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珂  王芹  仇大海  于灵芝 《山东医药》2008,48(13):25-26
将原代培养的大鼠神经元分为正常对照组和缺氧复氧组,缺氧复氧组进行缺氧培养4 h后恢复有氧培养,并在复氧0、4、8、24 h分别取样.用MTT法、流式细胞仪分别检测大鼠神经细胞活力、细胞凋亡率和线粒体膜电位(MMP).结果 缺氧复氧组神经细胞线粒体损伤明显,神经细胞活性降低、凋亡数目增多,MMP明显下降甚至消散.认为缺氧复氧可诱导大鼠大脑皮层神经细胞发生凋亡,随时间延长可进一步加重神经细胞损伤.  相似文献   

2.
线粒体损伤与神经元缺血死亡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神经元缺血再灌注时由于线粒体损伤,能量代谢衰竭,导致神经元因能量耗竭而死亡,另一方面,线粒体又是细胞凋亡调控网络中最重要的一种细胞器,凋亡调控过程中的一些重要因子,如细胞色c、Bcl-2家族、caspase前体等都可定位于线粒体,线粒体损伤导致细胞色素c释放和caspase前体释放与激活,从而介导细胞凋亡。因此,线粒体损伤与神经元缺血性死亡有着其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神经元缺血电灌注时由于线粒体损伤,能量代谢衰竭,导致神经元因能量耗竭而死亡。另一方面,线粒体又是细胞凋亡调控网络中最重要的一种细胞器,凋亡调控过程中的一些重要因子,如细胞色素c、Bcl-2家族、caspase前体等都可定位于线粒体,线粒体损伤导致细胞色素c释放和caspase前体释放与激活,从而介导细胞凋亡。因此,线粒体损伤与神经元缺血性死亡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体内一氧化氮和过氧亚硝酸的生成及其生物学效应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在一氧化氮合酶催化下生成的一氧化氮与超氧有离子进一步反应可生成过氧亚硝酸,它与一氧化氮一起在体内发挥多种生物学效应,通过对线粒体钙外流去极化的诱导和对线粒体电子传递与呼吸酶的抑制等和用,使线粒损伤,导致细胞凋亡和死亡,同时一氧化氮具有抗脂质过氧化作用,而这种作用是通过与脂氧基和脂过氧基结合来终止脂质过氧化反应的,以上的动脉粥样硬化疾病的治疗和预防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5.
线粒体不仅是产生能量的工厂, 亦是调节氧化应激和低氧损伤的关键细胞器。线粒体生物合成、线粒体动力学(融合/裂变)和线粒体自噬形成了一个完整的过程, 构成线粒体稳态调节。目前越来越多的证据显示, 肾小管在糖尿病肾脏病的启动和发展中发挥着关键作用。糖尿病状态下, 肾小管上皮细胞暴露于缺氧环境, 引起线粒体稳态失控参与了肾小管上皮细胞程序性死亡(诸如凋亡、铁死亡等途径), 导致糖尿病肾脏病发生发展。现有研究表明, 钠-葡萄糖共转运蛋白2抑制剂(SGLT2i)可在不同疾病模型、不同组织类别中调节线粒体稳态。该文综述目前SGLT2i对线粒体调节作用的相关研究进展, 为SGLT2i保护糖尿病肾小管损伤提供更多的研究思路。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大鼠皮质神经元细胞在缺氧/缺糖(OGD)时线粒体膜电位(MMP)的变化及阿司匹林的保护作用。方法取体外培养7d的Wistar大鼠皮质神经元细胞,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缺氧/缺糖模型组、缺氧/缺糖加阿司匹林组。缺氧/缺糖2h后在常氧下继续培养24h。流式细胞术检测不同时间段神经元细胞线粒体膜电位。结果缺氧/缺糖损伤2h,缺氧/缺糖组线粒体膜电位水平较正常对照组显著降低(P<0.01)。缺氧/缺糖加阿司匹林组皮质神经元细胞在缺氧2h及再复氧24h后细胞线粒体膜电位明显高于缺氧/缺糖模型组(P<0.01)。结论阿司匹林可抑制缺氧/缺糖损伤所致的线粒体膜电位的降低,从而具有稳定线粒体膜电位的作用,抑制神经细胞凋亡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究模式识别受体NOD样受体家族成员X1(NLRX1)对心肌细胞缺氧损伤的影响及其分子机制。方法 分离培养SD大鼠乳鼠原代心肌细胞,转染NLRX1-siRNA 48 h后,给予不同时间的氧糖剥夺模拟心肌缺血。采用CCK-8法检测细胞活力,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Western blot检测NLRX1蛋白和线粒体融合相关蛋白(Opa1、Mfn1、Mfn2)表达水平,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观察线粒体形态。结果 NLRX1在心肌细胞中高表达,心肌细胞氧糖剥夺后NLRX1总蛋白水平不变,胞浆NLRX1上调(P<0.01)。与对照组相比,siRNA沉默NLRX1可上调线粒体融合蛋白Mfn2和Opa1的表达水平,促进缺氧心肌细胞线粒体融合,减轻缺氧诱导的心肌细胞凋亡(P<0.05)。结论 免疫调节分子NLRX1可能具有调控线粒体融合蛋白的作用,阻抑NLRX1可上调融合分子Mfn2, Opa1蛋白表达,减轻缺氧心肌损伤。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曲美他嗪对缺氧诱导的心肌细胞凋亡及线粒体能量代谢改变的影响。方法采用胰酶和胶原酶联合消化的方法,提取大鼠原代心肌细胞,三气培养箱模拟缺氧损伤。MTT和Hoechst染色检测细胞活性和凋亡,TMRE染色检测线粒体膜电位,Oxygraph-2k细胞呼吸测量仪检测态3、态4呼吸和呼吸控制率,Western blot检测Caspase-3、细胞色素C以及线粒体呼吸链复合酶体Ⅰ、Ⅱ、Ⅲ、Ⅳ、Ⅴ蛋白表达水平的变化。结果缺氧能够诱导心肌细胞凋亡、引起线粒体膜电位下降和促进细胞色素C的释放。此外,缺氧能够显著下调态3呼吸和上调态4呼吸,引起呼吸控制率的下降,同时缺氧能够不同程度地下调线粒体呼吸链复合酶体Ⅰ、Ⅱ、Ⅲ、Ⅳ、Ⅴ的蛋白表达水平。曲美他嗪能够显著降低缺氧诱导的心肌细胞凋亡、稳定线粒体膜电位和减少细胞色素C释放。此外,曲美他嗪还能减轻缺氧对线粒体呼吸链复合酶体的损伤,维持线粒体有氧呼吸。结论曲美他嗪具有抵抗缺氧致心肌细胞凋亡的作用,可能与其稳定线粒体膜和呼吸链复合酶体有关,继而减少细胞色素C的释放和维持线粒体有氧呼吸。  相似文献   

9.
目前认为,特发性肺纤维化(IPF)是由于持续或反复的有害刺激,使肺泡上皮细胞损伤增加,正常肺泡结构再生修复发生障碍,成纤维细胞激活进行异常修复,最终导致纤维化.我们就此机制进行阐述. 一、上皮细胞的异常 1.肺泡上皮细胞凋亡:国际上普遍采用博莱霉素诱导的鼠类肺纤维化模型来研究特发性肺纤维化的发病机制.凋亡相关通路主要有Fas/FasL介导的死亡受体通路和线粒体通路.有研究[1]表明,博莱霉素诱导的肺泡上皮细胞凋亡依赖的活性氧激活的线粒体途径是一条非Fas/FasL依赖的途径.线粒体途径是通过Bc1-2蛋白家族的促凋亡蛋白和抗凋亡蛋白进行调节的,关键的调控步骤是Bcl-2家族蛋白通过在线粒体上形成离子通道改变线粒体膜的通透性,进而调控CytC释放.因此,线粒体途径也可被称为Bcl-2敏感的细胞凋亡途径.  相似文献   

10.
贾冰  臧伟进 《心脏杂志》2007,19(5):596-599
线粒体作为细胞存活和死亡的主宰者发挥多种功能作用,包括氧化-磷酸化作用、自由基生成以及维持细胞内Ca2+平衡。在心肌缺血过程中以及缺血后,线粒体Ca2+浓度升高、功能受损,最终导致细胞坏死或凋亡。本文主要从线粒体Ca2+浓度升高出现的原因、对线粒体功能的病理性调控作用及其诱导的自身保护机制几个方面,综述了Ca2+在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线粒体调控机制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持续性钠电流由可兴奋细胞膜上某些对河豚毒素敏感的电压依赖性钠通道持续开放产生,随着膜片钳技术的广泛应用,对其了解逐渐深入。近年来发现,持续性钠电流与细胞缺血缺氧关系密切。缺血缺氧时,持续性钠电流的幅度增大导致细胞内Na^+浓度增高,进而引起细胞内Ca^2+浓度增高、细胞外谷氨酸浓度增高以及细胞兴奋性改变,最终导致细胞不可逆性损伤甚至死亡。目前认为,持续性钠电流增大是缺血缺氧时细胞损伤的一种早期基础性病理学过程。  相似文献   

12.
迟发性神经元死亡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神经元,尤其是某些脑区的神经元,对血、缺氧、低血糖、感染和外伤特别敏感,易发生变性死亡。短暂脑缺血后海马CAI区易出现广泛迟发性神经元死亡。近年来,迟发性神经元死亡(DND)的研究日益受到人们重视。文章着重就DND发生机制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详细阐述了兴奋性氨基酸,蛋白质合成抑制、自由基、细胞凋亡、线粒体基因表达发迹与DND产生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大鼠局灶性脑缺向再灌注后神经细胞一氧化氮合酶(NOS)的表达与神经细胞凋亡的关系及米帕明的保护作用。方法采用大脑中动脉内栓线阻断法(MCAO)造成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模型。用原位细胞凋亡检测方法观察神经细胞凋亡;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大鼠神经细胞(nNOS、iNOS)的阳性表达的细胞数目。结果与假手术对照组比较,脑缺血再灌注2h后缺血侧神经细胞nNOS、iNOS表达升高,并出现神经细胞凋亡,随着再灌注时间的延长,神经细胞iNOS的表达明显增强,凋亡神经细胞数逐渐增多,至24h达高峰,但神经细胞nNOS的表达并未见明显增强。米帕明保护组神经细胞nNOS、iNOS的表达和凋亡神经细胞数明显低于缺血再灌组(p〈0.01)。结论脑缺血再灌注后缺血侧神经细胞nNOS的表达增强,iNOS的表达显著升高,使NO的形成增加,这可能是介导脑缺血再灌注后神经细胞凋亡的机制之一。米帕明具有下调神经细胞nNOS、iNOS的表达,减少NO的生成、抑制细胞凋亡.减轻缺血再灌注对大鼠神经细胞损伤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中枢神经系统损伤修复的若干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神经系统损伤后,中枢与末梢损伤的局部微环境不同是造成两者出现再生差异的主要原因。巨噬细胞和小胶质细胞的功能状态决定了免疫应答反应的程度和细胞素释放的水平,从而影响了损伤局部的微环境。此外,神经细胞的凋亡亦是脑缺血损伤后导致神经元死亡的类型之一。一些原癌基因在损伤早期的表达,是抑制凋亡的重要基因。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视神经萎缩相关蛋白A1(OPA1)在缺氧心肌细胞凋亡中的保护作用。方法:利用小干扰RNA(siRNA)在体外下调OPA1表达后,采用流式检测下调OPA1对缺氧心肌细胞凋亡的影响;用Western blot检测下调OPA1对缺氧心肌细胞线粒体细胞色素C释放及含半胱氨酸的天冬氨酸蛋白水解酶Caspase-3与Caspase-9活性的影响;用流式分析下调OPA1对缺氧心肌细胞活性氧(ROS)产生的影响。结果:下调OPA1可明显加重缺氧诱导的心肌细胞凋亡,诱导线粒体细胞色素C释放并激活Caspase-3与Caspase-9活性,诱导心肌细胞中ROS产生。结论:OPA1分子具有抑制缺氧心肌细胞凋亡的作用,其机制可能是OPA1介导的线粒体融合抑制了线粒体中细胞色素C的释放与ROS的生成。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缺氧后处理与氧自由基清除剂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联合过氧化氢酶(CAT)预处理,对心肌细胞膜和线粒体Bcl-2、Bax蛋白表达的影响,探讨两者调控心肌细胞凋亡的机制。方法建立乳鼠心肌细胞缺氧/复氧损伤模型,分对照组、缺氧/复氧组、缺氧后处理组及缺氧/复氧+SOD+CAT组。应用荧光探针测定心肌细胞线粒体活性氧水平,Hoechst染色及流式细胞仪检测心肌细胞凋亡,Wesiern blot法检测心肌细胞膜和线粒体Bcl-2、Bax蛋白表达。结果与对照组比较,缺氧/复氧组、缺氧后处理组、缺氧/复氧+SOD+CAT组细胞线粒体活性氧及细胞凋亡率明显升高(P<0.01);与缺氧/复氧组比较,缺氧后处理组、缺氧/复氧+SOD+CAT组细胞线粒体活性氧及细胞凋亡率明显降低(P<0.01);缺氧后处理组及缺氧/复氧+SOD+CAT组细胞膜和线粒体Bcl-2蛋白明显上调,Bax蛋白明显下调。结论缺氧后处理及氧自由基清除剂预处理抑制线粒体活性氧爆发,减轻缺氧/复氧再灌注心肌细胞凋亡,其抗凋亡可能机制与细胞膜和线粒体Bcl-2蛋白表达上调及Bax蛋白表达下调有关。  相似文献   

17.
线粒体功能障碍导致线粒体膜通透性变化、氧化应激、细胞凋亡,激活一系列的病理生理机制导致再灌注期间缺血性神经元损伤加剧。一些特殊的蛋白质通过触发自噬膜上的受体来诱导"线粒体自噬"导致神经变性。总结近年来神经元死亡涉及线粒体功能障碍和线粒体自噬的机制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8.
再给氧损伤心肌线粒体膜磷脂与流动性的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再给氧损伤,是心肌缺氧一定时间后恢复给氧所引起心肌线粒体结构与功能的严重损害。磷脂是构成线粒体膜的主要成分之一,在维持线粒体结构与功能的完整性中起重要作用;膜流动性是线粒体等生物膜结构的重要特性之一,可较敏感地反映膜的结构与功能状态。本文通过对缺氧、再给氧的心肌线粒体总磷  相似文献   

19.
神经细胞缺血、缺氧时,缺氧诱导因子1产生并处于缺氧应答的关键环节,通过作用于靶基因的缺氧反应元件调控相关基因的表达,在脑缺血后神经细胞凋亡及血管生成等方面起重要作用,并将成为脑血管病基因治疗研究的新方向。  相似文献   

20.
缺血缺氧性脑损伤是一种多因素参与的病理过程,其中炎症细胞和炎症分子起了关键作用。作为一种可以调节多种炎症分子转录的转录因子,核因子κB已经成为近期研究的热点。本文着重综述了缺血缺氧引起的海马区神经元死亡。缺血/再灌注损伤,半暗区神经元损伤及神经细胞凋亡机制与核因子κB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