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2000 ~ 2004年全国血吸虫病监测点疫情分析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分析全国21个血吸虫病疫情监测点2000~2004年的疫情,掌握各监测点的疫情变化趋势。方法 根据《全国血吸虫病疫情监测点方案》,对上述监测点疫情进行纵向观察。结果 有6个监测点居民血吸虫感染率呈下降趋势,2个监测点活螺密度和感染螺密度逐步下降,但多数监测点的螺情仍未得到有效控制。大部分监测点的耕牛感染率各年间有起伏,且居高不下。5年间每年均有急性血吸虫病例发生,但晚期血吸虫病病例数无明显变化。在已消灭地区的上海市金山区枫泾监测点未发现新病例及阳性钉螺。结论 采取选择性人畜化疗、易感地带灭螺等常规防治措施控制血吸虫病病情可取得一定成效,但应长期坚持。而对钉螺和耕牛的监测和控制需进一步加强。  相似文献   

2.
2000~2002年全国血吸虫病疫情监测点结果分析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掌握全国血吸虫病疫情监测点疫情变化规律。 方法 根据《全国血吸虫病疫情监测点方案》,对全国21个监测点20002002年的疫情进行纵向观察。 结果 在全国各血吸虫病监测点中,2个监测点的病情、螺情连续三年下降;多数监测点居民血吸虫感染率呈下降趋势,8个监测点的耕牛感染率有所下降,另有2个监测点连续3年发生急性血吸虫感染。在上述监测点中,8个点的活螺密度和感染螺密度较2001年增加,其中有6个点高于建点初的水平;湖南君山监测点2002年首次在垸内查找到感染性钉螺;已宣布消灭地区的上海枫泾监测点钉螺面积有扩大趋势。结论 现有防治措施在病情控制上有一定成效,但应长期坚持,并需进一步加强对螺情的监测和控制  相似文献   

3.
2000-2002年江苏省血吸虫病监测点疫情分析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目的 掌握江苏省血吸虫病疫情监测点建立3年来的疫情变化态势。方法 建立12个疫情监测点,按《全国血吸虫病疫情监测点方案》规定的方法,每年开展螺情及病情等纵向监测。结果 全省大部分监测区螺情回升,江滩地区感染性钉螺快速增长;耕牛感染率下降,传染源趋于多样化;居民感染率较低且相对稳定,但存在发生重大疫情的可能。结论 现有控制措施的力度虽能减缓疫情的发展速度,但难以阻断疫情的发展趋势。必须更深入地研究新的疫情特点和发展规律,探索适应当前社会、经济及自然环境特点的更有效的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4.
2006年扬州市血吸虫病监测点疫情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6年扬州市设立22个村作为血吸虫病疫情监测点,按照《江苏省血吸虫病监测点工作实施细则》要求开展疫情监测工作。  相似文献   

5.
目的 分析2011–2018年江苏省国家血吸虫病监测点疫情,掌握监测点血吸虫病疫情变化趋势,为制定血吸虫病防治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2011–2014年根据《全国血吸虫病监测方案(2011年版)》要求,在江苏省选取7个血吸虫病流行县(市、区)设立国家血吸虫病监测点;2015–2018年根据《全国血吸虫病监测方案(2014年版)》要求,在全省64个血吸虫病流行县(市、区)设立国家血吸虫病监测点。2011–2018年江苏省国家血吸虫病监测点开展本地人群、流动人群、家畜血吸虫感染监测及螺情监测,对各年病情及螺情数据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2011–2018年,江苏省国家血吸虫病监测点本地人群血吸虫病血检阳性率为1.50%~4.61%,男性高于女性,血检阳性者以50岁以上人群为主;各年血检阳性者粪检阳性率为0~0.14%,未发现本地急性血吸虫感染病例。流动人群血检阳性率为0.46%~15.97%,未发现粪检阳性。共调查羊、猪等各类家畜1 453头·次,未发现阳性。共开展钉螺调查2.16亿m2,查出有螺面积1 291.01 hm2,活螺密度为0.01~0.47只/0.1 m2,未发现感染性钉螺。结论 江苏省血吸虫病疫情总体呈逐年下降趋势,人畜血吸虫感染率处于较低水平,自2012年以来未发现本地感染病例。在今后的工作中,应进一步加强输入性传染源监测和防治,提升监测点哨点医院被动监测能力建设,并加大流动人群查病力度,建立更加敏感、有效的血吸虫病监测体系。  相似文献   

6.
目的 分析2011–2018年江苏省国家血吸虫病监测点疫情,掌握监测点血吸虫病疫情变化趋势,为制定血吸虫病防治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2011–2014年根据《全国血吸虫病监测方案(2011年版)》要求,在江苏省选取7个血吸虫病流行县(市、区)设立国家血吸虫病监测点;2015–2018年根据《全国血吸虫病监测方案(2014年版)》要求,在全省64个血吸虫病流行县(市、区)设立国家血吸虫病监测点。2011–2018年江苏省国家血吸虫病监测点开展本地人群、流动人群、家畜血吸虫感染监测及螺情监测,对各年病情及螺情数据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2011–2018年,江苏省国家血吸虫病监测点本地人群血吸虫病血检阳性率为1.50%~4.61%,男性高于女性,血检阳性者以50岁以上人群为主;各年血检阳性者粪检阳性率为0~0.14%,未发现本地急性血吸虫感染病例。流动人群血检阳性率为0.46%~15.97%,未发现粪检阳性。共调查羊、猪等各类家畜1 453头·次,未发现阳性。共开展钉螺调查2.16亿m2,查出有螺面积1 291.01 hm2,活螺密度为0.01~0.47只/0.1 m2,未发现感染性钉螺。结论 江苏省血吸虫病疫情总体呈逐年下降趋势,人畜血吸虫感染率处于较低水平,自2012年以来未发现本地感染病例。在今后的工作中,应进一步加强输入性传染源监测和防治,提升监测点哨点医院被动监测能力建设,并加大流动人群查病力度,建立更加敏感、有效的血吸虫病监测体系。  相似文献   

7.
2011年全国血吸虫病疫情通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报了2011年全国血吸虫病疫情。至2011年底,全国推算血吸虫病人286 836例,与2010年相比减少了11.97%;新发急性血吸虫病病例3例(均为国内异地感染的输入性病例),与2010年相比减少了93.02%;共救治晚期血吸虫病患者22 519例,比2010年减少了10.34%。全国现有钉螺面积372 664.10 hm2,其中新发现钉螺面积1 163.87 hm2。全国血吸虫病流行地区现有存栏耕牛数1 410 936头,耕牛平均感染率为0.68%,较2010年(1.04%)下降了34.62%。  相似文献   

8.
2007年湖北省血吸虫病监测点疫情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掌握湖北省血吸虫病疫情,了解血吸虫病流行规律,为全省防治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按照全国和湖北省血吸虫病监测方案的要求,在全省血吸虫病流行区选择有代表性的74个流行村作为监测点,开展人畜病情和螺情调查。结果74个监测点居民感染率为1.97%,耕牛感染率为5.85%,活螺平均密度为0.4744只/0.1m2,感染螺平均密度为0.0005只/0.1m2,钉螺感染率为0.11%。结论与2006年相比,湖北省血吸虫病疫情下降,但耕牛感染率仍〉5%,应切实加强耕牛管理,控制传染源。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掌握荆州市血吸虫病疫情动态,为制订血吸虫病防治策略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按《全国血吸虫病监测方案(2014年版)》、《湖北省血吸虫病监测方案(2015年版)》和《荆州市血吸虫病监测方案》的要求,2017年在荆州市71个血吸虫病监测点开展本地居民、流动人群和家畜血吸虫感染监测,以及螺情和野粪监测。结果 2017年荆州市71个血吸虫病监测点共采用间接血凝试验(IHA)检测本地居民44 118人,发现血检阳性1 925人,总体血检阳性率为4.36%,未发现粪检阳性者;开展流动人群监测2 175人,发现IHA血检阳性93人,血检阳性率为4.28%,未发现粪检阳性者;共对1 937头耕牛进行了粪检,未发现血吸虫感染耕牛。在69个监测点查出有螺环境1 302处,有螺面积1 923.64 hm2;共调查钉螺348 756框,有螺框出现率为17.19%;捕获活螺142 494只,活螺平均密度为0.41只/0.1 m2;未发现血吸虫感染性钉螺。在23个监测点的41处有螺环境检获各类野粪596份,未发现血吸虫感染性野粪。结论 荆州市血吸虫病疫情已处于较低水平,但仍存在疫情回升的潜在因素,需继续加强监测工作,进一步巩固血防成果。  相似文献   

10.
2000-2001年全国血吸虫病监测点疫情分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目的 掌握全国血吸虫病疫情监测点建立2年来的疫情变化规律。方法 根据《全国血吸虫病疫情监测点方案》,对2000-2001年全国20个疫情监测点的疫情进行纵向观察。结果 全国多数监测点居民血吸虫感染率有所下降,但各监测点螺情普遍较为严重,12个监测点螺情有所回升,部分监测点活螺框率较高;各点耕牛感染率高低不一,且存在着地区上的差异。结论 现有防治措施在病情控制上有一定的成效,但需长期坚持,并应进一步加强水灾后各流行区的监测工作。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2006年全国血吸虫病测点数据资料,了解监测点疫情变化趋势,为制订血吸虫病防治策略提供依据。方法按照《全国血吸虫病监测方案》要求,在全国80个监测点开展现场调查工作,按统一数据库格式整理与汇总螺情、病情和相关因素的监测数据,统计与分析调查结果。结果2006年,80个监测点人群血检阳性率13.6%,人群感染率1.59%,家畜感染率5.93%;监测点现有晚期病人143人,上报急性病例12例,无突发疫情报告。监测点查出钉螺面积4994hm2,其中感染性钉螺面积622hm2,新发现钉螺面积21.75hm2;活螺平均密度0.5448只/0.11m2,感染螺平均密度0.0020只/0.11m2。结论2006年全国血吸虫病监测点的螺、病情指标均比上年有所下降,但一、二类村的人群感染状况和部分监测点的家畜感染状况依然严重;三类村的钉螺密度较高,提示防治工作应加强部分区域传染源和疫源地的防控工作。  相似文献   

12.
我国血吸虫病监测网络的发展与展望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我国血吸虫病监测网络大致分为重复性横断面抽样调查、区域性监测和固定监测点纵向监测3类,其监测结果为掌握我国血吸虫病流行现状、制定和评价各阶段血防规划及其效果提供了重要的决策依据。但目前血吸虫病监测网络还存在监测技术相对落后、数据利用度低、缺乏有效的监测网络评价体系等问题。随着我国社会经济与科技水平的不断进步,血吸虫病监测网络将在建立和完善即时报告等基础信息平台后,由单一疫情监测向综合监测发展,逐步建立一个高效、及时、集预警与多种监测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监测系统。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掌握2005~2008年全国80个血吸虫病监测点的疫情变化趋势,为今后的防治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全国80个血吸虫病疫情监测点按照《全国血吸虫病疫情监测方案》开展了人群及家畜病情、螺情和相关因素调查,汇总整理所有监测数据,分析2005~2008年的监测结果。结果2005~2008年人群血吸虫校正感染率由2005年的2.03%下降至2008年的0.67%,人群血吸虫校正感染率湖沼型流行区显著高于山丘型;职业性疫水接触人群,如农民、渔民和船民均显著高于非职业性疫水接触人群。全国80个监测点家畜存栏主要为牛、羊和猪,分别占50.36%、13.72%和11.53%;家畜敞放仍是饲养的主要方式,其中在有螺地带敞放率为43.99%,圈养率仅为5.13%。2005~2008年,全国9个省(市)79个监测点查出有螺面积,湖沼型占91.96%,山丘和水网型分别占7.74%和0.30%;感染性钉螺面积中湖沼型占98.70%,山丘占1.30%,水网型地区未发现感染性钉螺。钉螺感染率和活螺密度均呈逐年下降趋势,但湖沼型地区4年间感染性钉螺密度下降不明显。结论2005~2008年全国血吸虫病监测点人群、家畜和钉螺感染率等指标均有所下降,但家畜存栏数和感染性钉螺面积等反映传染源控制效果较敏感的一些技术指标未见明显下降。因此,要加强传染源控制措施的落实,减少家畜存栏数和感染性钉螺,以防止疫情反弹。  相似文献   

14.
Schistosomiasis japonica was endemic in 12 provinces (including municipalities and autonomous regions) in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PR China). Despite the tremendous decrease of schistosomiasis incidence after almost 60 years of control, the distribution of snail-breeding sites has not been reduced significantly. In order to verify current transmission risks and identify the potential establishment of new foci of schistosomiasis driven by environmental changes, we conducted surveillance in selected risk areas of three provinces: Jiangsu, Anhui and Shandong from 2008 to 2010 in addition to routine snail surveillance. We investigated populations and possible reservoirs in sentinel sites and report that the total number of new acute cases did not diminish further in spite of ongoing control activities. In Anhui Province the local count compared to the national count was 43% (19/44) in 2008, 33% (25/75) in 2009 and 40% (17/42) in 2010. In all, 31.58 km2 areas of snail breeding sites were newly detected nationwide through the year 2008–2010, of which the proportion of Anhui was 42% (5.03/11.98) in 2008, 95% (8.39/8.79) in 2009 and 79% (8.52/10.81) in 2010. Sentinel surveillance showed eight, nine and five confirmed cases of acute schistosomiasis in mobile populations (fishermen, migrant workers) in 2008, 2009 and 2010, respectively. All these cases were detected in Chaohu County, which must therefore be deemed an area at risk. We conclude that continuous surveillance with an emphasis on snails must be enhanced in potential risk areas in PR China.  相似文献   

15.
【摘要】 目的  掌握2014年武汉市血吸虫病监测点疫情, 为制定血吸虫病防治对策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以行政村为单位, 设监测点28个,对各监测点进行人群、耕牛病情、螺情监测及相关因素调查,统计分析居民血吸虫感染情况、耕牛感染情况及钉螺分布等相关指标。 结果  全市监测点共调查居民15 310人, 耕牛348头, 调查有螺及可疑环境67处1 370.90hm2。人群、耕牛感染率分别为0.05%和0,人群感染率较2013 年下降了61.54%(χ2= 5.844,P=0.016)。垸内、垸外未发现感染性钉螺。 结论  武汉市血吸虫病疫情得到进一步控制,需进一步加强螺情监测,巩固传染源控制措施,防止血吸虫病疫情回升。  相似文献   

16.
2005年四川省血吸虫病疫情监测结果分析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目的掌握血吸虫病疫情监测点疫情状况,为全省防治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按照《全国血吸虫病监测方案》,开展2005年国家级血吸虫病疫情监测点工作。结果全省9个监测点的钉螺面积为351853m~2,平均钉螺密度0.70只/0.11m~2,平均钉螺感染率0.06%;人群平均感染率1.93%,病人感染度EPG几何均数23.79,平均耕牛感染率为4.50%。结论四川省血吸虫病疫情已控制在较低水平,应加强监测与巩固措施,防止疫情回升。  相似文献   

17.
监测是我国血吸虫病防治工作重要内容之一,在推进我国血吸虫病消除进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我国血吸虫病监测范围由初期的重点地区逐步覆盖至所有流行县(市、区),监测内容由单一疫情监测延伸至包括疫情、流行因素以及传播风险等内容的综合监测.随着我国消除血吸虫病进程的不断推进,血吸虫病防治工作模式将由"粗放型"向以监测预警为主的"精...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分析2015—2019年全国血吸虫病疫情监测数据,为进一步控制和消除血吸虫病以及完善血吸虫病监测方案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按照《全国血吸虫病监测方案(2014年版)》要求,在全国所有血吸虫病流行县(市、区)和三峡库区潜在流行县(市、区)设立国家血吸虫病监测点,按照不同流行类型对当地居民、流动人群、家畜血吸虫感染等进行监测,对血检阳性率、校正感染率、粪检阳性者特征、家畜感染情况等进行汇总、整理和分析。结果 2015—2019年,全国13个省(直辖市、自治区)453个血吸虫病流行县(市、区)和三峡库区4个潜在流行县(市、区)开展了监测。5年间本地居民血检阳性率从3.35%降至1.63%,校正感染率从0.05%降至0;流动人群血检阳性率从1.15%降至0.75%,校正感染率从0.20%降至0.001 03%。不同省份、职业和年龄本地居民和流动人群血检阳性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 0.05)。5年累计发现132例粪检阳性者,其中本地居民97例,年龄四分位间距为47~61岁;流动人群35例,年龄四分位间距为26~48岁;两者年龄构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2015、2016年分别发现5头和1头血吸虫感染牛,2017—2019年未发现血吸虫感染阳性家畜。结论 全国血吸虫病疫情已进入低度流行阶段,未来应将监测工作作为一种干预手段,更多采取流动监测点监测,以及早发现风险、切断传播途径,助力我国血吸虫病消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