对氮素不断的吸收,造成CK的土壤每年氮素亏缺 131.4 kg·hm-2,在年平均施氮量208 kg·hm-2的条件下,NP可使土壤每年氮素出现盈余326.1 kg hm-2,但NPK的土壤氮素盈余量反而出现下降,尤其MNPK,土壤氮素盈余量比NP降低85.8%。  相似文献   

20.
在张家港市水稻土和潮土类型上,通过田间小区试验进行小麦测土配方施肥无氮基础地力的测定。试验结果表明:小麦生长当季对土壤有效氮的利用率潮土高于水稻土,分别为36.59%和25.91%。在施磷、钾肥时,当季土壤供氮量水稻土稍高于潮土,分别为62.25、61.35kg/hm2。小麦在平均产量水平为5 611.80 kg/hm2时,每100 kg麦粒平均吸氮量为2.16 kg。小麦当季对氮肥的吸收率水稻土为45.95%,潮土为39.87%。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