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 了解不同病原类型以及普通、重症病例手足口病患儿的流行特征及临床特点.方法 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113例实验室确诊手足口病病例的流行病学特征和临床特点进行详细分析.结果 113例手足口病确诊病例流行特征与同期疫情流行特征基本相同,不同病原类型以及普通、重症病例手足口病部分临床特点存在差异.结论 应根据本病特点开展防控工作,早期识别重症病例,重点应做好暴发疫情的调查处置,减少重症和死亡病例.  相似文献   

2.
目的 了解烟台地区手足口病住院病例的流行病学及临床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09-2010年住院的手足口病患儿的流行病学及临床资料.结果 931例中,5岁以下儿童881例,占94.6%,男女之比为1.5∶1;全部患儿(100.0%)均有皮疹,840例(90.2%)患儿发热,神经系统受累者121(13.0%)例.病例集中就诊于4-9月份,共计828例,占88.9%;月病例数与月平均气温呈正相关(r =0.887,P<0.001).单因素分析显示,22(2.4%)例重症病例中农村儿童比例、发热持续时间、血清CRP水平和空腹血糖水平均显著高于普通病例;多因素分析发现,只有发热持续时间和空腹血糖水平是重症病例的独立预测因素,其比值比OR(95% CI)分别为1.491(1.170~1.901)和1.124(1.016~1.245),P值分别为0.001和0.024.结论 本地区手足口病好发于5岁以下儿童,发病高峰为4~9月份,与本地区月平均气温正相关;发热持续时间和空腹血糖水平是重症病例的独立预测因素.多数患儿只要早诊断、早治疗,预后一般良好.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深圳市手足口病重症病例的流行病学特点和临床特征。方法对深圳市2010年61例手足口病重症病例进行个案调查,收集信息,建立数据库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5月是手足口病重症高发季节,男女比例为1.77:1,3岁以下患儿占80.33%,散居儿童占83.61%,临床表现以发热和皮疹为主,出现呕吐、嗜睡占67.21%,病原体为EV71占88.10%,从发病到首诊的时间间隔为1.98d。结论深圳市手足口病重症发病有季节性,以3岁以下散居儿童多发,应在流行季节针对重点人群开展综合防控措施。  相似文献   

4.
目的 分析2007-2015年密云区手足口病流行病学特征,为调整防控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密云区2007-2015年手足口病监测数据进行分析.结果 2007-2015年密云区手足口病报告发病数及发病率每2-3年有一发病高峰,发病时间以4-9月份为主;手足口病高发地区主要为城区及城乡结合部的平原地区;患者以5岁以下儿童为主;男童病例数高于女童;EV71和CVA16为手足口病的主要致病病原体.结论 密云区手足口病报告发病数及发病率呈周期性波动趋势,幼托儿童和散居儿童为手足口病高发人群,城区及城乡结合部的平原地区是手足口病防控的重点区域.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烟台地区手足口病住院病例的流行病学及临床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9--2010年住院的手足口病患儿的流行病学及临床资料。结果931例中,5岁以下儿童881例,占94.6%,男女之比为1.5:1;全部患儿(100.0%)均有皮疹,840例(90.2%)患儿发热,神经系统受累者121(13,0%)例。病例集中就诊于4—9月份,共计828例,占88.9%;月病例数与月平均气温呈正相关(r=0.887,P〈0.001)。单因素分析显示,22(2.4%)例重症病例中农村儿童比例、发热持续时间、血清CRP水平和空腹血糖水平均显著高于普通病例;多因素分析发现,只有发热持续时间和空腹血糖水平是重症病例的独立预测因素,其比值比OR(95%CI)分别为1.491(1.170—1.901)和1.124(1.016~1.245),P值分别为0.001和0.024。结论本地区手足口病好发于5岁以下儿童,发病高峰为4~9月份,与本地区月平均气温正相关;发热持续时间和空腹血糖水平是重症病例的独立预测因素。多数患儿只要早诊断、早治疗,预后一般良好。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甘肃省白银市景泰县近年来小儿手足口病发病情况和流行病学特征,进一步探讨控制、消除手足口病的策略与措施,为科学防控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景泰县2011年1月~2013年12月手足口病报告病例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011年~2013年共报告手足口病286例,其中重症27例,死亡0例,发病高峰在5~8月,发患者群以5岁以下儿童为高发人群,男性略多于女性。中医证候特征分析,手足口病发病病程中主要表现为脾肺湿热证和湿热薰蒸证,后期少部分出现脾肺气虚证。结论手足口病具有一定的临床特征,中医证候特征具有一定的规律,手足口病的防控应加强疫情监测,加强对基层医务人员的诊疗培训,开展手足口病宣传和健康教育,有针对性地做好预防及救治工作。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广州市越秀区手足口病的流行病学特征,为制定科学的防控措施提供依据。方法统计分析从国家疾病监测信息管理系统获得的越秀区手足口病病例资料。结果广州市越秀区2008-2009年共发生手足口病1331例,2008年发病率为3.96/万,2009年发病率为7.50/万,2009年手足口病的发病率明显上升(χ2=125.7,P〈0.001)。男女比为1.61:1,2~4岁组儿童发病率最高,4-6月为发病高峰,流动人口密集的地区发病率较高,流行期间易在托幼机构中引起暴发。2008年及2009年报告实验室确诊病例为61例和120例,分别占总报告例数的12.71%和13.78%,其中2008年EV71占优势,2009年则是CoxA16占优势。结论手足口病的发生有明显的地区、年龄和时间差异,掌握手足口病流行病学特征,将有助于更好地开展预防和控制工作。  相似文献   

8.
重庆市2010年手足口病流行病学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分析重庆市2010年手足口病流行特征,为手足口病的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下载"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疫情数据,描述病例流行病学特征,收集重庆市手足口病监测资料,分析死亡病例流行特征及实验室检测结果。结果 2010年报告病例19970例,重症42例,死亡26例,发病率为69.85/10万,死亡率为0.091/10万。4-5月为发病高峰,主城区比远郊区县高发,1~3岁组的散居儿童为高发人群。0~3岁男性散居儿童为手足口病死亡的高危人群,临床表现以高热、手足部出疹为主,伴有不同程度的神经、呼吸、循环、消化系统症状和体征。聚集性病例多发生在学校和幼托机构。荧光PCR检测阳性率为63.26%,轻症病例以柯萨奇病毒A16型为主(39.09%),但引起死亡的均为肠道病毒71型,病毒分离率为24.30%。结论手足口病疫情的防控重点应放在及时发现重症病例,加强重症病例的临床就治,降低死亡率等方面。  相似文献   

9.
2007-2012年北京市手足口病流行病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对2007-2012年北京市手足口病进行流行病学和病原学分析,为手足口病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利用2007-2012年手足口病监测数据对其进行流行病学研究.结果 2007-2012年北京市手足口病流行呈现周期性趋势,北京市手足口病高发区域呈环形带分布,中心城区和远郊区县病例数少,近郊区和城区结合部报告病例数多.患者发病时间以4-9月份为主,高峰集中在5-7月份.病例发病年龄以5岁及以下儿童为主;本市户籍和外省户籍手足口病病例比为1.70∶1;散居儿童手足口病例中重症病例构成比和死亡例数高于幼托儿童.EV71和CoxA16为手足口病的主要病原体,CoxA16在重症病例和死亡病例中所占比例较低,而EV71所占比例较高,其他肠道病毒在重症病例中也占较高比例.结论 北京市手足口病发病呈现周期性变化,应加强城乡结合部、流动人口聚居地5岁以下儿童,特别是散居儿童手足口病防病知识宣传.  相似文献   

10.
目的:对桐梓县2009~2013年手足口病流行特征进行分析,了解手足口病的流行情况,为有效防控我县手足口病提供科学的决策和依据。方法根据国家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系统按现住地址统计,对2009~2013年桐梓县的手足口病3153例个案数据使用Excel软件处理,运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进行分析。结果2009~2013年桐梓县手足口病累计发病3153例,报告发病率为112.84/10万,死亡2例,死亡率0.07/10万%,多发生于5岁以下儿童,774例,占全部病列的89.17%,男女性别比为1.38:1,病例主要集中在4~7月,共计2053例,占全年发病的65.11%,为发病高峰期,病例分布在全县24个乡镇,城区尤多,重症病例68例。结论2009~2013年桐梓县手足口病以幼儿为主,采取健康教育、加强疫情监测、病例处置、医疗救治等相关的防控措施,降低发病率,避免重症病例,杜绝死亡病例发生。  相似文献   

11.
2010年广东省云浮市手足口病流行病学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了解云浮市2010年手足口病流行病学特征。方法对国家疾病监测信息管理系统监测的2010年云浮市手足口病发病情况进行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结果云浮市2010年累计报告手足口病病例为7262例,发病率为299.33/10万。其中城镇发病2938例,发病率为401.58/10万,农村发病4324例,发病率为254.45/10万,城镇发病率高于农村(P〈0.01);男性发病率为381.39/10万,女性发病率为208.86/10万,男女发病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发病以低年龄组为主,5岁以下年龄组发病6047例,占83.27%,各年龄段发病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职业分布以散居儿童为主,共报告散居儿童6050例,占83.31%;3-7月份为发病高峰,共报告3699例,占病例总数的50.94%,10月份有一个次高峰,报告病例数664例,占病例总数的9.14%。结论云浮市手足口病发病率较高,存在明显的季节、地区、性别、年龄差异,防控重点是5岁以内的散居儿童;开展手足口病的流行病学和病原学研究,将有助于制定更好的预防和控制措施。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亳州市手足口病流行特征,为防控工作提供依据。方法根据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中手足口病发病统计数据,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亳州市2009-2013年手足口病发病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2009-2013年亳州市共报告手足口病27 088例,年发病率在69.79/10万至109.36/10万之间;全年各月份均有病例报告,发病主要集中在3-6月份(54.60%);性别比为1.84∶1,1~3岁年龄组占发病总数的80.49%,以散居儿童为主,占95.72%,病原学检测EV71病毒占70.67%。结论亳州市手足口病疫情3-6月份为发病高峰,病原学以EV71病毒为主,加强监测、宣传教育是减少手足口发病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江门市2009-2011年手足口病流行特征,以了解流行现状和掌握流行规律,为制定有效的防控策略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国家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中报告的江门市2009-2011年手足口病疫情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009-2011年江门市共报告手足口病24080例,年发病率分别为88.90/10万、185.35/10万、263.66/10万;报告发病率较高的是蓬江区、鹤山市;2009-2011年共发生13起手足口病暴发疫情,主要由肠道病毒71型(EV71)引起;发病高峰为5-7月;报告5岁以下病例占总数的93.15%(22430/24080),发病男女性别比为1.73∶1。结论江门市足口病的发生存在明显季节、性别、年龄差异,预防控制工作重点为托幼机构。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一起由CoxA16病毒引起的幼儿园手足口病爆发疫情的流行病学调查与处理结果,为有效预防控制幼儿园手足口病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幼儿园发病儿童进行流行病学和临床特征的调查;并采集住院病例咽拭子、粪便标本。进行肠道病毒核酸RT-PCR检测。结果本次疫情发病8例,涉及3个班,罹患率为1.49%。所有患儿均小于5岁。与首发病例同楼层班级和其它楼层班级之间学童罹患率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儿主要的临床症状是口腔、手、足部的疱疹,其中2名患儿有发热。检测了3例住院患儿的粪便、咽拭子标本,COXA16核酸均为阳性,EV71核酸均为阴性。通过采取隔离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和保护易感人群的控制措施21d后,确认疫情终止。结论CoxA16肠道病毒是导致本次幼儿园手足口病爆发的病原。年龄小于5岁、在同教室内与患儿密切接触可能是本次手足口病发病的危险因素。提高对手足口病的认识,严格执行晨午检筛查制度、消毒隔离制度及疫情报告制度可有效预防幼儿园手足口病。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黄石市2012年手足口病的流行病学特征及规律,为科学制定手足口病的防控策略提供依据。方法利用国家疾病监测信息管理系统获得2012年手足口病疫情资料.对2012年1—12月8957例手足口病病例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黄石地区手足口病的流行从3月份开始增多,4—5月份急剧上升至高峰,随后逐月下降,11-12月病例数又出现轻微的抬升。发病集中在4—6月份,发病病例占全年病例数的2/3。3岁以下发病人群中男女比例为1.91:1.男性显著性高于女性(X^2=4.29,P〈0.05),且70%以上为散居儿童。病原学分析显示,2012年以肠道病毒71型为主导。结论手足口病的发生有明显的季节、年龄、性别和职业差异,掌握手足口病的流行病学特征,将有助于更好地开展预防和控制工作。  相似文献   

16.
目的了解安溪县2010年手足口病的疫情流行特征,为制定有效防控策略和应对措施提供依据。方法利用《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监测报告卡信息,用SPSS18.0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010年全县报告手足口病283例,报告发病率为25.87/10万,无重症病例和死亡病例,聚集性病例1起。病例报告最多的是市级医疗机构,占48.1%。从发病到诊断间隔时间中位数为2.46d。疫情呈散发趋势,构成比以龙涓(13.78%)和官桥(7.77%)较高,发病率以福田(110.10/10万)和桃舟(58.08/10万)较高,兰田构成比(0.4%)和发病率(3.83/10万)均最低。发病率男女性别比例为2.41∶1,0~3岁高发(84.45%),以散居儿童(89.00%)为主。每个月均有病例报告,11和12月发病最少,9月最多,全年以4-5月和8-9月为发病高峰,呈双峰分布。结论应提高基层医疗单位对手足口病的诊治能力和群众防病及就医意识,加强重点地区和重点人群的防控。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手足口病(HFMD)重症化的危险因素及病理改变,为临床干预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宁波市第二医院2010年1月至2012年12月住院的2606例HFMD患儿的临床资料,分为普通组和重症组,分析筛选出HFMD重症化的危险因素;并对1例死亡患儿实施尸体解剖,分析其病理改变。结果2606例患儿中,重症HFMD619例(23.7%);多因素分析显示EV71感染、精神差、血糖〉9mmol/L、高热(体温≥39.1℃)持续3d以上、年龄〈3岁以及神经反射异常等6项指标是HFMD重症化的独立相关因素;重症患儿的病变主要在中枢神经系统、肺脏以及肠道。结论对于EV71感染、年龄〈3岁且伴有精神、神经系统症状和血糖升高的高热HFMD患儿需关注其病情变化,并进行针对性的临床干预,且肠道功能的保护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18.
目的了解东莞市2009-2010年手足口病疫情的流行病学特点,为今后的防控工作提出对策。方法对东莞市2009-2010年手足口病疫情资料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进行分析,对患者的咽拭子或粪便标本采用RT-PCR法进行肠道病毒核酸检测和病毒分型。结果东莞市2009年和2010年分别报告手足口病9263例和22721例,发病率分别为127.34/10万和373.28/10万。5岁以下婴幼儿分别占当年报告病例的91.68%和92.15%;散居儿童分别占当年报告病例的78.26%和73.58%;男性分别占当年报告病例的65.29%和65.27%;每年的4月份和10月份有2个发病高峰,前者为全年的发病高峰;暴发疫情均发生在托幼机构;分别有49.30%和53.65%的病例由EV71引起,所有死亡病例均由EV71引起。健康人群肠道病毒隐性感染率为11.67%,感染的主要病原体为其他肠道病毒(95.24%)。结论东莞市2010年手足口病流行强度大于2009年;应重点做好手足口病的病原学监测及5岁以下散居儿童和托幼机构的手足口病防治工作。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重庆市手足口病流行特征,为制定防控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运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重庆市手足口病发病资料进行分析。结果2008年5月至2009年6月共报告病例10102例,2008年5~6月、2009年4~6月出现发病高峰,2008年12月出现小高峰;5岁以下儿童发病占83.76%,2~4岁最多占49.89%;性别比男:女为1.55:1;主城区发病高于其它地区;实验室确诊病例344例,EV71阳性率52.91%;共报告10例以上的手足口病暴发疫情13起,均发生在小学和幼儿园,10起检出肠道病毒阳性,其中6起为EV71阳性。结论重庆市存在4~6月手足口病流行高峰;高危人群为2~4岁男孩;暴发疫情主要发生在小学和幼托机构;EV71肠道病毒是该市手足口病的主要病原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